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輯從顏水龍與生活工藝談起,延續19期威廉莫里斯特輯與20期從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專題的探討,本期著重於顏水龍思想與行動如何影響台灣生活工藝的發展,讓讀者隨著顏水龍的腳步對台灣生活工藝的發展有一個概略而全觀的認識。專題報導以台灣原住民織繡文化與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為主軸,深入報導有趣的作品與有意思的人,帶給讀者嶄新的視野,也喚醒大眾對工藝的熱情。特別企劃要教導大家如何在家DIY馬賽克藝術,運用簡單的工具與一些巧思,將居家生活妝點得更加歡愉與活潑。本期專訪人物為台灣工藝研究所新任所長林登讚,請他來談談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工藝,讓讀者不但能夠更瞭解工藝研究所推廣生活工藝的用心,亦能深入瞭解社區總體營造如何讓工藝走入生活,在地文化又如何讓民眾貼近工藝。活動訊息簡介:台灣工藝之家與工藝之店,優秀的作品與各地的好山好水,不失為週休二日文化之旅的導覽。日本染織紀行為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投書,以其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深入淺出的介紹染織的趣味。
長久以來,竹製品與台灣人的居家生活密切相關,實用又美觀的竹製品伴隨著我們度過早期物質貧乏的年代,並發展出多元而璀璨的竹工藝文化。但隨著台灣經濟結構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竹工藝面臨其他製品的衝擊,竹工藝文化凋零的同時,許多往昔生活中美好的竹製品也漸見被人遺忘。本期台灣工藝季刊便以竹工藝為題,介紹台灣工藝研究所舉辦的「籬情一一」活動,透過十一位頂尖竹藝高手,呈現竹工藝之美以生活工藝之精神。 藉由竹藝家現場創作這些樣式新穎、手藝紮實的竹籬,讓參觀民眾親身體會竹工藝創作的甘苦,進而串聯起竹工藝與生活的新感動。這些竹籬的創作精神分三大原則:匠作之手、自然有機之美與推動工藝生活化。 「匠作之手」是要展現竹籬的材質美與造型美,並注重堅固、美觀與造型融入,彰顯竹籬的本質;「自然有機之美」是強調竹工藝以自然有機物為材,在處理上以環保為原則;「推動工藝生活化」則是希望透過竹藝家現場製作表演,引起更多人對竹工藝的興趣,進而推廣竹工藝的復興與竹製品的運用。
國內首部記錄導盲犬與寄養家庭的故事。 導盲犬一生至少要面對三次分離:出生家庭、寄養家庭和使用者家庭。寄養家庭是導盲幼犬出生後兩個月至一歲左右期間的暫時住所,這個期間要讓導盲幼犬在人類家庭中充份體驗愛與關懷,習慣和人類親近、接觸、相處,以及養成溫馴的個性及良好的教養,在寄養家庭的生活經驗對於導盲犬的養成非常重要。這一本圖文記錄首次由國內寄養家庭飼育的導盲幼犬Takky和其寄養家庭的故事,其中讀者可以看到作者在準備成為寄養家庭前的心理準備,與Takky共同學習成為導盲犬的過程與互動,以及最終如何一起面對「放手」的課題,其中人與狗之間無私的愛令人動容。本書內容記錄了自作者考慮成為寄養家庭到Takky離開寄養家庭準備進入使用者家庭止,告別了第一位爸爸、媽媽,Takky的故事才剛要開始。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工業與科技的巨輪之下,有沒有另一種平衡、另一種可能、另一種實踐?在經歷了代工與模仿,台灣工藝漸漸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 路,但在島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衝突與認同之間,在科技與社會文化的取捨拿捏之下,我們的定位、我們的特色、甚至於我們的優勢,都在眾聲喧嘩中付之闕如,那 麼,威廉‧莫里斯與它所帶領的英國工藝美學運動或許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觀瞻。 十九世紀的英國,面臨工商業轉型的十字路口,又正因其島國 與歐陸的相對位置,英國工藝的價值與定位在大時代被擠壓得難以喘息,而英國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在此時提出回歸英國傳統工藝精神、引入美術設計觀念的英國工 藝美術運動,恰逢其時地對社會與工藝關係的蛻變與衝突提出解決之道。莫里斯除了提出工藝在工業時代的新價值外,更以實際行動研究並推廣新工藝美學的誕生, 藉工藝設計將美學普及到一般民眾的居家生活。工藝的現代化與生活化是當前的趨勢,而工藝傳統的價值與能量亦不容忽視,藉由此次的「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 運動展」,或許更能讓觀眾以時空背景與當前台灣相似的十九世紀英國反思我們的工藝設計,在回歸與創新、設計與實用、甚至是文化的融合與風格的塑造上,台灣 的文化創意產業之路。
