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版精心修訂大事年表,迅速掌握三國時代歷史全貌。 ◎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並參酌正史《三國志》,達到文學與歷史之間的微妙平衡。 ◎書末附有「假如我是諸葛亮」單元,提供讀者延伸思考,拓展歷史的廣度與深度。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集智慧、忠貞、仁信、堅毅、機敏於一體。居隆中時,他未出茅廬便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始見劉備之時,便提出佔據西蜀、聯合東吳、北拒曹魏的長遠戰略,初出茅廬便在博望坡出奇制勝;赤壁鏖兵,他孤身至吳,舌戰群儒,智激孫權,使其堅定抗曹決心;此後龐統死於落鳳坡,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伐吳失敗,病逝白帝城,都是由於沒聽他的勸告,反襯出他的遠見卓識。白帝城託孤以後,他力挽狂瀾,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南征北戰,無往不利。在與司馬懿的對陣中,諸葛亮總是能審時度勢,靈機應變,奇謀巧思,招招佔先機,而司馬懿總是回回誤算,屢屢中計,不得不讚歎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三國人物攻略》套書一共八冊,分別為: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孫權、周瑜。不僅因為這八人在歷史中「戲份」較多,還在於他們性格殊異,形象豐滿。 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以人物為主線,勾勒三國的歷史全貌。 二、注重設置「歷史場景」,把人物推回歷史舞臺之中,推到事件的緊要關頭前,看看他們是怎樣周詳安排,從容調度,化解危機的。 三、分別以不同人物的眼光來看待同一歷史事件,是非功過皆在其中,別有一番趣味。 四、以《三國演義》為藍本,還採信了《三國志》中的諸種說法,在文學與歷史間作微妙的平衡,既使人物故事起伏跌宕,又使歷史事件完整真實。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無注音 人物簡介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個悲劇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由於作者羅貫中從「擁劉反曹」的正統思想出發,對蜀國作了大量的描寫,從桃園結義到蜀都稱帝,劉備創業的每一步都介紹得十分詳細,給人的感覺是蜀國非常強大。但實際上,蜀國卻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雖有劉備之仁、孔明之智、關羽之忠、張飛之勇,再輔以眾多良將謀臣,仍然難以擺脫覆滅的命運。這種命運,對「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的諸葛亮而言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以劉備的實力,最佳結果也只能是鼎足三分,所謂振興「漢室」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就是在這樣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氛圍中,諸葛亮的智慧、忠貞、品行才顯得十分耀眼。 諸葛亮的智慧表現在政治、軍事、外交的各個方面。居隆中時,他未出茅廬便對天下大勢瞭若指掌,始見劉備之時便提出佔據西蜀、聯合東吳、北拒曹魏的長遠戰略,初出茅廬便在博望坡出奇制勝,以幾千人殺敗夏侯淳十萬大軍,樹立了威信;赤壁鏖兵,他孤身至吳,機智權變,舌戰群儒,駁斥了東吳的主和派,智激孫權,使其堅定抗曹決心;在與周瑜的智鬥中,諸葛亮處處棋高一著,計高一籌,而周瑜卻步步落空,被活活氣死。此後龐統死於落鳳坡,關羽大意失荊州、身死麥城,劉備伐吳失敗,病逝白帝城,都是由於沒有聽他的勸告,反襯出他的遠見卓識。白帝城托孤以後,他力挽狂瀾,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南征北戰,無往不利。