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氣》上下卷敘述1950年在養和醫院出生、本名楊宇杰大半生的故事。維也納之夜,楊向杰在一浪接一浪的鳳凰樂章之中,心潮起伏。隨著樂韻,半生的往事,如歌如詩,如泣如訴,湧現心頭。由買辦之後到反殖囚徒,由窮教師到企業家,由紅色文青到世界公民,由《鳳凰之歌》到《鳳凰傳奇》。貫穿其中,是一頁一頁生死代謝:黑獄囚室的烙印、體育用品店外的人潮、遊樂場度假村的開幕致辭、電視顯像管裡的幻象、企業併購、東西縱橫。於人生最巔峰,天干地支,齒輪回到起點之際,卻有無盡的困惑、無盡的感恩。本書特色:‧作者以1950年出生的楊宇杰,記敘他與香港殖民地的歷史大背景血脈相連、因果緊扣的人生經歷。‧本書為香港人的回憶錄,固然共同屬於你我香港人的當代,也為未來的香港人留下非常獨特的見證。
究竟美國如何在1945-1988年間,支持台灣的獨裁政權?美國是不是幾十年來都在台灣幫助獨裁政權「維穩」而沒有幫台灣人民爭取民主?台灣的民主,是不是台灣人民自己爭取回來,而不是從美國輸入?聚焦美國、中國與台灣的關係,由晚清期間,直至現在,美國對華態度究竟有何變化?對中國的崛起,美國不能坐視它的「一哥」地位可能受到挑戰。美國如何用盡全力搞亂、圍堵和打壓中國?美國人是不是可以講一套,做一套,而卻又面不改容?美國人是不是對同一性質之事,人家做便是十惡不赦,自己做時卻是天經地義?美國為利而來,為利而往,乃國之常情,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美國人在對外關係是不是往往都把「美國利益」包裝成「美國價值」?常言道,外交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國家利益,亦有謂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或朋友。但是,自稱與眾不同的美國自詡推動人權外交,宣稱要把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帶到全世界。正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從美國近百多年來的行為可見,美國外交的目標是要控制世界各地的市場和資源。所以,只要某個國家的政府是親美的,不論其是否獨裁專制,美國都會支持,但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是反美的,則就算是民主選舉產生的,美國也會設法把其推翻。這幾十年來,美國打著民主的旗號來針對反美的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透過所謂「非政府組織」(尤其是「國家民主基金會」)扶植及培養當地的反對政治勢力,以民主、自由和人權之名,行改變政權之實。本書特色:● 美國光輝的一面,對大多數英語世界的人來說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有關美國正面的書籍,更是俯拾皆是。本書不是一本美國全面之書,並無意平衡美國的光暗兩面,而是聚焦於其陰暗的一面,希望令大家(在熟悉美國光輝面的前提下)對美國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不會在主流的美國文化下以偏概全、以點蓋面。● 本書之目的是希望引發讀者的興趣,看完之後可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到喉唔到肺」),亦可能有一點疑真疑假的迷惘。在西方主流教育下長大的人,對於書中將會講述的美國,可能比較陌生。