「新美食美器──特色陶瓷餐具」起源於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之陶瓷專案」,結合地方觀光資源開發特色陶瓷餐具。本書集結參與本次專案之優秀廠商,訪談其特色商品的研發、生產、行銷、推廣過程與經驗,以供產業參考借鏡,而一般讀者也可透過深入報導,體會每件產品所孕含的生活美學。本書收錄有:華陶窯──台灣山水精緻季節料理餐具組、彩麒窯陶坊──月光醉碳烤甕、打火石裝飾陶瓷工作室──愛在成長貓、乾唐軒──現代如意品茗壺、陶作坊──薪火相傳、台伸藝陶股份有限公司──義式蒸氣加壓咖啡壺、趙家窯──溫煮茗壺-趙勝傑、澀水社區發展協會──紅茶杯組、安達窯──天下泉濾杯組。▼ 本書特色台灣社會已進入「餘暇」與「休閒」的時代,在愈來愈多元的社會,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也日趨成熟,百工的範疇遠超過任何一個時代,此時出版「台灣生活美學叢書」,充分發揮此一思維,非常具有意義。本書系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工藝研究所、中國時報系共同主辦,結合政府與媒體的力量,以滿足人們日益擴充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包括提昇生活品味,擴展審美領域,推廣相關產業等,範圍綜合一切附著於人類衣食住行的工藝美術。全書以訪談為主並配合大量的圖片與圖說,系列叢書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之實用資訊,提供此產業鏈上、中、下游各階段介入發展之參考,現正值「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之際,本書期望報導該項產業中的成功經驗,以提供產業於轉型及升級時實用可行之資訊。引領讀者深入各產業,瞭解該領域產品的美及其中的學問。
「新美食美器-特色陶瓷餐具」起源於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之陶瓷專案」,結合地方觀光資源開發特色陶瓷餐具。本書集結參與本次專案之優秀作品,採訪陶藝設計師如何將文化與產業結合,讓傳統工藝品展現出時代的新價值。由建築師石靜慧與鶯歌台華窯、邀請設計師陳俊良,以跨越材質的限制,共同設計開發出兩套各四十八件款項的精緻餐具造形組。同時由藝術家為餐具設計圖飾。兩套餐具主題分別是石靜慧的「原容篇」,強調線性思考的造形設計,由水平展開的形器,在兩處摺疊,創造了線形的「足」,使得居家使用的餐具,成為獨立思考的個體。而陳俊良則以傳統吉祥的「天圓地方」為思考起點,器物呈現的深度與廣度,有耿直的線條,以及隨和的委婉意境。原容篇:萍蓬草系列-石靜慧(金石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持人)、台灣自然之美系列-柯鴻圖(鴻圖視覺設計公司創意總監)、野蔬草蟲系列-袁旃(畫家)、金玉滿堂系列-陳士侯(畫家)、蝴蝶系列-楊莉莉(畫家)天圓地方篇:飲水思源系列-陳俊良(自由落體設計總經理)、南島鴻光系列-王行恭(王行恭設計事務所負責人)、戲夢人生系列-林磐聳(師大美術設計系教授)、美意延年系列-董陽孜(書法家)、知足常樂系列-陳瑞憲(十月設計公司建築設計總監)。
生活中隨處可見陶瓷產品,但國內陶瓷產業依然難以生存,加上產業大量外移以求降低成品,使得產業競爭更為劇烈,本書報導國內優良陶瓷廠商,分享其創新的研發精神、自創品牌的歷程、靈活的經營策略、行銷通路的拓展,提供陶瓷業者參考。讀者也可透過其用心經營的故事,珍視生活中的陶瓷用品。本書收錄有: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林國隆(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負責人)、天仁茗茶茶具研發部─林正芳(天仁茗茶茶具研發部經理)、市拿陶藝有限公司─許明徹(中華民國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明星(市拿陶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台華陶瓷有限公司─呂兆炘(台華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法蘭瓷─陳立恆(法蘭瓷有限公司總裁)、華陶窯─陳育平(華陶窯總監)、菩剛工藝設計公司─何晉焜(菩剛工藝設計公司總經理)、乾唐軒─於春明(乾唐軒美術工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曉芳窯─蔡曉芳(曉芳陶藝有限公司創辦人)。
台灣人文薈萃,多元文化兼容並蓄,形成豐富獨特的人文之美;台灣自然風情絕美,山川花草風情萬種,賦予台灣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尋找台灣紅」強調自然與人文並重,提供一個重新發現台灣、欣賞台灣、肯定台灣的機緣,不僅要重建民族美學的自信與視野,更要為台灣凝聚更豐富的文化資產,開創出更多優美的文化產業。桃紅色象徵喜氣、生命力與浪漫,散發著溫暖的人間情懷,形成台灣特有的艷光。本書的緣起為中國時報的台灣視野版所發動的「尋找台灣紅」徵文、徵圖活動,同時邀請國內設計、民俗、音樂、攝影、自然、生態…等各領域的知名專家,分別從學術、藝術、文學、自然…等不同的角度,探討象徵台灣的桃紅色所產生的影響與現象,專欄刊登時獲得廣大讀者的迴響,並熱烈參與尋找台灣紅金句徵文活動。本書集結人文篇、自然篇共計三十篇的專文,並配合超過百幅的精彩圖片,讓讀者透過活潑生動的描寫,重新體驗就在自己生活週遭的「台灣紅」。