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桃源美展」以「繪畫與書寫類」的藝術創作,分為「水墨」、「膠彩」、「書法篆刻」、「油畫」、「水彩」及「版畫」共6個類別,今年共有930件作品激烈角逐,經評審後展出62件作品。作品創作風貌多元,除了包含自然人文風景、抒發內心感懷外,更有反思藝術本質或關心社會議題的創意表現,不僅回顧傳統優質價值並再創富有時代的精神與新意。
「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為桃園市立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與國際蘭亭筆會聯合主辦之特展,展覽集結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臺灣,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阿根廷9地的書法名家,共展出59組件書法作品,呈現當代書法藝術的多元面貌與發展脈絡。
你認識世界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是什麼開啟了你對萬物的好奇心?1984年12月,《漢聲小百科》正式出版,一套以科幻手法講述科普知識的兒童讀物打開了讀者洞察事物的探索之旅。「小百科」,他來自無垠的外太空,具備了驚奇的超能力,來地球尋找具有好奇心的孩童傳授知識,一同上天入地,解密關於世界的百科。在今日,知識的搜尋引擎更便捷了,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獲取訊息的速度比過去的世代更快速,我們不再依賴百科全書,因為萬事皆可在網路上找到可能的答案一然而,你是否曾好奇,透過不同的時空和視角,這些知識也許同時存在不同的面貌?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新說小百科」為題,在《漢聲小百科》登場滿40年的時刻,將其視為具時代感的檔案,與過去的歷史相遇,並邀請8組藝術家/團隊回訪「小百科」所曾帶來的知識並與之對話。你將開始一段旅程,沿著「咦!這是··物語百想」展區,從藝術家的視野中張開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當代觀察;「上天入地,我的家!」除了回望藝術史中的太空想像,更要帶領你與虚擬物種展開友誼;轉身探索地方,從桃園在地的宮廟信仰出發,走進藝術家建造的童趣建築;登上美術館頂樓,一座神秘的接收器,將要為你演奏有關天空的聲響。空間計畫〈我的重力坡〉回應本展對於知識建構的當代探索,藝術家在美術館打造一座探索感知的山丘,邀請你透過「身體」產生新的經驗,進而感受自己的身體或許能成為產生知識的所在。
2023年是桃園市立美術館成立迄今數來的第6年,也是美術館努力厚實桃園在地藝術發展脈絡,積極向外拓展連結重要的一年。在此一年,美術館除了持續增進美術館於展覽策劃、徵件培力、教育推廣、研究典藏、公共服務等各項功能,亦於美術館既有的研究基礎與軟體實力上,開拓許多嶄新的面向。本書記錄桃園市立美術館2023年各項業務推動實績,並藉由展覽策劃、徵件培力、教育推廣、典藏修護、研究出版與行銷服務等相關篇章,與大眾分享美術館的年度成果。
本書為2023年世界客家博覽會「天光日个客家」副展區─橫山書法藝術館主題特展專刊,以「未究之境:書法中的客家敘事」為題,展出41位書藝家、共47組件作品。年代橫跨百年迄今,分成「客居家園」、「翰墨書香」、「鄉土記憶」、「未究之境」四項子題;除各公私單位借展作品,亦包含全新委託創作,呈現客家文學、歷史與書法藝術的世代交融與跨界對話。
桃園市立美術館於2020年首度創立「橫山獎」,為研究/評論、創作/展覽雙軌並進的獎項,並於同年首先舉辦「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希望能以「橫山研究獎」與「橫山評論獎」促進書藝研究與評論的發展。獎項旨在培植和發掘書藝研究與評論人才,針對當代書藝之在地與國際、傳統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等面向進行研究與評論,促進書法史論研究與書法藝術評論的發展。
「2022桃源美展」以「繪畫與書寫類」的藝術創作,分為「水墨」、「膠彩」、「書法篆刻」、「油畫」、「水彩」及「版畫」共6個類別,今年共有613件作品激烈角逐,經評審後展出115件作品。作品創作風貌多元,除了包含自然人文風景、抒發內心感懷外,更有反思藝術本質或關心社會議題的創意表現,不僅回顧傳統優質價值並再創富有時代的精神與新意。
桃園市立美術館建館之初即啟動佈建館際合作網絡,展開各項國內外聯繫佈署,其中,於 2019年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締結館際合作,正式啟動書藝合作網絡。「藏珎:東亞書學的視域」為桃美館與史博館首次聯手策劃之典藏研究展,由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林俊臣擔任客座策展人,藉由桃美館及史博館書法藝術典藏,以「東亞書學」的視角探討臺灣身處東亞書藝核心的意義。展區中分為華人書法、日本書法、韓國書法,不僅見證了東亞各地書法彼此混雜交融,甚至互別苗頭的景緻,也得以藉此思考臺灣作為東亞書學研究發展基地的文化潛力。
