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郁秀
在臺灣,西洋音樂源自17世紀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登陸,在傳入基督教之際,同時也帶來教會音樂,西洋音樂(簡稱西樂)遂引進臺灣。因荷西統治臺灣僅有卅八年(1624-1662),西樂也僅透過傳教士在民間傳頌。直至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通商,基督教再度進入,西樂跟隨著傳教士在各地傳教並設立學校而發展起來。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 Maxwell)抵達臺灣,引進風琴、鋼琴等樂器,而臺南神學院、長榮中學、長榮女中等教會學校陸續成立,奠定西樂在南臺灣之基礎。同時在北部地區,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於1872年抵達淡水,設立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淡水中學校等學校,即設有音樂課程,此舉也奠定西樂在北臺灣的基礎。
1895年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五十年的日治時期,原住民音樂和漢族音樂在民間發展,而西樂則因教育政策而成顯學。1922年臺灣第一位音樂家張福興和日籍音樂家田邊尚雄先後進行原住民音樂採集調查與錄音工作,成為臺灣民族音樂採集的濫觴,也是音樂學者對原住民音樂有系統之音樂記錄的開端。1943年臺灣總督府成立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再為臺灣音樂留下紀錄,使得屬於漢族傳統音樂的南北管戲曲相當興盛,館閣紛紛成立,人才濟濟,蔚為風氣,形成重要民間音樂。
而在西樂方面,除了教會南北兩大系統有制度的推展外,師範體系是另一發展西樂之重鎮。日本採用全盤西化的教育制度,臺灣的中小學、師範學校均普遍設置音樂課程,自此臺灣的音樂教育以西樂為主,並形成了體制。而此時的音樂教育以培育師資及表演人才為主。除了學校音樂教育之外,臺灣民間還有幾次重要的西樂活動,包括1931年臺灣全島洋樂競演會、1934年「鄉土音樂訪問團」和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西樂遂逐漸推廣到臺灣各地。同時,民間音樂團體也紛紛成立,例如玲瓏會(1920)、Glee Club男聲四重唱(1918)、海豐吹奏樂團(1924,後改名為鄭有忠管絃樂團)、厚生男聲合唱團(1942)等。另一方面,在1930年代流行歌謠在臺灣發展首度進入興盛期,唱片公司紛紛成立,例如古倫美亞唱片、博友樂、泰平唱片、日東唱片、勝利唱片等,也造就一批出色的臺語流行歌曲創作者,許多目前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河邊春夢〉、〈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月夜愁〉、〈白牡丹〉、〈心酸酸〉、〈三線路〉等,都誕生於這個時期,而流行音樂界的創作者例如鄧雨賢、王雲峰、蘇桐、邱再福被譽為「四大金剛」。這些反應時代氛圍的歌謠,不僅見證殖民地下臺灣社會的變遷,更刻劃出彼一時代的社會風貌。……
戰後臺灣音樂發展的兩個關鍵年代
1960年代是戰後臺灣音樂發展的第一個關鍵年代,政府當局政策性地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卻也意外地開啟臺灣藝術現代化風潮,再加上留學歐美的音樂家陸續返臺,一方面以西方新觀念與新技巧從事新的創作,一方面以嶄新的角度深入傳統音樂的世界,為臺灣音樂注入新生命。此時期許多音樂家的創作集會、團體相繼出現,如製樂小集、新樂初奏、江浪樂集、五人樂會、向日葵樂會、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亞洲作曲家聯盟等,臺灣從此有了自己的專業作曲家,他們的作品記錄了那個時代,也奠定臺灣音樂創作由中國走向臺灣本土的基礎。1960年代的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也成為創作臺灣本土音樂的另一個溫床,作曲家賴德和、沈錦堂、郭芝苑等人陸續返國後加入該團而使得這股現代化與創作熱潮繼續滾動著。1967年史惟亮、許常惠共同發起「民族音樂採集運動」,在民族音樂研究上共同引領風潮,使得臺灣民歌民謠得以被保存、研究、出版與推廣,此後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西方民族音樂學會等組織陸續創立,為臺灣本土音樂開創新機。
在此年代,臺灣原住民音樂因大規模田野調查的結果,逐漸累積出令人欣慰的學術厚度;屬於漢族傳統音樂的南北管音樂,則朝向不同方向發展而各領風騷。1950年陳澄三在雲林麥寮成立拱樂社,演出內臺歌仔戲,又成立戲劇學校教授歌仔戲課程;1956年蔡小月的一張南管錄音唱片受到菲律賓華僑青睞,促成蔡小月所屬之臺南南聲社在1961年前往菲國與東南亞地區,與所在地之南管曲藝界互動,開創臺灣南管音樂國際文化交流先河,並隨著1970年代之後南管學術研究的蓬勃而奠定南管專業化的基礎。在1960年代式微的北管,在步向1970年代時,臺灣電視公司播出的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轟動一時,身為後場音樂的北管得以振興,此後隨著1970年代開始成立的音樂、藝術研究所,到1990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等單位以專案大力推動,保存推廣,加上政府推動各縣市國際藝術節、文化觀光節等活動,北管不僅展現大眾化、觀光化的面相,更有學術深度的發展。
在流行音樂方面,日治時期的前輩創作者和年輕的音樂家譜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補破網〉、〈杯底不可飼金魚〉、〈收酒矸〉、〈燒肉粽〉、〈安平追想曲〉、〈孤戀花〉、〈鑼聲若響〉、〈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同一時期,所謂的「國語」流行歌曲也從香港流行到臺灣,到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之後,國語流行歌曲已經取代臺語流行歌曲成為市場主流,如〈紫丁香〉、〈春風吻上我的臉〉、〈情人的眼淚〉、〈綠島小夜曲〉等,臺語流行歌曲遂逐漸萎縮。1970年代中期,由楊弦等知識分子發起「現代民歌運動」,經由金韻獎和「民謠風」節目大力推行民歌,不但造就一批創作型歌手,也為國語流行樂壇注入一股清流。同時隨著「回歸鄉土」的風潮,臺語流行歌曲再度受到國人重視。
1987年,長達卅八年的戒嚴令解除,臺灣音樂發展進入第二個關鍵年代。1986年,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落成,國家交響樂團等已先行成軍,吹響了時代的號角。由於專業表演場所的提供、專演演奏團體的形成,因此在西樂方面,音樂家們更加積極創作「現代新音樂」。在傳統音樂方面也因為「國樂團」的成立,對於實驗性的「傳統音樂現代化的作品」多所鼓勵,進而開拓了中西樂器組合的新方向。1987年臺灣各領域因自由開放而開創新局,為臺灣音樂的全面發展拉開序幕,音樂家們因心靈徹底開放自由,創作更形豐富,而各縣市文化中心陸續落成,精緻音樂漸漸走出國家音樂廳,擴展到地方、社區中。音樂不再是少數人的權利,它的角色進入文化服務的範疇,而它的內容也因臺灣歷史文化的還原而更為多元。
——節錄自《臺灣音樂百科辭書》之「臺灣音樂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