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照相機被引進臺灣,為家族造像留影的功能鍵,從此啟動。黑白的老照片、褪色的彩色照、新拍的豔麗照片,逐漸的拼成台灣人一百年來的家族臉孔。這場《臺灣一家親》展覽努力挖掘出散佈於北中南東各地的,庶民家族故事。各個家族開枝散葉、枝繁葉茂,子孫雖不再聚居,但常因親族結婚、作壽而相聚拍照留念。比起昔時攝影較為鄭重其事的時代,現代的家族臉龐上,出現了較多的自信、親和,反映出百年來臺灣人追求的幸福平安、多元融合。我們繼續拍攝家族照,臺灣,一家親!
「客家」是臺灣居民中第二大族群,但由於族群性格較屬內斂保守,所以過去彷如一支無聲的隊伍,隱遁於各地。飲食是探討一個族群文化最重要的媒介,2010年「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從飲食入手,企圖從中發掘客家人文歷史,《飯碗中的雷聲》乃該研討會的論文集。 本書收錄16篇學者論文,探討臺灣、大陸、馬來西亞、南洋等國的客家飲食,不難發現客家菜大抵屬於重內容、輕形式那一路,味濃而下飯,基本內涵屬農村菜,表現為一種庶民文化,反應客家憨厚質樸的真情。
一個在二十年前,被台大、馬偕和榮總名醫一致判定此生可能不會走也不會說話的重度腦性麻痺兒,卻以無比的勇氣與力量,在成長的過程中,走出令人感動不已的精采人生!就在爸媽以為一切正邁向坦途時,突然間,上帝又讓她面臨了必需換肝的?運。 腦性麻痺從來不曾擊垮包錦蓉的人生,儘管學習任何事都要多花十倍以上的時間,但疼愛她的家人披荊斬棘用「愛」鋪了一條路,加上錦蓉過人的意志力與決心,二十歲的她,無論在繪畫、游泳、詩歌朗誦、跳舞各方面都有超出意料之外的傑出表現。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包錦蓉,更透過油畫創作,以用色豐沛的筆觸,揮灑出心靈深處對於人、事、物的熱愛。「樂觀勇敢」就是她最大的創作動力。 「我希望有一天能成為特殊奧運選手。」包錦蓉說這句話時,美麗的臉上滿是自信的神采。從一個曾被醫生判為今生不能走、不能說的孩子,到今天成為激勵別人的楷模,她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對生命負責,因為從來不輕言放棄,才有今日我們所見到的精采成就。她的每一步都將會是後來的、有同樣遭遇的孩子的希望。 願此書能鼓勵天下所有不幸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用一種積極但心平氣和的態度,面對上帝給我們的人生功課。「凡事背後,必有主最好祝福和最深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