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們都種些甚麼?」家具店的人把扶手椅搬過過道的時候,用一雙尖眼快速掃過我的院子。
「橄欖和葡萄。」我回答說。
「我當然知道你們種了橄欖和葡萄,但還有呢?」
「香草、花朶──我們住進來的時候不是春天,無法種太多其他東西。」家具店的人把扶手椅放下,打量梯田裡那些仔細修剪過的橄欖樹。「種些馬鈴薯吧,」他建議,「它們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指著第三畦梯田說:「種在那兒吧,那兒日照充分,是種馬鈴薯的好地方。紅馬鈴薯,黃馬鈴薯。可以用來做馬鈴薯小麵餃塊(gnocchi)。」
於是,在搬來此地第五個初夏的現在,我們有了馬鈴薯可當晚餐。它們好會長,撿它們的時候,感覺上猶如是在撿復活蛋。它們乾淨得讓我驚訝,稍爲用水沖一沖,就顯得容光煥發。
我們獲得馬鈴薯的方式,與我們在此地獲得其他寶貝的方式如出一轍。過去四年來,我們把這棟托斯卡尼(Tuscany)的廢宅,連同它四周的田園,翻修得煥然一新。我們觀察法蘭西斯卡‧費爾科──他七十五年人生的大部分歲月都用在照顧葡萄上──怎樣把老葡萄樹的捲鬚埋在土中,好讓它們重新發芽。我們有樣學樣。於是,我們的庭園就變得葡萄纍纍。我們身爲一介外國人,有幸獲得老天的眷顧,在此落地安家,自是願意從事各種各樣的嘗試。大部分的復原工作都由我們親力親爲。我想,如果我的老祖母在九泉之下看見我們的傑作,一定會說那是天公疼憨人的證明。
一九九○年,搬入此地的第一個夏天,我買了一本特大號的本子。佛羅倫斯紙的封皮,藍色皮革的封背。在本子的第一頁,我寫下ITALY〔義大利〕這個大字。這樣一本本子,理應是給人抒寫不朽詩歌用的,但我卻拿它來記各種野花的名字、各種計劃、學來的義大利生字和素描龐貝古城瓦片上的圖案。我在它上面記下我們房間的陳設、樹的妍姿以及各種鳥鳴聲。我也記下別人給我的園藝建議:「在月亮越過天秤座的時候栽種向日葵。」(不過我可不清楚月亮甚麼時候會越過天秤座。)我也記下自己遇到過甚麼人和烹調過甚麼食物。這本子成了我們在這裡頭四年生活的起居注。除了用它來塗塗寫寫以外,我又把五花八門的紙張文件夾在裡面:菜單,油畫明信片,一張修道院的平面圖,義大利詩篇,花園的藍圖。由於這本子很厚,所以目前尙餘的空頁,還夠我用上好幾個夏天。如今,這本藍皮本子變成了一本名叫《托斯卡尼豔陽下》的書,它是我們在此地頭四年歡樂時光的一種自然產物。修繕房子,把荊棘叢生的田疇還原爲橄欖樹和葡萄園,探索托斯卡尼和溫布利亞(Umbria)的古文化積澱,在一個異國的廚房裡烹飪、並發現存在於食物與文化間許許多多的關聯──這一切,都爲我們在學習過另一種生活的過程中帶來濃郁的樂趣。把葡萄樹的捲鬚埋在土裡,它就會迸發出新芽──在我看來,這是個昭然若揭的啓示:人如果希望自己的思維日新又新,就必須勇於不時改變生活的方式。
在六月初這當兒,我們必須把梯田裡蔓生的野草清除,以防七月太陽太大,把它們燃著,帶來火災。窗外,三個大男人正推著除草機,像大黃蜂一般嗡嗡轉。多明尼哥明天就會過來,幫我們把田裡的土翻一遍,好把割下來的草屑捲到泥中,屆時,他的拖拉機會沿著以前牛隻所踩過的環形路線行進。雖然除草和翻土都由別人代勞,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是這場夏天古禮參與者中的一員。義大利是個有幾千年文化層積累的地方,而我,現正站在層層積累最頂端的一小片土地上,欣賞著山坡上怒放的橘色百合。正當我對著百合愣愣出神之際,一位老先生打屋前走過。他停下來,問我是不是住在這兒。他說他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他沈默了-下,眼睛沿石牆往院子內梭巡了一遍,然後用很輕的聲音告訴我,他哥哥就是在這裡被槍決的。他哥哥被懷疑是游擊隊員,死的時候才十七歲。他自顧自不斷點頭,我知道,出現在他眼簾中的,既非盛放的玫瑰,也非一排一排的鼠尾草或歐薄荷。離去前,他給了我一個飛吻:「Bella casa, signora.〔妳有個漂亮的家,女士。〕」記得昨天,我在一棵橄欖樹下發現了一簇矢車菊,想必那就是老先生的哥哥當年倒下的地點。它們是從何而來的呢?是一隻畫眉鳥把一粒矢車菊的種子掉在了這裡嗎?明年今日,它們會開遍整片梯田嗎?古老的地方總是交錯著不同的時空,而我現在開始感受到不同時空互相激盪的力量了。
