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哲的故事 他原本可以憑藉任何一項才能,在歐洲度過最逍遙的醫生。可是在他三十歲時卻重新學醫,三十八歲連同妻子遠赴非洲獻身醫療。是什麼引發他這樣做呢? 本書以流暢、清晰的文筆介紹當代世紀偉人充滿愛心和實踐力的傳奇生涯。這個擁有四個博士學位的歐洲才子,在非洲奉獻52年,最後埋骨蘭巴倫。全書32章,附精采照片32張,是一本激勵人心的動人傳記。 精選青少年必讀的世界名作,每本書前附有精要介紹,書末附有作品解說、作者年表。採用大字印刷,清晰易讀。譯筆優美、流暢,插圖精采生動。文學名著附有登場人物介紹。重要關鍵附有圖表,插圖解說,便於欣賞。 作者簡介 史懷哲(1875~1965) 二十世紀偉人,38歲赴非洲蘭巴倫行醫,畢生宣揚〈敬畏生命,世界和平〉之理念,著有《自傳》《原始森林的邊緣》等。
不朽的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之一,這裡精選他文學思想和技巧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的短篇小說編為第二集。第一集《人為什麼而活》蒐集十篇,第二集《傻子伊凡》共收十三篇,全書附託爾斯泰的文學生涯和創作介紹及年譜。從這些動人、深刻的短篇小說裡讀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熾熱的人道光芒和聖者的胸懷,托爾斯泰不採用教條的箴言,而是透過樸實的白描手法,傳達人與人間的愛、信仰和希望。 作者簡介 托爾斯泰,俄國小說家、宗教家、人道主義者。出生於莫斯科附近,家中是貴族世家。十六歲時進入大學讀書,但因不能適應學校的教育而告退學。一八五二年匿名發表處女作『幼年時代』。一八五三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獲得許多寶貴的戰爭題材。一八五五年辭去軍職前往彼得堡,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文人,深痛惡於藝術家的虛偽,並深感俄羅斯民族的危機、社會悲慘的生活,萌發了人道主義的種子。一八六二年結婚,婚後十五年,完成了『戰爭與和平』等劃時代作品。
美麗新世界 本書事二十世紀十大小說之一。是當代著名小說家阿道斯 赫胥黎的偉大傑作,是二十世紀人類對未來文明展望的一部最深刻撼人的作品。作者在本書中引用了廣博的生物學、心理學之適合高度的文學技巧、哲學眼光,為未來做了全盤性的推想和臆測。書中不僅為科學極度發展下的人類前途作一警告性的預言,更刻劃出現代人在科學壓力下的孤絕無助之感,在一個沒有自由、沒有信仰、沒有美和善可言的社會中,人性的湮滅與覺醒,知識分子渴求心靈開放與自由的吶喊。本書為赫氏之代表作。 作者出身於學者世家,祖父及兄長皆為世界聞名的生物學家,故能涉獵書籍、旁徵博引。本書所有的預言皆具有其科學背景。赫氏亦因此書轟動歐美文壇,獲得一九五九年美國文學藝術學會小說獎。實為現代人不可不讀的時代鉅作。 關於作者 阿道斯 赫胥黎 英國小說家,一八九四年生於蘇利郡。赫氏家世淵源剖長,祖父為十九世紀著名生物學者湯瑪斯 赫胥黎,父為英國散文作家里奧那達 赫胥黎,兄為近代生物學加朱利安 赫胥黎。赫氏本欲攻讀生物學,但因患角膜炎,雙目幾乎失明,遂於一九一四年進入牛津大學,主修英國文學與哲學。一九三二年,『美麗新世界』一書出版,轟動全球,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相衝擊的一大鉅著。一九九五年獲得美國藝術學會的小說獎。一九六三年死於美國加州。赫氏為近年來英美文壇的主要作家。著作豐富,有『再訪美麗新世界』、『科學、自由與和平』 關於譯者 李黎 本名鮑利黎,一九四八年生於南京,一九六九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一九七○年赴美就讀於普度大學政治研究所。現任教於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出版有小說集『最後夜車』、『天堂鳥花』、『傾城』等。 薛人望 一九九四年生於南京,一九六九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動物學系,一九七五年獲休斯敦貝勒醫學院博士學位。現任聖地牙哥加大醫學院生殖醫學系教授,一九九一年起將任史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及婦產科系研究組主任。
