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時代的抗爭者》系列是一部記錄當代中國抗爭者的心靈史。即使在這至暗時刻,仍有一群抗爭者挺身而出,不甘接受「韭菜」或「人礦」的命運。他們猶如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推著巨石奮力前行;他們更如同普羅米修斯,在黑暗中燃起火焰,印證了法國思想家卡繆(Albert Camus)所說:「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我反抗,故我們存在。」《永不屈服》是《黑暗時代的抗爭者》系列的第三卷,記錄了五十位抗爭者的故事,涵蓋了中國本土、香港、台灣、圖博、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族裔,包括:茅于軾、章詒和、朱耀明、何清漣、富察等。這些抗爭者具有各種不同的專業及背景,有教授、作家、導演、出版人、律師,也有農夫、工人。他們跨越世代,年長者與年輕者相差七十二歲,信仰各異,他們都心懷赤子之心並愛人如己、追求民主自由而輕視權力。這些抗爭者以多種形式反抗中共極權政府,卻遭受不同形式的迫害,包括取消教職、吊銷律師執業資格、剝奪工作機會,甚至遭受監控、拘留、折磨和判刑入獄等。他們的生命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們的存在讓中國的未來有走向民主自由的希望,成為一民主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本書希望成為一座橋梁,連接中國本土和海外的「抗爭者」,讓他們得以相互激勵,更讓這些勇士得到廣大讀者的肯定與支持。
《黑暗時代的抗爭者》系列是一部記錄當代中國抗爭者的心靈史。即使在這至暗時刻,仍有一群抗爭者挺身而出,不甘接受「韭菜」或「人礦」的命運。他們猶如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推著巨石奮力前行;他們更如同普羅米修斯,在黑暗中燃起火焰,印證了法國思想家卡繆(Albert Camus)所說:「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勇者無懼》是《黑暗時代的抗爭者》系列的第二卷,記錄了五十位抗爭者的故事,涵蓋了中國本土、圖博、東突厥斯坦、南蒙古、香港、台灣和海外華人圈,包括:李柱銘、林榮基、陳健民、高智晟、胡佳、周庭等。這些抗爭者具有各種不同的專業及背景,有教授、作家、記者、前官員、律師、藝術家,也有學生、農夫、工人、和殘障人士。他們跨越世代,年長者與年輕者相差七十歲,信仰各異,他們都心懷赤子之心並愛人如己、追求民主自由而輕視權力。 這些抗爭者以多種形式反抗中共極權政府,卻遭受不同形式的迫害,包括開除學籍、取消教職、吊銷律師執業資格、關閉企業、剝奪工作機會,甚至遭受監控、拘留、折磨和判刑入獄等。他們的生命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們的存在讓中國的未來有走向民主自由的希望,成為一民主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本書希望成為一座橋梁,連接中國本土和海外的「抗爭者」,讓他們得以相互激勵,更讓這些勇士得到廣大讀者的肯定與支持。
《當代英雄:黑暗時代的抗爭者》是一部記錄著當代中國抗爭者的心靈史。即使在這至暗時刻,一群有名或無名的反抗者挺身而出,他們不甘接受「韭菜」或「人礦」的命運。如普羅米修斯般,他們在黑暗中燃起火焰;如西西弗斯,他們推著巨石奮力前行。儘管被冷漠、辱罵所包圍,他們仍在黑暗中發光,因為與其詛咒黑暗,他們寧願讓自己發光。 本書記錄了五十位抗爭者的故事,涵蓋了中國本土、圖博、東突厥斯坦、南蒙古、香港、台灣和海外華語圈。他們來自不同專業和背景,有教授、作家、記者、律師、藝術家、醫生、前官員,也有學生、農夫、工人、保安和殘障人士。他們跨越世代,年長者與年輕者相差八十歲,信仰各異,他們都心懷赤子之心並愛人如己、追求自由而輕視權力。 這些抗爭者以多種形式反抗中共極權政府,卻遭受不同形式的迫害,包括開除學籍、取消教職、吊銷律師執業資格、關閉企業、剝奪工作機會,甚至遭受監控、拘留、折磨和判刑入獄等。其中被拘押和判刑者佔多數,有些人至今仍在獄中。本書希望成為一座橋樑,連接中國和海外的抗爭者,促進不同環境下的抗爭者之間的了解、交流和支持。 法國思想家卡繆(Albert Camus)說:「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我反抗,故我們存在。」本書呼籲讓英雄不再只存在於獄中,而是得到支持者、社團、政黨和更宏大的生命共同體。若你無法成為英雄,成為英雄的土壤也是一種支持。閱讀並轉發抗爭者的言論,是對英雄的支持,也是人們的自我拯救。 