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2025年辦理「藝啟十方-工藝地圖上的繁星」展覽,本書收錄展覽策展理念並集結展出的84位「臺灣工藝之家」工藝創作者之作品圖錄及介紹,將展覽精彩內容集結成冊。專刊以展覽的兩大策展核心:「永續之藝」、「幸福之源」作內容編排,透過細膩文字描述以及工藝家精美作品影像融貫其間,探討工藝與自然永續、生活質感及心靈療癒的關聯,除了展現工藝家對技巧、美感、創意的追求與探尋,並揭示「工藝」尊重自然循環、與生活緊密相連並富足人們心靈,在現下快節奏步調中,帶來更貼近人心溫度、更尊重時間及對「物的尊重」的慢活工藝精神。
「位來.2025臺灣工藝展」是本中心「2025臺灣工藝季」系列活動最重要的展覽之一,本展由國際策展人陳俊良博士以「回歸工藝本質」為策展核心,規劃三大展區,分別為【守藝】、【竹聲】、【茶筵】,並以「茶」與「竹」兩大文化素材為展覽主軸,集結超過百位工藝家參與展出,是一場跨越長、中、青世代的工藝創作盛宴,亦是臺灣工藝世代傳承演進的重要軌跡。本展打破工藝與日常的界線、探討臺灣工藝的傳統與創新傳承,為臺灣工藝未來找尋一個完美的位置與定位,開創屬於「臺灣心工藝」的未來定位。本展2樓展場以【守藝】為名,以百隻陶手展示工藝師創作的工具,聚焦從工具到工藝,手是創作、學習的核心,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拾階而上,3樓【竹聲】以竹工藝創作裝置藝術為引,從竹的各種形態轉化,探討竹材的生命過程與聲音的感知,向外延伸至中壇展間,媒合工藝師共同創作一盞燈,下方茶桌融合茶文化,引入竹香、茶香特製「工藝的味道 」香氛,將視覺、嗅覺與聽覺交融呈現;4樓【茶筵】透過茶席文化串聯百位工藝家的技藝交流,從年輕新秀、中生代職人到工藝國寶,讓工藝真正走入生活,每張茶席上陳列著不同世代工藝家的代表作品,共同編織出臺灣工藝的深度與多樣面貌。
2024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藉由「工藝遶境」展覽,展開六個地區的跨域「巡」禮,致敬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顏水龍自1937年開始長達五個多月的全臺火車環島行,以工藝巡禮展現「活工藝 工藝活」的相生循環。
「國家工藝成就獎」是臺灣工藝類表彰「人」的最高榮譽獎項,肯定並表揚長期致力於工藝志業且具卓越成就貢獻者,以「國家」榮銜來表達對獲獎工藝師的崇高敬意。自2007年首屆辦理以來,至2025年已邁入第19屆,希望透過辦理特展、出版專輯或拍攝影片等多元方式擴大推廣得獎者的成就與貢獻。2017年獲得第十一屆國家工藝成就獎的張憲平藝師,於竹籐編工藝界耕耘已近一甲子,家傳事業原是藺草編織,在因緣際會下投入竹籐編織,繼而開創新局,2000年榮獲教育部頒發第6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另於2016年榮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竹籐編」技術保存者。除了精進工藝技術外,張憲平藝師不斷嘗試改良竹編工藝中用來劈割竹篾的機器,希望能解決竹編材料中竹片細窄厚薄等的問題,並同時提高竹編材料的品質與製材效率。在精進竹編技法外,張憲平藝師對於傳承工藝技法及提攜後進著有績效,在多所大學院校及苗栗南庄鄉公所教授竹籐編織工藝多年,著名的賽夏族竹編工藝家章潘三妹女士也是他的學生。張憲平藝師將畢生心力奉獻予竹籐編,除了研發機械處理竹材,亦充分掌握竹籐特質,獨創生漆髹塗技藝,其作品造形多元典雅,展現飽滿張力。創作匯集包括漢人閩族、客族與原住民傳統,亦將日本、中國與東南亞竹籐編織特色與技法融於一爐,作品呈現開闊的心胸與藝術視野,在跨界的藝術形式中展現個人創新特色。張憲平藝師以堅定的毅力和持續不斷的努力,將臺灣竹籐工藝向世界推廣輸出,作品除了獲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外,更多次代表國家到海外各國參展,推廣臺灣竹籐編文化不遺餘力,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乃實至名歸。
