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不是給勤奮的獎賞
有一部真人實境節目《富豪谷底求翻身》(Undercover Billionaire),主角是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格倫.斯登(Glenn Stearns),他參加一場為期3個月的豪賭:到一個沒有人脈、沒有資源的陌生城市,從零開始創立一家價值百萬的公司。如果挑戰失敗,他將拿出百萬美元,分給在創業過程中幫助他的人。而出發之前,他只有一輛破卡車和100美元的資金。
這個挑戰成功了嗎?與很多勵志片不同,這個挑戰的最終結局是失敗的。但他在90天內所創造的企業,估值已經達到77萬美元了。
為什麼他能夠在90天內,從無到有創造出一家估值達77萬美元的企業?斯登在結語中說:「永遠不要將付出的努力和產生的結果混淆,只有當努力帶來進步時,才能賦予其真正的意義。」
我非常推薦你看看這個節目,從只有100美元起步,乃至於創業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你一定會發現,斯登成為億萬富翁絕對不是偶然。他對於財富的認知、堅持和努力,印證了一個道理: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不是給勤奮的獎賞。只要擁有認知的優勢,哪怕你破產、資產歸零了,也一定能東山再起。
認知是什麼呢?認知是你對世界的理解,包括知識、技能和思維模式。沒有足夠的認知,就無法看到更多機會、做出更好的決策。因此,想要賺到更多的錢,關鍵在於提升認知。
怎樣才能提升認知?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思考、實踐等方式,當你的知識越多,思考的範圍更廣,能看到的事情就越全面,做出的判斷也會更加準確。
這就是學習的重要性。持續學習,並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但這是最快了解世界多樣性、複雜性,且成本最低的方法。你沒想通的問題,肯定已經有人想過,並系統性的整理在書籍中。
持續學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就此放棄學習,逐漸與這個持續變化的世界脫節。那些固執守舊的人,未必一開始就是如此,只是因為終生學習太難了,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越來越難。
除了體力和腦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隨著我們的閱歷、能力的提升和成熟,學習新知識需要打破的成見也越來越多。當學習意味著需要顛覆、重組自己幾十年來的思想與價值觀,就不只是增長知識那麼簡單的問題了。
特別是學了越多知識的人,越容易陷入「知識的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也就是簡單了解新事物之後,就利用自己已有的邏輯,快速得出一個表面的結論,並就此認定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知識。
更有甚者,還會出現一種叫作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認知偏差現象。這種現象指的是欠缺能力的人,常得出自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結論,他們往往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認知水準,無法接受與自己觀點有異的正確結論。
所以,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才會這麼說:「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知識的幻覺。」(The greatest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你能否接受那些失去的機會成本?
人生中,我們總是會面臨各種選擇:遵從父母之命回到小城市,做一份安穩工作;還是遵從自己的野心,到大城市策馬奔馳?該繼續讀研究所,還是早點出社會工作?選擇愛情還是選擇自由?陪伴孩子成長,還是專心工作賺錢?
我們做選擇時,往往會看哪個選項能帶來更大收益。但是經濟學認為,機會成本才是你做選擇的關鍵考量。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當你在兩個選項中選擇其一時,捨棄的那個選項所可能帶來的價值或收益,就是你做出選擇的機會成本。無論你怎麼選擇,都必須捨掉另一個選項所帶來的好處,也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簡單來說,當你做出一個選擇時,請想像平行世界裡的另一個你做出了其他的選擇。他所得到的一切,就是你失去這個機會的成本。當你做決定時,不能只看自己,還要對比看看平行時空裡的你。所以說,最重要的不是會得到什麼,而是你能否接受那些失去的機會成本。
例如比爾.蓋茲從哈佛大學輟學創業,雖然失去了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但如果平行世界的他為了畢業而錯過網際網路發展的浪潮,這樣的結果他能接受嗎?若這樣看,輟學是不是就成為他最好的選擇?
