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祝學校百周年校慶,我們演出的慶賀大戲《五路財神之宜蘭國小慶百歲》隨著熱烈的掌聲落幕了,幼兒園安安班的孩子們對於觀眾的熱情還記憶猶新,常常問老師:「我們什麼時候還能再演一次?」…演出的過程中,孩子對於劇本的理解是透過老師的轉譯,將台詞牢記起來,演完戲劇後,孩子們想要拿著劇本跟家人分享,卻發現劇本裡充滿著密密麻麻的文字、看不懂的敘述,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和家人述說我們的歌仔戲多好看?哪裡最有趣?最後孩子討論到,如果我們用繪畫的方式,將劇情內容記錄下來呢?繪畫,是孩子共同的語言,就像閱讀繪本時,孩子透過圖畫去理解故事內容,同樣的我們也能以繪畫的方式將劇本真實的呈現。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討論各幕的劇情以及背後的故事,讓孩子思考場景中應該要有什麼元素?有出現哪些人物角色?角色位置如何安排?從設計圖開始,讓孩子試著畫出每一幕的元素,再依討論出來的設計圖繪製。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及喜好,去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有人幫忙畫人物、有人幫忙畫背景、有人幫忙上色和刷水彩,利用許多藝術素材創作,於是,一幕一幕的繪本完成了。
本書由宜蘭縣內宜蘭、湖山、壯圍、育才、大洲、憲明、大進、岳明、南安、慈心華德福等學校共同撰寫《Just in 宜蘭~創意遊學之美》一書,提供大家到宜蘭來遊學的重要參考,歡迎一起來走讀宜蘭,讓我們徜徉在山林、河海、步道、田園,閱讀大地學知識,體驗另類的學習樂趣。
宜蘭舊城於蘭陽平原中心、倚臨宜蘭河岸,它是宜蘭城市的發源地。承續著歷史的軌跡,至今仍是宜蘭的文化教育中心。城內的宗教信仰、民俗節慶、傳統工藝、老字號店鋪、宜蘭小吃、巷弄生活…,凝聚著宜蘭人最典型的在地生活方式和內涵。而在舊城昔日生活場景裡,更有一群提供常民食衣住行、養生送死及信仰所需的店家,他們終其一生,謹守本業,且保有精粹的技藝,他們是傳統匠師。然而,隨著交通及生活型態的轉變,宜蘭舊城光環逐漸消退且空洞化,整個宜蘭城市發展重心往南移動。宜蘭國小緊鄰舊城區南緣,在歷史演進脈絡中,與宜蘭舊城關係密切。但在過往的教學歷程中,驚覺孩子甚至是教師本身對於自身所處的家鄉,竟是陌生而疏離的。「蘭城新月」這一個推動近二十年的舊城振興計畫,如今在孩子,甚至絕大多數成人心中,代表的卻是一座大型購物商場......在更迭快速,商業、效率掛帥的時代中,傳統匠師的技藝與舊城生活記憶逐漸被遺忘。但我們所追求的「現代」,似乎只是速成與缺少認同感的複製。彷彿,我們生存,而非生活在這座城市。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們每天在這座城市居處,卻和自己的「家」陌生不語,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故事建構故鄉。宜蘭,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故鄉,我們的家,甚至也是我們的學校。有太多值得被傳頌、閱讀與書寫的故事。幸好,在這兒,依然有許多有時間感的空間、有溫度的人情好滋味,等待我們帶著孩子一同去閱讀、品嚐與探訪。雙腳,是閱讀城市最好的方式。於是我們帶著孩子走出教室,真實走踏。我們走進神明的居所,經典神話故事躍然眼前。我們漫步古樸歷史空間,和時間做朋友,讓時間說故事。我們圍繞百年古井,用雙手汲取澄澈的甘泉,就像舊城裡的人們這兩百年來所做的一樣。我們也品嘗舊城美食,常民智慧與古樸誠意,盪漾在口中、在心中。我們大街穿小巷,感受那溫熱緊密的人情味。我們,用雙腳閱讀,在這座屬於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次的出發與走踏,無數準備與挑戰接踵而來。但因為真的想讓孩子有所感,就不可能只是待在教室裡。因為,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歷史是溫熱且實地上演的劇場,可以真實參與、觸摸與體驗,而不再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