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作者所做長短論文,約六十餘篇,皆文林一類之文稿也。書中略依討論內容之年代為次,便於省覽,讀者可將本書視為國史上文學演變的陳跡。
本書收作者所做長短論文,約六十餘篇,皆文林一類之文稿也。書中略依討論內容之年代為次,便於省覽,讀者可將本書視為國史上文學演變的陳跡。
本書收入著者歷年來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十二篇,包含三個部分。上編論文體與技巧、禮制的互動,中編論主題與想像、動機的關係,下編則論文化的融合與轉化。著者對古典文學的研究,視野寬廣,選題別緻,獨具隻眼,不落窠臼,洵爲值得參考之力著。
本書以明代十二本公案小說集為研究範疇,從秩序觀點探勘晚明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不僅討論清官崇拜或律法意識的層面,尚從重構秩序的視角,觀察倫理秩序、禮教秩序、宗教秩序、天道秩序的文化意涵。內容揭開晚明社會對於清官、婦女、罪僧等社會人物,有不同的對待與期望。內容呈現︰清官與城隍神信仰的綰結,反映明代大小傳統的融合;對於未婚男女私情的寬容,符合「法外容情」的特徵,符合晚明庶民性格的時代趨勢;罪僧故事凸顯明代宗教犯罪的惡化,僧人已然視為強盜與土匪的代名。其他割股故事、入冥審判皆與民俗或信仰有關,值得關注。相較於其他公案小說的研究,本書更以文化視角提供理解晚明社會的路徑,給今日尚有熱情研讀公案小說的讀者,提供對公案奇情的想像方法。
杜甫是中國古典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歷來對於杜詩的研究,早已構成體系龐大、碩果纍纍的「杜詩學」。明代復古派向有學杜的傳統,其杜詩學自有豐厚內涵,更何嘗只是一種書齋之內的冰冷知識堆砌,與現實詩壇脈搏的緊密連動,尤值得細加關注。本書即是針對復古派杜詩學,加以詳要的研析。內容計分七章,前言、後語之外,大抵依照時代的軸線,依序梳理李夢陽、何景明、謝榛、王世貞、胡應麟、許學夷的杜詩學論述,尤著重於觀察他們如何回應、矯治復古派內部實存的摹擬太甚之弊,乃至於如何堅守復古的信念和價值。
本書是在朱祖謀《東坡樂府》及龍榆生《東坡樂府箋》的基礎上編寫的。朱祖謀本把蘇軾的大部分詞編年,在注中說明這些詞的創作年載。龍榆生本則據朱祖謀本和其他諸本作了校對,而且對東坡詞中的典故成語作箋,又在某些詞後作了附考,說明詞的大意、寫作背景及相關的事。本書除了仿效以上兩種的編年、注釋、校和附錄的作法,又增加了四個項目:一、本書在可編年的詞後,說明每首詞的寫作時間及為何編於某年的根據。二、本書箋注在龍榆生本基礎上加以補充和發展,並加上卷數、篇名,使讀者查檢方便。三、本書糾正龍榆生本的一些錯誤。四、本書箋注,於罕見字作出解釋之前,加注讀音;或按照詞的聲調的規律,在某首詞中只能讀特定平聲或仄聲的字也加以注音。
本書探討《金瓶梅》對於女性身體書寫中性別政治、身體感知、身體政治的敘事意義:討論被父權社會規訓的性別政治、文化對於女性的凝視、女性自身的身體意識;討論《金瓶梅》在文化語境下是否有其獨特的敘事觀點,並思考《金瓶梅》身體敘事在小說史上繼承的脈絡以及視角的轉變。 《金瓶梅》透過女性身體敘事,指陳這些女性縱欲或以身體交換利益的身體政治,究竟是反叛傳統道德的情欲自主?或者她們終究是徹底馴服於父權社會?《金瓶梅》透過肉身色欲的複雜性,深刻表達了欲望背後的人性,以及存在的荒涼。
《世說新語》雖是古代的一部小說,但一直為研究漢末魏晉間的歷史、語言和文學的人所重視。作者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史稱「愛好文義,文辭雖不多,足為宗室之表」。此書採集前代遺聞軼事,錯綜比類,分德行、言語等十八門,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記載。本書名為「箋疏」,是余嘉錫先生所著。箋疏內容極為廣泛,但重點不在訓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實。對《世說》原作和劉孝標《注》所說的人物事蹟,一一尋檢史籍,考核異同;對原書不備的,略為增補,以廣異聞;對事乖情理的,則有所評論,以明是非。同時對《晉書》也多有駁正。《世說》(包括劉注)所涉及人物共達一千五百餘人,而名號及稱謂不一,舊刻本雖附有「釋名」,然極不完備。又《世說》一書,劉注徵引典籍達四百餘種,今絕大部分已亡佚。為便於讀者查索本書中的人名、書名,特編《世說新語》常見人名異稱表、人名索引、引書索引。
本論文集裒輯作者三十餘年來所發表之論文廿一篇,為作者講授中國文學史及文學專題研究之心得,每有個人沉潛深思之獨得。以中國古典文學之特質、演進、文體論之建立、文學批評之商榷為主軸,並對傑出之純文學作家之獨特成就,史學及子學之雜文學卓越名家之學術貢獻與影響,深入論述,並對文學史上有爭論之作家及作品,作超然深入之分析評論,期能還其真相。論文集前兩篇先後發表於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他多發表於大學之學報、學術雜誌。綜觀本論文集涵蓋中國古典文學及史學、子學,互為融合包容,而呈現中國古典文學獨有之另一特色。
本書原為三書,即中國文話42講,中國文論26講,中國詩學27講。原為程兆熊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擔任經子等課程中之國文三部講義。文話文論與詩學,目的在詩文的欣賞與寫作,涉及文字技巧、思想能力、時代精神、社會生活、傳統文化、國文定義、國文標準、個人修行、文章華國,以及世界的安定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