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法律所籌備處法學專書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2009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

王必芳  著
新學林  出版
2010/11/01 出版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09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科學管制、學術研究自由與多元民主價值

邱文聰  著
新學林  出版
2010/05/01 出版

導讀:危機中的公共科學──挑戰或契機?A Discourse on the Public Nature of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Life Science: A Law-Policy Proposal to Promote the Public Nature of Sci-ence in an Era of Academia-Industry Integration  Michael J. Malinowski「研究」與「治療」之區分:過去之未決性或簡單任務?──以台灣醫學會雜誌關於治療的報告(1946-1965)與英美判決為例  吳建昌科學研究自由與第三波科學民主化的挑戰──對「知識憲法」與「政治憲法」二分的一個批判考察  邱文聰產學合作關係、利益衝突與科學誠信  劉靜怡全球臨床法規與在地的跨國界回應──以國際醫藥規制協合會「民族差異因素」規範為例的探討  郭文華產學合作引發利益衝突及知識近用限制之研究  王偉霖健康照護資源分配之界線──兼論醫療科技發展下健康照護資源分配之變與不變  吳全峰論美國自由貿易協定資料專屬保護規範之現況與影響  楊培侃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會議實錄

湯德宗  著
新學林  出版
2010/03/01 出版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08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

王必芳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9/11/01 出版

出版序:「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是本所六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為落實「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研究取向,「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一向針對實務上感到困擾的問題,邀請學者撰文,試擬解決方案,並由法官與學者共同評論,藉以促進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對話。自2005年11月首次舉辦以來,獲得各方熱烈迴響;從2006年起本所與四所行政法院進一步組成常設的「策劃委員會」,由各行政法院法官推派代表各一人,以私人身分與本所研究同仁代表二人,共同篩選研討的議題,交換會議改進意見,並確立會議頻率(每年兩次,分別在5月與11月舉行)。截至2008年止,累計共舉辦七次會議;每年年底並將前一年成果集結成專書出版。本書《2008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為2008年兩次「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的成果,列為本所法學專書系列之十。2008年的研討會除按例由國內優秀學者專家擔任報告和評論之外,與會來賓已成長達四百人之多;除行政法院法官、社會賢達踴躍參與外,並有來自大陸、港澳地區的行政法學者,交流範圍更為擴大。八篇會議論文經過會議報告、評論、修改、投稿、匿名審查及本所「出版委員會」審議通過等一連串嚴謹程序後,計有七篇收錄於本書。為求存真,論文悉依原會議發表順序排列。本書之問世,本所助研究員王必芳博士(亦2008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執行秘書)出力甚多,特此致謝。至盼所論切合時需,有助於我國行政法學的進步發展。湯德宗特聘研究員兼籌備處主任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

黃國昌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9/08/01 出版

"出版序:「法學實證研究」(empirical legal studies)為近年來發展快速而極具前瞻性的法學研究方法。雖然,法學實證研究的重要性已廣受肯定,但因需投入大量心力,並需具備跨學科知識,致法律學者多裹足不前。有鑑於此,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乃將「法學實證研究」定為六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希望努力促使法學實證研究在台灣生根發展。本所身為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關之一員,在設所規劃時曾特別考量:國家未來發展的需求、前此法學教育與研究的缺陷、及如何與大學有效分工等因素,選定六大重點研究領域。籌備處成立四年以來,本所在「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及「兩岸四地法律發展」等五項重點研究領域,已陸續舉辦了多次學術研討會,展現初步研究成果。去(2008)年6月21暨22日所舉辦的第一屆「司法制度實證研究」國際研討會(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Studies of Judicial Systems)宣示本所業已開始發展「法學實證研究」,設所規劃藍圖逐步實現!本次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在法學實證研究領域望重士林的主題演說人—Theodore Eisenberg (Henry Allen Mark Professor of Law, Cornell Law School) 與Kevin M. Clermont (James and Mark Flanagan Professor of Law, Cornell Law School),及其他八位外國知名學者,不辭千里,前來與會。連同四位國內學者,總計發表論文十二篇,內容涵蓋司法制度諸多面向,不僅可供我國「司法改革」之參考,也為法學實證研究方法提供了示範。兩天會期計有三百位各個領域的來賓與會,共同締造了台灣法學實證研究的歷史。開幕時並承本院翁院長啟惠博士與司法院賴院長英照博士親臨致詞期勉。本書計收錄九篇論文及兩篇主題演說,乃研討會結束後,作者修改會議論文、正式投稿、經匿名審查、最後由本所出版委員會審議通過的結果,堪稱本所推動「法學實證研究」的初步成果。至盼本書之刊行能引發國內讀者對於「法學實證研究」的興趣,吸引更多學人投入此一新興研究領域,下次研討會時能有更多台灣本土的法律實證研究成果發表。前述國際會議得以圓滿舉辦,及本書得以如期問世,首應感謝本所助研究員黃國昌博士之周詳策劃與持續努力。其間會議專案助理游毅然先生,及本所編輯助理葉欣怡小姐、陳妍小姐協力亦多,併此致謝。湯德宗研究員兼籌備處主任"