在與司馬懿的對陣中,諸葛亮總是能審時度勢,所機應變,奇謀巧思,招招佔先,而司馬懿總是回回誤算,屢屢中計,不得不讚歎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的忠貞是和愛國聯繫在一起的。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蜀漢事業無限忠誠。他在劉備極端困難時出山相助,竭盡忠誠,才有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去世之後,他輔佑幼主,辛勤謀劃,完成先主的遺願,直至積勞成疾,星落秋風五丈原。這種忠貞非常感人至深,難怪杜甫會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浩歎。 在個人品行方面,諸葛亮也做到了嚴格的道德自律。他生活儉樸廉潔,出山之前,以躬耕為食,出山之後,他仍然過著淡泊生活。在彌留之時,他還強調,「臣死之時,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集智慧、忠貞、仁信、堅毅、機敏於一體,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化身,所以成為世人傳誦的千古賢相。
◎全新版精心修訂大事年表,迅速掌握三國時代歷史全貌。 ◎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並參酌正史《三國志》,達到文學與歷史之間的微妙平衡。 ◎書末附有「假如我是張飛」單元,提供讀者延伸思考,拓展歷史的廣度與深度。 張飛是最受民眾喜愛的三國英雄之一,他一生輔佐劉備,衝鋒陷陣,威不可擋,直到劉備伐吳這一年被害,才結束了他富於英雄傳奇的一生。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不是主要人物,著墨不多,但幾次出場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怒鞭督郵、當陽怒吼、夜戰馬超、矛刺許褚……表現的都是張飛的暴烈似火,銳不可擋。 張飛是一個疾惡如仇、直來直去、敢說敢做的好漢。他對見利忘義、反覆無常的呂布非常惱恨,直呼其為「三姓家奴」,全然不管劉備已與呂布以兄弟相稱;在三顧茅廬時,他對諸葛亮的傲慢極其不滿,揚言要火燒茅廬。在關羽被害之後,他也不顧蜀國的戰略安排,要求立即起兵伐吳,踐行桃園之約。可見,張飛的忠義觀並不是以一個小集體內部的利益為限,而是從做人的本性出發來斷定好人與壞人。張飛的判斷雖然有時失之簡單,卻和普通大眾的價值觀相吻合,這也是張飛深受民眾喜歡的原因之一。 《三國人物攻略》套書一共八冊,分別為: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孫權、周瑜。不僅因為這八人在歷史中「戲份」較多,還在於他們性格殊異,形象豐滿。 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以人物為主線,勾勒三國的歷史全貌。 二、注重設置「歷史場景」,把人物推回歷史舞臺之中,推到事件的緊要關頭前,看看他們是怎樣周詳安排,從容調度,化解危機的。 三、分別以不同人物的眼光來看待同一歷史事件,是非功過皆在其中,別有一番趣味。 四、以《三國演義》為藍本,還採信了《三國志》中的諸種說法,在文學與歷史間作微妙的平衡,既使人物故事起伏跌宕,又使歷史事件完整真實。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無注音 人物簡介 張飛 張飛是最受民衆喜愛的三國英雄之一,他一生輔佐劉備,衝鋒陷陣,威不可擋,直到劉備伐吳這一年被害,才結束了他富於英雄傳奇的一生。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不是主要人物,著墨不多,但幾次出場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督郵百般刁難時,他怒鞭督郵;當陽橋上一聲怒吼,嚇退曹操百萬大軍;夜戰馬超,三敗張郃,矛刺許褚;表現的都是張飛的暴烈似火,銳不可擋。但是,在三國人物中,像張飛這樣的勇猛之將並不少見,為什麽獨獨張飛給人印象極深呢?這或許還與張飛的性格有關係。張飛是一個疾惡如仇、直來直去、敢說敢做的好漢。在桃園結義的三兄弟中,他不像劉備那樣雄才大略、深具城府,也不像關羽那樣正氣凜然、鋒芒內斂,張飛卻是一個性格單純、率真可愛之人,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並且帶有幾分孩子氣。