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為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30週年紀念,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藝術家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而所擁有的幸福滋味。
「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自日治時期即陸續蒐藏臺灣、中國及東南亞之偶戲相關藏品。2019年至2020年,臺博館陸續獲得各式偶戲文物之大量捐贈,整飭入藏同時,更規劃「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本冊為第四冊,以林經甫先生捐贈之偶戲文物為出發,延續前冊內容,並以皮影戲類藏品為主要單元,展現亞洲偶戲的多元面向,包括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引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偶戲文化與藝術之美。
本書早在介紹科學繪畫在台灣的發展與演進,及其與台灣自然史探索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繪畫的確定與發展展開史開始,逐步進入19世紀以來,博物學家和自然觀察者陸繼續在台灣所記錄的自然史,以及當代科學繪畫的發展。透過科學繪畫的現現,可讓觀眾從博物學家的視野中,跟隨台灣未曾間斷的自然探索足跡。
國立臺灣博物館團隊專業監修、波隆那插畫展入圍畫家鄒駿昇以充滿古典美感的筆觸,描繪出奇想與真實交織的故事,一本兼具科學與美學的迷人創作。 這是一場跨越150多年的捉迷藏,至今仍在繼續。 150多年前,熱愛生態調查記錄的英國駐臺領事斯文豪,買到幾張美麗的獸皮,上頭有著雲朵般美麗的塊狀花紋,深受吸引的他不僅將其以「臺灣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之名發表,更根據毛皮繪製了一張栩栩如生的雲豹圖像,流傳至今,但他卻從未親眼見過臺灣雲豹。 一個世紀過去,一個做著尋找臺灣雲豹之夢的青年姜博仁,從大武山區開始了他和雲豹間的「捉迷藏」,他深信,這個已經數十年未被目擊的美麗身影,只是暫時未被發現。他和團隊一次次深入山林架設自動照相機,也一次次無功而返,直到2013年,他們不得不氣餒宣布臺灣雲豹極有可能滅絕的消息。 「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了你……」 這是縈繞在斯文豪和姜博仁心頭的問句,也是仍在關心臺灣雲豹的人們心中的盼望,臺灣博物館至今典藏著日本時代所留下的雲豹標本,肩負向民眾訴說雲豹故事的重任,因此臺博館邀請插畫家鄒駿昇繪製《捉迷藏 Hide & Seek 》繪本,帶領讀者與斯文豪和姜博仁一同踏上追尋雲豹之路,並在路上看見臺灣山林越來越深的憂愁。 繪本插畫榮獲2022 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Winner。
電力,在當代你我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每天的食衣住行無不仰賴電力的維持,彷彿是陽光、空氣、水般的生活元素,卻也因為太理所當然的存在而被忽略。事實上,這項能源在臺灣的發展與影響可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百餘年前,電力引進臺灣,一切的建設都象徵著文明與進步的現代化觀點,自此全島燈火通明、華燈絢爛。然而文明發展的光明背後,卻隱含著我們付出的許多成本,以及被忽略的幽暗。這是一個臺灣的人、土地與電力的故事。從早期畫家眼眸中畫筆下對於「電」的風景描繪開始,進而闡述臺灣來電後的文明發展,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林立、電網蔓延到再生能源的展露,說明「電」在臺灣發展下與土地共譜的時代樣貌。然而,看似我們駕馭著能源,實為被電力影響的我們,《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即透過這段故事,掀開這個島嶼的電力故事。
本書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料理,同時揭開節慶餐桌背後的故事,包含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海洋塑膠垃圾問題、糧損與廚餘問題、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生產挑戰等議題,並藉由臺灣各地不同族群與社群進行永續的餐桌行動,鼓勵大眾重新想像人、節慶餐桌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創造永續節慶文化。
「魯凱的珍寶lawbubulu—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策展長達4年,共展出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其中包括臺博館藏品64件、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藏品32件及部落借展品14件,是我國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魯凱族文物展,更是首度以魯凱族傳統文物為主體的文物返鄉特展, 編纂專書以完整記錄策展過程及遲來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成果。
《島嶼自然》由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團隊合作推出,聚焦臺灣特有、外觀特殊或逐漸消逝的動植物,著重細緻的物種圖繪和平易的書寫文字,透過卷軸書和閱讀小冊,在有限的尺幅中精選30種物種,如臺灣雲豹、皇蛾、臺灣旱招潮、臺灣冷衫、臺灣魔芋、臺灣萍蓬草等等,具體而微呈現臺灣生物豐富又多樣的面貌。★卷軸書以仿古籍卷軸閱讀形式,在長度約323公分的連續圖面上縱覽臺灣島嶼,嘗試濃縮臺灣地理位置與不同海拔地勢,從海上俯測視角沿著臺灣島嶼北、中、南、東部海岸線,對應冬、秋、夏、春時序,描繪分布期間的動植物及其明顯外觀特徵。★閱讀小冊以經摺裝形式,呼應卷軸書依序出現的動植物,提供按圖索驥延伸認識物種命名軼事、生命特徵、生物習性、與人類生活的關聯等。
記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清代機器局構』東側圍牆及石板道修復再利用工程」工程施工情形,也透過修復工程進行古蹟本體及紅磚小屋、36號建物之調查研究、拆除及解體調查之紀錄補遺,並以完備鐵道部園區整體空間發展與建築歷史之研究。
為促進多元族群認知可藉由博物館獲得文化參與的機會,深化自我和土地的認同,本書將博物館友善平權的抽象概念,以創新的立體書工藝技術呈現。萃取友善平權的概念與措施,透過主角黑熊庫默的旅程帶領讀者探索。以臺灣特有的原生動物作為角色設定,代表多元文化族群象徵;以坐落於舊城區、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國立臺灣博物館為場景元素,透過各館蘊含的自然史、金融史、產業史、現代性等內涵,象徵歷史流變與文化共融,生活就是博物館,博物館就是生活。亦錄製聲音導讀,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增加近用性及趣味性,激發多向度的互動與想像。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展「孩籽‧聽種子的故事」展覽手冊,展示內容由生活中的種子應用破題,接以種子生態故事及自然史上的演化為核心,最後收尾於機構型保種、藏種於民及土壤種子庫等物種保存觀點,提醒觀眾對植物資源和諧應用的全面思考,讓未來的孩子還有機會探索種子。
本書以臺灣日本時期宜蘭線及海岸線鐵道施工時所拍攝之160餘張工程照片為素材,拍攝者為原鐵道部技手前畑彥太郎,由多位學者撰文詮釋,除說明施工過程,另以專文討論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小山三郎技師及相關之營繕單位,並以現代化及殖民觀點探討相關議題為結語。
國立臺灣博物館2020年於北門館(鐵道部園區)策辦此特展,本書為彙整展示圖文並加邀學者撰文所編成。鐵道旅館為日本時代臺灣最高級的旅館,位於今臺北車站前新光大樓街廓,設施完全西化,成為殖民者展示國力之處,亦是回顧臺灣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入口。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