《當代英雄:黑暗時代的抗爭者》是對這些英雄的記錄和表彰,一部自由人的心靈史。他們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們的存在讓中國的未來不再只是崩潰的命運,而是有希望的鳳凰涅槃。這部書也關乎「世界會變好嗎?」的大哉問,是一部激勵、啟發和引領人心的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多卷本人物傳記:涵蓋多個世代的抗爭者,從一九二○年代至二○○○年代出生的英雄。 ◎關注無名英雄:將不為公眾所知的抗爭者納入書籍,不讓他們的事跡被遺忘。 ◎各種形式的抗爭:抗爭者以多種方式反抗中共極權政府,面對迫害與打壓而無所畏懼。 ◎跨越國界的連結:希望本書成為連接中國和海外抗爭者的橋樑。
在《1927:共和崩潰》中,余杰透過對25個精彩民國人物生平事蹟的深度考察,進一步呈現這個關鍵年代的政治、社會與思想脈絡。 ★北京政府末代總理顧維鈞,有理有據地為弱國贏得外交勝利。 ★23嵗當上中共中央秘書長的鄧小平,經歷了1927年清共的血腥屠殺之後,變成毛澤東口中「開鋼鐵公司」的無情漢,1989年揮手下令天安門屠殺的原因可追溯到1927年。。 ★桂系年輕將領白崇禧,對國民黨宣揚的革命學說一知半解,在北伐路上大展拳腳,從南京打到北京,意氣風發,卻迎來桂系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雲南王」龍雲經歷了一場與死亡擦肩而過、並讓其失去一隻眼睛的政變,展開他長達18年的統治,並積極推動雲南的現代化,包括「西南聯大」,並修築了京滇、滇川、滇桂、滇緬、中印、滇康等多條公路。 ★楊愛立短暫而多姿多彩的一生,她的從影經歷,就是一個東方與西方、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不斷被定義、闡釋、想像與改寫的過程。儘管楊愛立不斷掙扎、不斷妥協,她所能獲得的成功是有限的,超前於時代的人,總是遭遇到悲劇性的命運。 ★藏、漢、回混血的弱女子劉曼卿,以南京政府第一位赴藏特使的身分,一路披荊斬棘,回到童年生活過的拉薩,受到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破例接見。 除上述人物之外,本書分別從25位共和的守護者、政權的顛覆者、動刀槍者、時代的開風氣者、民族的尋路者、與外來的異域人士等六種角度,透視民國終結的真相。內容廣泛多元,人物刻畫精彩生動,是深入瞭解民國歷史與國共興衰不可多得的讀本。
《1927:民國之死》顛覆了過去所有關於北洋時期的論述。 書中據史料展示,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已有三權分立之結構、多黨競爭之格局、各級選舉之實踐、地方自治之嘗試,以及公民自由之保障。北洋時期這17年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均有長足進步,而1927年北洋政府被國民黨軍武力推翻,即意味中華民國已死。北洋時代的「舊軍閥」們,比起國民黨時代的「新軍閥」,離文明世界更近。北洋政府廣納文化精英,如同群星璀璨,「短暫但蓬勃的自由氛圍一度在中國大地上欣欣向榮」。 1927年是誕生了16年的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是其滅亡之時。 若以19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之前與之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1927年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北京中華民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蔣介石雖然血腥清共,南京政權仍亦步亦趨仿效蘇俄體制,以黨國一體化、黨軍一體化、黨政一體化為依歸。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具有獨立立法權的國會和具有獨立司法權的最高法院,是不存在的;民選各級官員、代議士的制度和程序,也是不存在的。南京政權實質上是一黨獨裁,卻以「軍政、 訓政、憲政」之「三部曲」欺世盜名。 早在1949年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顛覆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之前,1927年國民黨的黨軍北伐就已顛覆了在淒風冷雨中苦苦掙扎的中華民國,所以,蔣介石而非毛澤東,才是中華民國真正的「顛覆者」。 作者仿效歷史學家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之寫法,描述25位核心人物(兼及75位次要人物,共有一百人登場亮相)在1927年前後生命歷程、政治觀念及精神取向之變遷。雖然是小說般生動靈活的筆調,卻有成為思想史的企圖。希望這本書能啟發更多人為民主、轉型正義,以及文化圈之精神重建,尋找一條可行的路徑。
