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奇男子趙子龍趙子龍一生歷經七十餘戰皆未敗過,因此被稱之為——常勝將軍。有勇有謀、有膽有識■ 長阪坡之戰:單槍匹馬,縱橫於千軍萬馬之中,視數十萬大軍如草芥。■ 單騎救主:為救幼主劉禪,不顧己身,橫眉冷對,浴血奮戰銳不可當。■ 一夫當關:據漢水,單人單騎,橫槍立於營外,豪氣干雲,敵人膽喪。俯瞰三國時代數十年的烽煙歲月,出了多少俊逸雄武、豪情勝慨、衝鋒驍勇的武略人才,這些人或受人歌誦,或受人景仰,但這當中,擁有最完美的形象的將軍就屬趙子龍了。趙子龍一生歷經七十餘戰皆未敗過,因此被稱之為常勝將軍;他這個人不爭功名、不耍心機、任勞任怨、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德才兼備,諸葛亮每次遇到有重大的任務時,總是說:「非子龍不可行也。」他在長阪坡之戰,單槍匹馬,縱橫於千軍萬馬之中,「手起處,衣甲透過,血如泉湧」,視數十萬大軍如草芥,表現出來的是勇;為救幼主阿斗,不顧己身,浴血奮戰,「主人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託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人?不如去決一死戰,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表現出來的是忠;據漢水之上,單人單騎,橫槍立於營外,大演空城計而嚇退曹兵,表現出來的是智;馬謖失街亭後,僅趙子龍一路人馬全師而歸,諸葛亮取金五十斤、絹一萬匹犒賞他,以表彰他的功績,趙子龍卻說:「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有罪;若反受賞,乃丞相賞罰不明也。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表現出來的是仁;當劉備要起兵以雪關羽、張飛之仇時,趙子龍上諫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表現出來的是公。就是這些近乎完美的人格特質,讓趙子龍雖名列五虎將之末,終究大發光芒。本書描寫趙子龍,從一身是膽到為國盡忠,從生澀到穩重、成熟,逐漸造就出趙雲這一個人物;小說的迷人之處,就在營造出主角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一個人,這本小說中除了看到有人物情感、功臣血淚以及許多的榮悲交替之外,更有不同的戰爭場面:攻城、守城、野戰、水戰、對陣,讀來驚心動魄,尤其是三國歷史中最著名的橋段——趙子龍救阿斗,更是描寫得波瀾壯闊,令人熱血沸騰。趙子龍征戰一生,每戰必克,只因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箕谷打了一個小敗仗,由原來的「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回成都養病後,沒想到竟帶著這個貶號去世,連個封侯也沒有,是這本小說最令人唏噓的地方,但卻更強化了趙子龍的完美,成為一個人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趙子龍一生,是如此光彩照人。
三國志人物故事集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一部熱雪忠義的傳奇《三國志》是晉朝陳壽所著。他是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公元二三三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公元二九七年)。陳壽從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讀古代歷史名著。他在同郡的著名史學家譙周的指導下,研讀了《尚書》、《春秋三傳》、《漢書》、《史記》……等史書,同時學習撰寫史書的方法。公元二六三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兩年之後,司馬炎奪取魏國政權,建立晉王朝。公元二八○年,晉朝滅掉吳國。自漢末以來,朝綱盡失,各地豪強并起,軍閥割據,漢朝的一統江山分崩離析,魏、蜀、吳三國鼎峙,前後約九十年,至此復舊統一。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烽火在多災多難的九州大地上熊熊燃燒,多少人物叱吒風雲,指點江山,馳騁沙場,多少戰爭此起彼伏,鬥智鬥勇,你死我活,又留下多少故事令後人思索、回味和傳頌。陳壽從動盪的生活中走過來,深感修史明志的重要性。就在晉朝滅掉吳國後不久,他就開始廣泛搜集史料,為撰寫《三國志》做準備。當時,魏史、吳史已有了各種官修和私撰的著作,官修的有王沈的《魏書》、韋昭的《吳書》,私撰的有魚豢的《魏略》。蜀國由於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記錄史料,所以可供參考的資料不多。陳壽以《魏書》、《魏略》、《吳書》為基礎,又特地專程到蜀地搜集採訪蜀國史料,終於寫出了六十五卷本的《魏書》、《蜀書》、《吳書》,合在一起稱為《三國志》。《三國志》原本是獨立成書的,到北宋刻印時,合為一部。《三國志》一寫出來,就引起很大轟動,後來有人把陳壽和《史記》的司馬遷、作《漢書》的班固相提並論,甚至還有的人在看過陳壽的《三國志》之後,就把自己正在撰寫的三國史書付之一炬。陳壽去世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上書給皇帝,稱讚陳壽的《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請求派人去採錄。於是皇帝派人到陳壽家抄寫了這部書。《三國志》與以前的史書如《史記》、《漢書》比起來,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它根據三國歷史的特殊情況,分敘同一時期內的三個國家的歷史,屬於紀傳體分國史,在斷代史上堪稱別具一格。