機會成本在我們做任何決策時都會存在,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考慮。如果把機會成本的概念引入投資、生活的各項決策之中,你的想法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首先,你在決定投資時,不會再單純只考慮回報,而是會更仔細的確認投資需投入的金錢、資源,以及所有可能實現的投資回報,從中選擇回報最高的一項。例如,你在老家有塊地,平時都是種水稻。若想知道水稻的回報是不是能令人滿意,你就應該考察挖水塘做養殖漁業、開闢成果園等各種情況的收益,從中選出回報最大的一種。
其次,你不會再被收益所迷惑,而會考慮這個收益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
再者,你會了解,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存在機會成本的選擇。比方說,我們的時間就有機會成本:難得你今晚有空,該去看電影,還是在家看看檢定考的書?是陪陪家人,還是跟合作夥伴見面?每個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旦選擇,時間就匆匆走過,再也無法回首。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在一步步的影響著你將來的生活。
花時間,還是花錢?先算時間成本
時間不夠用的感受,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時間貧困」(time poverty)。現代人普遍需要在工作、維持家庭和養育子女上花費大量時間,個人可自由支配時間大大減少,低於一定閾值時,就可被界定為時間貧困。
一般而言,我們會將工作時間視為能量消耗,自由支配時間則視為能量恢復。當工作時間延長,自由支配時間縮短,就會加劇時間貧困的感受。因此,計算自己的時間成本,可以讓你把精力花費在更有回報、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從而給自己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
時間成本,就是這段時間如果拿去做別的事,你可以獲得的收益。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機會成本。懂得計算時間成本,可以幫助你做出到底是該「花時間做」還是「花錢買」的理性決策。
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藉此判斷:該叫外送還是自己做飯?該自己打掃還是預約居家清潔服務?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透過時間成本的測算,決定出差該坐飛機還是坐高鐵?新的工作進來,是該招聘一名新員工,還是把工作外包出去?
以下就來練習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成本如何計算,以及如何用時間成本的邏輯說明決策。
假設你的月薪是2萬元。1個月有21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工作8小時,你每小時的時間成本,就是:2萬元÷21天÷8小時=120元。
那麼我們計算一下,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從離公司1小時路程的地方,搬到公司旁邊值不值得。
你每天實際花2小時通勤,每天用在交通上的時間成本,就是120元×2小時=240元,1個月就是240元×21天=5,040元。多花2,000元搬到公司旁邊,可以節省5,040元的時間成本。所以,你應該搬。
唯一的問題在於,多出來的這2個小時,你可以用來做什麼?
反過來計算,住在偏遠地區省下來的2,000元,等於是每小時47.6元的時間成本。如果這些時間只是用來滑手機、看影片,那麼每小時滑手機的成本就是47.6元。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份每小時收益超過47.6元的兼職工作,搬到公司附近、用省下來的時間打工,是不是就更划算了?或者說,你若能利用這2個小時學些知識,將來能為你創造出更大價值,這也是一件時間效益更高的事情。
《暗時間》這本書中寫道:如果你有一些錢,不知道該花在A還是花在B,你可以先不做決定,這沒問題,因為錢還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時間,不知道花在A還是花在B,就不能不做決定,因為時間過了就不是你的了。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時間的流逝都是不可逆轉的,流速也不可調整。因此,學會計算自己的時間成本,不僅讓自己的閒置時間不再白白流失,低時間成本的事項更可以直接花錢購買服務,挪出更多精力聚焦於高回報的事情上。雖然看起來是花了錢,實際上也是一種防止漏財的方式。
不冒險就沒風險?但回報也沒了
很多人會覺得,既然投資都有風險,那我遠離風險、確保絕對無風險總可以了吧?
當然,這麼一來是可以避免風險,但也就失去了回報的可能性。我身邊有些朋友害怕被「割韭菜」,一切投資、理財的專案不沾不碰,所有存款都放在銀行活期存款,而且還一副很熟知內幕的樣子告訴我:「現在錢存在銀行也不保險,每家銀行最多只能存人民幣50萬元。因為萬一銀行倒閉了,根據存款保險制度,最高賠償金額為人民幣50萬元。」
所以,他把錢分散存在不同的銀行裡,只存活期,每家不超過人民幣50萬元。
風險確實低了,但是收益呢?
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趕不上通膨的速度,站在財富的購買力上來看,不僅沒有收益,還年年貶值。這不也是一種損失的風險嗎?與其看著錢不停流失,還不如花掉呢!