我打開藍本子,記錄這地方的種種、我們的發現、漫遊和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大樂事。一首中國古詩說過,把一段經驗發展爲文字,你等於感受了它兩遍。歸根究柢,人之所以追求改變,無非是爲了拓寬自己心靈的居地。《托斯卡尼豔陽下》正是我心靈居地的地形圖。我希望,讀者能像個來我家探訪的朋友一樣,和我一起在大理石擀麵板上弄麵粉、弄雞蛋;會和我一起被菩提樹上的杜鵑鳥喚醒,一起走下田梗,對著葡萄樹歌唱;我希望他能捧著摘來的一大籃李子,和我一道,驅車走訪那些有著圓形塔樓和盛開著天竺葵的山城。我們可以像兩個老鄉民一樣,坐在火爐旁,邊嚼厚塊的牛油吐司,邊啜新釀的奇揚第(Chianti)。我會帶你到翁布泰得(Umbertide),欣賞一間又一間文藝復興時代的聖母畫像,然後,回到家裡,再用洋蔥和鼠尾草給你煎一尾鰻魚。無花果樹下,兩隻貓咪蜷伏著,陰涼沁人。我算過,鴿子每分鐘會咕咕叫六十聲。位於我們房子上方山頂上的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石壁遺跡,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八世紀。我們可以慢慢聊,有的是時間。
一九九五年於科爾托納(Cortona)
「你們都種些甚麼?」家具店的人把扶手椅搬過過道的時候,用一雙尖眼快速掃過我的院子。
「橄欖和葡萄。」我回答說。
「我當然知道你們種了橄欖和葡萄,但還有呢?」
「香草、花朶──我們住進來的時候不是春天,無法種太多其他東西。」家具店的人把扶手椅放下,打量梯田裡那些仔細修剪過的橄欖樹。「種些馬鈴薯吧,」他建議,「它們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指著第三畦梯田說:「種在那兒吧,那兒日照充分,是種馬鈴薯的好地方。紅馬鈴薯,黃馬鈴薯。可以用來做馬鈴薯小麵餃塊(gnocchi)。」
於是,在搬來此地第五個初夏的現在,我們有了馬鈴薯可當晚餐。它們好會長,撿它們的時候,感覺上猶如是在撿復活蛋。它們乾淨得讓我驚訝,稍爲用水沖一沖,就顯得容光煥發。
我們獲得馬鈴薯的方式,與我們在此地獲得其他寶貝的方式如出一轍。過去四年來,我們把這棟托斯卡尼(Tuscany)的廢宅,連同它四周的田園,翻修得煥然一新。我們觀察法蘭西斯卡‧費爾科──他七十五年人生的大部分歲月都用在照顧葡萄上──怎樣把老葡萄樹的捲鬚埋在土中,好讓它們重新發芽。我們有樣學樣。於是,我們的庭園就變得葡萄纍纍。我們身爲一介外國人,有幸獲得老天的眷顧,在此落地安家,自是願意從事各種各樣的嘗試。大部分的復原工作都由我們親力親爲。我想,如果我的老祖母在九泉之下看見我們的傑作,一定會說那是天公疼憨人的證明。