作者希望人們讀過此書後,對美國多方面產生好奇,並進一步去尋找更多的事實和意見,然後經過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本書紅色的部分,是希望透過提出問題,激發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 這個家庭的故事,是中國二十世紀一個縮影! 英資企業欺壓、日本侵略者逼害、國民黨官僚敲詐,從農村到大上海,從學徒到大老闆,你所不知道的上海資本家故事。 此書講述二十世紀的中國,一個資本家族由零開始學習經商,白手興家的發跡史,由筆者章濟塘的祖父章榮初為起點,看三代人的百年故事。 1918年的冬日,章榮初離鄉到上海,開展他的學徒生涯。後來拜師「上海大亨」杜月笙,成為「恆社」常務理事。撐過上海淪陷,也捱過了日本侵華,一生縱橫商場,家族三代人,在中國商界留下足印。 一切由1918年冬日開始。黃浦江上,朝陽初升照高樓,章榮初(1901-1972),出生在浙江吳興鄉村,隨同鄉人乘內河小火輪到上海,東方第一大都市學生意。章榮初於1924年上海發跡,三十年代起,其企業成為上海十大紗廠之一。1933年拜師「上海大亨」杜月笙,成為「恆社」常務理事。一生縱橫商場,歷經三起三落,撐過上海淪陷,也捱過了日本侵華,在1947年赴台灣投資,恰逢「228」事件,鎩羽而歸,1948年出走香港,被「統戰」攜資返回上海,經三五反、反右、文革等歷次政治運動,1972年病逝。 章榮初長子章志鴻(1924-2008),出生浙江家鄉,畢業於上海著名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1947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放棄博士學業歸國,文革遭受打擊,文革後任上海市機電局副局長,上海市政協委員,1984年派駐香港,任上海實業公司(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1990年退休移居美國。 章榮初長孫章濟塘,1963年中學畢業正值階級鬥爭高潮,被安排到新疆農場工作,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監督勞動九年,1981年移居香港。 這個家庭的故事,是中國二十世紀一個縮影。本書二十五篇文章,是作者2010-2020年間發表於內地報章雜誌,集成本書時作了文字整理。 本書特色 ● 一份份當年因文革而無法面世的初稿,收錄昔日珍貴留影,還原這一百年中國私營企業家走過的路。 ● 作者遍尋資料館,翻閱祖父的回憶錄,在茫茫書海中收集歷史碎片,那些上世紀大動盪時代的記憶,沉積在一張張舊照片中,記敍一個上海企業家三代的百年生活軌跡,側寫歷史的另一面,英資企業欺壓、日本侵略者逼害、國民黨官僚敲詐,從農村到大上海,從學徒到大老闆,你所不知道的上海資本家故事。
★ 這個家庭的故事,是中國二十世紀一個縮影! 英資企業欺壓、日本侵略者逼害、國民黨官僚敲詐,從農村到大上海,從學徒到大老闆,你所不知道的上海資本家故事。 此書講述二十世紀的中國,一個資本家族由零開始學習經商,白手興家的發跡史,由筆者章濟塘的祖父章榮初為起點,看三代人的百年故事。 1918年的冬日,章榮初離鄉到上海,開展他的學徒生涯。後來拜師「上海大亨」杜月笙,成為「恆社」常務理事。撐過上海淪陷,也捱過了日本侵華,一生縱橫商場,家族三代人,在中國商界留下足印。 一切由1918年冬日開始。黃浦江上,朝陽初升照高樓,章榮初(1901-1972),出生在浙江吳興鄉村,隨同鄉人乘內河小火輪到上海,東方第一大都市學生意。章榮初於1924年上海發跡,三十年代起,其企業成為上海十大紗廠之一。1933年拜師「上海大亨」杜月笙,成為「恆社」常務理事。一生縱橫商場,歷經三起三落,撐過上海淪陷,也捱過了日本侵華,在1947年赴台灣投資,恰逢「228」事件,鎩羽而歸,1948年出走香港,被「統戰」攜資返回上海,經三五反、反右、文革等歷次政治運動,1972年病逝。 