所以面對風險時,我們不應該過於保守。逃避風險,並不能讓風險自動消失。
當然,我們也不能為了收益而忽視、甚至故意加大風險。
例如槓桿(Leverage),舉債投資於高風險投資標的,以尋求更高回報。當收益率為正時,開槓桿確實能成倍的獲得更高回報。但是,槓桿是把雙面刃,如果槓桿率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一次失敗就可能傾家蕩產。
特別是在高風險的投資品項上,開槓桿帶來的「爆倉」(按:槓桿交易中虧損超過保證金,導致交易被強制平倉[結束交易過程,買入或賣出的交易完成])經常讓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例如在美股市場上,特斯拉(Tesla)股票經常發生較大波動,一天之內往往可以上漲10%以上,也可能下跌10%以上。假設你現在買進1萬美元的特斯拉股票,如果不開槓桿,不管怎麼波動,你只要沒在低點賣出,永遠都有機會期待特斯拉股票漲回來。但如果你加了10倍的槓桿呢?
好的可能性是,特斯拉漲了10%,你的收益就變成了100%,1萬美元秒變2萬美元。但一旦股價跌了10%,你的本金就全部歸零。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個時候會要求你追加保證金,如果你沒有投入更多本金,或來不及追加,就會被強制平倉。
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天之內,特斯拉的股票先跌10%以上,接著又迅速漲回來,對於正常投資者來說不賠不賺;但對於加了10倍槓桿的投資者來說,所有本金就已全部歸零,沒有機會等到特斯拉的股價漲回來的那一刻了。
高風險會傾家蕩產,低風險沒有回報。那該怎麼辦?
曾任耶魯大學捐贈基金(Yale University endowment)投資長(Chief Investment Officer,縮寫為CIO)的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en)這麼說:「管理好風險,自然就有收益。」
管理好風險,意味著我們不能對風險有敵意。收益正是來自風險,不承擔風險就無法獲得更高收益;但承擔過高風險,也會讓自己陷入收益折損、甚至歸零的危險之中。關鍵是正確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方案。
首先,要掌握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你在銀行、證券公司開設帳戶時,可能也曾被要求做風險承受等級的測試,這正是為了讓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品項的風險相應。
正確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接受風險、利用風險,以獲得更大收益,但絕不要投資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的高風險標的。因為一旦發生損失,可能遠遠超出你的接受程度。
基本計算如下:如果你的某項投資虧損了50%,想要再漲回原來的價值,需要上漲多少?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認為,再漲回來50%不就漲跌抵消了嗎?實際上,要漲100%才能回到原位,也就是說,「虧一半」的坑需要「翻一倍」才能填平。
但是,一旦跌下去,漲50%和漲100%的難度就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了。
有一部真人實境節目《富豪谷底求翻身》(Undercover Billionaire),主角是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格倫.斯登(Glenn Stearns),他參加一場為期3個月的豪賭:到一個沒有人脈、沒有資源的陌生城市,從零開始創立一家價值百萬的公司。如果挑戰失敗,他將拿出百萬美元,分給在創業過程中幫助他的人。而出發之前,他只有一輛破卡車和100美元的資金。
這個挑戰成功了嗎?與很多勵志片不同,這個挑戰的最終結局是失敗的。但他在90天內所創造的企業,估值已經達到77萬美元了。
為什麼他能夠在90天內,從無到有創造出一家估值達77萬美元的企業?斯登在結語中說:「永遠不要將付出的努力和產生的結果混淆,只有當努力帶來進步時,才能賦予其真正的意義。」
我非常推薦你看看這個節目,從只有100美元起步,乃至於創業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你一定會發現,斯登成為億萬富翁絕對不是偶然。他對於財富的認知、堅持和努力,印證了一個道理: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不是給勤奮的獎賞。只要擁有認知的優勢,哪怕你破產、資產歸零了,也一定能東山再起。
認知是什麼呢?認知是你對世界的理解,包括知識、技能和思維模式。沒有足夠的認知,就無法看到更多機會、做出更好的決策。因此,想要賺到更多的錢,關鍵在於提升認知。
怎樣才能提升認知?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思考、實踐等方式,當你的知識越多,思考的範圍更廣,能看到的事情就越全面,做出的判斷也會更加準確。
這就是學習的重要性。持續學習,並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但這是最快了解世界多樣性、複雜性,且成本最低的方法。你沒想通的問題,肯定已經有人想過,並系統性的整理在書籍中。
持續學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就此放棄學習,逐漸與這個持續變化的世界脫節。那些固執守舊的人,未必一開始就是如此,只是因為終生學習太難了,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越來越難。
除了體力和腦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隨著我們的閱歷、能力的提升和成熟,學習新知識需要打破的成見也越來越多。當學習意味著需要顛覆、重組自己幾十年來的思想與價值觀,就不只是增長知識那麼簡單的問題了。
特別是學了越多知識的人,越容易陷入「知識的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也就是簡單了解新事物之後,就利用自己已有的邏輯,快速得出一個表面的結論,並就此認定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知識。
更有甚者,還會出現一種叫作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認知偏差現象。這種現象指的是欠缺能力的人,常得出自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結論,他們往往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認知水準,無法接受與自己觀點有異的正確結論。
所以,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才會這麼說:「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知識的幻覺。」(The greatest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你能否接受那些失去的機會成本?