李爾醫生 我們都知道,一部好的作品,都是由思想,感情,事實等交織而成的。作者透過它的想像力把事實重做安排,然後藉以表達其情感與思想。 因為瘟疫一書非常凝鍊與濃縮,這種情形,尤其突出。一陣風雨、一屢光芒、一個姿勢、一件事故,以及若干看來或許生奧一點的字眼,他們佈景象徵或說明了外界情境與其影響,人的行為極其內心轉變,更又隱約的指向思想核心。這些例子,多的不勝枚舉,相信讀者必能理會。 最重要的一位主角,自然是李爾醫生,他可以說是卡謬的代言人,或者也可以說。他是卡謬思想的化身,第一,關於信仰問題,書中另一主角化霍塔鯨問他是否相信上帝:他的回答是:不,他說:我是在黑暗中摸索盡量想找到一點什麼。但在很久以前,我已經放棄尋求那種最初的根本。 霍塔在追問:這就是你與潘尼洛神父之間的那條鴻溝嗎?他回答說:不一定。潘尼洛是一位學者,不曾接觸過死亡。這就是何以他萌那麼有把握的談起真理--而且是唯一真理。 作者簡介 卡繆 一九一三年生於阿爾及利爾的蒙多維。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西班牙後裔,小時後的卡繆是一個絕不向貧窮和疾病投降的頑童,從小學起就開始半工半讀,一九三0年進入阿城大學,專攻哲學,一九三六年獲阿爾及利爾大學哲學學位。 一九三0年代,他組織了一個劇團,在二次大戰時創辦了一份重要的地下報紙『戰鬥』,作品包含:『異鄉人』、『瘟疫』、『墮落』、『放逐與王國』、戲劇『卡里古拉』;兩本最近要哲學論文為『反叛者』與本書,一九五七年,卡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心靈的故鄉 赫塞,一個真正為文學而生的作家。在他八十五年的漫長生涯中,他總是讓自己沉湎於青少年的歲月中心,一心一異地描寫他熱切的願望以及歡樂悲哀和迷惘煩惱,追蹤自己的心靈途徑。 綜觀赫塞的作品,「童年」和「故鄉」可說是他的兩大題材,此二者是和平幸福的樂土,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是分裂和苦惱的開始。以赫塞而言,他在執筆《鄉愁》之前,已經蘊含著對生存的深刻苦惱以及現代文明社會的敏銳懷疑,於是極力去追求他的「故鄉」。 本書是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賽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作品中感人最深的一部。描寫一位生長在阿爾卑斯山的少年佩達,從少年以至青年的諸多精力與心靈的徬徨。 《鄉愁》一書辨識最能表示他這種心路歷程的作品,也可說是他經過青春期的彷彿後所獲得的結論。但這裡的「故鄉」,並不是指地上的某一點,而是「心靈的故鄉」的意味。他所揭示的主題,雖稍嫌嚴肅些,但這也正是本書所以能夠讓人深思靜醒的主因。 作者簡介 赫塞 德國詩人、文學家。一八七七年生於南德,終身以寫作為職志,他的作品充滿了抒情的詩意美。十三歲時就立志要當詩人。十五歲時,為了醫治精神上的痛苦而休學,意圖自殺,未遂。一八九九年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詩』。 一九0四年,『鄉愁』一書出版,深獲好評,由此奠定了他新進作家的地位。一九四六年,接受哥德獎,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二年因腦溢血去世。 赫塞是一位鄉土藝術家,熱愛祖國,但在納粹執政時期,一能安居在祖國,而流浪在外,與托瑪斯.曼同為二十世紀德國文學界的奇葩。作品中充滿著懷鄉之思,且表現了他特有的理想與見解。
