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執行長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我們身為執行長的顧問,深知執行長扮演的角色影響非同小可。平均而言,財務績效表現前20%的執行長,任職期間每年產出的「整體股東報酬率」,較其他表現平平的執行長高出2.8倍。更確切地說,假設現在你相中某家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榜上有名的公司,用1,000美元買入基金,那麼按照歷史平均值估算,十年後這筆投資會成長到將近1,600美元;但如果你當初投資的公司,領導大局的是一群績效前20%的執行長,則會獲得超過10,000美元。這差別可大了。

打從20世紀中開始,用執行長的績效來預測一家公司表現,其權重正在不斷攀升,已經超過原本的2倍。實際上,不管是環境、醫療、人權、財富不均或其他社會議題,現在的公司企業採取的行動,可能都比政府組織或慈善機構更有影響力。

我們決定集思廣益,為這個大哉問找出一個完美解答──「執行長的工作,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極具價值,但我們想知道更多,想要弄清楚傑出執行長的工作方式,究竟和表現平平的執行長有何不同,以及他們為什麼那樣工作。換句話說,我們要鑽進頂尖執行長的腦袋裡一探究竟。

我們覺得,不論是執行長,或是他們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董事會、投資人、員工、監管機構、客戶、供應商和社群,都會對我們這項行動表示歡迎。畢竟過去二十年來,獲《財星》雜誌評選為500強的執行長,有30%的任期撐不過3年,而且新上任的執行長,每5人就有2人在前18個月內表現不如預期。可以想見,如果當初他們能有一本入門讀物,事先了解執行長職務包羅的內容,向真正一流的前輩取經,肯定是獲益匪淺。

此外,從各方面看來,執行長的工作也越來越不容易了。現在的執行長職務包山包海,不再像從前只要掌管業務,還要能跟得上急遽加速的數位轉型步調,以及隨之而來的難題,包括員工再培訓與資訊安全。企業領袖必須更注重員工的身心健康、種族多樣性及歸屬感。

另一方面,近年來永續意識抬頭,公眾期望看到更多有使命感的社會組織,開始呼籲執行長為各種社會議題發聲。企業領袖不但要懂得聆聽那些訴求,還要能禁得起社會檢視,尤其現在社群媒體加速資訊擴散,社會行動一觸即發,往往只要數小時就能引爆公眾強烈情緒,無論是非對錯,所以更要做好心理準備。

由於前述原因,執行長比以前更有可能在一夕之間跌落谷底。2000年到2019年間,美國執行長平均任期從10年下降至不到7年;同一時期,全球執行長離職率從原本的13%左右上升至將近18%。由此可見,即使有穩定的經濟環境保障公司利潤,高階管理人面臨的困境仍可能不堪負荷,況且事實正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執行長瑪麗.巴拉(Mary Barra)所言:「我萬萬想不到,走上執行長這條路竟會如此孤獨。以前無論如何總有個主管,可以經常找他商量,但突然之間,你身邊再沒有人為你指點迷津。」

可以想見,即使是經營小生意或非營利組織,身為領導人會遇到的難題,多半和大型上市公司執行長的遭遇大同小異,因此我們相信,經營大公司的一流執行長所提出的見解,應該能幫助絕大多數的人。

 

誰稱得上是21世紀一流的執行長?

所謂「績效頂尖的執行長」,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說到底,影響公司獲利表現的決定性因素,往往不是執行長能夠控制的吧?的確,決定一家公司財務成敗的種種因素,至少有一半都不是現任執行長能控制的,例如:公司過去的研發投資、上任後接手的負債水準、地區GDP成長、產業趨勢⋯⋯儘管如此,這也表示提升公司獲利的關鍵因素,約有45%全繫於執行長一人之手。我們要找的,就是在高階領導人使得上力的方方面面,有本事扭轉乾坤的那些執行長。

究竟是哪些執行長能脫穎而出呢?說到最優秀的執行長,大家馬上會聯想到幾位有人氣又敢言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像是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確,他們已經受到大量報導與討論,也在我們的200位執行長名單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訪談階段,我們刻意把創辦人兼執行長的數量降到最低,畢竟這樣的執行長因為本身大量持股,行事上往往不像一般執行長綁手綁腳。

在我們的樣本中,微軟(Microsoft)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就是一位非創辦人的執行長。軟體巨頭微軟實現了引人注目的文化轉型,幕後推手正是納德拉,他大膽的創舉促成公司成長,也因為平常要照料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他的領導風格更別具同理心。