與其說中華民國是 1949年被中共所終結, 早在1927年被蔣介石自己顛覆! 看1927年表面上成功的反共, 無法阻擋22年後的赤潮氾濫。 本書是美籍華文獨立作家余杰繼《1927:民國之死》、《1927:共和崩潰》之後,1927系列的最新力作! 為了呈現民國歷史的真相,作者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之筆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當時民國的真實面貌。其中既包含了蔡元培、吳稚暉、陶希聖、周恩來、瞿秋白等國、共兩黨之重要人物,也包含了被學者相對忽略的傑出女性,例如呂碧城、鄭毓秀;還有哈雷特‧阿班、佐佐木到一等外國人。本書藉著25篇關鍵人物的傳記,以宏觀且細究的筆法,為讀者解析反共失敗的真相。 名人推薦 李筱峰(歷史學家及政治評論家,台北教育大學榮譽教授) 胡川安(作家及歷史學者,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汪浩(作家、外交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駱芬美(歷史博士、臺灣史作家) 管仁健(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 王飛凌(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連曦(美國杜克大學世界基督教研究講座教授) 蘇曉康(著名文學家、異議人士、《河殤》總撰搞人)
我們如今所享受的大半的美好生活,都是英國和英國人所賜!感謝那些改變英國乃至人類歷史的英國人:約翰王、威廉‧華萊士、莎士比亞、牛頓、庫克船長、埃德蒙.伯克、瓦特、亞當.史密斯、納爾遜、南丁格爾、狄更斯、維多利亞女王、邱吉爾、歐威爾、西格蒙德‧沃伯格…… 作者走訪不列顛群島,在不同的地點得到不同的啟發,並從歷史上的顯赫人物之生平獲得靈感,借古諷今。當中有國王及女王、有思想家伯克及政治家邱吉爾,有銀行家沃伯格,有大文豪莎士比亞及狄更斯,有科學家牛頓,有護理界先驅南丁格爾,每一位都是形塑不列顛文化的關鍵人物。讀者彷彿進入歷史長廊,感受群島上人民的艱辛及喜悅。—— 梁文韜(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 人口才我們三倍且長居全球軟實力排名第二的英國,以證據告訴我們一個島國能如何成就璀璨的人類文明。余杰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如果夜晚的星空是現代世界的化身,而肉眼可見的星群是締造這世界的偉人,那英國大概就是不分南北半球都耀眼可見的獵戶座。——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
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他原是隨筆而寫,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林益仁老師為了鼓勵他寫下去,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會回應一篇。這兩位好友,成長環境極為不同,但有共同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和對台灣生態環境、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情感。 身為泰雅族原住民,又是長老會牧者的歐蜜牧師,把他自己的生長歷程,以時而有趣、詼諧,但時而悲情,甚至憤怒的筆觸,真實地書寫出來。從高山到平地又到海邊;由台灣國內越洋跨海到鄰國實際參與人道關懷及代為力爭權益等等的事蹟,在在見證了其對基督信仰的實踐,有血有淚,值得細細品味。