他對見利忘義、反覆無常的呂布非常惱恨,直呼其為「三姓家奴」,全然不管劉備已與呂布以兄弟相稱;在三顧茅廬時,他對諸葛亮的傲慢極其不滿,言其要火燒茅廬。在關羽被害之後,他也不顧蜀國的戰略安排,要求立即起兵伐吳,踐行桃園之約。可見,張飛的忠義觀並不是以一個小集體內部的利益為限,而是從做人的本性出發來斷定好人與壞人。所以,在他們兄弟三人落魄投靠曹操時,張飛也從不說曹操半個好字;在聽說關羽「投降」曹操的謠傳時,他也怒不可遏。張飛的判斷雖然有時失之簡單,但卻和普通大衆的價值觀相吻合,這也是張飛深受民衆喜歡的原因之一。當然,張飛的嗜酒與暴烈,也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給本軍帶來了徐州之失。 《三國演義》中還著力表現了張飛足智多謀的一面,如智擒劉岱、計賺嚴顔、在當央陽橋邊布疑兵之陣等。但是,張飛的智謀同其他謀士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也顯得很憨直。比如,他一般是謀事不謀人,即總是以攻克城池、擒獲敵將為目的,沒有借刀殺人、反間克敵的毒計。他的計謀也一般就是陣前謾駡的「激將法」和鞭打士兵的「苦肉計」,沒有太多新鮮之處,因此也常被敵軍將領識破,這又更突出了張飛心無機謀的一面。 關羽的威嚴正氣常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所以老百姓尊稱他為「聖人」,張飛的率直單純卻讓人覺得很親近,因此民間中關於張飛判案的種種喜劇傳說,其實是老百姓對張飛的一種懷念。
◎全新版精心修訂大事年表,迅速掌握三國時代歷史全貌。 ◎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並參酌正史《三國志》,達到文學與歷史之間的微妙平衡。 ◎書末附有「假如我是司馬懿」單元,提供讀者延伸思考,拓展歷史的廣度與深度。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與謀略家,勇而有謀。論其智,足以和諸葛亮並稱,從道德角度來看,他是一個老奸巨猾、冷酷無情之人,世人對其評價兩極。孫權曾經讚嘆:「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在曹操當政時,他就展露智慧才幹,曹操過世後,深得曹丕、曹叡的重用,大顯才智,並展現能屈能伸、戒急用忍的器度。例如剿滅孟達時,他冒著欺君罔上的危險,爭取到寶貴的平亂時間;在堅守陣地時,他被公然比作婦人之流,卻按耐憤怒、按兵不動,終於拖垮諸葛亮。在對付內部的矛盾時,司馬懿也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謀略:時而以退為進,處處忍耐,時而果斷出擊,毫不手軟;在被曹操壓制時,他仍然妙計連篇,慢慢積累自己的資歷;在被曹睿貶職時,他也毫不消沈,靜待重新出山的機會;在平定公孫淵叛亂時,他將計就計,迅速克敵;在被曹爽排擠時,他裝病裝聾,麻痹曹爽,同時暗中聯絡心腹,發動宮廷政變,剪除曹爽勢力,為司馬氏後代最終奪取曹氏政權鋪了路。 《三國人物攻略》套書一共八冊,分別為: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孫權、周瑜。不僅因為這八人在歷史中「戲份」較多,還在於他們性格殊異,形象豐滿。 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以人物為主線,勾勒三國的歷史全貌。 二、注重設置「歷史場景」,把人物推回歷史舞臺之中,推到事件的緊要關頭前,看看他們是怎樣周詳安排,從容調度,化解危機的。 三、分別以不同人物的眼光來看待同一歷史事件,是非功過皆在其中,別有一番趣味。 四、以《三國演義》為藍本,還採信了《三國志》中的諸種說法,在文學與歷史間作微妙的平衡,既使人物故事起伏跌宕,又使歷史事件完整真實。 *適讀年齡:高年級以上;11歲以上
孫權(182~252),字仲謀,從父兄手中繼承江東時年僅十八歲。背負著群臣的希望與寄託,年紀雖輕表現卻睿智穩重,知人善任、廣納建言,作決策時也能當機立斷、展現雄心,先後挫敗了老資格的政治家曹操和劉備,不但鞏固了東吳的政權,還能與魏、蜀鼎立而三,成為雄據江東的一代英主,難怪諸葛亮會稱他為「聰明之主」,曹操也曾由衷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喟歎。 在孫權的一生當中,曾經歷過許多千鈞一髮的危境,但每次總能化危為安。他委周瑜以大任、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伍、起陸遜於危時,不斷起用年輕將領,並且給予足夠的信任與職權,放手讓他們大膽去做,這樣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但每次都證實是正確的。