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識講 #香港真係好靚, 你我的生活,有幾靚? 看看我們身上的穿搭,個個唯恐炒車,誰敢展露真我個性? 日日早出晚歸,天天筋疲力盡,我們誰有心想像美好生活? 當我們的心承載不到美,香港有幾靚,我們也會看不出來。 當滿街的醜陋迎面襲來, 我們要怎樣培養美的能力, 重新發現香港的靚,感受香港的美? 今期Breakazine翻開美感的話題,不是要做生活品味指南, 而是要梳理美感是如何失落,叩問美感要如何感應, 幫助我們抵抗庸俗,對美好事物仍要追求。 日常衣着的配搭,有我們最貼身的美感經驗; 視藝考評制度,藝文之都的打造,成了藝術感旳反諷; 文青商圈,山野遺址,街頭巷尾,美感近在咫尺間。 重新掌握美感觸覺,對生活有所要求, #香港真係好靚,就不會淪為濫情口號—— 因為仍在香港的你我,真係好靚。
Trial and Error Lab的開始,來自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地方容讓年輕人嘗試一些計劃,將會出現什麼新可能?」 團隊從以往採訪的經歷,見證了很多年輕人礙於土地問題,無法一展所長,嘗試籌劃一個容讓嘗試與犯錯的共享工作空間。沒有相關經驗的他們,決意從零開始,藉著拜訪先行者、求問關鍵人物、申請資助,再進行一百五十日的實驗,一步一步開展計劃。 就是這樣,Trial and Error Lab正式成立。所說的「Trial and Error」,不是盲目亂試,而是透過嘗試,檢討問題,修正錯誤,累積經驗,作為下一次嘗試的養份。 從一百五十日實驗開始,Lab Fellow逐一進駐;冬去春去,轉眼過了二千多日。有些單位進駐後遷出,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有些放下當初的計劃,開始了另一種人生方向;有些仍在起步階段,尋找發展的可能……在這裏,出路不是單一路徑,而是有各種可能。 這段日子,不只是Lab Fellow反覆試錯,也是Lab的學習過程。這是一班人嘗試、犯錯,再嘗試的紀錄,不浪漫,但極真實。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城市,成功就是王道,失誤是弱者的罪名。只是,害怕失敗,往往是創意枯竭的原委。沒有誰一出生就什麼也懂,總是在跌跌碰碰中,懷着探索世界的希冀。當世界的變遷已超出我們的想像,人人都在尋找下一階段的出路時,不畏跌倒失敗,勇敢向前,是我們是否仍有明天的根本。」——梁柏堅(突破機構副總幹事) 推薦語 「因為有在Trial and Error Lab兩年的日子,被大家的努力和專注光照過、鼓勵過,我後來才有勇氣,認真想自己有什麼未完的目標,慢慢地踏出去──因為我也被大家嘗試的精神感染了,我也決定要抱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出去闖,出去撞板之後再起身,繼續行。」── 司徒咏姍(Trial and Error Lab Co-founder) 「相信《嘗試,直至我們找到出路》能啟發一眾青年工作者嘗試推動創新的社會服務計劃,鼓勵青年人有『試錯精神』,在失敗中學習,堅持直至找到屬於自己的路。」──蔡廉明(青年工作者) 「《嘗試,直至我們找到出路》就是這場疑似幻愛的真愛紀錄。就像一本日記,你會讀到計劃的源起、準備工夫、上路的興奮、途上的困難,亦有幾位職人試錯的實戰經驗。有志參與社會創新的朋友固然會從這本書獲得甚有價值的參考,但筆者認為任何有份參與青年工作的朋友都會從這本書獲益。」──龐一鳴(社區營造者、一拳書館館長) 「背負着機構的使命、同工的尊嚴、贊助者的支持,以及Lab Fellow的期望,這段試錯之路殊不簡單,但也不孤單。作者阿絹以找到出路為主題,在每一個創意階段,分享各種挑戰。由起步至疫情,由抗疫到開關,Trial and Error Lab一直沒有停下來。」──凌浩雲(香港浸會大學專業應用教授) 「Lab沒有大肆為自己做品牌包裝工程,沒有一面唱好自己的文藝基礎建設,沒有為成功案例大拉Banner,彷彿在示範給Fellow看,Lab自身也是一仆一碌的走過來,自我演繹以Trial and error來營運一個Trial and Error Lab。」──莊國棟(Rolling Books創辦人、七份一書店總策展人)
經過近三年的全球疫情大流行,我們的生活已翻天覆地,口罩、搓手液、檢測、在家工作、在地渡假、社交距離、疫苗通行證,成為日常。身體健康是最大願望,keep negative成為健康指標。在沒感染的時候,是否就足夠健康?在疫情下,我們有關注自己的整全健康嗎? 整全健康不只是沒有生病,是包括了六個範疇:身體、思維(智商與情商)、心理、人際關係、靈性、人生目標,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方為真正健康。但疫情下六個範疇都會出現違和狀況,包括:壓力損耗身體健康、思維久缺情商、心理失去抗逆力、人際關係疏離、忽略靈性健康、在變動的環境下失去人生方向,本書鼓勵讀者關注全人健康,調整疫情下遭生活耗損的身心靈,重回身心和諧的狀態。 本書並不單運用數據、理論解說關於健康的概念,更有幾個不同階段的人物個案、自助練習、自我檢查表,幫助讀者閱讀之餘,檢視個人狀況,坐言起行,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