章榮初長子章志鴻(1924-2008),出生浙江家鄉,畢業於上海著名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1947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放棄博士學業歸國,文革遭受打擊,文革後任上海市機電局副局長,上海市政協委員,1984年派駐香港,任上海實業公司(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1990年退休移居美國。 章榮初長孫章濟塘,1963年中學畢業正值階級鬥爭高潮,被安排到新疆農場工作,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監督勞動九年,1981年移居香港。 這個家庭的故事,是中國二十世紀一個縮影。本書二十五篇文章,是作者2010-2020年間發表於內地報章雜誌,集成本書時作了文字整理。 本書特色 ● 一份份當年因文革而無法面世的初稿,收錄昔日珍貴留影,還原這一百年中國私營企業家走過的路。 ● 作者遍尋資料館,翻閱祖父的回憶錄,在茫茫書海中收集歷史碎片,那些上世紀大動盪時代的記憶,沉積在一張張舊照片中,記敍一個上海企業家三代的百年生活軌跡,側寫歷史的另一面,英資企業欺壓、日本侵略者逼害、國民黨官僚敲詐,從農村到大上海,從學徒到大老闆,你所不知道的上海資本家故事。
作者二零一六年退休之初,應某報館誠邀,為其「人文歷史」專刊撰寫文章,題目任定。三年下來,合共寫了三幾十篇;每篇簡介一位大都是作者少年即中四至中七期間開始認識的文史名家。 當時為專刊撰文,礙於篇幅,每版連插圖以及間或有三幾百字的配稿在內,只可約載四五千字。以此字數簡介名家,當然難求稱心順遂。 過去兩年,作者經不起各方敦促,認為不把這些文章編輯成書,根本愧對列位先師,更有負學子所為,只得奮起精神,重新檢視,並酌增原文,補述不可或缺的資料。 為方便翻閱,本輯文章特意分成兩部分,其一是「新亞學者系列」,專敘當年新亞研究所列位恩師;其二是「二十世紀文史名家系列」,介紹兩岸三地文史翹楚。年前為了拓闊報館「人文歷史」專刊的範疇,間或敘及西方名家。 書內有所提述的名家,儘管享譽學林,但按作者多年觀察,未必位位堪稱楷模;當中有些反而大有商榷之處。凡此觀察,都寫在相關文內,期與讀者共鑑。 作者慶幸並非久廁上庠,否則未必可以如此順乎學術良心,秉乎士子良知,說一些很多學者都不敢說的話。此書的本意,正正是要說一些了無畏懼的良心話。殷冀大家互勉互進,在各自崗位敬誠其事,同心仿效先輩前賢,為這個早已扭曲至不成常形的世界,多傳木鐸,盡振金聲。如此,學林幸甚,蒼生幸甚!
作者二零一六年退休之初,應某報館誠邀,為其「人文歷史」專刊撰寫文章,題目任定。三年下來,合共寫了三幾十篇;每篇簡介一位大都是作者少年即中四至中七期間開始認識的文史名家。 當時為專刊撰文,礙於篇幅,每版連插圖以及間或有三幾百字的配稿在內,只可約載四五千字。以此字數簡介名家,當然難求稱心順遂。 過去兩年,作者經不起各方敦促,認為不把這些文章編輯成書,根本愧對列位先師,更有負學子所為,只得奮起精神,重新檢視,並酌增原文,補述不可或缺的資料。 為方便翻閱,本輯文章特意分成兩部分,其一是「新亞學者系列」,專敘當年新亞研究所列位恩師;其二是「二十世紀文史名家系列」,介紹兩岸三地文史翹楚。年前為了拓闊報館「人文歷史」專刊的範疇,間或敘及西方名家。 書內有所提述的名家,儘管享譽學林,但按作者多年觀察,未必位位堪稱楷模;當中有些反而大有商榷之處。凡此觀察,都寫在相關文內,期與讀者共鑑。 作者慶幸並非久廁上庠,否則未必可以如此順乎學術良心,秉乎士子良知,說一些很多學者都不敢說的話。此書的本意,正正是要說一些了無畏懼的良心話。殷冀大家互勉互進,在各自崗位敬誠其事,同心仿效先輩前賢,為這個早已扭曲至不成常形的世界,多傳木鐸,盡振金聲。如此,學林幸甚,蒼生幸甚!