一九九○年,搬入此地的第一個夏天,我買了一本特大號的本子。佛羅倫斯紙的封皮,藍色皮革的封背。在本子的第一頁,我寫下ITALY〔義大利〕這個大字。這樣一本本子,理應是給人抒寫不朽詩歌用的,但我卻拿它來記各種野花的名字、各種計劃、學來的義大利生字和素描龐貝古城瓦片上的圖案。我在它上面記下我們房間的陳設、樹的妍姿以及各種鳥鳴聲。我也記下別人給我的園藝建議:「在月亮越過天秤座的時候栽種向日葵。」(不過我可不清楚月亮甚麼時候會越過天秤座。)我也記下自己遇到過甚麼人和烹調過甚麼食物。這本子成了我們在這裡頭四年生活的起居注。除了用它來塗塗寫寫以外,我又把五花八門的紙張文件夾在裡面:菜單,油畫明信片,一張修道院的平面圖,義大利詩篇,花園的藍圖。由於這本子很厚,所以目前尙餘的空頁,還夠我用上好幾個夏天。如今,這本藍皮本子變成了一本名叫《托斯卡尼豔陽下》的書,它是我們在此地頭四年歡樂時光的一種自然產物。修繕房子,把荊棘叢生的田疇還原爲橄欖樹和葡萄園,探索托斯卡尼和溫布利亞(Umbria)的古文化積澱,在一個異國的廚房裡烹飪、並發現存在於食物與文化間許許多多的關聯──這一切,都爲我們在學習過另一種生活的過程中帶來濃郁的樂趣。把葡萄樹的捲鬚埋在土裡,它就會迸發出新芽──在我看來,這是個昭然若揭的啓示:人如果希望自己的思維日新又新,就必須勇於不時改變生活的方式。
在六月初這當兒,我們必須把梯田裡蔓生的野草清除,以防七月太陽太大,把它們燃著,帶來火災。窗外,三個大男人正推著除草機,像大黃蜂一般嗡嗡轉。多明尼哥明天就會過來,幫我們把田裡的土翻一遍,好把割下來的草屑捲到泥中,屆時,他的拖拉機會沿著以前牛隻所踩過的環形路線行進。雖然除草和翻土都由別人代勞,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是這場夏天古禮參與者中的一員。義大利是個有幾千年文化層積累的地方,而我,現正站在層層積累最頂端的一小片土地上,欣賞著山坡上怒放的橘色百合。正當我對著百合愣愣出神之際,一位老先生打屋前走過。他停下來,問我是不是住在這兒。他說他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他沈默了-下,眼睛沿石牆往院子內梭巡了一遍,然後用很輕的聲音告訴我,他哥哥就是在這裡被槍決的。他哥哥被懷疑是游擊隊員,死的時候才十七歲。他自顧自不斷點頭,我知道,出現在他眼簾中的,既非盛放的玫瑰,也非一排一排的鼠尾草或歐薄荷。離去前,他給了我一個飛吻:「Bella casa, signora.〔妳有個漂亮的家,女士。〕」記得昨天,我在一棵橄欖樹下發現了一簇矢車菊,想必那就是老先生的哥哥當年倒下的地點。它們是從何而來的呢?是一隻畫眉鳥把一粒矢車菊的種子掉在了這裡嗎?明年今日,它們會開遍整片梯田嗎?古老的地方總是交錯著不同的時空,而我現在開始感受到不同時空互相激盪的力量了。
我打開藍本子,記錄這地方的種種、我們的發現、漫遊和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大樂事。一首中國古詩說過,把一段經驗發展爲文字,你等於感受了它兩遍。歸根究柢,人之所以追求改變,無非是爲了拓寬自己心靈的居地。《托斯卡尼豔陽下》正是我心靈居地的地形圖。我希望,讀者能像個來我家探訪的朋友一樣,和我一起在大理石擀麵板上弄麵粉、弄雞蛋;會和我一起被菩提樹上的杜鵑鳥喚醒,一起走下田梗,對著葡萄樹歌唱;我希望他能捧著摘來的一大籃李子,和我一道,驅車走訪那些有著圓形塔樓和盛開著天竺葵的山城。我們可以像兩個老鄉民一樣,坐在火爐旁,邊嚼厚塊的牛油吐司,邊啜新釀的奇揚第(Chianti)。我會帶你到翁布泰得(Umbertide),欣賞一間又一間文藝復興時代的聖母畫像,然後,回到家裡,再用洋蔥和鼠尾草給你煎一尾鰻魚。無花果樹下,兩隻貓咪蜷伏著,陰涼沁人。我算過,鴿子每分鐘會咕咕叫六十聲。位於我們房子上方山頂上的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石壁遺跡,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八世紀。我們可以慢慢聊,有的是時間。
一九九五年於科爾托納(Cort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