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過胡夷混血後的新‧漢族王朝, 它的先進文明成為七世紀的啟蒙國家, 它的崩潰瓦解帶來東亞民族意識的開端。 「在東亞的歷史上,因為中國王朝的蛻變、崩壞,而讓周圍諸國也產生整體巨大改變的,可以說是只有這空前絕後的一次;就算放眼世界史,恐怕也沒有相同的例子。」──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 ◎唐朝的衰頹崩解,造成的影響更甚天可汗時期!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後期,不僅出現多個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也改變了亞洲國家。 ‧〈會昌廢佛、回鶻分裂、吐蕃消失、新羅和日本政變〉 西元八四○年,這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事件,背後的意義卻表示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和政治連結崩解潰散,各個地域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新方向,這就是後來東亞各地民族意識的起點。 ‧為了壓抑藩鎮而在唐朝後期出現的兩稅法,使中國開始邁向財政國家,宋朝因此得以有豐沛的國家財力。 ‧回鶻吸收唐朝的文化,遊牧國家通往商業國家的過渡過程,成為後來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 隋、唐兩個朝代雖然常被一同提起,但很少有人客觀的評論國祚三十八年的隋對於其後大唐帝國的多方面影響。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以「承先啟後」的角色為隋朝定位,在行動與思考的社會性方面,承襲自魏晉南北朝;在制度與建設的政治性方面,則為唐朝打下大帝國的基礎。 書名雖然以廣泛認知的「絢爛的世界帝國」定位隋唐時代,但除了唐朝的光輝爛燦,也同時探討盛世之下的陰影。並從多個有趣的主題深入討論隋唐時代的人們: ‧透過敦煌文書和吐魯番文書,解析律令制度的構造,了解當時人們在均田制、租庸調制等規範下,如何度過一年的歲時時令。 ‧透過武后掌權即位的過程,解析唐朝女子的日常姿態。 ‧從都市的發展,證明長安和洛陽的規劃帶有遊牧民族特徵,兼具軍事和生活的功能。 ‧從商業的發展和在長安出現的豐沛異國文化,延伸出當時亞洲諸國貿易的脈絡 ‧少見的大篇幅解讀隋唐的軍事和兵制,了解當時該如何守衛一個龐大的帝國。 ‧透過圓仁渡唐求法的旅程,一窺唐朝後半期的現場紀實真貌。 西元七世紀,大唐絕對是影響、主導整個東亞地區的世界帝國;身為當時最文明的先進國家,唐朝還提供了周邊國家、不同民族的交流場所與管道,讓他們保有各自的獨立與多樣面貌,並讓各方面的人才有發展的空間。讓世界帝國成形的基礎因素,是突出的財力、軍事力,以及高度的文化,但如此之外,我們也無法忽略唐朝在東亞地區的連結力與高度感染力,那正是天可汗之國的形成原因。
一個經過胡夷混血後的新‧漢族王朝, 它的先進文明成為七世紀的啟蒙國家, 它的崩潰瓦解帶來東亞民族意識的開端。 「在東亞的歷史上,因為中國王朝的蛻變、崩壞,而讓周圍諸國也產生整體巨大改變的,可以說是只有這空前絕後的一次;就算放眼世界史,恐怕也沒有相同的例子。」──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 ◎唐朝的衰頹崩解,造成的影響更甚天可汗時期!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後期,不僅出現多個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也改變了亞洲國家。 ‧〈會昌廢佛、回鶻分裂、吐蕃消失、新羅和日本政變〉 西元八四○年,這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事件,背後的意義卻表示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和政治連結崩解潰散,各個地域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新方向,這就是後來東亞各地民族意識的起點。 ‧為了壓抑藩鎮而在唐朝後期出現的兩稅法,使中國開始邁向財政國家,宋朝因此得以有豐沛的國家財力。 ‧回鶻吸收唐朝的文化,遊牧國家通往商業國家的過渡過程,成為後來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 隋、唐兩個朝代雖然常被一同提起,但很少有人客觀的評論國祚三十八年的隋對於其後大唐帝國的多方面影響。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以「承先啟後」的角色為隋朝定位,在行動與思考的社會性方面,承襲自魏晉南北朝;在制度與建設的政治性方面,則為唐朝打下大帝國的基礎。 書名雖然以廣泛認知的「絢爛的世界帝國」定位隋唐時代,但除了唐朝的光輝爛燦,也同時探討盛世之下的陰影。並從多個有趣的主題深入討論隋唐時代的人們: ‧透過敦煌文書和吐魯番文書,解析律令制度的構造,了解當時人們在均田制、租庸調制等規範下,如何度過一年的歲時時令。 ‧透過武后掌權即位的過程,解析唐朝女子的日常姿態。 ‧從都市的發展,證明長安和洛陽的規劃帶有遊牧民族特徵,兼具軍事和生活的功能。 ‧從商業的發展和在長安出現的豐沛異國文化,延伸出當時亞洲諸國貿易的脈絡 ‧少見的大篇幅解讀隋唐的軍事和兵制,了解當時該如何守衛一個龐大的帝國。 ‧透過圓仁渡唐求法的旅程,一窺唐朝後半期的現場紀實真貌。 西元七世紀,大唐絕對是影響、主導整個東亞地區的世界帝國;身為當時最文明的先進國家,唐朝還提供了周邊國家、不同民族的交流場所與管道,讓他們保有各自的獨立與多樣面貌,並讓各方面的人才有發展的空間。讓世界帝國成形的基礎因素,是突出的財力、軍事力,以及高度的文化,但如此之外,我們也無法忽略唐朝在東亞地區的連結力與高度感染力,那正是天可汗之國的形成原因。
