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先生的遺作,如實呈現哲學大師沉澱一生的思想風采,理性而深邃─ 尋跡於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在世界裡面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思索中國文哲未來的路向。 從勞思光先生犀利剖析的深邃思維及現身說法的講席風采,在這個時代,尋得「哲學問題」之解答。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保衛者。 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勞思光先生《思辯錄》 人是已往歷史之奴隸,卻是未來歷史的主人。 人站在歷史大洪流裡面就有一定的位置、一個視域;每一次去探求、思想、研究的時候,都是取了一個視域。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轉變是從希望漸漸步入破滅,出現「困局」(predicament),用病理學的方法來觀察文化的困局:為何出現違背啟蒙運動的兩次世界大戰?又為何二十世紀竟有三件大荒謬的事情(希特勒大屠殺、史達林及墨索里尼大審判、毛澤文化大革命)? 世界的問題是無窮展開的。舊的成績無法解決新問題時,歷史就走入另一個階段,每一種文化都是如此。 哈瑪斯: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研究,主要是一種病理學研究(parthological study)。 十九世紀時,知識份子認為他們處在「希望的世紀」(century of hope) ,文化永遠都在超越過去,世界會越來越好。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二十世紀變成一個混亂的時代,結構主義思維、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許多哲學家的迷惘與憂慮。原先充滿希望的世界,漸漸走向處處是「困局」(predicament)的世界,再也不能維持「希望的世紀」這種信念。 於是走入一連串困局: ˙第一重困局:傳統與現代性的緊張關係 ˙第二重困局:現代文化本身的不完整性 ˙第三重困局:不信任現代文化而出現「反理性思潮」 從二十世紀每個世代對於哲學問題的瞭解,藥方,剖析當代西方哲學家如何解消「走向一個現代社會的鐵籠」的憂慮,進而擴展哲學思維的「視域」。 思索「哲學之未來」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現代文化之下的哲學思維落實到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秩序上,會成為什麼主張? 勞思光先生:若要從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或困局中找到出路,就是一種創造的工作,這工作必須要發揮已有文化傳統的潛力──可以發揮、可以出現,但是還完全發揮。……發揮潛力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本書特色 ★如實呈現勞思光先生晚年口述「講書」之原稿,本書亦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在哲學的思辨中,從勞思光先生的思路中,重新思索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察與辯論。 ★透過西方哲學的困局、當代文化現狀所衍生的困難,詮釋中西方二十世紀重要歷史、社會事件的發生脈絡及意義。
這一本先生的遺作,如實呈現哲學大師沉澱一生的思想風采,理性而深邃─ 尋跡於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在世界裡面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思索中國文哲未來的路向。 從勞思光先生犀利剖析的深邃思維及現身說法的講席風采,在這個時代,尋得「哲學問題」之解答。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保衛者。 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勞思光先生《思辯錄》 人是已往歷史之奴隸,卻是未來歷史的主人。 人站在歷史大洪流裡面就有一定的位置、一個視域;每一次去探求、思想、研究的時候,都是取了一個視域。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轉變是從希望漸漸步入破滅,出現「困局」(predicament),用病理學的方法來觀察文化的困局:為何出現違背啟蒙運動的兩次世界大戰?