2006年和2008年,作者應德國筆會、德國外交部及歌德學院的邀請,走遍德國三十多個大小城市和鄉村,根據在德國接觸到各界人物、事件、風景、建築等方面為素材,採取遊記、對話、訪談、評論等多種文體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以親身感觸和豐富資料為基礎,鮮活而生動地傳達出「德國經驗」對中文讀者的啟發意義,在2009年完成《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一書(台北:允晨出版)。此書出版後,中國在納粹化的方向上加速行駛,作者的人生也發生了劇變。與作者亦師亦友的劉曉波因零八憲章被捕並被判重刑,2012年1月,作者不堪中共暴政之迫害,全家流亡到美國。 初版13年之後,余杰增補新的材料和近年發生的事件,讓全書更為豐富與鮮活,並重新定名為《德意志的美與罪》。當年,余杰奮筆疾書,大聲吶喊,卻無人傾聽。他在書中所作的預言如今一一實現,他在書中的警告,至今仍未過時。 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對於台灣,《德意志的美與罪》一書是民主化、民主鞏固和轉型正義的必修課。對於熱愛民主自由、追求正義的讀者,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感謝推薦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之所在:余杰寫的固是德意志五百年前至當下的盛衰風華史,字裡行間,卻也處處透露著面對當代中國淪為共黨迫害人權,扭曲真理的對象之悲憤與憂心。而難能可貴的是,此憂心也兼及於陷入中共魔爪的香港及飽受威脅的台灣。尤其在論評「人權壓迫史」之章節裡,台灣的鄭南榕烈士和德國的紹爾兄妹、中國的劉曉波和廖亦武並列,令我讀了心頭震撼不已。 (謝志偉——台灣駐德代表) 余杰透過這本書帶領中文讀者穿過德國近代、當代史的漆黑隧道,轉接光明大道,同時也對照著中國近代、當代史至今尚拋錨在交流道上的黑暗軌跡,非常精彩! (廖亦武——紹爾兄妹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瓦茨拉夫.哈維爾基金會獎得主)
《正義的追尋:臺灣民主地圖第四卷》是余杰繼2017年端出第三卷「臺灣民主地圖」後又一力作。余杰用憐憫和愛關懷曾經發生在臺灣的人權事件及歷史抗爭血淚,用正義追尋每一個為民主犧牲奮鬥的紀念碑,余杰親自踩踏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景點,足跡遍布全臺,從臺北濟南教會出發,穿過歷史的長廊,直達高雄二二八紀念公園,並深入離島澎湖、馬祖,直到金門翟山坑道,他用報導者的角度,敘事、敘人、敘文化,題材廣泛、觀點宏遠。閱讀此書就好像也跟著余杰做了一趟臺灣環島旅行,在旅行的範疇裡多了歷史觀點,對有心想要認識臺灣民主奮鬥史與國際人權自由的讀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這是陳定南最令人傳頌的經典名言,也是他畢生堅持與榮譽同在的最佳寫照!一個擇善固執的政治家,用他的一生,活出這個時代欠缺的典範和價值。廉能、遠見、魄力、堅持公理正義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是陳定南留給臺灣人最珍貴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們後世子孫的最佳學習典範。
「博物館如何誕生?」是知名文化政策學者Tony Bennett曾提出的大哉問,在殷寶寧教授筆下,則翻轉成為探問臺灣獨特歷史與政治情境的本地疑旨,開展出值得關注的後殖民視野和社區焦點。 當前臺灣的文化治理研究,空間上聚焦於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主要城市,時間上則專注於日治時期與戰後階段。相對於這個主導趨向,殷教授選擇淡水小鎮,以後殖民視線凝望馬偕牛津學堂與紅毛城代表的西方傳教暨商貿脈絡下的現代性權力構造。 本書的寫作環繞著以「淡水」為核心,與其說是刻意地挑選出這個「地方」作為研究的對象,不如說是淡水蘊含的豐富文化地景與歷史場所精神,訴說著太多的故事,誘發人無法忽視。特別是研究者多年來在淡水的持續觀察:從組織性設置的「博物館」,到經由文化治理機構所認可的「文化資產」,一直到「文化景觀」變遷三者之間有機的辯證關係,不斷誘發著對這些相關課題彼此動態變化所激盪出文化政策、地方治理、文化資產保存、文化地景變遷等課題,一場場從理論概念到實踐場域的辯證思考。
我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扎根於美國這個偉大的國家, 我相信這個國家必將再次崛起,實踐其建國信念, 即所有人生而平等。 ─馬丁.路德.金恩 深具人權思想的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帶領美國黑人進行多次爭取民權的運動,在邁向自由的路上,面對諸多阻撓與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他始終堅持「非暴力」的中心思想,呼籲眾人以和平的抗爭方式表達訴求。他以愛制暴,在溫柔的堅定中凝聚起黑人與白人,共同在美國的人權史上留下美麗的印記。雖然最後死於「暴力」,但他的精神已經成為深植人心的典範。
