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專訪楊應超 - 給社會新鮮人的9個職場忠告

Question:首先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你執筆寫書的想法?

答:除了讓大家知道投資銀行的運作及生態外,我還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此書了解一些我在職場升遷法則及概念,特別是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在,只有站上優秀的頂尖,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尤其是剛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踏對第一步,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及空擲,我希望以我做過12項工作的經驗,提供大家一些想法及建議。



Q1:從最基本的說起吧,可否先給社會新鮮人找工作的建議?
答:一般公司都喜歡用有經驗的人,一開始就找到理想工作,確實不容易,我建議社會新鮮人,重新定義第一份的意義,所謂的第一份工作,不應是指第一份「找到」的工作,而是第一份值得「全力投入」的工作,這種工作,可能在畢業之後的兩至三年間,就能出現,當你找到值得全心投入的工作,千萬不能隨便放棄或xxx,必須嚴肅全力的投入,千萬不能當兒戲,或是抱著姑且一試,隨時跳槽的心態。

理想的工作,絕不會自己找上門,他們只提供給準備好的人,舉個例子,我在主修電機工程時,就以進入當時前三大電子公司:AT&T, IBM, and Motorola,做為努力的目標,選課時,就會找一些與通訊、電腦軟體及其他相關的科目 ,並且全力取得高分,因為這是跨入高門檻的第一步。

現在求職管道不少,但如果真正想要脫穎而出,一定得嘗試些「創意非傳統」的方法,我的建議是可以做些「informational interviews」,找一些在社會上已經有成就的學長學姐,花一兩個小時,尋求建議,當然最好能請他們吃個中餐或晚飯,這樣既可以探知職場的情況,又透過他們的人脈,得知職缺的消息,就算沒有馬上空缺,也能建立相關知識及關係,經驗告訴我,50%的職缺從來沒有公開招募,都是靠不同非公開的推薦,找到合適的人才。

面試是最重要的一關,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口試官了解你的長處及獨特,讓自己與別人「區隔化」,因為能進入最後一關的人一定不差,學業成績及客觀條件應該都差不多,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相關工作經驗,對課外活動參與及領導統御的經驗恐怕也不多,如果能在面試之前,把這些一一完成,那麼就立於不敗之地。更重要的,千萬別害羞或表現得過於膽怯,也不應只是被動「回答」問題,最好主動地與主考官「對話」相關問題,在來回討論中,他們更容易知道你的能力及潛力。



Q2: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後,我應該做些什麼?
答:我的建議,第一份工作最好選擇名聲卓越,在職訓練課程紮實的大公司,這些公司規模通常都不會太小,有了大型企業工作的經歷,會讓你的履歷表加分不少,進入職場之後,必須與上司溝通清楚工作內容及長官對自己的期望及工作目標,我的經驗顯示這部份對於職場最重要,但最容易被忽略。

一般人總是完全聽命於老闆,老闆說什麼就做什麼,這雖然是盡責的表現,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就像我在rule #4點中提到,必須建立與上司順暢的管道,切記,光辦完老闆交待的事情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老闆及公司的實際需要,動動腦筋,在問題還沒到自己身上時,就幫他們想一些解決方案,「超越」上司的期待,千萬別怕工作太多,充滿幹勁的年輕人最是令人欣賞,表現出對成就及專業的渴望,早一步比同事上班,永遠晚一點下班,絕對不會吃虧的。



Q3:第一份工作還有那些問題需要注意?
答:如果能力及時間許可,盡可能主動參與各項不同的專案,老闆們都喜歡積極任事的員工。決心做了之後,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必須投入全力並按時完成任務,這樣就能贏得別人的信賴,就像我在書中rule #5提到的一樣。另外,還須切記rule #6,讓別人看得到自己的表現,千萬別以為這是自吹自擂,因為只有讓大家了解你的投入及表現,論功行賞時才不會被遺漏。



Question 4:一份工作應該待多久?
答:雖然我做過十二種不同的工作,但我卻不建議大家常常跳槽,外在因素常常很難控制,有時候對好的工作也很難距絕,不過就我應徵求職者的經驗來看,有許多人的離職理由,就是單純不喜歡公司環境,如果是這樣,換工作就會流於任性,不值得鼓勵。

我面試新人時,都會仔細看履歷表,找找看前後工作之間,是否存在「空檔」或「間隔」,如果發現工作之間間隔太多,若是空檔太長,我的標準是一年,這樣的履歷表就很可能被排到後面去。我雖然做過11種不同的工作,但在花旗待了六年,在A.T. Kearney/EDS待了三年,在IBM也做了三年之久。年輕求職者一定要注意,不論你多麼不喜歡這家公司,千萬要待上一年以上,並盡量從中找到值得學習的東西。



