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委員會自87年起開始進行「原住民族教育統計調查工作」,就各學年度各類各級學校原住民族學生就學狀況、升學表現,以及各級學校原住民族籍教師比率分佈、原住民族地區學校的現況與需求、原住民族學生族語能力等狀況進行調查,以作為制定有關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或辦法時的參考,有效改進原住民族教育的品質。
《原住民族文獻》規劃「專題」、「文獻評介」、「文物掌故」、「新書視窗」、「時事快遞」、「老照片講古」等六大專欄,以電子期刊發行的形式,刊載原住民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器物,以及相關的研究初探、書評及譯述等,並於每年12月彙整該年度電子期刊內容,集結出版紙本。期刊之近程目標,以刊載既有研究成果為主,未來透過持續的累積,期能勾勒一座原住民族文獻的具體架構。
營造族語友善使用環境,行政機關應該扮演領頭羊角色,要帶頭做起,並協助民間共同推動,才有可能提升族語使用的機會及場域,形成大家說族語的風氣。基此,身為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深覺應該由自身做起,因而開始在重要的集會及活動場合,尊榮的使用自己的族語致詞或報告,即使是出席總統、行政院院長在場的活動,到立法院報告或備詢,甚至是國際性研討會或活動,個人也都堅持應該使用自己的族語致詞。
為落實政府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政策,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土地小組於2017年成立,調查梳理原住民族土地流失過程及相關個案,呈現臺灣原住民族遭受土地剝奪所受到的不正義樣貌、歷史原因以及和解協商政策建議,並希望以出版的形式作為社會溝通的基礎,提供予社會各界參考。
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圖向國人介紹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內容包含各族歲時祭儀時節、文化意義、禁忌及分布區域,另宣導歲時祭儀放假規定,呈現臺灣多元族群的特色,建構大眾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知,並培養大眾欣賞與尊重多元文化的包容態度,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透過調查統計,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族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就業、失業、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自民國98年9月起,將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改為每季調查一次(3月、6月、9月、12月),定期公布失業數據及相關調查結果,以建立長期觀察之完整時間數列資料,提供完整的趨勢分析,並整合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資料,比較分析原住民族與全體民眾就失業情形,瞭解失業率之波動係導因於社會結構因素、個人因素亦或是全球性的經濟因素;透過歷年的比較,可瞭解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趨勢變化。
述寫過去90年代原住民族運動的起承轉合,並將原民會八年(2016-2024)重大政策背後的決策過程與成果,向族人及全國民眾提出說明。2016年蔡英文總統道歉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正式啟動後,相關政策的推動已有顯著的成果。此外,在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大力支持下,政府逐步採取尊重原住民族意願的政策。未來的原住民族政策將朝著正確的方向穩健推進,實現民族平等、共存共榮的目標。
本書揭示了太平洋區域包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馬紹爾群島、羅圖馬、索羅門群島、塔納托拉查、東加、萬那杜、西薩摩亞以及紐西蘭等13個太平洋社會中,傳統領袖與國家之間的適應關係。內容中主要以探討傳統領袖代表的定位與價值,以多元的觀點進行比較與辯證,帶領讀者反思傳統領袖在當代政治局勢下的轉變、生存與發展。
本書作者安德魯.克勞(Andrew Crowe)以其生動的筆觸,融合了紮實的學術研究與多元觀點,講述史前階段人類遷徙最為廣泛且迅速的幾個階段,透過400多幅地圖、圖解、照片及插圖,帶領讀者以鳥的視角,俯瞰多變的海洋,從文字裡映照出南島民族祖先們,如何展現航海技能與適應生存、創造的非凡勇氣。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87年起開始進行「原住民族教育統計調查工作」,就各學年度各類各級學校原住民族學生就學狀況、升學表現,以及各級學校原住民族籍教師比率分佈、原住民族地區學校的現況與需求、原住民族學生族語能力等狀況進行調查,以作為制定有關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或辦法時的參考,有效改進原住民族教育的品質。
《原住民族文獻》規劃「專題」、「文獻評介」、「文物掌故」、「新書視窗」、「時事快遞」、「老照片講古」等六大專欄,以電子期刊發行的形式,刊載原住民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器物,以及相關的研究初探、書評及譯述等,並於每年12月彙整該年度電子期刊內容,集結出版紙本。期刊之近程目標,以刊載既有研究成果為主,未來透過持續的累積,期能勾勒一座原住民族文獻的具體架構。