同樣列入研究樣本的資生堂(Shiseido)執行長魚谷雅彥(Masahiko Uotani),曾在日本可口可樂(Coca-Cola)任職,經歷五位執行長,在他們的領導下工作,擁有近二十年管理經驗,在他擔任執行長期間,可口可樂成為日本獲利最高的汽水品牌。後來,他受命為資生堂史上首位外聘執行長,將過去的可口可樂經驗融入領導方針,不但賦權員工也大刀闊斧改革,徹底改造了這家有150年歷史的日本美妝大廠。

我們也納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執行長瑪麗蓮.休森(Marillyn Hewson)。休森九歲時,她的父親心臟病發驟逝,留下母親獨力扶養五個孩子,這樣的成長經歷,是她日後領導風格始終虛懷若谷的一個原因。休森的求學路上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當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執行長,靠著客戶第一的經營策略,將這家公司打造成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防工業包商。

還有澳洲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執行長蓋爾.凱利(Gail Kelly)。凱利早年曾在辛巴威擔任學校教師、在南非擔任銀行櫃員,這樣的職涯經驗形塑了她明快不囉嗦的領導風格。後來,她成為西太平洋銀行執行長,任內讓這家澳洲歷史最悠久的銀行現金收益倍增,並獲權威評級機構晨星(Morningstar)封為「2014年度執行長」。

我們名單上的每一位執行長各有獨特的背景與經歷,造就他們成為今日的領袖人才。雖然他們各有不同,卻都一樣在執行長職位上表現傑出,而我們會透過訪談研究,揭露他們卓越超群的原因與方法。

 

是什麼讓頂尖執行長脫穎而出?

我們對樣本中每一位執行長進行長達數小時的訪談,也常為了深入了解而將訪談分為多次進行。訪談的目的不只是要蒐集資訊,也是為了激發這些領導者反思,自己過去採取某些行動的理由。為了協助受訪者達到這個覺察程度,我們利用源自臨床心理學的訪談技巧「階梯法」,藉由各式各樣的探詢方法,像是說故事、拋出激發思考的問題、進行假設性思考、角色扮演,以及繞回討論先前發言,一層一層揭露受訪者抱持某種看法、採取特定行動的原因。

過程中,首先不言而喻的是,儘管聖邁可斯領導力論壇的客座講者,都將執行長職務歸納成三個重點,但顯然每一位受訪執行長的工作,都複雜到數字「3」不足以概括。我們從訪談中歸結出執行長的六項關鍵責任,包括:制定方向、凝聚組織、透過領導階層動員、團結董事會、連結利害關係人、管理個人效能,而且每個責任大項底下各有一些關鍵能力。舉例來說,「制定方向」的關鍵能力包含決定願景、選擇戰略及分配資源;「凝聚組織」的關鍵能力包含文化、組織設計及人才管理。隨著訪談接連展開,有越來越多受訪執行長證實我們的結論,認為這六大責任及其關鍵能力都是勝任執行長一職的要素。

說到頂尖執行長的特質,其實是他們面對六大責任時秉持的心態,還有針對各項關鍵能力採取的行動。套句美國工業集團伊頓公司(Eaton)前執行長柯仁傑(Sandy Cutler)的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真正傑出的執行長「才能成大氣候,而不是做小家子,換句話說,他們用放大個人效能的方式,把時間花在只有他們能做的事情上,不會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小節」。

我們研究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觀察頂尖執行長分配給這六項責任的時間,會不會隨著任期增長而改變,是否依循某種模式或生命週期?比方說,他們在任職早期,是否會比後期花更多時間制定公司方向、重新設計組織?我們甚至請受訪執行長完成一項活動:首先將任期分為前18個月、後18個月,以及兩者之間的階段,然後請他們自評在這三個不同的時期,六項責任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並據此分配各項責任的「重要性」百分比。

我們仔細觀察過這份數據後的結論是,沒有什麼明顯的模式。當下實際的商業情境,再加上執行長本身獨特的能力與偏好,兩者千絲萬縷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執行長對於六大責任的優先順序考量。我們最大的心得是,雖然每一位執行長各有不同的做事方法,但是在任內每一個階段,他們對六大責任都會慎重以待。最優秀的執行長不論何時,都會面面俱到兼顧這六項責任,差別只在於為了因應外部或內部環境,需要著重的責任項目有所不同。

我們依照執行長職務角色六大責任,將這本書劃為六個部分,分別探討頂尖執行長面對各項關鍵責任時,讓他們脫穎而出的致勝心態。你會看到每個部分都細分為三章,詳述如何將這些心態落實在執行面上,而且每一章不但會介紹最成功的做法,也會說明優秀的執行長是如何做到的。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們會退一步思考,談談執行長該如何決定六大責任的優先順序,如何順利過渡到執行長職位及圓滿卸任,此外也會談到執行長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16章 時間與精力實踐:管理一系列衝刺