又為何二十世紀竟有三件大荒謬的事情(希特勒大屠殺、史達林及墨索里尼大審判、毛澤文化大革命)? 世界的問題是無窮展開的。舊的成績無法解決新問題時,歷史就走入另一個階段,每一種文化都是如此。 哈瑪斯: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研究,主要是一種病理學研究(parthological study)。 十九世紀時,知識份子認為他們處在「希望的世紀」(century of hope) ,文化永遠都在超越過去,世界會越來越好。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二十世紀變成一個混亂的時代,結構主義思維、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許多哲學家的迷惘與憂慮。原先充滿希望的世界,漸漸走向處處是「困局」(predicament)的世界,再也不能維持「希望的世紀」這種信念。 於是走入一連串困局: ˙第一重困局:傳統與現代性的緊張關係 ˙第二重困局:現代文化本身的不完整性 ˙第三重困局:不信任現代文化而出現「反理性思潮」 從二十世紀每個世代對於哲學問題的瞭解,藥方,剖析當代西方哲學家如何解消「走向一個現代社會的鐵籠」的憂慮,進而擴展哲學思維的「視域」。 思索「哲學之未來」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現代文化之下的哲學思維落實到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秩序上,會成為什麼主張? 勞思光先生:若要從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或困局中找到出路,就是一種創造的工作,這工作必須要發揮已有文化傳統的潛力──可以發揮、可以出現,但是還完全發揮。……發揮潛力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本書特色 ★如實呈現勞思光先生晚年口述「講書」之原稿,本書亦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在哲學的思辨中,從勞思光先生的思路中,重新思索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察與辯論。 ★透過西方哲學的困局、當代文化現狀所衍生的困難,詮釋中西方二十世紀重要歷史、社會事件的發生脈絡及意義。
關鍵特色★在反思本土學術的同時,也挑戰西方典範的有效性。★書中檢討與評論的目的不在否定或抹煞,而是對話與討論。★以一種較「本土化」視野更為寬廣的思維,來推展本土學術可長可久的發展。多年來,華人學界對於本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反省與批評始終不斷;「理論上盲目追隨西方」、與「實務上疏離本土需求」是兩個經常被提出來的缺失。許多人認為「本土化程度不足」是問題的關鍵。然而就像是慶典的煙火,「本土化」議題雖然不時出現、卻也不曾帶來根本的改變。截至目前為止,本土化的終極目標為與途徑為何?甚至何謂「本土化」都仍然沒有定論。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過去討論本土化,大多限制在研究過程本身,例如研究主題、觀察與分析角度是否貼近本土、文獻探討是否涵蓋本土論述等。然而本土化所牽涉的並不僅只是研究執行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隱藏在執行面背後的、思考方式與歷史文化所造成的典範衝突。本書因此採取更宏觀的角度,在典範衝突之下找尋可能兼顧「立足本土」與「國際對話」的方案。論述由解析「本土化」概念的意涵開始,進而深入歷史文化脈絡,由社會科學的特質、西學引入中國的時代背景、以及華人治學與歐洲思辯傳統等三方面,分析影響今天本土學術表現的關鍵因素。在剖析各種本土化取徑的優劣之後,並提出以達成「共通性」來取代社會科學所追求的「共同性」為目標的學術發展策略。
關鍵特色★在反思本土學術的同時,也挑戰西方典範的有效性。★書中檢討與評論的目的不在否定或抹煞,而是對話與討論。★以一種較「本土化」視野更為寬廣的思維,來推展本土學術可長可久的發展。多年來,華人學界對於本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反省與批評始終不斷;「理論上盲目追隨西方」、與「實務上疏離本土需求」是兩個經常被提出來的缺失。許多人認為「本土化程度不足」是問題的關鍵。然而就像是慶典的煙火,「本土化」議題雖然不時出現、卻也不曾帶來根本的改變。截至目前為止,本土化的終極目標為與途徑為何?甚至何謂「本土化」都仍然沒有定論。