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歷史,只有中華民國在百餘年的建國歷史中,先後歷經了革命、遷徒與重建的三個巨大轉折。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辛亥革命後採行和解共生的轉型正義而邁向現代化,爾後在亞洲大陸對抗日本法西斯武力侵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但在1949年,卻因為內戰失敗而遷徒到臺灣。 中華民國在臺灣,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它以不對等的實力與共產中國對峙長達近七十年,期間在體制上從威權邁向民主,以及推行「臺灣化」現象。然而這些變化,將與共產中國產生哪些衝突和影響?本書收錄豐富而詳實的史料,提供讀者深入認識中華民國的百年風雲,以及兩岸關係的最新發展。
本書以工具書的型式呈現一部橫跨六千年的西洋通史。 全書以歐洲史為軸心,自西元前四千年近東和埃及地區等西方文明源頭的發展,以迄現代全球化的國際社會現勢,採大事編年與紀事本末的混合體書寫,對每個時代中重要事件及人物功績做簡要記載,是一本認識西方與世界歷史必備的工具書。 本書附錄增列歐洲歷史分期表、歷代教宗簡表、人文藝術界的百大名家、世界20大知名博物館、重要國際組織與會議等資訊。
本書分析蔣經國主政時期的國內外局勢、內閣菁英分析、權力分配及特質,以及他所拔擢的政治菁英對臺灣的影響。 全書從1972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的外交危機下,蔣經國組閣的閣員特色,以及擔任總統時的閣揆孫運璿、俞國華,領導臺灣建設經濟,力抗美中建交的動盪、走出江南案、十信風暴;而在蔣過世後,他所拔擢的李登輝出任總統,促成本土意識抬頭、國民黨菁英分裂;最後以連戰組閣的政治局勢作收尾,並綜論分析這批政治菁英的特質。 蔣經國主政的時代,是中華民國的人民最緬懷的時代,透過本書或許可對現今處於政治紛亂的大眾,一些啟示與省思。
本書由作者自述與抗日、剿匪名將胡宗南將軍戀愛、結婚、共同奮鬥,以至宗南先生逝世為止,近四十載的真實故事。文字溫婉質樸,情感真摯動人,不僅可作為散文佳作來欣賞,其中記述胡將軍的人格與事蹟,凸顯出國家動盪的時代背景,因此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本書特色1.紀錄抗日剿匪名將胡宗南將軍四十年的生活歷程。2.本書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以真摯情感和血淚所刻畫出的中國現代史。全書沒有訓詞,沒有高調,而是動人心弦的真實故事。3.此書是妻子追念丈夫的回憶錄,是千言萬語有血有肉一部空前的傳記。4.最平易近人的近三十年國民革命史料,有其特殊的貢獻與崇高的價值。5.本書文筆優美,歷久彌新,對青年人具啟發性。
本書是前考選部吳部長對往事的片段回憶。在他尚未退化的記憶裡,把一些成功的檔案解密,做經驗的傳承,也讓讀者們了解一位平凡的軍人子弟,是如何一步一腳印的走過從前。從竹籬笆內的日子,到踏上政治的不歸路;從打過那美好的仗,到入閣與主持考政的宏觀思維。從一位中學教師到大學的講座教授;從救國團的縣團委會組長到總團部副主任;從縣黨部委員到中央委員、中央社工會主任及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從嘉義縣政府的幕僚長到官居特任的部會首,全書共分八章,吳部長做一精采紀實。本書特色1.吳部長緬懷數十年生涯發展的過程,與其說是命運的安排,不如說是自我淬礪奮發的結果。2.吳部長只有對自己理想的堅持,沒有對財富的嚮往;只有對工作理念的執著,沒有對名位的計較。3.每次新職的任命,都是被動的接受,從未有過主動的爭取。所以,對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提攜過他我的人,惜緣、感恩。本書提供社會大眾一個人格典範最佳學習的榜樣。
本書參考最新史料,以編年史貫穿,完整呈現中華民國百年建國大業的發展史,並專章介紹中共崛起及當今的政治變遷,以及兩岸當前現況的探討。立論客觀、著述嚴謹、資料詳實,可供大學生及對中華民國歷史發展、兩岸關係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西餐禮儀中,麵包不能整塊拿起來啃、有頭有尾的魚不能翻面、水果不可以用手直接拿著吃;吃日本料理時,筷子是橫放在筷架上,而且使用時不能含在口中,懷石料理講究簡樸,雖精緻但菜色少,配合茶道進行。我們可不要讓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名,拱手讓人了。本書特色坊間的國際禮儀著作多為厚重的教科書,閱讀的負擔較大。本書輕薄短小,便於攜帶閱讀。尤其目前觀光休閒科系正夯,正好適合推廣。本書啟示愈來愈多人重視休閒,出國旅遊的風氣日趨盛行;隨著商業交流國際化,海外商務洽談日漸頻繁,人與人之間的禮儀應對更顯重要。
