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不熬夜拿高分的複習計畫

一提到考試,很多同學都會心中一緊,如臨大敵!沒錯,做為檢測學習成果的工具,它意味著要把你是努力還是偷懶、是真了解還是假明白,都用一個分數呈現出來。
正如前面講過的, 考試是對訊息提取能力的一種測試。我們從小學到大學都要考試,即便進入了職場,也還有技能考試、職業考試。所以,我們在心理上不要和考試作對,那會導致你的逆反情緒。
我們要做的,是用「符合考試」的方式來應對考試,考出一個好成績。
我在哈佛讀書時,學校裡有個和考試相關的百年傳統。每到學期末,期末考試之前約七到十天,學校會讓我們放個「假」,叫作Reading Period,簡單翻譯就叫「溫書假」吧。
這一週多的時間不需上課,學生自己複習功課,準備考試。學校會這麼安排,是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學期的功課真正讀懂,考出個好成績。
但真實情况怎樣呢?
「溫書假」一開始,所有人都玩瘋了!學生宿舍裡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派對,整個校園鬧哄哄的,根本沒幾個人在讀書!
這種狀况一直持續到最後三天, 突然,學校變得異常安靜!所有圖書館晚上全部燈火通明,學生開始拚死拚活地複習,即便是學霸,也開始手忙腳亂了!
經過三天沒日沒夜的奮鬥,到了期末考試正式開始的前一天晚上,深夜十二點那一刻,學校宿舍所有的窗戶都會打開,大家把頭伸出去,開始對著校園放聲大喊!這也是哈佛的新生傳統,叫作「原始吶喊」。
更誇張的,還有很多同學會脫掉上衣在校園裡跑來跑去!如果是冬天, 意味著室外是攝氏零度以下,那場面真是很誇張!
為什麼這些哈佛的學霸,在面臨考試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要拖延到最後幾天才開始複習呢?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如果你讀完了前面的漫畫, 就應該有所了解了。

快速找到考試重點的兩個方法
關於如何複習,在前面幾章中偶有提及,還有什麼重要技巧嗎?
在考試之前,一整個學期的學習資料擺在面前,彷彿進入了知識的倉庫。如果我們把複習看做一場旅行——知識的旅行,在複習之前,必須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值得去的地標。知道哪些是重點,要優先複習,才能更有效地去準備。
在這裡,我介紹兩個簡單的方法。說簡單,但你不要小看它們,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呢!
首先,學會看綱要或目錄。
我所認識的學生裡,很少有人會看目錄,就連我自己之前也是會跳過。而真正的學霸會非常仔細地研究目錄。
一個課本的目錄概括了每一章的重點。課本裡滿滿的都是知識,看上去全部都很重要。你可以確定的是,列在課本目錄上的關鍵詞,絕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複習時,你要先看目錄!看目錄,就能知道學習的重點是什麼, 它們往往也是考試的主幹題目來源——考試一定是考主幹知識,而不是小道消息!
理解目錄,先把它們搞定,在上面多花點時間,複習的效果和效率都會大大優化。
其次,學會問老師。
看完課綱、目錄後,如果你還不清楚,問老師是最快的方法了。該如何問呢?參考以下的問句:
學生:「老師,請問這次的期末考,範圍是什麼?」
老師:「既然是期末考,就是我們這學期所有學到的部分啊!」
嗯,好像幫助不大!如果你想要更有價值的訊息,該怎麼問呢?
學生:「老師,請問這學期的課程中,課綱希望我們理解與學習的重點是什麼?」
聽起來跟上一句差不多,其實有很大差別。因為老師們是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課綱來教學,在教學內容裡,包含了教材制定者希望我們掌握的知識, 老師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教給學生。
當你這樣問時,老師就會告訴你這學期最核心的重點有哪些。
你只有知道這一學期什麼是重點,哪些是主幹後,其他細碎的知識才有辦法連結上去。如果你的腦袋裡沒有主幹,就像進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沒有地圖,也沒有指南針,就只能走走看,碰運氣了。
複習也是一樣,如果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只是打開書, 看到一大堆字、一大堆概念, 就容易陷入背了忘、忘了背的困境,陷入無邊無際的痛苦複習中⋯⋯

