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長河 書系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川本芳昭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8/03/01 出版

舊中華在此時崩潰, 新中華取而代之崛起擴大。 一般認知中隋唐帝國前的黑暗時代, 卻是東亞諸國「中國化」的開端。 「然而這段『亂世』卻一點也不『黑暗』。(中略)就某一些方面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極度豐饒而繁華的時代,不僅為後來充滿國際色彩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礎,也間接對日本古代文化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日本九州大學教授 川本芳昭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接續在五胡亂華之後,常被誤解為一個動盪不安的黑暗時期,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雲岡、龍門石窟那些壯麗的佛教遺跡,還有以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或詩人為代表的六朝文化,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之中;還有畫聖顧愷之、老莊思想的盛行等等,如同秦漢統一大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展現出其繁榮華麗的一面。 ◎「貴族制」帶來的不只有階級差異,還有保存文化的貢獻。 雖是兵戎連天的亂世,在文化上卻有光彩奪目之處。這種矛盾的現象,歸功於東漢末年一群富有文化素養和學識涵養的貴族,他們分散在農村社會的領頭人物、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統治階級中,無形中讓首次接受胡夷文化洗禮的中華世界,得以激盪出豐沛的六朝文化。 ◎東漢末年公權力的瓦解,代表秦漢帝國的中華秩序崩潰。 原本專屬於皇帝「萬人之上」的統治權,遭到「階層化」後出現的豪族階級所瓦解,造成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等干政亂象,占據本應由國家擁有的諸多資源。這個現象到司馬氏短暫一統三國分裂的局勢後,依舊存在這種「以下犯上」的風潮,進入俗稱「五胡亂華」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不斷交替更迭,但無人可撐起亂世中的領頭地位。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將自己定位成正統中華皇權。 北魏文帝不只進行一連串的漢化政策,同時藉由重組胡漢兩族舊有的世家序列,用「姓族評定」分出上下關係,區分統治與非統治階層;加上遷都洛陽、改變祭祀地點以及變更北魏的「五行行次」,便能看出他致力於追求成為中華皇帝,及讓北魏成為中華帝國的決心。 ◎新‧中華意識的擴大,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國際秩序。 魏晉南北朝時代存在著承襲自漢朝的世界秩序,以及五胡十六國、北朝及隋唐各朝為華夷關係帶來改變的新世界秩序,而這兩種世界秩序互相牴觸,終於在進入隋唐帝國之後,由前者轉變為後者。這股新的「中華意識」,在古代日本與古代朝鮮三國形成,便是這股巨大潮流下的「中華的擴大」。 作者川本芳昭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東亞民族與國際秩序,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中,一探現今的中華文明與漢文化的形成軌跡,並以東亞史的宏觀角度,檢視當時周邊地區的日本、高句麗、百濟等國與中華文明互動後的關係變化和火花。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川本芳昭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8/03/01 出版