余杰在2014年曾在時報出版《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按圖索驥台灣民主的經典事蹟,從賴和、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到蔡瑞月、林義雄、陳文成、鄭南榕等。 2016年,余杰出版第二卷「臺灣民主地圖」《我也走你的路》。這一本選擇的二十五個「景點」,書寫日治時期的典範人物蔣渭水、吳濁流、林獻堂,也寫當代的羅文嘉、陳歆怡;寫叱吒政壇的余登發、陳定南等人物。不但時間跨度更廣,從日治時期以迄當前,而且深入地方,從事細節的考掘、史實的耙梳、議題的辯證,並不吝直指台灣文化治理的疏略與盲點。 2017年余杰端出第三卷「臺灣民主地圖」《拆下肋骨當火炬》。在廣度上,仍然由極北的烏來寫到極南的美濃,由西海岸的二林寫到東部的宜蘭,踏過的足跡是如此廣泛: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宜蘭......無一不在範圍裡面。當我們閱讀這些篇章時,就好像做了一趟環島旅行,深入了各地重要的歷史現場裡,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叫我們縱橫無礙在整個臺灣島上。 本書特色 ★ 25篇民主景點散文遊記,25場融合政治、社會、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的深度導覽。 ★ 中國出走海外的異議分子余杰以行動重新詮釋「自由行」定義,專為台灣民主景點打造的旅遊導覽書。 ★ 文藝獎得主集深度遊記、報導文學、政治評論,三位一體的最新力作。 ★ 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三百多幅攝影師黃謙賢走訪二十五處民主景點的影像紀錄。
余杰在2014年曾在時報出版《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按圖索驥台灣民主的經典事蹟,從賴和、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到蔡瑞月、林義雄、陳文成、鄭南榕等。 2016年,余杰端出第二卷「台灣民主地圖」《我也走你的路》。這一本選擇的二十五個「景點」更別出心裁,顯示作者的史識與洞見。不但時間跨度更廣,從日治時期以迄當前,而且深入地方,從事細節的考掘、史實的耙梳、議題的辯證,並不吝直指台灣文化治理的疏略與盲點。 余杰書寫日治時期的典範人物蔣渭水、吳濁流、林獻堂,也寫當代的羅文嘉、陳歆怡;寫叱吒政壇的余登發、陳定南,更寫升斗小民的負隅抗爭與積累經營。作者最關心的,是這些事件與行動當中,一些個人意志發揮的力量。如永康街的台灣歷史文物咖啡館「秋惠文庫」的創建者林於昉醫師,以自焚抗議戰爭與和平紀念館更名的台籍老兵許昭榮,在戒嚴年代捍衛校園言論自由的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余杰以小說家的筆法,動人地再現了一個個場景,讓讀者神遊於歷史與當下現場,認識這些真實的靈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余杰是一個熱愛旅行的讀書人,他周遊各國後寫下:「到了台灣,我才驚喜地發現,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與民主、自由、人權有關的地景,似乎比以上那些大國還要多。因為,在晚近四百年以來,台灣人在奴役與自由、獨裁與民主、殖民與獨立之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顆顆勇敢的心,可歌可泣、可圈可點,更可留取丹心照汗青。」 余杰是被中國放逐的作家,卻為台灣民主發展做了最忠實的記錄。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我也走你的路》,無疑是要讓可能遺忘的記憶再度復活。余杰走過的路,等於在向台灣的年輕知識分子示範,這個島上的民主道路是如此鋪陳出來。一個受到放逐的理想主義者,都願意迢迢千里來到台灣,從北到南走過一次。那麼,台灣的夢想家,也應該謙卑地順著余杰的造訪,讓我們也走他走過的路。 這本最深刻的民主景點導覽書,獻給愛台灣、愛旅行、愛自由,以及愛正義的朋友。 本書特色 ★ 25篇民主景點散文遊記,25場融合政治、社會、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的深度導覽。 ★ 中國出走海外的異議分子余杰以行動重新詮釋「自由行」定義,專為台灣民主景點打造的旅遊導覽書。 ★ 文藝獎得主集深度遊記、報導文學、政治評論,三位一體的最新力作。 ★ 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三百幅攝影師黃謙賢走訪二十五處民主景點的影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