95 特價52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

廖福特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9/07/01 出版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

廖福特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9/07/01 出版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08 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第一輯

王鵬翔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8/12/01 出版

「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為中研院法律所六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為使有志於此一領域之研究的學者得以相互切磋、彼此問學,本所自2006年起,由王鵬翔博士主持「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研究組群,歷經兩年運作籌畫,於2007年10月26、27日舉辦第一屆「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以「邁向多元典範的法理論」為題,向大眾呈現初步研究成果。本次研討會之論文於會後由作者修正投稿,經嚴格雙向匿名審查後,由本所之出版委員會審議通過,計收錄十篇論文(含主題演說一篇)。論文主題除傳統的法哲學、法學方法論、法律史研究外,並包括女性主義法學、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及法律圖象學等新興議題,不但緊扣國際學術脈動,也呈現了當前台灣本土基礎法學研究百花齊放的多元風貌。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07 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

黃舒芃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8/11/01 出版

‧論行政法上共同違反義務行為之處罰‧論行政法上「責任」概念及責任人的選擇問題‧現行行政命令合法性審查之檢討‧民營化與公務人員之身分保障‧論公營事業人員之強制資遣‧資訊公開暨資訊隱私法案例研究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07 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公衛風險的法律建構

邱文聰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8/03/01 出版

近年來,臺灣法律學界對於「法與科學」這塊新興領域投注了許多的關注。雖然相對於強調「解釋與適用」的傳統(參與者觀點的)法學研究而言,「法與科學」此一新興領域的出現,似乎帶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的研究可能性。然而在台灣,從事這項議題的研究卻多半建立在以下的法認識觀上:法律僅能消極地回應科學進展所帶來的挑戰。弔詭的是,在這樣的研究論述中,科學與其所產生的實際社會應用也同樣地被視為是被動接受法律規範與管制的客體。法律學者在此種研究取徑下,傾向於探詢類似以下的規範性課題:吾人是否應允許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基因與基因科技應否受到專利權的保障?如何規範基因改造食品?甚至於如何建構一個動態的管制機制,以因應不斷發展中的科學系統。雖然上述課題極具重要性,在此種「法與科學」的研究取徑下,此等規範課題的討論與回答,充其量多僅是建立在對法律與科學系統互動關係的一階觀察之上:法律與科學系統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各自肩負著完全不相干的任務;法律回答價值問題,而科學則專注於價值中立的客觀事實探詢之上。因此,將「法」與「科學」二學科耦合於單一名稱下並不必然蘊含著對法律與科學系統二者的反思性理解。然而「法與科學」尚有另一個較少被著墨的面向,即批判性地探究科學如何建構法律中的特定概念,以及法律如何促成某些科學事實的產生。法律不僅是消極回應那些由科學爭議的解決所得之客觀事實發現,法律在爭端的解決中也經常扮演一定的角色,有時甚至是構成爭端本身的原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舉辦第一屆「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學術研討會——公衛風險的法律建構」,當初即是構想於對法律與科學系統互動的二階觀察。