舊中華在此時崩潰, 新中華取而代之崛起擴大。 一般認知中隋唐帝國前的黑暗時代, 卻是東亞諸國「中國化」的開端。 「然而這段『亂世』卻一點也不『黑暗』。(中略)就某一些方面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極度豐饒而繁華的時代,不僅為後來充滿國際色彩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礎,也間接對日本古代文化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日本九州大學教授 川本芳昭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接續在五胡亂華之後,常被誤解為一個動盪不安的黑暗時期,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雲岡、龍門石窟那些壯麗的佛教遺跡,還有以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或詩人為代表的六朝文化,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之中;還有畫聖顧愷之、老莊思想的盛行等等,如同秦漢統一大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展現出其繁榮華麗的一面。 ◎「貴族制」帶來的不只有階級差異,還有保存文化的貢獻。 雖是兵戎連天的亂世,在文化上卻有光彩奪目之處。這種矛盾的現象,歸功於東漢末年一群富有文化素養和學識涵養的貴族,他們分散在農村社會的領頭人物、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統治階級中,無形中讓首次接受胡夷文化洗禮的中華世界,得以激盪出豐沛的六朝文化。 ◎東漢末年公權力的瓦解,代表秦漢帝國的中華秩序崩潰。 原本專屬於皇帝「萬人之上」的統治權,遭到「階層化」後出現的豪族階級所瓦解,造成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等干政亂象,占據本應由國家擁有的諸多資源。這個現象到司馬氏短暫一統三國分裂的局勢後,依舊存在這種「以下犯上」的風潮,進入俗稱「五胡亂華」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不斷交替更迭,但無人可撐起亂世中的領頭地位。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將自己定位成正統中華皇權。 北魏文帝不只進行一連串的漢化政策,同時藉由重組胡漢兩族舊有的世家序列,用「姓族評定」分出上下關係,區分統治與非統治階層;加上遷都洛陽、改變祭祀地點以及變更北魏的「五行行次」,便能看出他致力於追求成為中華皇帝,及讓北魏成為中華帝國的決心。 ◎新‧中華意識的擴大,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國際秩序。 魏晉南北朝時代存在著承襲自漢朝的世界秩序,以及五胡十六國、北朝及隋唐各朝為華夷關係帶來改變的新世界秩序,而這兩種世界秩序互相牴觸,終於在進入隋唐帝國之後,由前者轉變為後者。這股新的「中華意識」,在古代日本與古代朝鮮三國形成,便是這股巨大潮流下的「中華的擴大」。 作者川本芳昭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東亞民族與國際秩序,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中,一探現今的中華文明與漢文化的形成軌跡,並以東亞史的宏觀角度,檢視當時周邊地區的日本、高句麗、百濟等國與中華文明互動後的關係變化和火花。

75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杉山正明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7/09/01 出版

從《蒙古到大清》之前,必須先看「從契丹到蒙古」; 全球化的開端,來自馬背上的草原文明。   蒙古顛覆世界史,起源於契丹打造的新國家型態; 耶律阿保機開創新時代的野望,更甚忽必烈維繫龐大帝國的挑戰! 以遊牧民族為主角的蒙古帝國,顛覆了西歐文明本位的全球史。研究草原民族和蒙古史的第一人──杉山正明,解讀十數種語言的史料,並以現場考察的第一手資料,重構遼、西夏、金、元的草原征服者實像。 ◎蒙古打造後無來者、橫跨歐亞的世界帝國, 遊牧民族卻在中國史書上被視為低下的胡夷蠻族。 ‧范揚節度使安祿山自幽州起兵後,這個原本邊境的城市跨越華夷的界線,成為大遼國的副都南京、女真金帝國的首都「中都」,蒙古世界帝國的首都「大都」,最後成為我們都熟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元朝(蒙古帝國)官方撰寫的《遼史》,在許多方面都「點到為止」,並不完整,而其他有關契丹的記述,都是由敵對的北宋一方所撰寫;主導十至十二世紀東亞的大國──遼(契丹),在文化上的成就很可能遠超越同時期的北宋。 ‧蒙古帝國結合中華行政體系、草原軍事力量和穆斯林商業力,打破歐亞大陸的國境,打通海陸雙邊的文化與貿易交流,成為真正的世界帝國,不僅四大發明傳至西方,更將紙幣的使用、銀本位經濟體系、產業型社會、自由通商和資本主義等,也一起「世界化」了。 ◎草原民族在東亞崛起,才是蒙古帝國顛覆世界史的起點。 唐朝初期曾一度有世界帝國的雛形,但很快就演變成依各自軍勢力形成的數個跨種族兵團。