原發中心於112年辦理首屆TIAAT台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Taiwan International Austronesian Art Triennial),希冀透過原住民族藝術的連結、論述與建構,探索與看見臺灣及國際各地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未來性。並於展覽期間發表展覽專書,共同書寫展開系統性的建立台灣觀點之原住民族南島藝術史之歷史工程。
原民會自2022年7月24日至10月29日利用假日,走進原住民族地區及都會區,辦理14場次「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政策座談會」,聽取地方政府及執行單位對原住民族文健站政策的建議,以精進及提升對原住民族長者照顧服務品質,讓政策更貼近部落長者需求。本次座談會除確實記錄每位參與者的發言引為圭臬外,後續亦轉請相關權責機關積極處理。
透過調查統計,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族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就業、失業、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自民國98年9月起,將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改為每季調查一次(3月、6月、9月、12月),定期公布失業數據及相關調查結果,以建立長期觀察之完整時間數列資料,提供完整的趨勢分析,並整合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資料,比較分析原住民族與全體民眾就失業情形,瞭解失業率之波動係導因於社會結構因素、個人因素亦或是全球性的經濟因素;透過歷年的比較,可瞭解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趨勢變化。
台灣原住民文化內斂深厚,在藝術表現上有著獨特的審美共性,舉凡自祭典規範、生命禮俗乃至圖騰精神等中均可見一般,在其朗朗自在的外表下,動人的文化內涵更值得細細探究。原住民族委員會自2013年開始著手籌辦「MAKAPAH美術獎」,而阿美族語「MAKAPAH」一詞代表著「美、帥、漂亮、讚嘆」之意,以其作為美術獎之名,意在邀請大家一起走入原鄉,一同探索原住民文化中的精彩,進而藉由攝影及繪畫等藝術形式,記錄原鄉真實的生活型態,共同發掘原住民族豐沛的文化內涵。本書收錄2022第9屆MAKAPAH美術獎得獎作品,透過藝術的形式將原住民族文化紀錄、保存下來,讓更多民眾透過作品看見不一樣的原住民族文化的美好之處。
《太平洋諸島百科事典》原著是由已故的印度裔斐濟歷史學家布里‧拉爾(Brij V. Lal)與從事圖書出版多年的紐西蘭編輯凱特.芙瓊(Kate Fortune)共同主編,歷時10年,於2000年出版,至今近22年,仍為太平洋區域相當具代表性之百科事典;本書以「自然環境」、「原住民族」、「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主題,最後以「島嶼概況」,彙集200名學者在太平洋區域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及密克羅尼西亞地區所進行之研究成果,呈現太平洋各島面貌。
《原住民族文獻》規劃「專題」、「文獻評介」、「文物掌故」、「新書視窗」、「時事快遞」、「老照片講古」等六大專欄,以電子期刊發行的形式,刊載原住民族各種文獻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老照片、影音、地圖、手稿、生活器物,以及相關的研究初探、書評及譯述等,並於每年12月彙整該年度電子期刊內容,集結出版紙本。期刊之近程目標,以刊載既有研究成果為主,未來透過持續的累積,期能勾勒一座原住民族文獻的具體架構。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87年起開始進行「原住民族教育統計調查工作」,就各學年度各類各級學校原住民族學生就學狀況、升學表現,以及各級學校原住民族籍教師比率分佈、原住民族地區學校的現況與需求、原住民族學生族語能力等狀況進行調查,以作為制定有關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或辦法時的參考,有效改進原住民族教育的品質。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國史館於2008年合作出版之《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兩冊、四大篇章合計1,140頁,史料內容豐富,自出版以來,儼然已成為研究臺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不可或缺之重要著作。為使讀者更易瞭解臺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的史料軌跡,重新校對及修訂《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兩冊之四篇導讀,將原書之引言彙整出版《史料導讀:臺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史》,以簡易明瞭的方式,搭配原運史料圖片,帶領讀者認識從198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原運歷史。本書四篇導讀包含「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原運一貫的目標:正名與自治」、「土地就是生命:還我土地」、「迎接自治的基礎:催生原住民族專責機關」,代表原住民族權利抗爭的四大主題及目標:「正名」、「自治」、「土地」及「催生原住民族專責機關」,讀者可於各篇引言中,了解何以當時的原住民族或用筆桿、或以抗爭走上街頭的方式,促成原住民族的覺醒,並帶動一波又一波的原運,亦可透過這四篇的導讀指引,進一步閱讀《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兩冊中浩瀚的史料,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運動的歷程。
記錄台灣原住民族在各個不同時期間為爭取族人權益及正名之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