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苦難中見證恩典在受難的歷史中傳承使命日據時期父親遭受牢獄之災,二二八事件喪失兄長之痛,美麗島事件夫婿遭遇政治迫害,高李麗珍女士在苦難中未被擊倒,反而藉著基督信仰的力量,走出家庭走入社會,走出台灣走入世界!她勇敢地將愛的種子散播在遍地,彰顯以馬內利的上帝與台灣百姓同行,成為時代的見證人,影響無數人的生命!
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他原是隨筆而寫,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林益仁老師為了鼓勵他寫下去,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會回應一篇。這兩位好友,成長環境極為不同,但有共同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和對台灣生態環境、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情感。 身為泰雅族原住民,又是長老會牧者的歐蜜牧師,把他自己的生長歷程,以時而有趣、詼諧,但時而悲情,甚至憤怒的筆觸,真實地書寫出來。從高山到平地又到海邊;由台灣國內越洋跨海到鄰國實際參與人道關懷及代為力爭權益等等的事蹟,在在見證了其對基督信仰的實踐,有血有淚,值得細細品味。
受過高等教育的馬偕,為什麼總是喜愛赤足踩踏在福爾摩沙的泥土上? 馬偕為何能迅速融入台灣平埔族或高山部落人民中? 奉行基督精兵的現代聖約派是馬偕宣教的指導? 源於蘇格蘭高地而後被帶至上加拿大區的習俗, 由馬偕再次移植到北台灣! 在馬偕服事生涯中,他也不斷以實際行動保護歸信者免受外部的控制, 這個信念,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馬偕對聖職專權和貴族政治的深切敵意! 身為高地農民之驕傲子孫的馬偕,拒絕盎格魯薩克遜主義的意識形態, 正如他也拒絕相信「資本主義能帶來一個美好繁榮且安適的新世界」! 要了解北台灣與南台灣長老會宣教政策的不同? 先從探索馬偕19世紀蘇什蘭高地的大時代信仰環境與背景開始, 一步一步揭開馬偕在台宣教的面紗! 本書不是一本聖徒傳記,焦點也不在馬偕宣教的事蹟,而是在揭開1871 年底當馬偕抵達這座島嶼前,形塑他生命那幾個大部分仍不為人知的世界,這些根源強烈地影響了馬偕的宣教工作,以及他帶出的新台灣基督徒的群體。 本書特色 ◆ 重建影響馬偕的蘇格蘭和加拿大的世界 ◆ 一窺馬偕在美國以及愛丁堡神學訓練及實習經歷 ◆ 深入探索蘇格蘭及加拿大的宣教運動 感謝推薦 王榮昌牧師/北台灣教會對馬偕的認識似乎是突然出現在台灣歷史的一位外國宣教師,對他的瞭解很容易陷入「天賦秉異」的人格特質,造成對馬偕的瞭解有著斷裂鴻溝的存在。作者正好將此部分補足。 林鴻信牧師/非常感謝James R. Rohrer ,使讀者對馬偕成長時期的認識突破長久以來的限制。此書著重與馬偕生命息息相關的三塊土地,使我們看見馬偕的生命特質如何孕育與互相影響,以及他對上帝國的信念與盼望中形成。 鄭仰恩牧師/羅明耀教授是一位用心且紮實的歷史學者,幾乎跑遍了加拿大、美國、蘇格蘭、英格蘭等地有收藏馬偕史料的檔案館,並將這些史料以「還原現場」的方式忠實地呈現出來。他的敘事風格簡潔又不失風趣、條理分明且描繪厚實。 謝大立牧師/這本書彌補了台灣現有馬偕研究的缺口,鉅細彌遺地鋪陳相關的時空回溯,幫助讀者像似搭乘小叮噹的時光機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馬偕家族所承接的信仰傳統。
近百年前重要史冊、關於台灣教會歷史最寶貴的中英雙語版終於問世! 這是一本為年輕人準備的宣教文獻書籍,激勵青年內心中宣教的心志,也是一本啟發心靈的正面書籍。作者劉忠堅(Duncan MacLeod)牧師不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有佈道恩賜的外國宣教師,來台期間他不斷重申教育的重要性——對個人如此,對教會更是如此;教會若停止學習,就會萎縮終至消失。這也是他對馬偕在台貢獻與現代教會的建言。 劉忠堅牧師透過文字,不斷向我們傳達一個意念,也是身為一位加拿大海外宣教師的最終期盼:幫助自己所在的本土教會成長、茁壯(自立、自養、自傳),進而幫助自己的同胞們歸信——這也是當今教會對每一位主內弟兄姊的期盼,成為基督徒、帶領更多人信主、讓福音傳遍天下,達成耶穌大使命。 本書特色 ★幫助想要國際宣教的青少年更了解海外事工的運作 ★幫助教會牧者同工更了解如何維持一個健康教會的運作