本書從人文、自然各種角度蒐羅美麗的桃紅色,凝聚為台灣的艷光。全書以全彩圖文並茂方式編排,收錄的圖片從民俗文物到現代設計,由原生植物到山林美景,帶領讀者從古到今、從遠到近體驗台灣紅的傳統與現代,全書兼具感性與知性。本書分為人文篇與自然篇,每篇收錄 15 位專家談各領域中所呈現出的台灣紅。人文篇包含有:陳俊良(自由落體設計公司總經理)、何政廣(藝術家雜誌社發行人)、黃志農(民俗文物專家)、李國祥(台灣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天元(台灣愛普生科技總經理室幕僚長)、韓良露(作家)、謝春德(攝影家)、賴志彰(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副教授)、尤馬.達陸(泰雅族文化工作者)、謝禮仲(資深旅遊記者)、鄧志浩(音樂製作人)、洪致文(鐵道作家)、李螢儒(畫家)、陳美楓(遠東集團全家福設計中心總監)、鐘永和(攝影家)。自然篇包含有:劉克襄(自然作家)、陳應欽(自然作家)、陳坤燦(台北市錫(王留)環境綠化基金會助理)、張和明(師大生命科學系博士班研究生)、陳啟禎(南台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系教授)、林維明(蘭科植物作家)、張永仁(生態攝影作家)、簡錦玲(新莊社區大學講師、植物作家)、陳信佑(林務局保育科技士)、游丕若(自然攝影作家)、鄭元春(國立台灣博物館植物學組組長)、林春吉(水生植物作家)、范欽慧(生態教育作家)、游富永(台中縣社區大學講師)、凌拂(植物作家)。
本叢書各卷分別代表傳統音樂、戲曲、工藝與文化出版等,透過傑出的真實範例,為讀者歸納出成功者的創作歷程與經營know-how,不但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智慧結晶,也生動描繪出相關產業的真實面貌。 黃強華 一九五五年生,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早期投身錄影帶市場,而後成立霹靂衛星電視台,發展為多元化經營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推出結合科 技與傳統的「霹靂布袋戲」,締造台灣布袋戲的奇蹟。而主導霹靂布袋戲劇情、牽動觀眾情緒隨劇情變化喜怒哀樂者,正是有「十車書」美名的黃強華,他以豐富的 想像力,貫穿傳統戲文,又將中國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信手拈來,創造出炫目的霹靂武俠世界。黃文擇,一九五六年生,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素 有「八音才子」美稱,是當前布袋戲配音界的第一把交椅。秉持著台灣布袋戲的傳統,所有霹靂布袋戲的角色皆由黃文擇獨力配音,他表情豐富的聲音演出不只賦予 戲偶生命力,一氣喝成的表演方式更是動人,遠超越一般人對個人配音的想像空間,多年來吸引戲迷無數,更是許多有志從事布袋戲配音者模仿的對象,連國外優秀 的專業配音演員也都讚嘆不已。
本叢書各卷分別代表傳統音樂、戲曲、工藝與文化出版等,透過傑出的真實範例,為讀者歸納出成功者的創作歷程與經營know-how,不但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智慧結晶,也生動描繪出相關產業的真實面貌。 許國良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縣新莊鎮的布袋戲世家,祖父許天扶、父親許王,都是台灣布袋戲極著名的演師,也為布袋戲貢獻過許多心力,造就「小西園」成為圈內一塊響 噹噹的金字招牌。年幼時曾隨父親許王四處演出,及長父親希望他以學業為重,一九七九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就業後,也曾面臨生涯抉擇,後來基 於承先啟後的使命感,全力投入布袋戲領域,立志要開創出布袋戲的新天地。十餘年來,許國良在父親許王的指導下深得布袋戲精髓,同時將布袋戲演出內容理論系 統化,並且整理成教材幫助布袋戲的薪傳與推廣。一九八九年成立小西園木偶藝術工作室,以保存文物,發揚布袋戲藝術為主要工作,並熱心為國民文化外交貢獻心 力,經常應邀赴國外展演。現任小西園掌中劇團執行長。
本叢書各卷分別代表傳統音樂、戲曲、工藝與文化出版等,透過傑出的真實範例,為讀者歸納出成功者的創作歷程與經營know-how,不但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智慧結晶,也生動描繪出相關產業的真實面貌。 楊錦聰 一九六○年生,新竹香山人。一九八八年創立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為台灣重要的獨立製片唱片公司之一。一九九六年創作第一首曲子「素顏鴿」,獲得 相當迴響。一九九八年推出風潮的暢銷名曲「櫻花雨」,從此在經營者的身份之外,同時朝著音樂創作的夢想前進。至今最感念三位關鍵性的人物:一是鼓勵他繼續 升學的國小老師李文重,二是告訴他一定要「做自己最有興趣,不會因為挫折而被擊敗的工作」的大學老師洪瑞雲,三是引導他開拓自我生命空間的老師陳怡安。因 為有他們,才有能以豐沛的生命力領導風潮不斷創新、前進的楊錦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