本書以客觀的歷史高度,深入剖析臺灣百年來的政治發展。從日本殖民臺灣51年的統治下,曾引發的抗爭,以及皇民化效應;臺灣光復初期的228事件與土地改革等政、經事件,對臺獨運動與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1949年的大遷徙,如何帶來臺灣巨大的衝擊與融合,並促使中華民國重建與再生。歷任總統的領導風格與時代意義,如蔣介石、蔣經國的「溫和威權主義」;李登輝代表的本土政權;陳水扁象徵的政黨輪替與民主化意義;馬英九力挽對立的兩岸關係與撕裂的族群意識,都在本書中精闢剖析,是了解臺灣史、臺灣在地意識的最新研究著作。
客家人的歷史 有道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客家,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視同種同文,都有一個共同的根,那就是歷史上從北方遷居贛閩粵交界區域的客家祖先。不過,客家祖先自北南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久?他們在北方的原居地到底屬於哪一個區域?先民自北南遷的途徑和形式是怎樣形成的?對於這些基本的問題,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為了弄清真相,很需要來一番「客家故事從頭說」。 過去比較流行的是羅香林先生的觀點。羅香林先生寫了《客家研究導論》和《客家源流考》兩本專書,對於客家人的來龍去脈提出了一套系統的理論。 他認為,客家人的遷移史可以追溯到兩晉之際的「永嘉南奔」,西晉末永嘉年間,北方士民過江避亂,是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南遷﹔唐末由於黃巢之亂,客家先民再度南遷,部分人已入居於贛閩粵邊的山區﹔此後兩宋之際、明末清初及清朝咸同年間,客家先民都曾因時局的關係被迫大規模遷移,總計自西晉末至清代,客家先民有過五次大遷徙。 關於作者 謝重光 一九四七年生,客家人,先後就學於福建第二師範學院中文系、廈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得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福建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歷史所副所長、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玄奘研究中心。現任廣東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學報主編、研究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國際客家學會理事、福建省宗教研究會副會長。著有:《漢唐佛教社會史論》、《中國僧官制度史》、《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客家源流探》、《唐三藏傳》、《金門史稿》等多種。
紹興 「紹興如果還有一圈完整的城牆,那城牆門上就應該高懸一杆酒幌,大書一個「酒」字。這是一座酒城,一處耐人尋味的醉鄉。唐詩人賀知章,號四明狂客,其『醉後屬辭,動成卷軸,文不加點,咸有可觀』。」 紹興,曾經是越國古都。素稱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有數千年的歷史遺存積澱,幾乎每一步都能踩著一處典故。翻開紹興的歷史,就是翻開了一步厚重的線裝書,散逸出的人文氣息,令人忘返。 走進紹興,就好比走進了一軸民俗風情話,烏蓬船、黑瓦、白牆、老街、深深小巷.......散文家杜文和以他特殊的才情,展現稽山鑒水間一方厚土的風貌。當我們駐足會稽山、徜徉山陰道時,想必會尋覓到這酒鄉滿滿的醉意。 作者簡介 杜文和 一九五四年生,江蘇人。由新聞起步,進而踏入文壇。作品有小說集《一指恨》、《牧野津古渡》,散文集《雨竹影》等十部。另著有電影劇本《六陵劫》、電視劇《孔乙己軼事》、電視連續劇《魯訊與許廣平》、電視連續劇《紹興師爺》刻本的總統稿、電視風光片《夢之旅》劇本總撰稿。小說《罷棺》曾獲「當代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