★為何宋朝的茶席、飯局和新年,如此引人入勝? 思想保守、積貧積弱──這段被誤解的宋朝三百年, 打造超越歐洲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豐沛底蘊; 重文輕武的另一面,是文創軟實力達到巔峰的平民盛世。 ‧走向君主集權的政治改革,使得普天之下非君即民,消除了社會階級。 ‧總被詬病「不重武功」的宋朝,其實採行的是「金錢外交」。 ‧民生與文化互助發展的實例眾多,例如烹飪火候提升、發展出高溫燒製磁器。 宋朝不如三國時代多采多姿,也比不上大唐帝國的華麗炫爛,但豐富的詩詞書畫、重新定義儒教思想的朱子學說,以及在這股氣氛下養成的士人氣概,直到今日,都還深深影響著亞洲華人的思想。 ◎和佛、道並稱三家的儒教,在宋朝持續翻新進化,最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主張。 ◎朱子學說將「士大夫」的存在必要性正當化,對於以科舉制度為軸心發展的宋代社會來說,負起了維持政治秩序穩定的效用。 ◎在重重壓力之下建立並存續的宋朝,疆域面積遠不及前代的唐、更不如後繼的元,但其文化面的影響卻輻射至周邊國家、效應遠超過南北宋存在的11至13世紀。 ◎在這種思想文化潮流下養成的庶民日常,體現在文學藝術,乃至飲食遊樂等方面,打造出相對於唐朝、明顯豐富多采的世俗文化。 資本主義、財產私人化、商業都市成型── 經過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有別於主流的馬克思唯物史觀論點,透過以思想和文明為主軸的「唐宋變革論」,闡述宋代哲學、宗教對於思想變遷的影響,這個影響又如何形成了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科學的進展與革新又怎麼與思想變遷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繼而打造這個時代成為中古跨入近世的關鍵因素。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的內容,在論及以政治事件為主的歷史事件時,往前將時序拉至安史之亂,讓讀者更能理解貫穿全書中心主軸的「唐宋變革」意義;接著從宗教、士大夫精神和科技發展等方面,一一論證朱子學說如何影響了整個三百年的宋代思想史發展;最後則以文化潮流和庶民生活兩個角度,更進一步以經濟、學術、藝術、社會等方面的歷史進程,深入發現多彩豐富的宋代文明。
★為何宋朝的茶席、飯局和新年,如此引人入勝? 思想保守、積貧積弱──這段被誤解的宋朝三百年, 打造超越歐洲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豐沛底蘊; 重文輕武的另一面,是文創軟實力達到巔峰的平民盛世。 ‧走向君主集權的政治改革,使得普天之下非君即民,消除了社會階級。 ‧總被詬病「不重武功」的宋朝,其實採行的是「金錢外交」。 ‧民生與文化互助發展的實例眾多,例如烹飪火候提升、發展出高溫燒製磁器。 宋朝不如三國時代多采多姿,也比不上大唐帝國的華麗炫爛,但豐富的詩詞書畫、重新定義儒教思想的朱子學說,以及在這股氣氛下養成的士人氣概,直到今日,都還深深影響著亞洲華人的思想。 ◎和佛、道並稱三家的儒教,在宋朝持續翻新進化,最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主張。 ◎朱子學說將「士大夫」的存在必要性正當化,對於以科舉制度為軸心發展的宋代社會來說,負起了維持政治秩序穩定的效用。 ◎在重重壓力之下建立並存續的宋朝,疆域面積遠不及前代的唐、更不如後繼的元,但其文化面的影響卻輻射至周邊國家、效應遠超過南北宋存在的11至13世紀。 ◎在這種思想文化潮流下養成的庶民日常,體現在文學藝術,乃至飲食遊樂等方面,打造出相對於唐朝、明顯豐富多采的世俗文化。 資本主義、財產私人化、商業都市成型── 經過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有別於主流的馬克思唯物史觀論點,透過以思想和文明為主軸的「唐宋變革論」,闡述宋代哲學、宗教對於思想變遷的影響,這個影響又如何形成了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科學的進展與革新又怎麼與思想變遷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繼而打造這個時代成為中古跨入近世的關鍵因素。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的內容,在論及以政治事件為主的歷史事件時,往前將時序拉至安史之亂,讓讀者更能理解貫穿全書中心主軸的「唐宋變革」意義;接著從宗教、士大夫精神和科技發展等方面,一一論證朱子學說如何影響了整個三百年的宋代思想史發展;最後則以文化潮流和庶民生活兩個角度,更進一步以經濟、學術、藝術、社會等方面的歷史進程,深入發現多彩豐富的宋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