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過去討論本土化,大多限制在研究過程本身,例如研究主題、觀察與分析角度是否貼近本土、文獻探討是否涵蓋本土論述等。然而本土化所牽涉的並不僅只是研究執行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隱藏在執行面背後的、思考方式與歷史文化所造成的典範衝突。本書因此採取更宏觀的角度,在典範衝突之下找尋可能兼顧「立足本土」與「國際對話」的方案。論述由解析「本土化」概念的意涵開始,進而深入歷史文化脈絡,由社會科學的特質、西學引入中國的時代背景、以及華人治學與歐洲思辯傳統等三方面,分析影響今天本土學術表現的關鍵因素。在剖析各種本土化取徑的優劣之後,並提出以達成「共通性」來取代社會科學所追求的「共同性」為目標的學術發展策略。
司馬遷《史記》載老子晚年見周之衰,西去而後出關,說明老子道家開宗祖師爺老子向異域開放,強調道和聖人的慷慨,走向多元他者。 跨文化哲學──哲學出自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哲學、不同的文化傳統應透過相互外推,豐富彼此。 從跨文化的向度,歷覽西方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跨文化互動;瞭解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彼此之間的交流。 在哲學外推的歷史中,本書侃侃而談中、西方哲學家如何彼此對話,超越主體哲學與狹隘理性的困境: 明朝時,第一位被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思想家是亞里斯多德。 利瑪竇: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耶穌會士認為像亞里斯多德這樣一位大哲,也有像中國蘇秦「髮懸樑,錐刺股」的精神,他睡覺時手持一顆銅球,下面放一個銅鑼;當他睡覺時,手一鬆,銅球掉落到銅鑼上,敲出鑼響,於是他就醒來了,繼續用功。 .利瑪竇嚮往先秦儒家對天的敬仰,他穿著儒服,從壓抑的德行觀來推解「克己復禮」之意。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才從中世紀的禁錮中獲得解放,因此「人欲橫流」。人要親近天主,就必須克制肉體慾望,陶成美德。 .被時人稱為「西來孔子」的艾儒略說:在傳統中國哲學裡有各種名詞來說靈魂,他一方面習取了中國的人性論,並透過天主教及其對亞里斯多德《靈魂論》的詮釋,把人的靈魂與人的精神本性等同,而以此來和中國哲學溝通。之所以翻譯亞理斯多德,是為了讓東海聖人(孔子)與西海聖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相逢。 文藝復興時,第一位被譯介到歐洲的中國哲人是孔子和其倫理智慧。到清朝,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派名數學家白晉到中國來為康熙服務,教學並研究數學和《易經》。 .耶穌會士介紹、翻譯的經典,主要都是環繞著《四書》、《五經》,認為其中對人整體理性的重視甚至超過西方;所介紹的聖者,主要是孔子。對於先秦儒家所訂下的人文典範最為推崇。 .萊布尼茲:我認為這是個天定獨特的計畫,今天人類的文明與改良必須集中在我們這塊大陸的兩端,也就是歐洲和中國。中國是東方的明珠,就如同我們歐洲是另一端的明珠一般。 本書特色 ★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 ★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 ★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利瑪竇:「中國的領導者是一個具有哲人王素質的皇帝,他公正、智慧、仁慈;中國的君主是在一些哲學家的輔佐下,維持他的統治的。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傳統哲學,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準則,個人以其修身,統治者以其治國。」 海德格將《老子》第十五章之「孰能濁而靜之徐清」、「孰能安而動之徐生」當作對聯掛在他的書房,藉以思考他心中「光與暗」論證、屬於古希臘哲學的傳統。