Michael Lynch教授在該次研討會的主題演講中,以名為「法律、科學與社會:法律爭議中的專家知識」的文章,具體展示了在「法與科學」的研究綱要下架設二階觀察視角的可能性。Lynch教授所拋出的尖銳問題之一是:「專家知識應如何被納入由常民作為最終決定者的民主體制之中?」Lynch教授乃是當今科技研究領域(STS)中的重要學者,該領域對臺灣的「法與科學」界而言似乎較為陌生。雖然「科技研究」與「科技∕社會研究」之間或有些微的差異,但STS一般而言是建立在「科學∕技術乃社會之建構或鑲嵌於特定社會脈絡中」的基本想法上,其主要的研究課題包括:揭發科學活動與社會活動間緊密交纏的關係、考掘科學知識生產的歷史偶然性,乃至於批判性地反省科學知識的本體論地位等。Lynch教授將上述部分課題蘊含在他關於法律爭議中之專家知識的考察研究當中。他以DNA鑑定技術為例,具體說明科學如何建構法律領域中的事實,同時又是如何透過法律解決DNA鑑定技術本身所涉及的科學爭議。儘管文中並未直接回答他所提出的規範性問題,亦即,如何將此等被建構的專家知識納入多元民主體制之中?但本文至少對於究竟要如何建構專家知識一事是否應該在民主架構下進行某種集體協商,提供找尋答案的可能線索。本專輯其餘論文則將STS研究的視角導入更具體的公衛領域,探究法律在「公衛風險」概念的建構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可能對此等建構活動劃定出任何規範性的限制。「風險」向來是公共衛生學的核心概念,也是以管制為對象之法學研究的重點。傳統的觀點認為,公衛體系包含著彼此交疊與相互回饋的三種核心機能:風險評估(assessment)、政策之制定與風險管理(policy deve-lopment)、政策效能之確保與檢討(assurance)。三者之中,厥以風險評估為首。同樣地,法學的管制研究,雖著重於風險之事前管理與事後之救濟處理,卻仍必要建立在風險評估所提供的事實前提之上。在這樣的觀點下,「風險」是一個既存而有待被發現、被管理的客觀現象,公衛法學之課題乃在處理這樣的一種「風險」事實。然而,風險評估透過科學證據的使用與操作,事實上並非一個客觀中立的量化推理,而是一摻雜價值選擇的概念建構過程,最終連結到整個公衛體系的動員,關乎公衛動員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不同的法律、政治、社會、文化制度,界定與建構出不同的風險概念,也形塑了不同的風險管理模式。接下來的三篇論文主要即是以風險的建構性格做為其考察工作的出發點。首先,吳建昌在「從SARS到禽流感——先進的風險分析是治療公衛系統『憂鬱』之『百憂解』嗎?」一文中沿用傅柯的想法,批判性地檢視先進之風險分析方法近來的發展與背後所隱含的假設前提。他不僅試圖證明傳染病風險的建構型塑了政府與人民的想法與作為,更嘗試揭露在防治策略中受害卻被悄然忽略掉的歷史。同樣地,江玉林在「法律、權力與共通福祉——從SARS防治及紓困暫行條例談起」一文中主張,本意為控制傳染病的法律措施同時卻也是一種「安全治理」的手段,它在實際上是法律與權力交疊關係中的現實產物。江玉林試圖提出一個更好的分析架構,用以處理這種交疊關係所引起的複雜問題。上述兩文均以新興傳染病的控制為議題進行論述,拙文「從勞工職災補償制度的因果認定談治理理性的典範移轉」,則嘗試透過追溯勞工職災補償制度中不同因果認定的演化,探究職災風險概念建構對勞動身體治理的意涵。文中首先討論了不同因果認定如何型塑規範職場治理的風險範疇,進而影響不同時代工作場所中的治理理性。透過這樣的分析,現行體制中「風險私有化」所具有治理責任分配不均的問題便顯而易見了。本專輯中最後兩篇論文則回歸到傳統法學研究長久以來的規範性關懷。牛惠之在「人類基因資料庫的潛在風險議題定性與風險管理模式之研議」一文中,認為人類基因資料庫將是若干實存的外部風險來源,他主張無論是要緩解公部門與科學家之間的緊張關係,還是要消除特定種類的社會風險,兩種信任關係是不可或缺的。他因此主張,無論是風險溝通技術與公司法中的股東會議模式,均提供了強化必要信任關係的可能方式。許耀明則著墨於食物與環境公共衛生的議題,但和牛惠之一樣,他們所共通關切的都是如何設計規範機制,以管制由人類特定科技本身所造成的外部風險。在「風險管理與風險治理——以GMO/GMF為例」一文中,許耀明對於風險管理的傳統模式提出了批判,他認為此模式主要強調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這樣的模式對於專家有過多的信任,卻經常貶損公眾所持有的價值。他提出「風險治理」的替代進路,期待可以較妥適地銜接這個鴻溝。雖然本專輯之預想乃是科技研究(STS)綱要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合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要達成這樣的企圖在現階段仍有賴學科間更廣與更深的對話。即便如此,相信本專輯所收錄之文章,已經為進一步在法與科學的幽微交界處開展一全新領域,奠下重要的基礎。

95 特價3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

湯德宗  著
新學林  出版
2007/03/01 出版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