香港故事再好,都不比朋友的IG STORIES精彩; 社會議題再大,指尖輕輕一掃,帖子就從心中掃走。 2022年,我們LIKE了廣東歌、港產片、世界盃、 還有SPY X FAMILY; FOLLOW了本地創作人、KOL、旅遊達人, 還有籃球女神MANDY; 但是曾經無限着緊的「我城」, 好像暗暗的被MUTE了。 一切在復常,但世界與我無關的無力感覺, 為何沒有減退? 這一期,我們嘗試尋問香港人NEWS AVOIDANCE的緣由, 呈現大家不再追看新聞後,仍會留意的人與事。 走訪生活被磨平、卻沒有躺平的朋友, 如何規劃自己的媒體食譜,整理關注的資訊, 策展自己的公共生活。 對抗無力,重新找到連結世界的方式; 走進2023年,我們需要的,將是智識系統的重構。
「你無從認知,你的心和眼愈來愈糊塗,居然錯過光線的信號。」 在這座城中,擁有壞眼睛的人很多。 人們聲稱視力愈趨衰劣,焦點散渙、色彩混濁、遠近失序,甚至過目即忘或眼部 肌肉疼痛, 尋遍所有治療的方法,仍無法擺脫問題,最後被推介至一所認知障礙治療中心。 「心清目明,心濁目盲」,歡迎走進認知障礙中心!請根據覆診卡上的指示進入房間,在四個分科的房間中,細心觀賞「照片治療師」拍下的照片,期望你能從中領悟,分清黑白,望清真象。 「眼睛不可信,視覺不可信,於是連照片的誠信也蕩然無存。對照片和視覺失去跟他人共同的認知,你漸漸感受不來生活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眼中的亂象,領略用壞眼睛看東西的竅門;在開放的世界裏顧好自己,封閉自己的世界。」 推薦語 「小說不乏精彩思辯,時有妙論,往往話中有話,延伸至小說外,闡述了作者陳苑珊對真實虛構、作者主體、編輯介入、讀者張力等藝術創作命題的心得見解。小說剖釋光為何物,同時也是出版第四本小說的陳苑珊,現階段對創作的真誠剖白。」── 李日康(作家) 「從眾生相之中,探索藝術與生存的價值,及以視覺文化在現當代的重要性與雙重性──是光線造就了視覺紋理,而我們藉由相機,成為光明的盜賊,儘管視覺又是如此的不可靠,但依舊得藉由外在的光(gewalt),去指認內在的光(lumière),如同一場啟蒙,不只是除魅,而是放開視野,迎來人性真正的光明。」──曹馭博(作家)
阿wing秘密地遠赴台灣追捕通緝犯, 穿梭夜市、居酒屋等地, 更由台北追往台南,牽扯了夜市串燒名物的人與事。 在台南墾丁名勝,阿wing 捲入了一場悲劇,更與其他特工機構周旋。 連番追捕,連續與不同特工角力,最終能否緝拿通緝犯?阿wing更為別人了卻一樁心事。
或者很多人會對老派儀式無感,但也有很多人認同,生活需要儀式感。 暢銷書會寫:「儀式感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人生變得不平凡。」 但要深究儀式感,先要追溯儀式予人的意義。 儀式,作為人類迄今最古老的文化活動,從不止於個人,卻對整個社羣、社會都有重要意 義,承托着一方地土一方人的記憶、歷史的流變、秩序與價值。很想講好自己的香港故事,儀式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Breakazine 從每個人生活都會遇上的儀式開始, 重新理解一個人、一個羣體、一個社會的故事。 傳統的儀式,今天剩下了什麼? 大學迎新營怎樣成了我們的成人禮?離別在即,我們要怎樣設計自己的道別式? 分隔兩地,香港人要怎樣重新捉緊彼此?一場儀式,一路走來的悲歡離合,盡在不言中。
這幾年面對社會不斷的變化,一波接一波的疫情,還有在年初第五波疫情下的恐懼和緊張,相信任何人都會想尋找到快樂。但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快樂並非唾手可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生活真的無法如意,要如何活? 本書以接受和承諾療法為主題(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向大眾建議一種心理健康模式和生活智慧,透過行動實踐,活出有意義的美好生命,同時亦能獲得更深刻和長遠的快樂。
最近有段時間,我幾乎消失咗。 因為疫情嚴重,我無得落街,日日對住四幅牆, 仲忽然有兩個月好得閒。 呢兩年,好多人飛走咗,話讀書會開心啲, 但就要講好多次「拜拜」。 究竟要幾大個先可以自己做決定? 幾大個先可以知點解? 有時我都好想畀個位我講吓。 大家都好似好重視我, 又花精神時間,又花錢喺我身上, 想安排最好畀我。 不過呢, 如果我可以一齊傾,一齊參與就好喇。 我有信心我做得到~ 其實,你以前都係我嚟㗎, 你睇唔睇到我呀?
