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衝突預防概念切入,探討當前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包括東協區域論壇、東協擴大國防部長會議、東亞高峰會等,對區域安全秩序建構的特殊意涵。以東協模式為運作基調的制度特質,使區域多邊途徑有助於改善亞太安全環境,產生結構性衝突預防效應,但卻阻礙了發展即時降低緊張情勢、化解衝突風險的直接衝突預防措施。前瞻未來,除了持續推動預防外交以提升直接衝突預防功能之外,「架構」途徑有助於建構威脅預防的區域安全秩序。
本書探討兩岸的核心問題,包括認同、主權、治權、互信,以及和平協議等。作者從歷史脈絡、政策論述、憲法、國際法、國際關係、中華文化等多個層面進行析論,是認識兩岸核心問題必要的參考著作。本書是作者繼《兩岸主權論》、《兩岸統合論》、《全球化與兩岸統合》、《統合方略》一系列兩岸著作後的最新力作,也是繼《兩岸政治定位探索》、《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後再一本深入探討兩岸核心問題的專著。
中國自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之後,石油消費量迄今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為確保原油供應穩定,中國積極開展石油交易、外交結盟、軍售及貿易合作並進的政策,從西伯利亞到非洲、從中東到亞太,中國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已構成歐美國家掌控地緣優勢巨大的挑戰。東海油田爭奪、麻六甲海峽安全、西伯利亞開發、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反恐行動、中東石油危機、非洲人權問題、拉丁美洲反美風潮等議題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但其實都可以從中國石油外交策略中釐清脈絡。鑑於坊間論著對於上述議題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架構,因此作者針對中國依賴進口石油所牽動的外交政策轉變,提出以中國為核心,向外與產油國利益結合所形塑的安全複合體系,同時整合地緣政治觀點分析體系潛在問題,試圖以全新的理論架構作為回應。 本書所提出的石油外交安全複合體系概念,從中國追求國家發展之整體戰略,向外推導至國際地緣政治層次,觀察中國如何因應產油國政治風險和運輸路線風險,並同時處理美國、日本及俄羅斯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態勢。對於中國未來石油安全與全球石油供應議題,本書將根據現有理論架構,提出明確的趨勢預測,便於後繼研究者更有系統地檢驗相關問題。
本書從「症候」的形成與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展出中國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對文本的審視、閱讀和建構是如何可能的,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症候」是如何通過研究者的研究過程中被表現出來,並且對意識形態、文本或是隱藏在研究者背後所有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制約和建構提出反思。「症候」的形成可以是時空因素的制約,也可以是研究語境的制約,甚或就是研究者個人的因素。因此,在「症候」的制約下,研究者研究出來的成果,並不是代表一種絕對的真理或答案,而是可以具有百家爭鳴似的討與對話的空間。
本書從日本對外政策的歷史經驗與廣島的軍事角色為主軸,時間涵蓋明治至昭和天皇時期,共劃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明治天皇的軍事改革、尊王倒幕及明治天皇的軍事成就;第二個部分集中在日本內部有關國家路線的爭辯,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有關「和」、「戰」爭論及雙方的觀點;第三部分主要焦點在戰後的日本、日本的未來,及全球化與日本的政策選擇。
本書由反思與重構全球化下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下手,分析在全球化下應當如何看待人類處境與時代發展的問題。 同時結合後殖民論述,探討在全球化架構下,後殖民論述的實際應用與應識面對的幾個論述上的盲點,包括思想文化的互動雜交,企業管理的多元模式以及殖民與解殖的辯證發展。 書中企圖通過對全球化架構與後殖民論述的結合,以辯證思維和多元因果來解構和取代傳統二元對立與單線因果的思維邏輯,為全球化的現在與未來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與論釋的面向。
本書的重點在說明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對喀什米爾之爭的原因和經過,分析美國自冷戰時期以來對印、巴兩國政策的目的和演變,指出美國常隨其全球戰略的變動而調整對印、巴兩國的政策,但始終面臨下列的難題:既需要重視印度,又不能忽視巴基斯坦;既無力化解喀什米爾之爭,又無法阻止兩國發展核武和飛彈,導致南亞數度有核武之虞。
本書發現,卡特總統對民航解制的認知應是美國一九七八年民航解制法案制定的真正推手。卡特總統基於其對自由經濟之理念,上任之初即做出民航解制之決策,親身參與,積極推動。同時,亦將民航解至極民航局之裁撤發展成其振興經濟以及政府再造策略中的重要指標。不但藉此滿足航空消費者長期以來的改革需求,亦達成社會大眾對政府有效經營的無線期盼。
兩岸的問題 本書為前瞻性研究,也可以算是作者對兩岸政府的「國是建言」。本書的獨特性在於為兩岸在「統」、「獨」、「維持現狀」之外找尋第四條路,主張兩岸以「統合」的方式迎向未來,是目前華人社會第一本從理論架構提出「兩岸統合」的專著,也完整地交待了作者對兩岸關係的整體系統思維。 本書的完整性在於作者從國際法、國際政治、兩岸政策、政治社會學的認同、現實主義的國家安全與政治經濟學的經濟發展、統合理論、歐洲統合經驗、民意表達方式等各個層面作了全面與詳盡的探討。 本書的學術創見性在於提出了「整個中國」、「第三主體」、「重直性重疊認同」、「兩岸財」、「我群主義」等概念與理論基礎,並對兩岸未來的可能發展,包括簽署《基礎協定》、國際代表性、成立相關共同體等如何兼顧兩岸人民共同利益各方面提供出了具體而客觀的意見,值得關心兩岸未來人士參考。 作者簡介 張亞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現任教於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並任外交部外講所講座。 著作/《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 《兩岸統合論》 《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 《兩岸主權論》 《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件》
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側重在對中國大陸的探討,包括對意識型態、黨政、民族主義、經濟、教育、軍事、外交方面作介紹與論述。 第二部分則針對兩岸關係討論,包括國際間對兩岸地位的看法、兩岸的基本政策、兩岸交流體系的建立、交流秩序與協商、社會、經貿、文化等交流,以及兩岸與港澳。 在議題上,本書完整的將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結合起來討論,以俾通盤認識;在分析角度上,從國際、台北、北京三個面向進行分析,以助全面了解。 在立論立場上,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事實與爭議性的問題做清楚的呈現,以供自行判斷;在教學自修上,提供相當多的問題與討論,以利共同研討。 本書的完備與客觀性,使其值得作為研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教學與參考專書。 作者介紹 張亞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研究所博士。 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現任教於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並任外交部外講所講座。 李英明 彰化縣人,現任政大東亞研究所教授。
是茁壯,還是萎靡 1978年以來,中共持續的經濟改革,造成了中國大陸社會空前的劇變。這種變化反映在文化層面,在人們之「整體生活方式」上,其表徵為何?有何具體後果?其意義又如何?……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分別從統治之意識形態的轉變,民間「關係本位」文化、流行文化的興起,知識份子精英層之認同危機,以及「本土化」之民族主義思潮的轉折等角度,深入探討了此次文化轉型及其衍生之社會政治意涵。 作者簡介 羅曉南 政治大學新聞系、東亞研究所碩、博士班畢業。曾任教於東海大學文學院、政治系、政治所。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著作/《論毛澤東崇拜》、《當代社會政治理論對話錄》(編譯)、《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