人生中,我們總是會面臨各種選擇:遵從父母之命回到小城市,做一份安穩工作;還是遵從自己的野心,到大城市策馬奔馳?該繼續讀研究所,還是早點出社會工作?選擇愛情還是選擇自由?陪伴孩子成長,還是專心工作賺錢?
我們做選擇時,往往會看哪個選項能帶來更大收益。但是經濟學認為,機會成本才是你做選擇的關鍵考量。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當你在兩個選項中選擇其一時,捨棄的那個選項所可能帶來的價值或收益,就是你做出選擇的機會成本。無論你怎麼選擇,都必須捨掉另一個選項所帶來的好處,也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簡單來說,當你做出一個選擇時,請想像平行世界裡的另一個你做出了其他的選擇。他所得到的一切,就是你失去這個機會的成本。當你做決定時,不能只看自己,還要對比看看平行時空裡的你。所以說,最重要的不是會得到什麼,而是你能否接受那些失去的機會成本。
例如比爾.蓋茲從哈佛大學輟學創業,雖然失去了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但如果平行世界的他為了畢業而錯過網際網路發展的浪潮,這樣的結果他能接受嗎?若這樣看,輟學是不是就成為他最好的選擇?
機會成本在我們做任何決策時都會存在,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考慮。如果把機會成本的概念引入投資、生活的各項決策之中,你的想法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首先,你在決定投資時,不會再單純只考慮回報,而是會更仔細的確認投資需投入的金錢、資源,以及所有可能實現的投資回報,從中選擇回報最高的一項。例如,你在老家有塊地,平時都是種水稻。若想知道水稻的回報是不是能令人滿意,你就應該考察挖水塘做養殖漁業、開闢成果園等各種情況的收益,從中選出回報最大的一種。
其次,你不會再被收益所迷惑,而會考慮這個收益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
再者,你會了解,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存在機會成本的選擇。比方說,我們的時間就有機會成本:難得你今晚有空,該去看電影,還是在家看看檢定考的書?是陪陪家人,還是跟合作夥伴見面?每個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旦選擇,時間就匆匆走過,再也無法回首。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在一步步的影響著你將來的生活。
花時間,還是花錢?先算時間成本
時間不夠用的感受,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時間貧困」(time poverty)。現代人普遍需要在工作、維持家庭和養育子女上花費大量時間,個人可自由支配時間大大減少,低於一定閾值時,就可被界定為時間貧困。
一般而言,我們會將工作時間視為能量消耗,自由支配時間則視為能量恢復。當工作時間延長,自由支配時間縮短,就會加劇時間貧困的感受。因此,計算自己的時間成本,可以讓你把精力花費在更有回報、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從而給自己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
時間成本,就是這段時間如果拿去做別的事,你可以獲得的收益。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機會成本。懂得計算時間成本,可以幫助你做出到底是該「花時間做」還是「花錢買」的理性決策。
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藉此判斷:該叫外送還是自己做飯?該自己打掃還是預約居家清潔服務?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透過時間成本的測算,決定出差該坐飛機還是坐高鐵?新的工作進來,是該招聘一名新員工,還是把工作外包出去?
以下就來練習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成本如何計算,以及如何用時間成本的邏輯說明決策。
假設你的月薪是2萬元。1個月有21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工作8小時,你每小時的時間成本,就是:2萬元÷21天÷8小時=120元。
那麼我們計算一下,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從離公司1小時路程的地方,搬到公司旁邊值不值得。
你每天實際花2小時通勤,每天用在交通上的時間成本,就是120元×2小時=240元,1個月就是240元×21天=5,040元。多花2,000元搬到公司旁邊,可以節省5,040元的時間成本。所以,你應該搬。
唯一的問題在於,多出來的這2個小時,你可以用來做什麼?