這個類似戰國時代的局勢中,擅長弓馬、行動快速並以團隊出擊的馬上軍事集團,便成了主宰歐亞史走向的關鍵,以中華地區來說,趁勢崛起的便是契丹和沙陀。 ◎遼(契丹)開始嘗試的新國家型態,由蒙古帝國實現。 契丹帝國以草原為國家中心,國家成員包含各個種族,以遊牧部族的聯合為基本,結合了畜牧、農耕和都市,是一個統合草原(軍事)與中華(行政)的新國家型態。 然而,契丹最終並未完全統治整個中華,之後,包含西夏和大金,都是以「部族聯合體」和「草原與中華混合」的方式,嘗試打造新國家型態的遊牧民族。特別要提到金(女真),不僅國家規模幅員遼闊,人口數也超過北宋最盛時期。看似從契丹開始的遊牧民族新國家型態,即將在大金國實現。 但金國缺乏整合另外兩個國家的能力(南宋與西夏),只能將這個經驗移交給下一代──蒙古。 ◎想理解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與碰撞,關鍵就在「遊牧民族」。 西元八世紀起,從安史之亂到明初,遊牧民族的權力更迭,不僅打破中華框架,更引起歐亞大陸東西兩邊的巨大變動。 (1)安史之亂後,遊牧國家回鶻成為唐朝的「庇護者」,更一度稱霸亞洲東方。但接連的天災導致回鶻迅速瓦解,讓在東方的契丹趁機興起,沙陀族也在華北建立軍事政權,也就是「五代」;在西方,由於回鶻解體,原有的部落成員(突厥)開始往西遷徙,也開啟了鄂圖曼帝國約九百年的「突厥‧伊斯蘭時代」。 (2)西元十世紀前半,日本的平將門舉兵自立為王,他舉幾年前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並將之改名為「東丹國」的例子,說明自己「憑藉實力奪權」的合理性。 ◎唐宋與遊牧民族的關係,絕非「君臣」,而是地位平等的友邦。 (1)從中華史觀來看,唐朝國祚近三百年,且初期的確勢力曾一度橫跨歐亞,因此有唐朝是「世界帝國」的錯覺。但從玄宗以後,有各種碑文和國書明白顯示,唐與突厥、回鶻、黠戛斯等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是對等,而非君臣。 (2)史書中被描寫為欺人太甚的「澶淵之盟」,事實上是讓北宋和遼國(契丹)相安無事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協定,這種國家與國家間和平共存的模式,也成為後來西夏與北宋,以及後來金、南宋、西夏等國維持和平的方式。 以蒙古帝國為中心,可以發現當時在東亞大陸上的遊牧民族確實地改變了世界的方向。元帝國繼承耶律阿保機結合草原與中華、打造新國家的野望,由多種族、多地區構成的複合型國家,讓整個世界的潮流從內陸走向海洋、從軍事力量改為經濟力量,從生產到流通有無,從宗教邁向理性等等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神學性的精神思想,轉變為合理的思辨,以及藉由資本主義產生尊重實利的觀念等 若非蒙古帝國將這些文化與制度交流「世界化」的結果,歐洲的發展與變化,是否還會如今日一般? 本書特色 ‧特別書衣:底色是與原書系相反的黑色調,加上收錄於《契丹國志》中的契丹古地圖,表現隱藏在歷史長河下,至今尚且晦暗不明的真實。 ‧內容完整:本書不僅探究蒙古帝國的起源與成就,更追溯至開始建構草原中華國家型態的契丹、西夏與金,完整了解遊牧民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全新重譯:〈中國‧歷史的長河〉繁體中文版,除完整出版講談社原書系的全十二冊外,每一本皆為臺灣譯者全文重新翻譯。 ‧專文導讀: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的專文導讀,讓讀者快速了解本書脈絡方向,並詳列遼、西夏、金和元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延伸閱讀。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杉山正明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7/09/01 出版

從《蒙古到大清》之前,必須先看「從契丹到蒙古」; 全球化的開端,來自馬背上的草原文明。   蒙古顛覆世界史,起源於契丹打造的新國家型態; 耶律阿保機開創新時代的野望,更甚忽必烈維繫龐大帝國的挑戰! 以遊牧民族為主角的蒙古帝國,顛覆了西歐文明本位的全球史。研究草原民族和蒙古史的第一人──杉山正明,解讀十數種語言的史料,並以現場考察的第一手資料,重構遼、西夏、金、元的草原征服者實像。 ◎蒙古打造後無來者、橫跨歐亞的世界帝國, 遊牧民族卻在中國史書上被視為低下的胡夷蠻族。 ‧范揚節度使安祿山自幽州起兵後,這個原本邊境的城市跨越華夷的界線,成為大遼國的副都南京、女真金帝國的首都「中都」,蒙古世界帝國的首都「大都」,最後成為我們都熟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元朝(蒙古帝國)官方撰寫的《遼史》,在許多方面都「點到為止」,並不完整,而其他有關契丹的記述,都是由敵對的北宋一方所撰寫;主導十至十二世紀東亞的大國──遼(契丹),在文化上的成就很可能遠超越同時期的北宋。 ‧蒙古帝國結合中華行政體系、草原軍事力量和穆斯林商業力,打破歐亞大陸的國境,打通海陸雙邊的文化與貿易交流,成為真正的世界帝國,不僅四大發明傳至西方,更將紙幣的使用、銀本位經濟體系、產業型社會、自由通商和資本主義等,也一起「世界化」了。 ◎草原民族在東亞崛起,才是蒙古帝國顛覆世界史的起點。 唐朝初期曾一度有世界帝國的雛形,但很快就演變成依各自軍勢力形成的數個跨種族兵團。這個類似戰國時代的局勢中,擅長弓馬、行動快速並以團隊出擊的馬上軍事集團,便成了主宰歐亞史走向的關鍵,以中華地區來說,趁勢崛起的便是契丹和沙陀。 ◎遼(契丹)開始嘗試的新國家型態,由蒙古帝國實現。 契丹帝國以草原為國家中心,國家成員包含各個種族,以遊牧部族的聯合為基本,結合了畜牧、農耕和都市,是一個統合草原(軍事)與中華(行政)的新國家型態。 然而,契丹最終並未完全統治整個中華,之後,包含西夏和大金,都是以「部族聯合體」和「草原與中華混合」的方式,嘗試打造新國家型態的遊牧民族。特別要提到金(女真),不僅國家規模幅員遼闊,人口數也超過北宋最盛時期。看似從契丹開始的遊牧民族新國家型態,即將在大金國實現。 但金國缺乏整合另外兩個國家的能力(南宋與西夏),只能將這個經驗移交給下一代──蒙古。 ◎想理解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與碰撞,關鍵就在「遊牧民族」。 西元八世紀起,從安史之亂到明初,遊牧民族的權力更迭,不僅打破中華框架,更引起歐亞大陸東西兩邊的巨大變動。 (1)安史之亂後,遊牧國家回鶻成為唐朝的「庇護者」,更一度稱霸亞洲東方。但接連的天災導致回鶻迅速瓦解,讓在東方的契丹趁機興起,沙陀族也在華北建立軍事政權,也就是「五代」;在西方,由於回鶻解體,原有的部落成員(突厥)開始往西遷徙,也開啟了鄂圖曼帝國約九百年的「突厥‧伊斯蘭時代」。 (2)西元十世紀前半,日本的平將門舉兵自立為王,他舉幾年前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並將之改名為「東丹國」的例子,說明自己「憑藉實力奪權」的合理性。 ◎唐宋與遊牧民族的關係,絕非「君臣」,而是地位平等的友邦。 (1)從中華史觀來看,唐朝國祚近三百年,且初期的確勢力曾一度橫跨歐亞,因此有唐朝是「世界帝國」的錯覺。但從玄宗以後,有各種碑文和國書明白顯示,唐與突厥、回鶻、黠戛斯等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是對等,而非君臣。 (2)史書中被描寫為欺人太甚的「澶淵之盟」,事實上是讓北宋和遼國(契丹)相安無事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協定,這種國家與國家間和平共存的模式,也成為後來西夏與北宋,以及後來金、南宋、西夏等國維持和平的方式。 以蒙古帝國為中心,可以發現當時在東亞大陸上的遊牧民族確實地改變了世界的方向。元帝國繼承耶律阿保機結合草原與中華、打造新國家的野望,由多種族、多地區構成的複合型國家,讓整個世界的潮流從內陸走向海洋、從軍事力量改為經濟力量,從生產到流通有無,從宗教邁向理性等等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神學性的精神思想,轉變為合理的思辨,以及藉由資本主義產生尊重實利的觀念等 若非蒙古帝國將這些文化與制度交流「世界化」的結果,歐洲的發展與變化,是否還會如今日一般? 本書特色 ‧特別書衣:底色是與原書系相反的黑色調,加上收錄於《契丹國志》中的契丹古地圖,表現隱藏在歷史長河下,至今尚且晦暗不明的真實。 ‧內容完整:本書不僅探究蒙古帝國的起源與成就,更追溯至開始建構草原中華國家型態的契丹、西夏與金,完整了解遊牧民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全新重譯:〈中國‧歷史的長河〉繁體中文版,除完整出版講談社原書系的全十二冊外,每一本皆為臺灣譯者全文重新翻譯。 ‧專文導讀: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的專文導讀,讓讀者快速了解本書脈絡方向,並詳列遼、西夏、金和元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延伸閱讀。

75 特價3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臺灣商務  出版
2017/03/01 出版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臺灣商務  出版
2017/03/01 出版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75 特價3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