戴上耳機,聽着流行曲,走進了一個被共鳴的空間,抒發着無法言明的情緒。在成長中,有人「學會不要離群」,也有人發現一個人也可以盡興。面對困難時,有人坦白自己「不是大無畏」,也有人無助地問其他人「真的會了解我」?在離別成為話題時,有人選擇「痛着來話別」,有人第一句就說「離不開」。 2010年,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是RubberBand的《Simple Love Song》,唱着「繁複的戀愛」,卻期待「愛是簡單的道理」;2021年,經過了十一年後,至尊歌曲大獎又再交在RubberBand的手上,一首《Ciao》唱盡面對時代的集體情緒,只能「好好掛牽」,「約守再見」。 這十幾年間,社會經歷了種種的變遷,香港的流行樂壇經歷過低迷後,卻迎來了另一個新的世紀 ── 我們會聽廣東歌,支持香港歌手,買唱片睇演唱會,肉緊頒獎典禮的賽果。這些在幾年以前只是樂迷的狂想,現在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實踐。 期望在下一個廣東歌盛世之前,記下了2010年後的香港樂壇,經歷過怎樣的日子,才回到很多人再次擁抱廣東歌與香港歌手的時刻 ─從社會背景開始,由大娛樂家至小眾歌手,由創作人至唱作人,由抗疫談到追星,以此作為備忘。
近幾年,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一波接一波的疫情,還有社會急劇變化和移民潮,情緒和關係備受衝擊,困頓、不安、焦慮、恐懼等情緒壓心頭,不易紓解。當人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時,會感到煩惱、倦怠、疲累,這時候人必須要躺下。躺下,是要停下腳步,按下休止鍵,換一種姿態。 書中24個生活建議,給超載的心靈創造空間,心靈經歷新陳代謝,才能消化外在挑戰對生命的衝擊,好好生活。
一塊偶像廣告板,引來歡呼躍動的追星人潮; 喜劇爆發,港式幽默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 香港歷史意外彈起,進佔書榜榜首成為熱賣保證; 為求心之所安,占卜命理竟成為年輕人的選項。 在反覆不定的社會狀態中,我們苦不堪言, 但同時間,卻爆發出一道道熾熱,甚至狂喜的畫面。 極痛之中,我們拼命尋找無痛,這是麻痺?是迴避?還是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這期Breakazine訪尋四組生活自療的故事,觸摸文化熱潮背後的情緒。 我們無法輕言為時代找出解藥,卻希望在共苦之中,一起找到共鳴的瞬間。 今天應該很高興,今天應該很溫暖,只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
「香港隊,加油!」 這是我們在悶熱的夏天, 最能夠大聲疾呼的渴望。 張家朗在奧運劍擊比賽中奪金一刻, 我們在商場、食肆、家中盯着直播, 不分背景,振臂歡呼。 然而奧運過後,剎那的激情還剩下什麼? 體育精英搭上熱血奮鬥的故事調子, 跟我們的距離有多遠? Breakazine相信,除了旁觀打氣, 或者健美減肥, 香港人還可以從運動領略更深刻的意義。 這一期,我們先為運動尋根, 探問體育精神史; 亦反思我城狹窄的運動空間, 細看有心人如何拉闊想像, 鼓勵香港人繼續運動。 比賽,的確不一定贏, 但堅持keep moving, 我們就沒有輸給昨天的自己。
如果以為這又是一本自閉孩子家長的心路歷程,讀者只猜對一半。 本書作者除了是一位媽媽,也因「久病成醫」,她透過與孩子上訓練班,自己學習了訓練方法,也因孩子的情況,修讀了好幾個課程,為了治療孩子。所以這本是媽媽學習和實踐的筆記本,收錄不少有關自閉症成因、療法、訓練法、迷思的研習筆記;在面對自閉孩子的典型情況:偏食、固執、肌力弱、校園欺凌上,作者也有不少嘗試、學習和心得;至於走過這段路時的心力交瘁、絕望盼望,她都在本書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