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遊戲
我曾經是個Vicky。
高中英語課老師一時興起,從一齊朗誦課文解散,要大家分組練習對話,先從自我介紹開始。老師剛好從身邊經過,駐足說,妳不像是Vicky。
而我是誰?Vicky從哪裡來?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我不知道有多少兒童想過這些問題,因而在某個上學路隊途中脫隊?有多少人的英文名字來自人生第一個英文老師?又有多少英文老師會預料到,此生需要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
連鎖英文補習班從城市開進鄉鎮,在校門口以及家戶信箱投放廣告傳單,引發家長們的騷動,繼「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後,學英文的需求也被打開了。那些把孩子送去鋼琴前面坐下的家長,現在把孩子們送去外國教師面前。孰料補習班的外國教師有限,外師是站在報名櫃檯的門面,教初學者的,多半還是臺灣人。
回想起來都是一些極年輕的老師,二十歲上下,猜想是打工的大學生。班上學生的年齡介於七歲到十二歲之間,有簡單的分班,與其說是補習班,更偏向安親班的性質。沒有英文名字的一群新生,在開口說出第二外語前,需要先找到自己的名字,名字是第一把鑰匙。命名過程像是抓周,老師以目光巡視在座眾人,一一唱名,每個一頭霧水的孩子都在幾十秒間有了名字,並且得到可以別在胸前的姓名牌。底下是制服或是運動服的學號欄,新的名牌夠大,別上去就看不見原本的學號。我記得還有Amy、May、Allen,想想是因為學生都小,名字都選得短。
我沒有懷疑過我是Vicky,迫不急待在嶄新的課本跟作業簿,寫下新獲得的名字,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人對名字提出質疑,那是通往新世界的第一格階梯。某次活動,英文班的同學寫卡片給我,開頭便說:「薇琪你好」,譯名突然讓我生出微微的抵抗之心,也只有一瞬。V以其尖銳的角度,在英文名字的初始設定上立足。
補習班開得風風火火,每間教室都坐好坐滿,放學時還得加開接送的小巴班次。大約是感謝祭的意思,趁著暑假,補習班舉辦大型闖關活動。活動辦在觀音山,利用登山步道與沿路的涼亭當作關卡,人手一張闖關卡片,通關集點蓋章,最後換取獎品。
山是兒時熟悉的路徑,早早就破關完畢。中途關卡不知道出了什麼狀況,臨時找已經在閒晃的學生代打,在盛夏的正午,我被套上披風與面具,臨時扮演起吸血鬼伯爵。關卡很簡單,要用英文問對方算數問題,如果答對,就得到蓋章認可。為了讓一個小學生更接近男性吸血鬼的心情,老師特地傳授,開口時先低沈地發出「ho~ho~ho~」的聲音,接著再說話。(長大後才意識到哪裡不太對勁,那是聖誕老人的發語詞啊老師。)被認識的同學發現,大喊,「是Vicky!」我持續壓低聲音,躲在面具後面說No!
老師回來後,我交還披風與面具,想帶著闖關卡片去兌換禮物。但是蓋滿章的卡片,不知道在哪個環節就遺失了。其他同學嘗試幫我找,而來往的人潮眾多,又該如何辨認出一張沒寫名字的卡片呢?我說沒關係,反正沒有想兌換的禮物。老師把伯爵的面具送給我,彩色列印的臉有點糊,耳朵上綁的橡皮筋已經脫落。我收下面具,感覺悲傷卻沒有顯露,那是初始產生有意識扮演的一天。《藍色大門》裡的孟克柔戴上張士豪的面具,在面具後與喜歡的女生跳一支舞。吸血鬼面具後的小孩,試圖融入成人的世界。
發現自己好像不適合Vicky的時候,已經是接近十年後。Vicky跟著我讀完小學、讀完國中,接著一起就讀高中,Vicky像是新買的電器外頭捨不得撕、後來忘記撕的那層保護膜。人生總有各種放著不管也沒差的事,而習慣令人感覺安全,一伸手就像是種對抗,但一口氣撕開,又會帶來那一口氣的爽快。撕了之後會是新的開始,撕完之後,就會看得見其他封膜的形狀,看見物體真實的稜角。
馴服與抵抗
在湛藍並帶著滿滿藥水味的泳池丟下浮板,不擅長水性的眾生一湧而上,已知戲水的人屬於少數,在空曠深水處炫耀般的喊出鼓勵。浮板不夠,教練丟下一些海灘球,恐懼的人太過用力,球被深深壓進水中,又噴射出水面,脫離了掌控,壓制太過,總會有反彈。
孩童是怎麼接受自己會被打的?因為考不好?遲到?上課打瞌睡?是因為在家裡被打過,所以進了校園,也就自然接受這個挨打的規則嗎?而說是規則,倒也不真的存在規則,少幾分打幾下,用什麼東西打,有多少人得被打,其實全都是浮動的。我還記得那一列長長的隊,講桌很高,老師站在講台上打人的動作恰好被遮蔽,如同天然的馬賽克,排在隊伍後端的小學生們看不見前方,只能從空氣被瞬間劃開的響聲,以及同學的哀鳴,確認被鞭笞的計數。