複習前,先測試你的知識盲區
當你確定了複習的重點,接下來要做什麼?要先檢查這些重點裡,哪些是自己已經掌握的,哪些是模模糊糊的,哪些是看上去像天書,完全不懂的。
因為你必須先知道自己懂什麼、不懂什麼,才好制訂複習計畫和時間。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幾種:
1. 假如你使用了康乃爾筆記,可以用它的提問區回憶相關的知識內容。如果有記不起來的,再去看筆記區,或回到課本上找出答案,先用這種方式篩查一遍。
2. 你也可以用心智圖的方式,根據目錄裡的重點, 把與之相聯繫的知識點、概念等等 ,畫成一張大的心智圖。其中一定有想不起來的地方,那就是你要去複習的。
3. 你還可以用重新講述的方法,來檢查每個重點。如果不能表達出來,就說明你在這上面有知識盲點。重新講述有兩個常用的方法, 一個是「詳細提問法」,一個是「費曼學習法」,我在後面再介紹。
4. 考試也是一種檢測方法。你可以找出過去的考古題,或書本上的課後練習題等,來檢測自己的掌握程度。做了一遍試題後,你就知道哪些是你需要加強複習的。而且,檢測本身也是一種訊息的提取,它會大大鞏固你所學習的知識,更加長期記憶化。

時間有限,才能更好地完成複習計畫
知道了複習重點,了解到自己哪些還沒掌握好,接下來,就是要制訂複習計畫了。這涉及時間的管理,特別是臨近考試,沒有太多時間來複習。與此同時,又好像還有時間做點別的——吃點零食、看部影片、玩手機。
你一開始並沒有把「認真」二字放在心上,這兒翻翻、那兒看看,直到
你遭遇了「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又叫「雞毛蒜皮定律」,是由英國一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提出的。他根據多年的觀察,發現工作中極易出現一種情况:
如果你分配下去一項任務,要求兩小時內做完,做事的人就會拚死拚活想辦法在兩小時內完成。如果你給他兩週呢?他還是會用足兩週來完成同一件事。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間拉長了,就有許多雞毛蒜皮、不重要的事情插進來。於是,看似忙碌、實則低效的「帕金森定律」就開始運轉了。
哈佛學生為什麼在「溫書假」開始時優哉游哉,最後卻要熬夜來準備考試?原因就是大家都難逃「帕金森定律」。
所以,當你開始制訂複習計畫時,一定要對自己嚴格一點,給自己安排少一點時間,這樣能提高效率。

先做規劃,會大幅提升複習效率
效率大師博恩.崔西(Brian Tracy)說:「如果你在開始工作之前,能夠花10%的時間先做規劃,將大幅提升其餘90%時間的效率。」我非常相信這一點。
我的室友Joe在準備期末考試前也和我一樣焦慮,但他會先坐下來規劃自己的複習計畫。
他說: 「這一門課, 我要花三小時來準備。」
我很驚訝:「我要準備三天!而你只需要三小時?」
「其實三天裡,你會浪費大部分時間,因為你可能專心一個半小時後,就失去效率了。而我只要花三小時就可以辦到!」
原來,Joe是這樣安排他的時間的:
首先,每一個小時他都會先給自己一個學習重點和目標:這個小時我要學到的是什麼?是哪一個章節的概念?
然後,他會先測試自己對內容了解多少。如果整個學期都好好上課,好好做筆記整理,其實已經有基本概念了。他先花一段時間看看自己能否清楚地解釋所有重要的概念。如果可以的話,就在那塊少花一點時間。如果卡住了,就回到課本去查資料。
測試完後,他再回去把特殊的名詞或細節圈起來。這對大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大學考試多半是概念的架構,較少單純記憶細碎知識——對我們來說,所有的知識都必須連結在更高層的觀念架構上。
接著,他會研究過去的考古題。每年的考題雖然不一樣,但是核心概念大同小異。只要找到以前的考古題,快速回顧,就能迅速掌握考試。這一點非常有效。
就是這麼簡單!切割出60或90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然後快速地進行以上的步驟。每個小時過去後,再重新檢視有沒有達到目標。如果沒有達到,怎樣重新分配時間?如此一來,Joe就複習得又快又有效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