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魯肅提出三足鼎立的戰略,呂蒙智取荊州,陸遜火燒連營,東吳四帥一代勝似一代,對東吳的發展貢獻良多。此外孫權也深諳用人之道,不管是下馬等候魯肅、親為周泰敷傷,還是築壇拜陸遜為都督,這些舉動都使部下深受感動,願意竭力效忠,或許正是他能夠經營江東霸業五十年最重要的原因。 人物介紹 孫權 字仲謀,吳主。知人善任,果敢剛毅,最終成就江東的霸業。 孫策 字伯符,孫權之兄,勇猛仁德,善於衝鋒陷陣,初建了江東的基業。 程普 字德謀,東吳副都督,跟隨孫策、孫權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周泰 字幼平,東吳大將,曾兩次在亂軍中救出孫權,受到孫權的嘉獎。 周瑜 字公瑾,在孫權的支持下,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魯肅 字子敬,在周瑜死後,繼任大都督,為蜀、吳同盟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呂蒙 字子明,在魯肅之後繼任大都督,設計從關羽手中奪回了荊州。 陸遜 字伯言,在呂蒙之後繼任大都督,火燒劉備軍營七百里,擊退了蜀軍的侵犯。 甘寧 字興霸,先為黃祖部將,後為東吳戰將,屢建戰功,與淩操之子淩統最終和解。 本書特色 ◎全新版精心修訂大事年表,迅速掌握三國時代歷史全貌。 ◎新增「認識更多英雄人物」、「原典回顧」單元,提供讀者深入探索的閱讀路徑。 ◎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並參酌正史《三國志》,達到文學與歷史之間的微妙平衡。
曹操(155~220),字孟德,從小機謀多變、心遠志高,形象飽滿、評價多元,有人認為是大英雄,也有人認為是大奸臣,《三國演義》稱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少數歷史定位引起激烈爭議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能屈能伸、善惡並存,歷史上則是卓越的政治家。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的年代,曹操南征北討,蕩滅群雄,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為西晉結束戰亂局面、統一中國奠下基礎。他首先採取屯田政策,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使中原得到安寧。在軍事上,他足智多謀、雄才大略,官渡之戰時,精準抓住袁紹好謀無斷、摧殘人才的特點,出奇制勝,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在文學上,曹操是漢末「建安文學」一派的開創者,詩風蒼涼激越、氣韻沉雄,也有橫槊賦詩、對酒當歌的豪放。 文學和歷史的兩相結合,或許能讓我們認識一個更為完整的曹操。 人物介紹 曹操 字孟德。從小便機謀多變,以後更是成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為結束漢末的戰亂局面、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曹丕 字子桓,曹操的次子。曹操死後接受漢獻帝的禪位,建立了魏國,在位七年,卒謚文帝。 曹植 字子建,曹操之子,以文思敏捷而知名。 郭嘉 字奉孝,曹操的首席參謀,為曹操早年的軍事勝利立了大功。 荀彧 字文若,曹操的重要參謀,因反對曹操篡漢而被曹操賜死。 典韋 曹操部下猛將,在征討張繡的戰鬥中戰死。 許褚 字仲康,曹操部下猛將,號稱「虎侯」,萬夫不當之勇,曾多次救曹操脫險。 張遼 字文遠,原為呂布部將,後歸降,屢建奇功,曾勸降關羽。 龐德 字令明,曹操部下勇將,原為馬超部將,後歸降,被關羽所俘,不降而死。 本書特色 ◎全新版精心修訂大事年表,迅速掌握三國時代歷史全貌。 ◎新增「認識更多英雄人物」、「原典回顧」單元,提供讀者深入探索的閱讀路徑。 ◎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並參酌正史《三國志》,達到文學與歷史之間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