 

在我們訪談的頂尖執行長中,對於如何控制時間和精力時,他們確實有一些共同點……

 

……「張弛有度」的行程表

……明確區隔公務時間和私人生活

……在日常工作中注入活力

……量身打造支援團隊

 

 

「張弛有度」的行程表

毫不意外地,頂尖執行長對於時間的使用都非常有條理,就像萬事達卡的彭安傑所說的:「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源,而且是有限的。老實說,頭兩年真的很艱難,我的時間管理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我做得很糟糕,因為我什麼都想做──溝通、了解別人、領導變革、尋找我可以建立新關係的人脈,以及讓他們傳遞我的訊息。」可惜事與願違,他的生活變成了這樣:「當時,我正在亞洲出差,所以睡得很不好。當我晚上11點回到飯店房間時,有100封來自美國的電子郵件等著我回覆,而我已經答應我的團隊,會在24小時內回覆每封郵件和每通電話。」

彭安傑發現他必須控制好自己的行程表,才有辦法「雨露均霑地」關注各項優先業務,並得以在馬不停蹄的開會間隙中,特別是在出差時,挪出一些思考的時間。為此,他在行事曆中用不同顏色標注出差、會晤客戶、拜會監管機關、管理內部的時間,彭安傑說:「要是我沒有把時間用在對的地方,只要看一眼行事曆,就會非常清楚。我的幕僚長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確保我的開會時間是合理的。」

有些執行長採用老式的作法:列清單,來應付繁忙的公務和行程,藝康公司的道格.貝克說:「到現在我都還是親手為自己寫下季度目標,我需要做些什麼?有時候就是開始尋找一名領導者這麼簡單的事。我的目標來自公司的年度目標,所以基本上就是落實公司策略需要做的事情,我就是這樣讓自己負責的。」貝克還會對他的目標清單做記號:一顆星表示他正在努力,圓圈表示快完成了,劃叉則表示已經完成。「這麼做顯然很簡陋,但是當很多目標還未啟動時,我就會告訴自己,我必須完成三件事才能出門。」

執行長不僅要求嚴格遵守行程表,但同時也要求高度靈活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瑪麗蓮.休森說:「我每個月都會追蹤自己的時間,以確保自己在做實現目標所需的事情。但與此同時你必須意識到,執行長的工作每天都不一樣,事情往往說來就來,如果你沒有一個嚴謹的框架,你就會一直在處理眼前的危機,或是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而且因為你沒有一個好的工作節奏,所以你無法授權。如果你收到一條訊息:『我們希望你下星期來白宮一趟。』你必須有足夠的靈活性來調動一切。」

有些頂尖執行長會在他們的行程表中安排一些開放時間,Majid Al Futtaim公司的阿蘭.貝賈尼就對未預訂的時間設定了一個擴展目標:「我其實希望有七成的時間是我能自由運用的,這樣我就能思考、反省,並有能力在遇到重大事情時及時處理。這是一場鬥爭,但我還未失去希望!如果我能成為多餘的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事情都能按照我的預期完成,而且不需要我親自坐鎮在辦公室裡,那我就是個成功的執行長。這代表我們已經具備了讓組織蓬勃發展所需的力量、頭腦和肌肉。」

由於有這麼多事物想瓜分執行長的時間,任何系統必須學會如何適時說「不」,才能發揮效用。高德美公司的弗萊明.厄斯寇夫解釋了他的生活哲學:「我並不認為一天當中的每個小時都必須屬於公司,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不認為那樣算得上是個優秀的執行長。我很重視平衡的生活與保持身材,因為執行長這份工作勞心勞力且耗時。」他表示為了享有平衡的生活:「當有人打電話給我,說:『我想請你來當主講人。』『你想參加這場會議嗎?』或『我們一起吃個飯吧?』我必須學會說不。一開始說不會讓人覺得很為難,因為人們都是出於好意來邀約的,所以禮貌地拒絕是很重要的。委婉拒絕別人之後,重點便成了我如何讓我說『是』的那些時間發揮最大成效。」

西太平洋銀行的蓋爾.凱利就如何管理耗時的外部活動分享了最後一個建議,她說:「當我不得不舉辦一場公司晚宴時,我一定會走到每一桌或整個宴會廳,但是到了該走的時候,我就會離開。」她的團隊在這方面也發揮了作用,他們會把她帶到下一組以加快速度,或是幫她低調地離場,凱利說:「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我知道我需要控制自己的精力,所以我會很有紀律地坐上車並且開車回家。」

時間管理至關重要,但也相對機械化。執行長要想有效利用時間,必須管理好自己的精神和情緒狀態,而這首先要公私分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