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賈母的原型是誰?

黛玉初入賈府,方進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髮如銀的老母迎了上來,黛玉便知是外祖母,方欲拜見,早被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一時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方拜見了外祖母。

此即冷子興所云之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

賈母在賈府的家庭地位無人可比,對於《紅樓夢》故事產生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沒有賈母,小說內容就可能全部解體,人物彼此隔離,情節成為碎片。正是賈母這個人物,把千頭萬緒的人物故事連成了一個整體。可以認為,賈母是《紅樓夢》創作的前提、是故事的基石、也是全書的關鍵。既然如此,弄清賈母的原型,對於理解《紅樓夢》迷霧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於賈母的原型,紅學界並沒有形成一致意見,但有兩派觀點值得關注。一派認為,賈母的原型是曹寅的母親孫氏,另一派認為是曹寅的妻子李氏。當然,也有人認為賈母原型是顧景星的姑媽,不過此一觀點並無什麼說服力,姑且不予考慮。

卻說孫氏和李氏,之所以被提名為賈母原型,因為兩人都與曹家高度關聯。前面說過,李氏是李煦的妹妹。曹寅任江寧織造時,李煦任蘇州織造。兩人都是康熙的心腹,彼此關係也非常親密。康熙南巡時,李煦與曹寅數次共同接駕,榮辱與共、同進同退,他們的經歷對《紅樓夢》的情節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李氏深度參與了曹家的命運起伏。問題是孫氏與李氏差了一輩,兩人在現實生活中又是婆媳關係,不可能都是賈母的原型。那麼,誰更符合賈母的形象呢?

根據作者的描述,小說中的賈母基本是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僅從年齡角度考慮,孫氏無疑更符合要求。但年齡並不是關鍵,畢竟李氏也有老去的一天。不過孫氏還有一個優勢,卻是李氏無論如何也比不了的,那就是「太夫人」的頭銜。具備這個資格的人,在整個清朝都屈指可數,而在康熙年間,更是鳳毛麟角,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孫氏。

康熙三十八年,曹寅第三次接駕,親自奉母親孫氏一同進見康熙。前已述及,孫氏曾經當過康熙的保母。清代皇帝的保母分兩種,一種負責餵奶,叫做乳母、或稱奶媽。另一種不餵奶,只是帶著孩子玩,叫做看媽,就是在旁看護的意思。康熙比曹寅大四歲,孫氏應該不是奶媽,而是看媽。看媽比奶媽陪孩子的時間更長,和孩子關係也更親,所以康熙見到孫氏就說:「此吾家老人也」,特欽封一品太夫人。冷子興向賈雨村介紹賈家情況時,明確呼賈母為太夫人。這個稱謂絕非隨意為之,等於限定了賈母的原型人選只能為孫氏。

除了封孫氏為太夫人,康熙同時還為孫氏的住房手書「萱瑞堂」三字扁額,以示尊榮。這個萱瑞堂,據信就是榮禧堂的原型。當時孫氏年68歲。據此推算,孫氏出生於1632年,正好符合賈母的年紀特徵。

小說中當然不會明確寫出孫氏曾為皇帝保母的經歷,卻曾用曲筆暗示了這段歷史。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雲中秋聯詩,湘雲出上句:「香新榮玉桂」。黛玉對下句:「色健茂金萱」。史湘雲說:「金萱二字便宜了你,省了多少力,這樣現成的韻被你得了,只是不犯著替他們頌聖去」。林黛玉回答道:「方才是即景之實事。」這段對話暗指康熙題匾的事實,只是「萱瑞」改成了「金萱」。而萱草其實就是「金針菜」,可見作者的表現手法十分巧妙曲折。

此外還有許多證據支持孫氏,同時排除李氏。比如在第二十二回中,賈府元宵節猜燈謎,賈母特意出了一個謎語,是:「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果名。」謎底是荔枝。謎底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傳統文化中,猴子一直姓孫,這個謎語其實在暗示賈母就是孫氏,那正是作者的慣用手法。

孫氏的最大疑慮是去世時間。康熙四十五年,也就是1706年,孫氏病故,享壽75歲,按理說這個年齡已經不小了,但第七十一回明確提到了賈母的「八旬之慶」。孫氏的年齡似乎不夠。不過也有可能不是孫氏活錯了年月,而是作者寫錯了日期。這並不是狡辯,而是文字分析得出的結論。比如第三十九回,劉姥姥到榮國府拜見賈母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賈母道:「老親家,你今年多大年紀了?」

