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 般若智慧的作用 在於看出萬法没有一法可得 自然無法沾染任何塵埃 心無法染塵埃,便始終清淨 無需特別收攝或守護六根 心始終保持在清淨、清明、清哳的狀態 如此,自心便常在禪定中 不是只有打坐的時候,才入四禪八定 禪宗講究的禪定或坐禪的極致 是二十四小時中、任何行住坐臥中 心一直在定中 而且不僅僅在定中,是一直在止觀雙運中 因為心不僅没被沾染過 而且一直發揮智慧的作用,朗照萬法 止觀的作用没停歇過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 般若智慧的作用 在於看出萬法没有一法可得 自然無法沾染任何塵埃 心無法染塵埃,便始終清淨 無需特別收攝或守護六根 心始終保持在清淨、清明、清哳的狀態 如此,自心便常在禪定中 不是只有打坐的時候,才入四禪八定 禪宗講究的禪定或坐禪的極致 是二十四小時中、任何行住坐臥中 心一直在定中 而且不僅僅在定中,是一直在止觀雙運中 因為心不僅没被沾染過 而且一直發揮智慧的作用,朗照萬法 止觀的作用没停歇過
止,用來修定 觀,用來發慧 止觀雙運,才能證得究竟解脫、空性、無我 學習六波羅蜜的後兩個波羅蜜——禪定及般若——即是修止觀,因為止觀方法乃由後兩個波羅蜜所總攝。《解深密經》說:「大小乘佛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一切功德,皆是修止觀之後所得的果報。」止觀是整個修行的鑰匙,是八萬四千法門不離的總綱,不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你會發現止觀都隱藏於各種法門之後,它是一切法門的公理與公式。若有一法門缺乏止觀的內涵,幾乎可以斷定此法門不是佛法,修它也無法導致解脫。 風中的燭火,搖晃不定,看不清書中的文字。無風的燭火,能穩定照亮書本的文字,讓我們清晰明了文意。充滿風的環境,譬喻散亂心;無風的環境,譬喻止住的心;燭火,譬喻智慧。 燭火一直都在,只因有風,燭火便照不清文字。心散亂,智慧忽明忽暗,無法清晰朗照境界的實相。燭火一旦在無風的環境,它的作用便能清晰照亮文字。心不散亂,專注穩定的心,智慧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看清諸法實相,不再執迷於事物的表相。能穿透表相,看清實相,人便不再被事物的表相所騙而受到約束與種種限制,看清實相讓人從一切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心再無錯亂,於法界中嬉戲自在。
止,用來修定 觀,用來發慧 止觀雙運,才能證得究竟解脫、空性、無我 學習六波羅蜜的後兩個波羅蜜——禪定及般若——即是修止觀,因為止觀方法乃由後兩個波羅蜜所總攝。《解深密經》說:「大小乘佛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一切功德,皆是修止觀之後所得的果報。」止觀是整個修行的鑰匙,是八萬四千法門不離的總綱,不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你會發現止觀都隱藏於各種法門之後,它是一切法門的公理與公式。若有一法門缺乏止觀的內涵,幾乎可以斷定此法門不是佛法,修它也無法導致解脫。 風中的燭火,搖晃不定,看不清書中的文字。無風的燭火,能穩定照亮書本的文字,讓我們清晰明了文意。充滿風的環境,譬喻散亂心;無風的環境,譬喻止住的心;燭火,譬喻智慧。 燭火一直都在,只因有風,燭火便照不清文字。心散亂,智慧忽明忽暗,無法清晰朗照境界的實相。燭火一旦在無風的環境,它的作用便能清晰照亮文字。心不散亂,專注穩定的心,智慧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看清諸法實相,不再執迷於事物的表相。能穿透表相,看清實相,人便不再被事物的表相所騙而受到約束與種種限制,看清實相讓人從一切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心再無錯亂,於法界中嬉戲自在。
收攝六根 正念正知靜心觀照 心得解脫如何修行,才能徹底解脫?徹底解脫的道路是什麼樣的一條路?《雜阿含經》非常清楚勾勒出修行的藍圖,因此透過這本書,讓佛子知道怎麼邁向解脫。《雜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聖典,也是全體佛教的基礎,透過這部經典的精讀,將使我們掌握修行的方向、方法,並且明瞭基本的佛學專有術語。換句話說,深入雜阿含經等於是兼顧實際的修行與基本佛學的理解。以此為基礎,日後研讀其餘佛典,一方面比較沒有阻礙,另一方面能逐漸邁向徹底解脫。《雜阿含經》是一部佛陀與弟子們對話的根本聖典,在佛家中,其地位有如儒家的《論語》。透過經典的研讀,修行者漸能掌握如何發心走在解脫路上,在這條路上該怎麼觀察萬物,這條路上會遇到的困難或障礙有哪些,如何克服萬難,更上一層樓。經過深入研讀,將受到原始佛法的震撼教育,親身感受佛陀的睿智與慈悲。而且,唯有透過《阿含經》,才能真正知道阿羅漢是一個如何超凡入聖的徹底解脫者,不再誤解阿羅漢。
大般若經太浩瀚而讀不了的話,金剛經是很好的選擇,既精華、點出空性智慧的要點,又不會像心經過度簡略而讓人摸不著頭緒。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點出了整部經的修行目標,如果能參透空性智慧的邏輯與方法,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麼一切森羅萬象的世間幻相,再也不會給你帶來煩惱,反而能成為你在三界中嬉戲自在的原動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都是假相,人類到底在「在意」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何在如幻的有為法中,喜樂寂靜地生活,並走向成佛之道,金剛經提供了解答。
大般若經太浩瀚而讀不了的話,金剛經是很好的選擇,既精華、點出空性智慧的要點,又不會像心經過度簡略而讓人摸不著頭緒。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點出了整部經的修行目標,如果能參透空性智慧的邏輯與方法,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麼一切森羅萬象的世間幻相,再也不會給你帶來煩惱,反而能成為你在三界中嬉戲自在的原動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都是假相,人類到底在「在意」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何在如幻的有為法中,喜樂寂靜地生活,並走向成佛之道,金剛經提供了解答。
收攝六根 正念正知靜心觀照 心得解脫如何修行,才能徹底解脫?徹底解脫的道路是什麼樣的一條路?《雜阿含經》非常清楚勾勒出修行的藍圖,因此透過這本書,讓佛子知道怎麼邁向解脫。《雜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聖典,也是全體佛教的基礎,透過這部經典的精讀,將使我們掌握修行的方向、方法,並且明瞭基本的佛學專有術語。換句話說,深入雜阿含經等於是兼顧實際的修行與基本佛學的理解。以此為基礎,日後研讀其餘佛典,一方面比較沒有阻礙,另一方面能逐漸邁向徹底解脫。《雜阿含經》是一部佛陀與弟子們對話的根本聖典,在佛家中,其地位有如儒家的《論語》。透過經典的研讀,修行者漸能掌握如何發心走在解脫路上,在這條路上該怎麼觀察萬物,這條路上會遇到的困難或障礙有哪些,如何克服萬難,更上一層樓。經過深入研讀,將受到原始佛法的震撼教育,親身感受佛陀的睿智與慈悲。而且,唯有透過《阿含經》,才能真正知道阿羅漢是一個如何超凡入聖的徹底解脫者,不再誤解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