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前身為蠶業改良場,可溯自日據時代,成立於民國前2年,原為臺灣總督府桑苗養成所,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其間為因應社會環境變遷及業務發展之需求,歷經多次機關變革改制、改隸等,仍保有最初的蠶桑研究與推廣,且陸續增加蜂業、生物防治及地區農業等業務,研究推廣領域,也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累積豐沛的研發能量與亮麗的研發成果。本場自民國86年改制至今已25年,期間歷經921地震、加入WTO、氣候變遷、少子化、高齡化、SARS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等,或多或少對農業都帶來不少衝擊與挑戰。基於使命感,實有必要對這段發展歷程加以回顧,審視是否達到當初改制時的組織定位與任務目標,以及面對這些衝擊與挑戰,是否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其意義相當重大且深遠。本次出版之機關誌謹就沿革、組織職掌及職能異動狀況、經費及人力、歷任場長簡歷及事蹟、辦公廳舍興建及整建、主要業務與成果、未來展望及附錄等,共計8篇、25章,詳實記載25年來的發展軌跡,供各界參考。
農業生態系之長期生態研究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LTER) 計畫是利用調查臺灣各地設置的生態監測站中—農作物、土壤、水文、昆蟲及微生物等的變化及交互作用,並監測不同農法對生態結構之影響,探討農場經營管理策略,尋求最佳且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模式。本專刊為第3年辦理之成果研討會,集結「農業環境生物多樣性調查」及「生態環境監測與資通訊工具應用」兩項主題之論文集,並加入18禎研究海報,期望藉由這些調查成果,對於未來產業應用及環境永續帶來助益。
本冊以農業資訊結合學齡前0-6歲寶寶學習啟蒙知識為主,內容包含數字、形狀、顏色、月份、英文、注音符號、十二生肖、24節氣與農業及紅棗全年栽培小知識,具備綜合學習教育意義,為一本全方位寶寶認知工具書。
本冊讓國人體驗新鮮紅棗果實的農業栽培生長過程,從認識紅棗豐富營養成分、紅棗樹外觀及其生長條件、紅棗友善環境耕作,與採收後分級加工貯存販售,闡述有關紅棗農業知識,為一本實用的科普工具書。
紅棗,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傳統中醫藥養生食補材料,一顆顆小小乾燥的橢圓紅寶石,蘊藏豐富之人體必須多種維生素、胺基酸、礦物質,尤以維生素A、B、C等含量相當高。青綠色的青熟果與紅色的成熟果,其紅棗營養成分相當豐富,適合採收鮮食及調製紅棗乾,本冊邀請主廚研發以鮮果及紅棗乾入菜,為一本美味又健康的紅棗特色料理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