劉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賈母向眾人道:「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硬朗,比我大好幾歲呢。」

照此計算,當時賈母最多七十出頭。第四十七回的一段描寫則證明了這個推斷。賈母提及賈璉和鮑二家的偷情一事時,說道:

我進了這門子,做重孫媳婦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孫媳婦了。連頭帶尾五十四年。

此處特意提到連頭帶尾五十四年,在小說中可算是一個罕見的精確數字,極有可能就是孫氏在曹家的確切時間,可惜現在還沒有考證出相應的資料。不過清代女性平均結婚年齡不會超過二十歲,加上五十四年,最多七十四歲。考慮到孫氏實際享壽七十五歲,結合古人計算虛歲的習慣,這個結論應該比較可靠。

可是到了七十一回,中間最多過去了兩年時間,卻突然提到賈母「八旬之慶」,當中的時間無論如何也不夠。這樣寫要麼是故意製造迷霧,要麼就是真的寫錯了。此類錯誤在小說中俯拾皆是,後文會專門討論相關細節,此處暫且不提。

除了有形的證據,孫氏還有隱形的證據。

許多讀者只能看到作者在小說中寫了誰,卻很少看到沒有寫誰。有時沒寫誰也是證據。

天下之大,萬頭攢動,《紅樓夢》中沒有寫到的人很多,那並不奇怪,但有一個人沒有寫到就很奇怪,那就是賈母的丈夫。在實際生活中,孫氏的丈夫曹璽早逝。據《上元縣志》載,曹璽1684年卒於任上,享壽六十四歲。正常情況下,如果曹璽活著,理應出現在《紅樓夢》中,並成為與賈母同等重要的人物。也就是說,賈母應該有一個老頭子、賈府也應該有一個老太爺才對。但小說中只是隱約的提到過賈母的丈夫賈代善,然後在第二回中借冷子興之口交代「早已去世」。而在現實生活中,曹璽同樣早就去世了,可算是對孫氏的無言證明。大約也是作者實在對曹璽沒有印象,因為曹璽去世時,作者還沒有誕生,所以在小說中也沒有賈府老太爺的故事可說,除了偶爾提到一兩筆,「共有六位老姨奶奶,兩位家裡的,四個外面的」,此外再沒有什麼多餘的訊息。

另一個隱形證據是,一般而言,在奶奶眼裡,孫子要比重孫子(曾孫)重要。人類對孫輩的關愛是一種生物現象。當孫輩出生時,祖母的體力尚可支撐,可以和孫輩形成良性互動。而重孫子出生時,曾祖母往往已經有心無力,對重孫子的關愛必然直線下降。更重要的是,從生物學角度考慮,假設一個人與自己的親緣指數為1,那麼與兒子的親緣指數就是1/2,因為其中加入了一半父親的基因。據此推算,祖母與孫輩的親緣指數是1/4,而與重孫子之間則已經降到了1/8,只有孫子的一半。也就是說,在兒子和孫子兩者之間比較時,女性更關愛兒子。但當兒子已經成年,不需要過多關愛時,她們的關愛重點就會移向孫子。同樣的道理,在孫子和重孫子之間,女性更關愛孫子。所以賈母更關愛寶玉,而不是賈蘭。作者在書中很少寫到賈母寵愛賈蘭,不是因為賈蘭不可愛,而是因為他是重孫子,沒有多少機會得到賈母的關心。作為對照,寶玉在賈母房裡長大,賈蘭則不是。寶玉的丫鬟都是賈母一手安排的,賈蘭也無此待遇。我們閱讀《紅樓夢》時,都會把自己代入為主角寶玉,同時享受賈母的疼愛,但很少有人能體會賈蘭受到的冷落。這個現象意味著,賈母的原型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是作者的祖母,而不是曾祖母。

此外還有許多證據支持孫氏,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比如著名紅學家、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就認為,孫氏就相當於賈母。之所以為黃一農列出這麼多學術頭銜,不只是為了唬人,而是可以說明此事的可靠程度。特別是他受到中國紅學權威的影響較小,結論相對比較客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