生命的挑戰 《生命之歌》從一九O九年到第二年發表在高格調雜誌上,於一九一O年出版單行本。 此書是憧憬東方思想的抒情詩人赫塞的作品。描寫一位音樂家因少年時期戀愛事件而意外殘廢。在這本小說裡,大家都追求幸福,結果皆遭遇不幸。而且因此最不幸的庫恩,終於達到超脫幸與不幸的境界,從而面對人生的人生意境。 因此,甫一開始就說「回顧這一生時,不幸的時刻也難以割捨。果真如此,為幸與不幸所束縛乃是愚不可及的事,應該坦然甘於接受無可避免的命運,不論好壞都要去欣賞,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可以說是這本小說的結論。 要之,赫塞的作品幾乎都可以視為他生命力成的心靈紀錄,作者毫不避諱地把自己抬上解剖台上--然而赫塞的剖析絕非矯情、蒼白、感傷、唯美的無病呻吟。他用深隧的詩筆,探索人生的真諦,引領我們去面對生命的挑戰。 作者簡介 赫塞 德國詩人、文學家。終身以寫作為職志,他的作品充滿了抒情的詩意之美。15歲時,為了要醫治精神上的痛苦而休學,意圖自殺,未遂。1904年『鄉愁』一書的出版奠定了其在新進作家的地位。此後又陸續寫了『心靈的歸宿』、『荒野之狼』等書。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因腦溢血去世。
荒野之狼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的大文豪:赫塞以令人心神震撼的筆法,深刻的描述一個人如何冒著生命全面崩潰的危險,經歷種種生命過程中的外在磨折,開始他內在心靈的追尋,而去掌握住那種難以捉摸的人類存在意義的故事,書中主人翁赫勒反抗這個使人越陷越深、逐漸戕害人類精神與靈魂的世界,他企圖揭發這個時代的缺憾與病態。本質上,這是一次地獄之旅,一次時而恐怖、時而勇猛的生命之旅;通過了渾噩的洪荒之境,他立定決心與渾沌交戰,並且擔當一切罪孽,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作者簡介 赫塞,德國詩人、文學家。一八七七年生於南德,終身以寫作為職志,他的作品充滿了抒情的詩意美。十三歲時就立志要當詩人。十五歲時,為了醫治精神上的痛苦而休學,意圖自殺,未遂。一八九九年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詩』。一九0四年,『鄉愁』一書出版,深獲好評,由此奠定了他新進作家的地位。一九四六年,接受哥德獎,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二年因腦溢血去世。
少年維特的煩惱 全書是一代情聖歌德自身青少年時期的愛情歷程,由他對夏綠蒂的悲戀,與瑪古西及其布倫達諾交往的經驗,以及耶路薩倫的悲劇等融合而成。是詩人自身在失戀之後,克服了自殺的心魔,有此蘊生發現苦惱,並以藝術的理想手法將之表現出來。 歌德以無比深情的筆法,描繪了深受當時憂鬱風潮氣氛習染而深覺困惱的維特,在厭世、沉鬱的絕望感中,陷入了不克自拔的戀情;纖細、純潔的心靈,在徘徊、猶豫中,終於如洪流一瀉,其熱情的傾訴,以萬鈞之力震撼了當時感傷的十八世紀,德國人民發現他們首次擁有藝術性極高的作品,立即掀起無比熱潮。 作者介紹 歌德 出生於德國萊茵地方,1765年為了學法律,來到當時有「小巴黎」之稱的萊比錫。 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的煩惱』,動筆撰寫『浮士德』,於1831年完成。 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四個詩人。分別為西洋上古、中世紀、近世紀以及現代四個時期的詩人代表。 譯者簡介 周學普 浙江省嵊縣人,一九○○年生 日本京都大學外文系畢業 曾擔任台灣大學外文系德文教授二十六年 編著「最新德文讀本」,譯者「愛力」、「浮士德」等十餘種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早已成為舉世傳誦的名言,不僅念哲學的人,耳熟能詳,即使不念哲學的人,只到這句名言的,也為數不少。 