小學六年級時有新同學轉來,印象很深,因為那是某個學期的中間,全班都已經混熟,突然加入某種異質,一下子就成為注目焦點。老師有點嚴肅的說明,是從台北轉來的,要大家跟他好好相處。新同學在便服日穿得很像王子,白襯衫的袖口跟胸前都有華麗的蕾絲滾邊,引發班上女同學們的激烈討論,那是只有漫畫裡會出現的打扮。在一切都有點朦朧的年紀,許多暗戀的支線在此展開。
新同學的帥氣很快蒙上陰影,他被打的時候哭了,還抵抗,還跑出教室。當時可是愈哭會被打愈多下的,出聲音也是,哪一個小孩不是在忍耐,反正全班都是這樣。但新同學不一樣,隔天他媽媽還來了。應該是經歷過溝通,新同學乖乖被打,也許是心理作用,老師打他的力道似乎特別輕。這可能是一個沒什麼被打過,沒有耐受力的孩子。台北如此遙遠而高高在上,台北來的小孩很愛哭,其他同學偶爾嘲笑他,更多的是一種浮在語言之上的輕蔑態度。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校長在朝會特別說明此事,也大概是那天,許多小學生第一次聽見「離家出走」這個詞彙。而家,原來是可以離開的地方。
班上熱烈討論已經不太新的轉學生的去向,老師要大家把想到的線索說出來。不過,在這個荒涼之地,最叛逆的場所是租書店,連網咖都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小學生到底可以去哪裡?
幾天之後傳來消息,他在某處橋下睡了幾天,台北來的小孩零用錢很多,購入許多飲料零食自給自足過了幾天。他媽押著他回學校上課,再度迎來便服日,他那件王子襯衫不知為何變得灰撲撲的,分組跳舞要牽手,沒有人要跟他圍成一個圈。沒有待到畢業他就又轉學了,不知道他在新的學校有沒有挨打。
……
(未完)
我曾經是個Vicky。
高中英語課老師一時興起,從一齊朗誦課文解散,要大家分組練習對話,先從自我介紹開始。老師剛好從身邊經過,駐足說,妳不像是Vicky。
而我是誰?Vicky從哪裡來?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我不知道有多少兒童想過這些問題,因而在某個上學路隊途中脫隊?有多少人的英文名字來自人生第一個英文老師?又有多少英文老師會預料到,此生需要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
連鎖英文補習班從城市開進鄉鎮,在校門口以及家戶信箱投放廣告傳單,引發家長們的騷動,繼「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後,學英文的需求也被打開了。那些把孩子送去鋼琴前面坐下的家長,現在把孩子們送去外國教師面前。孰料補習班的外國教師有限,外師是站在報名櫃檯的門面,教初學者的,多半還是臺灣人。
回想起來都是一些極年輕的老師,二十歲上下,猜想是打工的大學生。班上學生的年齡介於七歲到十二歲之間,有簡單的分班,與其說是補習班,更偏向安親班的性質。沒有英文名字的一群新生,在開口說出第二外語前,需要先找到自己的名字,名字是第一把鑰匙。命名過程像是抓周,老師以目光巡視在座眾人,一一唱名,每個一頭霧水的孩子都在幾十秒間有了名字,並且得到可以別在胸前的姓名牌。底下是制服或是運動服的學號欄,新的名牌夠大,別上去就看不見原本的學號。我記得還有Amy、May、Allen,想想是因為學生都小,名字都選得短。
我沒有懷疑過我是Vicky,迫不急待在嶄新的課本跟作業簿,寫下新獲得的名字,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人對名字提出質疑,那是通往新世界的第一格階梯。某次活動,英文班的同學寫卡片給我,開頭便說:「薇琪你好」,譯名突然讓我生出微微的抵抗之心,也只有一瞬。V以其尖銳的角度,在英文名字的初始設定上立足。
補習班開得風風火火,每間教室都坐好坐滿,放學時還得加開接送的小巴班次。大約是感謝祭的意思,趁著暑假,補習班舉辦大型闖關活動。活動辦在觀音山,利用登山步道與沿路的涼亭當作關卡,人手一張闖關卡片,通關集點蓋章,最後換取獎品。
山是兒時熟悉的路徑,早早就破關完畢。中途關卡不知道出了什麼狀況,臨時找已經在閒晃的學生代打,在盛夏的正午,我被套上披風與面具,臨時扮演起吸血鬼伯爵。關卡很簡單,要用英文問對方算數問題,如果答對,就得到蓋章認可。為了讓一個小學生更接近男性吸血鬼的心情,老師特地傳授,開口時先低沈地發出「ho~ho~ho~」的聲音,接著再說話。(長大後才意識到哪裡不太對勁,那是聖誕老人的發語詞啊老師。)被認識的同學發現,大喊,「是Vicky!」我持續壓低聲音,躲在面具後面說No!