在台灣,馬偕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關後人對於馬偕的相關著述、以及淡水相關馬偕紀念建物等,文史資料都相當眾多,但本書卻透過郭和烈牧師記錄了不同的馬偕,文筆鋒利、就事論事,對於馬偕的性格有深入的觀察及剖析,必顛覆您長久以來對馬偕博士的既定印象! 本書分為六卷和16頁珍貴照片,帶領讀者進入臺灣的歷史、以及傳統民間信仰拜神的由來。除此之外,作者將馬偕時代以前的基督教簡史:十七世紀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在臺灣北部,及「荷蘭歸正教會」在臺灣南部的佈教情況。第三卷介紹來臺宣教前的年輕馬偕、家庭及如何成為海外宣教師的經過。 本書最重要的核心主題是第四卷愛主愛臺灣的馬偕博士,介紹馬偕以淡水為根據地,如何學習臺灣話、自編字典、招收門徒、拔齒醫療,展開北部的宣教事工,還有馬偕的婚姻、巡迴佈教、建設教會、神學教育、遭受清法戰爭及清日戰爭的苦難等等,可謂是一卷珍貴的教會史料。後二卷介紹臺灣社會初代教會歷史,馬偕如何訓練門徒及本地傳教者和他的宣教逸事。 本書結尾是馬偕逝世篇章,介紹馬偕罹患重病依然不忘北部教會之未來發展,及一九四〇年六月二日馬偕別世,六月四日於淡水「理學堂大書院」禮堂舉行告別式情形。附錄介紹馬偕博士「日記」摘錄及其代表性著作,並特別感謝真理大學校史館提供馬偕珍貴照片。 ※ 本書是《偕叡理牧師傳: 包括三百餘年前西班牙與荷蘭來臺佈教簡史》重編修訂版,民國60年郭和烈牧師的舊作。其中內文因當年的資料查找不易,有誤處今特由牧師林昌華及牧師娘蔣茉春專業審訂;章節、段落、譯名重新校對、修訂、潤飾,讀起來格外流暢通順,是值得您一看再看的好書。
「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這是陳定南最令人傳頌的經典名言,也是他畢生堅持與榮譽同在的最佳寫照!一個擇善固執的政治家,用他的一生,活出這個時代欠缺的典範和價值。廉能、遠見、魄力、堅持公理正義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是陳定南留給臺灣人最珍貴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們後世子孫的最佳學習典範。
我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扎根於美國這個偉大的國家, 我相信這個國家必將再次崛起,實踐其建國信念, 即所有人生而平等。 ─馬丁.路德.金恩 深具人權思想的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帶領美國黑人進行多次爭取民權的運動,在邁向自由的路上,面對諸多阻撓與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他始終堅持「非暴力」的中心思想,呼籲眾人以和平的抗爭方式表達訴求。他以愛制暴,在溫柔的堅定中凝聚起黑人與白人,共同在美國的人權史上留下美麗的印記。雖然最後死於「暴力」,但他的精神已經成為深植人心的典範。
自願成為窮人、一生服侍窮人的修女; 平凡弱小的女子,變為世界最有力量的女人; 她是個用愛與憐憫征服世界的革命者。 德雷莎修女於1910年8月16日,誕生在馬其頓。原名愛格妮斯,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受母親影響,愛格妮斯從小便很關心窮人,甚至對貧窮有非常獨特的見解。 愛格妮斯高中畢業後決定加入修女會,經過修女院一連串的訓練之後,愛格妮斯正式成為德雷莎修女。德蕾莎修女隨即被派往加爾各答的聖瑪莉中學,擔任地理和歷史課程教師。但在校園之外德雷莎修女看到到處是無家可歸的人,重病、殘廢、被棄養、飢餓與垂死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令德蕾莎修女久久無法平息。 於是德雷莎修女又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她決定放棄舒適的修院生活走進窮人當中親自去照顧他們。從此開始她服務窮人的事工。為了真正幫助窮人,她讓自己也成了窮人,她穿著印度最貧窮的婦人所穿的莎麗(sari),過最簡樸的生活,連她身邊的修士與修女也都謹遵守貧的精神。 德蕾莎修女認為,服侍窮人就是服侍耶穌,她在這些人身上看見基督。對窮人來說,他們除了渴望糧食或物質的滿足以外,他們更渴望的是作為人的尊嚴。德雷莎修女不只關愛窮人,她更出自內心的尊敬他們。 德蕾莎修女因為服務窮人的事工獲頒無數獎項,但這些獎項對她來說並不重要。她曾說不是她重要,而是這項工作重要。她就這樣忠心於她的這項事工,即使在疾病纏身的晚年,依然繼續她的服事。 她一生對窮人、病人、無家可歸之人、痲瘋病人、及垂死之人的無私奉獻,例子不勝枚舉。但可以總結的說,她是一個以愛領導的實踐家。 ※ 本書是《以愛領導的實踐家:德蕾莎修女》的修訂版,曾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第30次推介)。
您知道是誰 ~ 主持清末廣學會發行萬國公報 創辦山西大學來華奉獻四十五個年頭周旋於清廷權貴之間,為要傳揚福音本書紀念英籍宣教士李提摩太來華宣教一百四十週年。不同於其他李提摩太傳記,作者採第一人稱的說故事寫法,依史料揣摩李提摩太當下的心境,以類小說筆法融入許多內心戲,盼使讀者「站在李提摩太的肩膀上」,一同增加屬靈生命的視野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