Q5:工作之餘,我應該做那些努力?
答:我曾看過對工作100%付出,但疏於經營人際關係,最後落得職場失意的例子,因此我進了IBM之後,就勤於參加公司中各項社團活動,如:Toastmaster、IEEE、合唱團等,就是希望在工作之餘,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電子郵件群組對於人際交往已經相當重要,以往我在耶誕節時才會更新一次群組資料,但現在已經增加到一個月一次,我建議大家一定要養成定期更新的習慣。

交流溝通不一定要在正式的場合,在閒談中引發的想法及概念,常常會有出人意外的收獲,我擔任大洋財務長的機緣,就是在拜訪公司閒聊時發現他們需要這樣的人才,最後才會轉檯。我相信,就算在不景氣的現在,還是有相當多的職缺在外,只是時間及機會都不對,工作才會跟你錯過,有時找不到工作,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機會沒碰上。擴大與業界溝通管道,求職成功的機會就會增加。前輩常告誡:「如果你在口渴時才開始掘井,那就太晚了!」凡事豫則立的道理,在職場上也行得通。



Q6:如果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如意,何時或在什麼狀況下應該離開?
答:如果公司值得繼續待,當然可以繼續,但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就不妨跳槽,但我建議不要因為薪水而跳槽,不過如果其他公司提供更好的升遷機會或能學到新的東西,就可以考慮。

我一直認為,換工作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盡力在每個工作中,奠定自己的專業基礎,運用自己的長項,讓能力愈墊愈高,並成為下一個工作表現的基礎。以我的例子來看,有了AT&T及IBM的工作經驗之後,我認為自己應該運用自己科技的專長,補足商管的職能,因此我到了Accenture及企管顧問公司。之後我接了EDS中國總監的職位,在這個工作中,運用了在Accenture學到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行銷及販售的專業。轉業到投資銀行之後,之前練就的銷售及科技功力,都派上了用場,當然財務分析及企業價值研究在投行的八年經歷中,更提升了不少。現在大洋集團任財務長的職務則是集之前工作經驗的大成。我相信只要有步驟的規劃,職場生涯就像巴菲特在他自傳中引用的「雪球」譬喻一樣,愈滾愈大。

如果真正碰到壞老闆怎麼辦?在你能離開這家公司之前,一定要釐清這些不愉快,到底是自己的錯?或是老闆的問題?如果是老闆的問題,那千萬別因此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不過如果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則下一個工作也不可能會更好,因為問題會隨著你進入下一個公司。如果問題真的不在自己,我也認為應該盡量待上一年,訓練自己在艱困環境中成長的能力,同時把觸角多向外伸展,尋找更好的機會。用情緒決定去留是最差的決策,更有可能會愈換愈壞,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公司,每個公司都有一定的問題,重點是自己在工作上一定要有成長才行。



Questions 7:對於有野心的年輕人,如何在職場上在最短時間內快速爬升?
答:最好的方法是隨時「站在理想職位的立場想!」如果你想要升為經理,就必須常常假想,如果我是經理,在這件事會怎麼做?當某一個狀況發生時,身為經理應該如何處置?如果你想要一個月薪3萬元的職務,必須假想如果從兩萬升到三萬之後,在工作上應該如何表現?基本上,在坐上職位之前,就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坐上那個位子,如果表現良好,過去績效也不錯,再加上這些準備,快速晉升應該不成問題。



Q8:如何避免被裁員?如果被裁了怎麼辦?
答:如何避免裁員?連我自己都沒把握,因為我自己都因大環境改變而被裁員,即使自己當了老闆,也會被員工fire掉,我的建議是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把自己當成「自由球員」看待,努力把自己變成最有價值的球員,讓老闆捨不得把你裁掉,就算因為客觀環境不得已被裁,也有人搶著要你。

即使我被EDS裁員,但待業生活仍相當充實,我提醒自己,休息幾天沒問題,但之後就必須開始積極作為,包括與獵人頭公司聯繫、找大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努力翻報紙及搜尋網路上可能的職缺。找工作沒有大學問,找的愈勤快,找到理想工作的機會愈高。公司若不用你,有時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可能是當時時機不對,或是沒有適合的位子,千萬別因此氣餒,現在不用你的公司,下回搞不好會成為你的老闆。

就算在待業期間,也必須讓生活過得有「生產力」,千萬別窩在家裡,當宅男或宅女,這樣只會虛擲光陰,在我那兩個月的空窗期,我的生活比工作時期還充實,不斷打電話跟各方人士聯繫、寄履歷、發電子郵件,還有運動保持充沛體力。



Q 9:說了這麼多,可否總結一下給大家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