一個香港橫跨華洋世紀的紅色文青與雙面商人的傳奇故事, 蔚集香港經歷過的矛盾、衝突、焦慮、痛苦, 有你所略知的殖民地史實,有更多你不知道的香港秘聞。 2023年,香港經歷史上少見的巨變,有人號稱是「第二次回歸」。 五年來發生的種種,曠日而深遠。 今日的局面,有歷史、文化、經濟、政治、人類學和心理學等種種複雜的原因。 千帆過盡,當你悵然回首,會不會發現逐漸消失的香港,其實你從未完全了解過? 雖然香港有歷史博物館,記錄了許多人文檔案,但許多消失了的事實曾經存在,卻又少有人真正看清楚其層次。 1949、1967、1989、1997,香港命運的幾個轉折點,勾連起獅子山下多少人波瀾滔滔的身世。 然而千絲萬縷,另一因果的香港、千萬人蒼茫中,另有一幅命運針織的密碼香港。 《英氣》主角,並非香港顯赫知名的億萬富豪。但其人生經歷,與香港殖民地的歷史大背景血脈相連、因果緊扣。他的故事,代表了許多今日的年輕人從來未曾窺探過的香港某一個橫切的領域。 繼《爭氣》之後,這是另一個角度的香港,是你似曾相識但從未想像過有如此奧秘的香港。此書其中記述的事實,需要有心人用大腦來思考,方知香港前世之奧秘。這本香港人的回憶錄,固然共同屬於你我香港人的當代,也為未來的香港人留下非常獨特的見證。
一個香港橫跨華洋世紀的紅色文青與雙面商人的傳奇故事, 蔚集香港經歷過的矛盾、衝突、焦慮、痛苦, 有你所略知的殖民地史實,有更多你不知道的香港秘聞。 2023年,香港經歷史上少見的巨變,有人號稱是「第二次回歸」。 五年來發生的種種,曠日而深遠。 今日的局面,有歷史、文化、經濟、政治、人類學和心理學等種種複雜的原因。 千帆過盡,當你悵然回首,會不會發現逐漸消失的香港,其實你從未完全了解過? 雖然香港有歷史博物館,記錄了許多人文檔案,但許多消失了的事實曾經存在,卻又少有人真正看清楚其層次。 1949、1967、1989、1997,香港命運的幾個轉折點,勾連起獅子山下多少人波瀾滔滔的身世。 然而千絲萬縷,另一因果的香港、千萬人蒼茫中,另有一幅命運針織的密碼香港。 《英氣》主角,並非香港顯赫知名的億萬富豪。但其人生經歷,與香港殖民地的歷史大背景血脈相連、因果緊扣。他的故事,代表了許多今日的年輕人從來未曾窺探過的香港某一個橫切的領域。 繼《爭氣》之後,這是另一個角度的香港,是你似曾相識但從未想像過有如此奧秘的香港。此書其中記述的事實,需要有心人用大腦來思考,方知香港前世之奧秘。這本香港人的回憶錄,固然共同屬於你我香港人的當代,也為未來的香港人留下非常獨特的見證。
「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個千古之迷,是不少學者一直追尋的答案!而《山海經》應該算是中國古籍中最古老、最權威的一本書,但它記載的山川河流以及奇珍異獸與中國的地理幾乎完全不合;中國的先秦歷史,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似乎也變成了一本糊塗賬,沒有人能說清楚中國歷史5,000年的真相。2018年作者吳寧出版了《文明密碼》,以現代人類社會起源為主線,介紹現代人類這一支在非洲的起源、走出非洲走向世界,並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如此複雜和豐富多彩的人類種群,後來如何開創最初的人類文明──「農耕文明」,以及後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並最終如何形成今天的現代人類社會文明。今年作者再下一城,透過《文明密碼Ⅱ》,首創用唯心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先假定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和過程,然後再進一步進行虛擬的演繹和推演,最終達到使古人留下的歷史碎片連貫起來的目的。作者通過這種方法嘗試解開中國和世界歷史研究當中的這些千古之迷,絕對是中國歷史迷或人類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用心之作!作者從昆侖山開始一步步追尋古人走過的路,到史前巨石文明,夏娃、神話傳說、帝王等一一涉獵到,為後人解密《山海經》找到一把合適的鑰匙,並通過這本書一窺和透視中國真實的遠古歷史;以及為看上去是一筆糊塗賬的中國先秦歷史的研究探索出一個新的方向來,可謂徹底解開《山海經》的神秘面紗,解密早期兩河流域文明及「中國」先秦歷史。本書特色:● 作者走訪多國多地的景點與古蹟,博覽群書,深入探索文明及歷史,此書集他多年研究之大成● 配上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及作者拍攝的照片以供參考,令讀者更能投入其中