「國家工藝成就獎」是臺灣工藝類表彰「人」的最高榮譽獎項,肯定並表揚長期致力於工藝志業且具卓越成就貢獻者,以「國家」榮銜來表達對獲獎工藝師的崇高敬意。自2007年首屆辦理以來,至2025年已邁入第19屆,希望透過辦理特展、出版專輯或拍攝影片等多元方式擴大推廣得獎者的成就與貢獻。1963年出生於臺南的陳啓村工藝師,為臺灣福州派粧佛重要代表性匠師之一,致力於木雕領域已逾50年。2019年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統木雕重要匠師保存者登錄,成為傳統木雕最年輕的「人間國寶」,更於2020年獲頒國家工藝成就獎。他以「工藝」為志業進行創作,傳達中西融合獨特的木雕美學,以細膩的刀工刻劃人物的神韻與姿態,作品雅致而簡潔,情感深厚而有層次,有別於傳統卻不失傳統,成就他獨特的創作風格。創作主題多元,除日常生活與歷史民俗主題外,他善於掌握人物造型,流露對生活的關注,以不懈的匠人精神開啓木雕創作的新思維,對臺灣神佛像雕刻領域賦予新的詮釋。他亦不吝分享傳承技藝,除擔任多項工藝相關協會理事長發揮產業火車頭的功能,也熱心投入社會進行工藝推廣服務,獲頒國家工藝成就獎,乃實至名歸。
本書的出版係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整理且豐富國內工藝修復技法書籍,所編輯出版的傳統陶瓷修復技法教材工具書。鋦瓷及金缮,除能作為破損陶瓷器物之修補技法,其修復技巧,更體現了工藝之技術性、美學素養及創意巧思;承載破損器物的情感延續性及文化傳承價值,修復的過程,亦是修復者與器物對話之歷程。目前國內著重於技巧面向編寫鋦瓷、金繕的教學書籍較為缺乏,本書除了從陶瓷修復的文化史面向切入,梳理鋦瓷、金缮的歷史發展脈絡外,並十分著重傳統陶瓷修復技法之材料、工具、修補技法應用之介紹及步驟說明,透過詳盡的技法操作示範、照片圖說、步驟解析,記錄下珍貴且值得存續的傳統陶瓷修復技法之工具、工序、工法,讓閱覽者有系統性的工具書翻閱,正確的理解這項修復技法,並在反覆觀摩、實際操作中,獲致應具備的傳統陶瓷修復技法基本知能和技法應用。
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邀請國際纖維藝術家Amy Richard擔任策展人,以「地球說話,給紙發聲(Earth Speak: Giving Voice to Paper)」為命題,徵集來自臺灣、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美國、波蘭、德國、荷蘭、挪威、匈牙利、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亞、印度和以色列等17國44位藝術家共計54組作品,以紙纖維為材,透過多元視角來表述。
紀錄參與「好,生活-社區工藝博覽會」所有社區工藝的夥伴們進行的里程碑記錄,透過社區工藝透過展示臺灣各地的特色工藝,多元發展地方工藝價值。(好,生活-社區工藝博覽會實紀/EMBRACE THE BEAUTY OF LIFE-COMMUNITY CRAFT EXHIBIT RECORD/臺灣、在地文化、社區工藝、地方創生)
「青春協奏曲-工藝青年攜手社區的成長路」,以青年回村經營地方社區為背景,介紹臺灣各社區及社區工藝,串連台灣各地青年、地方與工藝之間的故事,帶您細細品味臺灣在地工藝。(臺灣、在地文化、社區工藝、地方創生、青年)