司馬遷《史記》載老子晚年見周之衰,西去而後出關,說明老子道家開宗祖師爺老子向異域開放,強調道和聖人的慷慨,走向多元他者。 跨文化哲學──哲學出自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哲學、不同的文化傳統應透過相互外推,豐富彼此。 從跨文化的向度,歷覽西方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跨文化互動;瞭解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彼此之間的交流。 在哲學外推的歷史中,本書侃侃而談中、西方哲學家如何彼此對話,超越主體哲學與狹隘理性的困境: 明朝時,第一位被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思想家是亞里斯多德。 利瑪竇: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耶穌會士認為像亞里斯多德這樣一位大哲,也有像中國蘇秦「髮懸樑,錐刺股」的精神,他睡覺時手持一顆銅球,下面放一個銅鑼;當他睡覺時,手一鬆,銅球掉落到銅鑼上,敲出鑼響,於是他就醒來了,繼續用功。 .利瑪竇嚮往先秦儒家對天的敬仰,他穿著儒服,從壓抑的德行觀來推解「克己復禮」之意。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才從中世紀的禁錮中獲得解放,因此「人欲橫流」。人要親近天主,就必須克制肉體慾望,陶成美德。 .被時人稱為「西來孔子」的艾儒略說:在傳統中國哲學裡有各種名詞來說靈魂,他一方面習取了中國的人性論,並透過天主教及其對亞里斯多德《靈魂論》的詮釋,把人的靈魂與人的精神本性等同,而以此來和中國哲學溝通。之所以翻譯亞理斯多德,是為了讓東海聖人(孔子)與西海聖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相逢。 文藝復興時,第一位被譯介到歐洲的中國哲人是孔子和其倫理智慧。到清朝,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派名數學家白晉到中國來為康熙服務,教學並研究數學和《易經》。 .耶穌會士介紹、翻譯的經典,主要都是環繞著《四書》、《五經》,認為其中對人整體理性的重視甚至超過西方;所介紹的聖者,主要是孔子。對於先秦儒家所訂下的人文典範最為推崇。 .萊布尼茲:我認為這是個天定獨特的計畫,今天人類的文明與改良必須集中在我們這塊大陸的兩端,也就是歐洲和中國。中國是東方的明珠,就如同我們歐洲是另一端的明珠一般。 本書特色 ★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 ★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 ★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利瑪竇:「中國的領導者是一個具有哲人王素質的皇帝,他公正、智慧、仁慈;中國的君主是在一些哲學家的輔佐下,維持他的統治的。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傳統哲學,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準則,個人以其修身,統治者以其治國。」 海德格將《老子》第十五章之「孰能濁而靜之徐清」、「孰能安而動之徐生」當作對聯掛在他的書房,藉以思考他心中「光與暗」論證、屬於古希臘哲學的傳統。
二元對立與陰陽分別代表了西方和中國文化發展中,極具影響力的思想模式。在本書中,分別追溯了西方二元對立思想與中國陰陽論述的發展過程,並在最後,追問這二種基本思維模式在當代的意義。本書特色 深度解析、比較西方的「二元對立」和中國的「陰陽」,讓讀者看見此一議題上,中西文化的異同。
這已經是一個「言必稱民意」的時代!「民意」真的就是人民的意見嗎?在中國天、君與民的三角關係中,有個知識份子階層來處理意見溝通的機制。由知識份子帶領形成的輿論,在中國歷史上,常有左右局勢的效果。中國知識份子雖不能完全代表民意,可是西方民意卻也幾經嘗試經過菁英階層運作才出現的,二者間似乎有其共通之處。本書從西方的民意和中國的輿論的根源追溯起,解構與反思民意與輿論的概念,成為一個有趣的冒險旅程。本書特色 ★ 深度解析、比較西方的「民意」和中國的「輿論」,讓讀者看見此一議題上,中西文化的異同。
二元對立與陰陽分別代表了西方和中國文化發展中,極具影響力的思想模式。在本書中,分別追溯了西方二元對立思想與中國陰陽論述的發展過程,並在最後,追問這二種基本思維模式在當代的意義。本書特色 深度解析、比較西方的「二元對立」和中國的「陰陽」,讓讀者看見此一議題上,中西文化的異同。
這已經是一個「言必稱民意」的時代!「民意」真的就是人民的意見嗎?在中國天、君與民的三角關係中,有個知識份子階層來處理意見溝通的機制。由知識份子帶領形成的輿論,在中國歷史上,常有左右局勢的效果。中國知識份子雖不能完全代表民意,可是西方民意卻也幾經嘗試經過菁英階層運作才出現的,二者間似乎有其共通之處。本書從西方的民意和中國的輿論的根源追溯起,解構與反思民意與輿論的概念,成為一個有趣的冒險旅程。本書特色 ★ 深度解析、比較西方的「民意」和中國的「輿論」,讓讀者看見此一議題上,中西文化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