為政之道,講求利益本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美國人在對外關係是不是往往都把「美國利益」包裝成「美國價值」? 美國人是不是可以講一套,做一套,而卻又面不改容? 美國人是不是對同一性質之事,人家做便是十惡不赦, 自己做時卻是天經地義? 常言道,外交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國家利益,亦有謂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或朋友。 但是,自稱與眾不同的美國自詡推動人權外交,宣稱要把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帶到全世界。 正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從美國近百多年來的行為可見,美國外交的目標是要控制世界各地的市場和資源。所以,只要某個國家的政府是親美的,不論其是否獨裁專制,美國都會支持,但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是反美的,則就算是民主選舉產生的,美國也會設法把其推翻。 這幾十年來,美國打著民主的旗號來針對反美的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透過所謂「非政府組織」(尤其是「國家民主基金會」)扶植及培養當地的反對政治勢力,以民主、自由和人權之名,行搶奪政權之實。 本書特色: ‧ 美國光輝的一面,對大多數英語世界的人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有關美國正面的書籍,亦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本書無意平衡美國的光輝面與陰暗面,而是聚焦於其陰暗的一面,希望令大家(在熟悉美國光輝面的前提下)對美國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不會在主流的美國文化下以偏概全、以點蓋面。 ‧ 本書紅色的部分,是希望透過提出問題,激發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 作者希望引發讀者的興趣,看完本書之後可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亦可能有一點疑真疑假的迷惘,因而產生興趣進一步去尋找更多的事實和評論,然後經過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為政之道,講求利益本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美國人在對外關係是不是往往都把「美國利益」包裝成「美國價值」? 美國人是不是可以講一套,做一套,而卻又面不改容? 美國人是不是對同一性質之事,人家做便是十惡不赦, 自己做時卻是天經地義? 常言道,外交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國家利益,亦有謂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或朋友。 但是,自稱與眾不同的美國自詡推動人權外交,宣稱要把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帶到全世界。 正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從美國近百多年來的行為可見,美國外交的目標是要控制世界各地的市場和資源。所以,只要某個國家的政府是親美的,不論其是否獨裁專制,美國都會支持,但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是反美的,則就算是民主選舉產生的,美國也會設法把其推翻。 這幾十年來,美國打著民主的旗號來針對反美的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透過所謂「非政府組織」(尤其是「國家民主基金會」)扶植及培養當地的反對政治勢力,以民主、自由和人權之名,行搶奪政權之實。 本書特色: ‧ 美國光輝的一面,對大多數英語世界的人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有關美國正面的書籍,亦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本書無意平衡美國的光輝面與陰暗面,而是聚焦於其陰暗的一面,希望令大家(在熟悉美國光輝面的前提下)對美國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不會在主流的美國文化下以偏概全、以點蓋面。 ‧ 本書紅色的部分,是希望透過提出問題,激發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 作者希望引發讀者的興趣,看完本書之後可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亦可能有一點疑真疑假的迷惘,因而產生興趣進一步去尋找更多的事實和評論,然後經過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是幸運的,不經炮火,不見硝煙,不因戰亂分離、浴血、死亡;身處新時代,我們是幸運的,有選擇權,言行可從心,不因專制而受束縛、被迫思想改造、惶惶不可終日。 這些幸運,是1978年後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而在這之前,在「七七事變」至改革開放前,成千上萬的人經歷著一場又一場的浩劫,本書的作者胡為仁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胡為仁——本是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風華正茂,毅然選擇遠赴戰場救國,其崎嶇人生路亦由此展開:撐過了行軍的苦,躲過了敵人的子彈,卻逃不掉家道中落、屢遭政治審查、與愛妻子女分隔千里,歷經飢荒、遭批鬥等苦難,身心皆創。所幸,晚年得安。胡為仁先生花了二十年將那不安、不凡的自身經歷如講故事般細細道來。若以類別分之,這絕非一本正統的歷史書,雖是個人故事,但歷史從來都不是單向、片面的敘述,也不是只有大人物才值得銘記。透過這本書,你能看到歷史書上不會記錄的細節,體會那些上過戰場、經歷過戰後新中國的不凡的「小人物」的苦難與心聲,甚至能更真實地感受人性的善惡、人心的堅毅與脆弱……本書特色:˙為在世老兵所述,可從中窺見戰後新中國家庭的遭遇。˙雖是個人回憶錄,講的是一位老兵的坎坷人生路,當中夾雜作者的個人感情與觀點,但許多事件的描述都可考,具參考價值。˙有別於傳統意義的歷史書,情感色彩濃烈、處處見生活細節,讀來更真實可感,使歷史敘述更加立體了。˙附有評說,對作者所言之事都有一定的解釋和論證。
● 以西方著述角度看中國歷史,擴大觀察著眼角度,歷史研究可以更為公正! ● 配以畫報原圖的速寫、版圖,藝術價值甚高,澳門版畫研究中心誠心推薦! 《倫敦新聞畫報》創刊於1842年,是全球首份以圖像為主,配以生動文字描述的一份刊物,它包括隨行船隊記者記下的,不單止東方中國的各種見聞。 然而,本書將其刊物報導抽取與中國、香港或臺灣等相關的內容,匯集成書,並將其翻譯成中文,回饋華人讀者,使其內容、資料更容易、方便流通,;兼且書中的插圖速寫、版畫於藝術界來說亦是不可多得的瑰寶,此書無論於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都是絕佳收藏讀物。 至於話歸中國史,向來主流均以信史為主,史官、官方的主論述都著眼於一朝興衰,是以錯過太多史料例如貨幣經濟、民間生活等風貌。清代學者章學誠之《文史通義》,提倡「六經皆史」,顯地方志,正跟《倫敦新聞畫報》異工同曲,《倫敦新聞畫報》以圖像為內容主體,吸引目光有趣閱讀,除了提供西方眼光角度怎樣看中國之餘,亦為民間史料、生活、某些風俗儀式揭秘。 本書所輯錄的是由1842年起至1873的晚清時期,在西方人眼中所報導的中國是怎樣的國度,這些舊相片加上文字描述,就能夠提供一個嶄新的角度予我們審視近代史。 中國歷史向來是勝者寫敗者,至今都仍然未有確定、公認的、記錄關於清朝的一部「正史書」,透過蒐集不同的史料,將更加能夠還原歷史面貌,例如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戰爭因何而起,在西方人的眼中,一些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習慣、儀式、習俗又是怎樣的呢?中國官修史向來都著重治亂興衰,但在民生觀察上的記載,彷彿甚少提及,於是這冊書,可以讓喜歡研究歷史的讀者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至於一張張的舊相片,也可以引起不同讀者的興趣,從圖像作起點去閱讀歷史,一書在手,猶如親身去了歷史博物館飽覽展品一樣。而最重要的是,該些圖片速寫都是駐當地記者或畫家親眼目擊的第一手報導,有時候觀點看法也與中國史料相左,於是可借中、西兩方的史料作更客觀、更有系統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