本展覽專輯記錄「書寫的景深-柯良志創作個展」中展出作品及展場紀錄,藝術家柯良志試圖打破書法藝術多以書體風格或書寫內容來進行分類展陳的既定形態,改以囊括平面作品、錄像裝置、NFT乃至於邀請觀者參與的互動行為等不同形式所創作的七組(件)作品,相互之間亦或有部分疊合互涉之處,進而輻射出關於書寫的多元面向思考。
桃園市立美術館「臺灣前輩書藝家」影音紀錄片,以影音記錄臺灣前輩書法藝術家之生平事蹟、創作發展歷程和藝術成就,並將重要作品、手稿入鏡,探究其生命歷程對其創作風格與作品特色的影響,彰顯其書藝的高拔成就,一親前輩書家的時代精神及魅力。本次拍攝對象有5位,分別為傅申、李蕭錕、李轂摩、朱秀櫻(拾得法師)和廖禎祥。前輩書藝家貢獻一生於藝壇,他們的書藝精神各有堅持與原則,這次的紀錄片計畫重新聚焦他們的藝術及人生關懷,更具體呈現他們書藝中的文化精髓和脈絡,拉近藝術與我們的距離。
本書共收入八篇論文、二篇演講提要,分別就不同的面向,分析與討論當代書藝的發展。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黃智陽院長就「飛墨橫山」開館國際展的策劃理路,闡述當代書藝發展的地景輪廓;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蔡介騰教授以禪意思維為例,說明東亞的古典精神如何轉用為現代書法家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進而成為當代書藝的重要內涵之一;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河內利治教授比較現代重要學者對書法術語的解釋方法,分析這些解釋如何形塑現代書藝的美學思想;東海大學李思賢副教授探析書法表演活動與行為藝術的關聯;書法教育月刊社長蔡明讚盤點現代書藝的風格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蔡耀慶研究員則探討漢字藝術的邊界;佛光大學李建德副教授以問卷調查書藝創作者的背景與創作理念;國立臺南大學林俊臣助理教授,則企圖以後設視角處理現代書法語境的困境。
本書共收入26位典範書家、書畫名家、學者書家,分就不同面向,討論1949 年前後大陸渡臺書家之特質及成就。本書之特展由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講座教授黃冬富擔綱策劃,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杜忠誥擔任策展顧問,從26 位具代表性的渡臺書家,依照他們的多重身分與養成背景而來的不同書藝面貌,規劃選件與分區展示。渡臺書家的影響深入臺灣社會,在地方民間及文教界吸引眾多的書法愛好者。本次展出之36件精選作品,除了本館典藏之外,尚有多件首次曝光的私人藏品。期待以展覽作為橋樑,串連民間收藏,一同促進書藝在當代的延續與創新。
本專輯共收錄黃羣英109件作品,分為四個章節:「翰墨情緣」、「篤志好學」、「泮山閑居」、「處世養和」。除了策展人的論述外,專輯中亦收錄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林進忠教授的短文,並附有黃羣英的年表紀事以及由吳吉祥先生整理的常用印等,希望能保存並記錄黃羣英豐碩的書藝成果、紀念其書藝精神。
桃園市立美術館作為城市藝文空間裡的重要基地,以現當代藝術為主軸,致力桃園藝術與美學教育的發展。本書記錄桃園市立美術館2021年各項業務推動實績,透過展覽、教育推廣、徵件美展、典藏、研究與公共關係等相關篇章,與大眾分享美術館的年度成果。
橫山書法藝術館為臺灣首座由官方經營之書法藝術主題館,肩負推動臺灣書法藝術保存、研究、發展與推廣之使命,以奠基書法研究與教育、形塑在地藝文特色、促進國際書藝交流為目標。開館首展「飛墨橫山」由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黃智陽教授擔綱策劃, 邀請臺灣、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芬蘭等地共51位藝術家,透過「溯源」、 「尋新」、「對語」、「跨域」四個子題,展示書法藝術傳統與當代的對話,探索書藝創作的時代趨勢和美學思維。
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為國內首座由官方設立之書法藝術主題館。書藝館正式開幕營運,將深耕在地書藝並兼具宏觀國際視野,展現書法藝術的時代意義。
黃羣英 1920-2019生於江西廣昌,1949年移居臺灣桃園,在這片土地深耕超過一甲子。他一生只專心做好一件事,讀書寫字、寫字讀書。作育英才菁莪輩出,寄情詩書澹養天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