反過來計算,住在偏遠地區省下來的2,000元,等於是每小時47.6元的時間成本。如果這些時間只是用來滑手機、看影片,那麼每小時滑手機的成本就是47.6元。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份每小時收益超過47.6元的兼職工作,搬到公司附近、用省下來的時間打工,是不是就更划算了?或者說,你若能利用這2個小時學些知識,將來能為你創造出更大價值,這也是一件時間效益更高的事情。
《暗時間》這本書中寫道:如果你有一些錢,不知道該花在A還是花在B,你可以先不做決定,這沒問題,因為錢還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時間,不知道花在A還是花在B,就不能不做決定,因為時間過了就不是你的了。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時間的流逝都是不可逆轉的,流速也不可調整。因此,學會計算自己的時間成本,不僅讓自己的閒置時間不再白白流失,低時間成本的事項更可以直接花錢購買服務,挪出更多精力聚焦於高回報的事情上。雖然看起來是花了錢,實際上也是一種防止漏財的方式。
不冒險就沒風險?但回報也沒了
很多人會覺得,既然投資都有風險,那我遠離風險、確保絕對無風險總可以了吧?
當然,這麼一來是可以避免風險,但也就失去了回報的可能性。我身邊有些朋友害怕被「割韭菜」,一切投資、理財的專案不沾不碰,所有存款都放在銀行活期存款,而且還一副很熟知內幕的樣子告訴我:「現在錢存在銀行也不保險,每家銀行最多只能存人民幣50萬元。因為萬一銀行倒閉了,根據存款保險制度,最高賠償金額為人民幣50萬元。」
所以,他把錢分散存在不同的銀行裡,只存活期,每家不超過人民幣50萬元。
風險確實低了,但是收益呢?
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趕不上通膨的速度,站在財富的購買力上來看,不僅沒有收益,還年年貶值。這不也是一種損失的風險嗎?與其看著錢不停流失,還不如花掉呢!
所以面對風險時,我們不應該過於保守。逃避風險,並不能讓風險自動消失。
當然,我們也不能為了收益而忽視、甚至故意加大風險。
例如槓桿(Leverage),舉債投資於高風險投資標的,以尋求更高回報。當收益率為正時,開槓桿確實能成倍的獲得更高回報。但是,槓桿是把雙面刃,如果槓桿率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一次失敗就可能傾家蕩產。
特別是在高風險的投資品項上,開槓桿帶來的「爆倉」(按:槓桿交易中虧損超過保證金,導致交易被強制平倉[結束交易過程,買入或賣出的交易完成])經常讓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例如在美股市場上,特斯拉(Tesla)股票經常發生較大波動,一天之內往往可以上漲10%以上,也可能下跌10%以上。假設你現在買進1萬美元的特斯拉股票,如果不開槓桿,不管怎麼波動,你只要沒在低點賣出,永遠都有機會期待特斯拉股票漲回來。但如果你加了10倍的槓桿呢?
好的可能性是,特斯拉漲了10%,你的收益就變成了100%,1萬美元秒變2萬美元。但一旦股價跌了10%,你的本金就全部歸零。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個時候會要求你追加保證金,如果你沒有投入更多本金,或來不及追加,就會被強制平倉。
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天之內,特斯拉的股票先跌10%以上,接著又迅速漲回來,對於正常投資者來說不賠不賺;但對於加了10倍槓桿的投資者來說,所有本金就已全部歸零,沒有機會等到特斯拉的股價漲回來的那一刻了。
高風險會傾家蕩產,低風險沒有回報。那該怎麼辦?
曾任耶魯大學捐贈基金(Yale University endowment)投資長(Chief Investment Officer,縮寫為CIO)的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en)這麼說:「管理好風險,自然就有收益。」
管理好風險,意味著我們不能對風險有敵意。收益正是來自風險,不承擔風險就無法獲得更高收益;但承擔過高風險,也會讓自己陷入收益折損、甚至歸零的危險之中。關鍵是正確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方案。
首先,要掌握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你在銀行、證券公司開設帳戶時,可能也曾被要求做風險承受等級的測試,這正是為了讓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品項的風險相應。
正確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接受風險、利用風險,以獲得更大收益,但絕不要投資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的高風險標的。因為一旦發生損失,可能遠遠超出你的接受程度。
基本計算如下:如果你的某項投資虧損了50%,想要再漲回原來的價值,需要上漲多少?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認為,再漲回來50%不就漲跌抵消了嗎?實際上,要漲100%才能回到原位,也就是說,「虧一半」的坑需要「翻一倍」才能填平。
但是,一旦跌下去,漲50%和漲100%的難度就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