就憑著這句「我思故我在」,人類便結束了西方歷時一千多年的中世哲學,而開闢了另一新紀元。笛卡兒是第一個以科學方法向「有」的「真實性」挑戰的思想家。 笛卡兒不但說出「有」也說出「有」的「真」來,至今人們還秉持著他的名言在追求真理。他在哲學上影響了幾個世紀人類的歷史,給現代的思想帶來了新的衝擊,新的精神及新的動力。 作者介紹 笛卡兒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幼時在耶穌會學院受教育,曾至巴黎就讀,得法律碩士學位。1619年至德國南部,領悟哲學新方法,發現了「我思故我在」的初步工作。後回巴黎從事哲學思考工作。 一六四九年受聘於瑞典女王克麗絲汀,前往斯德哥爾摩,一六五○年因水土不服患肝癌去世。笛卡兒為近代哲學之父,也是理性主義的始祖。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更是由笛卡兒主義所孕生之極端產物。他的著作有:『陳思錄』、『方法導論』、『哲學原理』等。 譯者介紹 錢志純 1949年赴義大利攻讀神學,畢業後在米蘭聖心大學攻讀哲學,196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1970年返國主持輔大哲學研究所,任該研究所所長。
本書特色 赫塞是德國著名詩人,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是一位傑出的鄉土藝術家,熱愛自己的祖國,但在納粹執政時代,他不能容於這個獨裁政權,只有流亡在外,最後歸化瑞士。『悉達求道記』是四十五歲時完成的名作。描寫主角悉達如何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的三個歷程。 作者擅長描繪人類精神領域中令人不安定的因子。他對於靈魂深處各種含藏的誘惑與毀滅力量之刻畫,在世界文壇堪稱無出其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赫塞的作品表現了赤裸裸的真誠。他是一個笑獨、勇敢的探索者,他那如行雲流水,斂放自如的詩筆,蘊含著作者熾熱的感情、深刻的思維、良知的召喚--他不懂得矯揉、偽善,他不躲避錯誤、卻自始至終尋找真理的訊息。 作者簡介 赫塞 德國詩人,文學家。終身以寫作為職志,他的作品充滿了抒情的詩意美。十三歲時即立志要作詩人。十五歲時,為醫治精神上的痛苦而休學,意圖自殺,未遂。一八九九年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詩』。一九○四年,『鄉愁』出版,深獲好評,遂奠定了新進作家的地位。此後陸續寫了『心靈的歸宿』『藝術家的命運』等書。一九四六年,接受歌德獎,同年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二年因腦溢血去世。 譯者簡介 徐進夫 曾任軍醫、榮民總醫院檢驗員、歷史博物館幹事兼任翻譯。精通英法文。譯有『貝克特選介』『死的況味』『禪的公案參究』等書。
不放棄希望 這本及不尋常的書,是一個少女安妮的真實告白。在過去有關戰爭有對人類影響的論述當中,本書是最出色且最具震撼力的。 安妮的日記描述二次大戰期間在納粹均佔領下的荷蘭境內,飽受迫害的猶太人苦厄的命運,這些人每天生活與恐懼與屈辱之中,但是他們卻不放棄希望。 日記中最動人心弦的是安妮對自己的描述,安妮這個女孩充滿了熱情、機智與豐富的情操,感受性非常強,她也寫出了聰明伶俐的少女所想像的雙親與自己的關係、自我意識的發達與成人問題等。閱讀本書能令我們充實,且能給予我們寶貴的經驗。 作者簡介 安妮‧法蘭克 猶太人,一九二九年生,原與家人住在德國,希特勒當政後,舉家遷居荷蘭。二次大戰荷蘭被德軍佔領,一九四四年八月安妮一家被逮捕進集中營,在隱蔽之家度過兩年的歲月,此日記即是在這段時期所寫,一九四五年三月的某日,安妮因罹患傷寒離開人世,享年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