「國家工藝成就獎」是臺灣工藝類表彰「人」的最高榮譽獎項,肯定並表揚長期致力於工藝志業且具卓越成就貢獻者,以「國家」榮銜來表達對獲獎工藝師的崇高敬意。自2007年首屆辦理以來,本年度已邁入第17屆,除了彰顯工藝師的工藝創作成就,尚包括對傳承技藝及培育人才、創新技法、學術研究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顯著貢獻者。2023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粘碧華藝師於刺繡工藝之研究、創作、人才培育以及傳承推廣,均卓有成就與貢獻。在研究面向,多年來深入探討東西方刺繡傳統藝術,著有《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清代臺灣民間刺繡》、《刺繡首飾》、《首飾設計百種:歷史、美學與設計》多本專書,助益於刺繡工藝知識的保存、傳承與發揚。在創作面向,粘碧華藝師融合東西方刺繡藝術傳統,巧妙運用多元織繡技法與在地素材,並以珠寶首飾、金銀、玉石等與刺繡工藝結合,自歷史文物紋樣與圖騰意象、文學典故或生活觀察感悟中取材,創作形式、技巧及內涵皆蘊含細膩巧思。在人才培育與傳承推廣面向,粘碧華藝師曾於大學織品服裝設計相關科系任教多年,長期以來積極辦理刺繡工藝展覽、講座、傳習與教育推廣等活動。此外,她無私奉獻為地方及弱勢群體開設刺繡課程,甚而深入偏鄉、原住民部落小學教授孩童基礎刺繡技法。承續來自傳統工藝的古典力量,融合古今中外刺繡藝術研究成果,粘碧華藝師對刺繡領域熱情付出,從傳統中尋求創新,結合理念、生活和文化,其成就及貢獻展現臺灣當代刺繡工藝動人的生命力,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實至名歸。
「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以信仰為基礎、工藝為介質,表現「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等有形與無形的關係美學網絡,展覽動線從寺廟外部到內部逐步鋪陳,包含寺廟場域、建築構造、構件、物件、符號、儀式等因應而生的民俗工藝。本展做為觸媒,希望每個人能藉由展覽發現自家身邊的寺廟常民文化,重新審視寺廟多元的角色及其多重的民俗意涵。
本專書講述臺灣蠶業的歷史與場域及材料的取得、處理與加工,透過材料化性分析與工藝應用的驗證,結合國際工作坊以作進一步的材質探索,也尋找不同工藝材質整合創作的可能性。此次設計方法提供經驗分享及透過藝術家和設計師引導來執行材料試驗。協助建立發展材料的可能性與創造產品概念。
本專書講述在地工藝生質材料的研究,在文化意義上,依當地條件探索材料的應用發展,能對應當地背景,包含產業、加工技術、人文、工藝文化,使材料更具有共鳴性及廣泛應用的可能,在地元素不需再以圖騰式的表達,而是能以文化精神重返日常。而在產業意義上,此製造方式,能有效減少於世界各地移動、運送材料所造成的碳足跡。讓工藝乘載不僅是文化性,亦是以環境永續的角度,重新思考製造的意義。
由黃俊傑老師著作,收錄12種木工大型機具基本操作與6項木工手提式電動機具基本操作工具書,書中提供示範操作機具時候須注意事項,讓想學木工、作木工或以木作為生及對木藝創作有興趣的人,能有實務經驗的資料得以做為參考。
本次展覽以「逍」、「遙」、「遊」為名,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工藝在「逍–時間」、「遙–空間」及「遊–速度」三個維度中各自展開,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
本書為以木材結構在單車發生的可能,以自發性投入技術探勘、材料加工研究及試驗設計與研究開發做為台灣單車開發工藝發展跨領域創作技術推廣書籍。
臺灣青年陶藝獎培育及鼓勵青年從事陶瓷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展現臺灣新生代陶藝工作者之活力與創意。展出5位獲獎者及17位入圍者作品,展覽作品集結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