老師回來後,我交還披風與面具,想帶著闖關卡片去兌換禮物。但是蓋滿章的卡片,不知道在哪個環節就遺失了。其他同學嘗試幫我找,而來往的人潮眾多,又該如何辨認出一張沒寫名字的卡片呢?我說沒關係,反正沒有想兌換的禮物。老師把伯爵的面具送給我,彩色列印的臉有點糊,耳朵上綁的橡皮筋已經脫落。我收下面具,感覺悲傷卻沒有顯露,那是初始產生有意識扮演的一天。《藍色大門》裡的孟克柔戴上張士豪的面具,在面具後與喜歡的女生跳一支舞。吸血鬼面具後的小孩,試圖融入成人的世界。
發現自己好像不適合Vicky的時候,已經是接近十年後。Vicky跟著我讀完小學、讀完國中,接著一起就讀高中,Vicky像是新買的電器外頭捨不得撕、後來忘記撕的那層保護膜。人生總有各種放著不管也沒差的事,而習慣令人感覺安全,一伸手就像是種對抗,但一口氣撕開,又會帶來那一口氣的爽快。撕了之後會是新的開始,撕完之後,就會看得見其他封膜的形狀,看見物體真實的稜角。
馴服與抵抗
在湛藍並帶著滿滿藥水味的泳池丟下浮板,不擅長水性的眾生一湧而上,已知戲水的人屬於少數,在空曠深水處炫耀般的喊出鼓勵。浮板不夠,教練丟下一些海灘球,恐懼的人太過用力,球被深深壓進水中,又噴射出水面,脫離了掌控,壓制太過,總會有反彈。
孩童是怎麼接受自己會被打的?因為考不好?遲到?上課打瞌睡?是因為在家裡被打過,所以進了校園,也就自然接受這個挨打的規則嗎?而說是規則,倒也不真的存在規則,少幾分打幾下,用什麼東西打,有多少人得被打,其實全都是浮動的。我還記得那一列長長的隊,講桌很高,老師站在講台上打人的動作恰好被遮蔽,如同天然的馬賽克,排在隊伍後端的小學生們看不見前方,只能從空氣被瞬間劃開的響聲,以及同學的哀鳴,確認被鞭笞的計數。
小學六年級時有新同學轉來,印象很深,因為那是某個學期的中間,全班都已經混熟,突然加入某種異質,一下子就成為注目焦點。老師有點嚴肅的說明,是從台北轉來的,要大家跟他好好相處。新同學在便服日穿得很像王子,白襯衫的袖口跟胸前都有華麗的蕾絲滾邊,引發班上女同學們的激烈討論,那是只有漫畫裡會出現的打扮。在一切都有點朦朧的年紀,許多暗戀的支線在此展開。
新同學的帥氣很快蒙上陰影,他被打的時候哭了,還抵抗,還跑出教室。當時可是愈哭會被打愈多下的,出聲音也是,哪一個小孩不是在忍耐,反正全班都是這樣。但新同學不一樣,隔天他媽媽還來了。應該是經歷過溝通,新同學乖乖被打,也許是心理作用,老師打他的力道似乎特別輕。這可能是一個沒什麼被打過,沒有耐受力的孩子。台北如此遙遠而高高在上,台北來的小孩很愛哭,其他同學偶爾嘲笑他,更多的是一種浮在語言之上的輕蔑態度。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校長在朝會特別說明此事,也大概是那天,許多小學生第一次聽見「離家出走」這個詞彙。而家,原來是可以離開的地方。
班上熱烈討論已經不太新的轉學生的去向,老師要大家把想到的線索說出來。不過,在這個荒涼之地,最叛逆的場所是租書店,連網咖都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小學生到底可以去哪裡?
幾天之後傳來消息,他在某處橋下睡了幾天,台北來的小孩零用錢很多,購入許多飲料零食自給自足過了幾天。他媽押著他回學校上課,再度迎來便服日,他那件王子襯衫不知為何變得灰撲撲的,分組跳舞要牽手,沒有人要跟他圍成一個圈。沒有待到畢業他就又轉學了,不知道他在新的學校有沒有挨打。
……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