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重要的跨領域藝術展演指標活動,結合新媒體藝術裝置與跨媒體場表演,以「光」引領觀眾的身體感知,開啟創新形態的跨領域藝術行動。節目以環境劇場型式結合動力藝術、光的裝置及當代舞蹈,混合戶外與室內、展覽與表演的複合型式,打造行動式的多點觀看視角。專輯內容邀請創作者與評論人以專文導入,並以《壞運動》展演結構為核心,詳細介紹每一件作品與相關設計理念。
希臘共和國簡稱希臘,地處歐洲東南角、巴爾幹半島南端的共和制國家。全國由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和愛琴海中的三千餘座島嶼共同構成。希臘為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要地,本土從西北至正北部分別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共和國、保加利亞三國相鄰,東北與土耳其國境接壤,周圍則自東而西分別瀕臨愛琴海、地中海、伊奧尼亞海。目前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共有十六處,本書介紹雅典週邊十一處世界遺產。
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努比亞行動計劃」,將阿布辛貝神廟和菲萊神廟等古蹟切割、拆卸、重新裝配,避免水庫將其淹沒。這個搶救遺址的行動於1968年9月竣工,最重要的是,促使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祕書處(The Secretariat)的產生,可說是世界遺產保存的嚆矢。目前埃及共有七個世界遺產點,五個均在第一批被指定的名單中,也是本書的報導重點:包括開羅歷史區、孟菲斯及其墓地遺跡、古底比斯及其陵墓群、阿布辛貝至菲萊的努比亞文物遺址、阿布米納城。
馬來西亞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有四個:最早登錄的兩處屬自然遺產,分別是姆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京那巴魯公園(Kinabalu Park);其後登錄者,包含兩個城市的聚落型文化遺產──馬六甲海峽歷史城市:馬六甲與喬治市(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最新登錄的一處玲瓏谷史前遺址(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為考古遺址。本書僅介紹前面三處世遺點。
本次會議活動邀請南華大學客座教授韓國首席宮廷樂舞舞者沈淑慶教授,講授專題『朝鮮樂舞』,以及邀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謝啟民副教授講授專題『組織動作的藝術』、天津音樂學院吳少卿老師分享『學院派中國民間舞』。另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以「演奏與詮釋」為主題,緊扣「詮釋」的觀點與方法,對於作品的理解與詮釋,進行研究與探討。論文為:從中廣國樂團變遷至中廣新國樂團之探討-1975~2007 年、以京胡演奏手法在二胡曲《黑頭與花旦》中運用之探討、王正平琵琶作品《滿江紅》分析與詮釋、琴碼中音孔位置對於二胡空弦聲量的影響-以油煎琴碼與王根興制二胡為例、吳華《牡丹亭組曲》笛子協奏曲〈遊園〉之研究…等,共計五篇,另有一篇關於潮州箏弦藝術之專題演講。
李柏毅2014年為臺灣公共電視的年度藝術家,2013年獲得第51屆十大傑出青年獎,創作的質與量皆具備專業畫家水準,近年來各國的藝術中心與畫廊邀約不斷,含括美國紐約市聯合國總部大樓等等重要國際都市及藝術指標平臺,都可以欣賞柏毅的繪畫;藝術觀念的改變引導藝術發展,為藝術世界增添更多豐富色彩與創作驚艷。
琉球群島為太平洋西側島嶼群,也是日本國土最南端的行政區,位置介於台灣與日本九州之間,西元2000年「琉球王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跡」申遺成功,是日本國內第十一個指定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地方(含自然遺產,目前日本共有十六處世界遺產)。此遺址群一共包含了九個指定點,分別為五個kusuku(城)——首里城跡、中城城跡、勝連城跡、座喜味城跡、今歸仁城跡,以及玉陵、園比屋武御嶽石門、齋場御嶽和識名園遺址。
紀伊半島是日本本州中部向太平洋凸出的半島,是日本最大的半島,行政區劃分為和歌山縣、奈良縣,以及三重縣的一部分。有著豐富自然環境與悠久歷史的紀伊半島,西元1936年劃為吉野熊野國立公園,之後又陸續成為世界遺產,包括「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物」位於奈良縣生駒郡,「古都奈良的文化財」位於奈良縣奈良市,「紀伊山地區的靈場和參拜道」幾乎涵蓋整個半島。
菲律賓是由七千多個島嶼所組成,有人煙的島嶼約兩千座,主要分為呂宋(Luzon)、維薩亞斯(Visayas)及棉蘭佬(Mindanao)三大部分。群島正式躍入歷史紀錄是在大航海時代,當時西班牙人勢力進入並實行殖民統治,在長達三百多年的統治期間(1565~1898年),西方文化融入當地;而之後馬來、印度、伊斯蘭、中國以及二戰後的美國文化隨之而來,加上獨特的群島地形及氣候,造就了菲律賓多樣繽紛的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觀,截至2011年底為止,共有五處世界遺產,包括三處文化遺產及二處自然遺產。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東西方的橋樑。歷經三個古帝國,浸漬於東西文明的十字路口,處處皆是希臘、羅馬、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留下的遺跡。共有十一處登錄為世界遺產,本書僅就參訪的四處:伊斯坦堡歷史區域(Historic Areas of Istanbul)、番紅花城(City of Safranbolu)、哈圖沙西臺帝國遺址(Hattusha: the Hittite Capital)、哥樂美國家公園及卡帕多奇亞岩洞遺址(Goreme National Park and the Rock Sites of Cappadocia)作敘述。
我們投入材質的選擇局 跳躍在形體的舞碼之中 凝結的意識再度啟動 封塵的步調一一被喚起 順時往返憑空的想像中 憑空想像不單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在重新記憶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後;經驗形象已經排序在腦海的生產線上。後果在字面上意指負面的轉變,但在此將視為「後端發想的成熟果實」。果實的飽滿取決於養分的堆積多寡,在最初的概念發想中是憑藉經驗的導引,而經由專業的雕塑手法灌溉之後,憑空的記憶被塑造;被堆壘排序,進而從虛幻而曖昧的多樣化元素演變至屬於三度空間的真實產物,其中的化學變化是十分驚人的。
臺灣當代雕塑已發展近百年光景,在時空的推進下,已顯現出其歷史性的形式思維。其中雖參照西方藝術史部分脈絡,但也從當中的邏輯思維中擷取自身的形式價值,確立自我的歷史身分。這種挾帶分殊異化與自身文化進行的交織,進而產生屬於自我的“當代雕塑”。此種本質化的價值“形式系統”;在國際語言當中的合法性參照,也表現出臺灣雕塑美學的另類發展。本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建國一百年】跨越中的雕塑典範-傳承與開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一屆研究生論文研討會邀請國內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前來參與,並對外徵求各大專院校音樂系研究生優秀之論文。研討會議題包含作曲組及演奏組(包含弦樂、鍵盤樂與管樂)之演奏及創作理念之相關議題。此外,從傳統之演奏詮釋所衍生的相關議題也將是此研討會討論之範疇。 增加本系研究生與其他音樂系研究生之交流,累積及建立具國際水準之學術性的研究文獻,提供新知、促進交流,拓展國內音樂教育與演奏研究並結合理論與實際之概念,進而能提供國內北南音樂界之結合及交流。
本書旨在利用複合式過網技術,探討三種不同過網技術在不同版式及不同被印材料上之印刷品質特性,並進一步建構不同過網技術之印刷品質規格,希望本書能提供日後學術單位進行相關性及後續研究之參考,以及提供業者作為色彩複製管理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