全書行文簡潔,文筆明快,人物的音容,時躍紙上,事件的起伏跌宕,多見行間,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由於歷史的局限,陳壽身為晉朝治書侍御史,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的事件的分析、三國歷史資料的取捨,難免要從當時統治階層的立場出發,反應晉朝的觀點。晉朝脫胎於魏國,《三國志》自然要以魏國為正統,稱魏國的君主為帝,敘入「紀」中,而對蜀、吳的君主則稱主,做入「傳」中。三書中《魏書》的內容最為豐富,有三十卷;《蜀書》最為簡略,有十五卷;《吳書》適中,有二十卷。後人指出,《魏書》的內容雖然豐富,卻偶有失實之處,特別是對後來成為晉朝的統治階層的那些人,時有隱惡溢美之辭。三書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在記人敘事中過於簡略,部份能反映細節的許多史料常被忽略了。為此,南宋時的宋文帝特命裴松之為陳壽原書作注釋。裴松之博引群書,廣集史料,據清人統計,注文超出原著三倍。由於過分繁複,被人批評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餘」。儘管如此,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的注釋,在史學的研究和史料的保存上都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三國志》成書於晉朝初年,記人敘事都是典型的文言文,對於今天的年輕讀者來說,或許有些艱澀難懂。為幫助青年朋友們了解《三國志》這部史書,編者從《三國志》原著中精選出了二百餘個故事,以白話、故事的方式重新演繹,並對故事的主人公加以簡略介紹,以加深對故事的了解。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一部熱血忠義的傳奇三國這個時代,一言以蔽之,風起雲湧。那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時代,是煥發著人性原汁之真的時代。捲入那個時代的一切人,都淋漓盡致地張揚著他們的個性。當時,國家的衰落表現為政治上混亂不堪,宦官干政,國家政治權力旁落,皇帝昏庸孱弱,廢立受近侍和權臣的控制與操縱;官員腐敗墮落,社會衝突驟變,在國家領土之上,引發了全面戰爭;連年內戰,餘波震盪,動搖了國家政權的統治基礎;在經濟上則是農業遭受嚴重破壞,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災害頻繁。總而言之,社會動盪,人心渙散。從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黃巾農民軍大起義爆發算起,至晉武帝太康元年(西元二八○年),東吳政權被西晉消滅。這將近百年(共九十六年)期間,東漢政權分崩離析,權貴、諸侯、強盜在昔日的漢王朝所拓建的中原土地上不斷征討。在這段歷史中,各地實力派貴族打著各種旗號在帝國的廢墟上問鼎逐鹿。各路英雄紛紛登場,滿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建立一個強大的新帝國的夢想,令他們興奮,令他們以此為己任,沒有誰願意退縮,更不願拱手讓與他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歷史的最佳承擔者。強大統一的國家應該由他們親自建立起來。打造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夢想誘惑著他們,鞭策著他們,於是他們不惜一切,致力於新的統一……三國,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三國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有著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有待我們去發掘,去認知。在這段歷史中,能夠看到什麼,取決於我們的心靈。在三國英雄傳奇中,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千百年來仍然震撼人心。而在三國英雄群像中,關羽——關雲長更以其義薄雲天的正氣令後世敬仰,成為與「文聖」孔子並尊的「武聖」。義氣,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契約,是一種神聖的承諾,是一種同心共赴的誓言。義,就是一種信仰,具有永遠的號召力。關羽一生,唯義而行,為國勇武,為民德澤,信義素著,守諾不違。無論處於怎樣的境地,無欺無詐,坦然而立。不可威凌,不能收買,不願投機。「不棄舊從新,樂為之死」;「金銀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祿,不足以動之」。關羽,對於他所處的時代,負起了責任,以他的義、他的精神、他的品格,無愧於天地。統治者需要這樣的楷模,需要忠誠,但是如果沒有「義」,也就沒有忠誠;商人需要這樣的誠信,因為沒有「義」也就沒有誠信,沒有誠信,也就沒有合作;善男信女需要這樣的一個偶像,沒有「義」,也就沒有情,如何寄託海誓山盟的承諾;民眾需要這樣的一個神靈,需要一個一諾千金的永遠的保證,假若沒有「義」,也就沒有信仰,我們的誓言由誰來佐證?因而我們崇拜關羽。因此,我借用了一切可用的資料,就這樣寫下來了。這就是我內心的關羽。面對歷史,這就是我眼中的關羽,我眼中的歷史。我們需要這樣的關羽,我們願這樣的歷史是真實的歷史。只求能夠真實,並不刻意求美。但是反觀歷史的成敗,隱隱地透出一種蒼勁之美來。那種千年貫注的義氣與靈魂,令我們傾慕不已、嚮往不已。因為那是一種真正的美,千年不變,傳承不衰。這也正是我寫本書的目的,也是促使我寫本書的動力所在。只是我的筆觸未能盡意,深以為憾,此其一。其二則是我的理解,只是泛泛的關羽,失於表面,並不能夠深入到歷史的關羽的內心,我只能寫我心中的關羽,因為一千個人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何況我們所面對的更是一位歷史人物——五虎上將關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