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迄今,雖保留了英殖民者遺下的西敏寺民主政制運作,卻普遍不被視作民主政體,而是一種介乎專制和民主之間的「半民主」狀態。其執政聯盟聚合各族群代表,歷一甲子至今不曾下野,與新加坡一道成了東亞民主化浪潮下,長期政治穩定的異例。微妙敏感的族群、宗教關係,往往是執政者捍衛政權的利器:局勢對己不利時,就往挑撥的方向操作;局面對己有利時,則訴諸和諧;屢試不爽。不過1990年代末以降,馬來西亞公民社會開始躁動,在野政治力量更屢見選舉突破。本書即嘗試回答以下探問: 一、聯盟 / 國陣政權憑什麼長期穩定地維繫此「半民主」政體? 二、馬來西亞民主轉型的展望如何?困難何在?
胡風是魯迅晚年親密的弟子和友人,在魯迅去世之後被看作其批判精神的重要承襲者,通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影響很大的《七月》和《希望》雜誌,培養了一代新文學的闖將,並作為「同路人」,幫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宣傳工作。1949年之前,共產黨曾經通過兩輪有組織的批評,嘗試團結和爭取胡風,但是他無法放棄自己的文藝理念、遵從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最終釀成「新中國最大的文字獄」。 本書透過對84位受訪者的口述、從各家搜集的圖文資料以及對報刊文本的解讀,嘗試用多重聲音和視點,呈現政治風暴的各個層面,描摹五四之後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為他們的詩人理想付出的代價。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為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同時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胡風、聶紺弩、蕭軍。 三人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著名的「文俠」,同為魯迅的弟子。 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因正直敢言而長期獲罪;到八十年代重獲自由,拍下唯一合照,已是八十上下的老者。 本書由胡風女兒曉風及蕭軍女兒蕭玉主編,部分注釋由蕭軍次女蕭耘參與整理。收入了蕭軍、聶紺弩、梅志(胡風妻子)撰寫的文章,從頭細說三人友誼的緣起,和他們與蕭紅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收錄三人僅存的通信及蕭軍日記部分內容。 每字每句,都反映了這代文人歷劫的苦難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一九四八年,正是兩個中國—所謂「新中國」與「舊中國」生死大決戰的時刻,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歷史的大轉折中作出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 《1948:天地玄黃》就是記錄了一九四八年,圍繞各類知識分子的不同選擇而發生的極其複雜也極其豐富的社會、思想、文化、心理現像。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改造」與「堅守」,這是建國後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兩個關鍵詞,也構成了本書的歷史敍述的兩個中心詞,寫成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最沉重的一頁。是屈從抑或抵抗、要低頭抑或昂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黑夜裏前行,盡錄在《1949-1976:歲月滄桑》。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毛澤東逝世後,知識分子從絕地對裏重生。錢理群教授肩負起知識分子之名,用自身的經歷和反思,為整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作一個總合,冀歷經滄桑後也守望著知識分子的本分。《1977-2005:絕地守望》,是錢教授留給年輕一代和後人的思想結晶和祝福。
細說近代百年歷史 延綿記憶發人省思 本書歷史跨度百年,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以具體的時間段落與人物活動軌跡,細緻記述近代史事,試圖從新的角度探討近代中國人的艱難道路。全書觀察了通商口岸地區市民社會的崛起和挫折,剖析20世紀中國人如何一步步地陷入困境,同時以批判的角度分析歷史人物在當時的處境下怎樣影響國家得失和歷史發展,並梳理、詮釋了許多重大歷史的關節,頗能發人深省。 本書其中的一大特色是作者提出不同的歷史視角,把它放在全球史多元文化的認知架構中,與讀者一起探究歷史事件的意義,引人思考之餘,亦分享了作者的真知灼見。仔細讀來,必對中國近代史研究有嶄新的視野和啟發。
細味悠悠文化歷史 源遠流長啟迪我思 中國的五千年文明歷史悠久,我們要如何以古鑑今?地理與歷史又如何影響著時人? 本書作者葛劍雄教授多年來筆耕不輟,遨遊萬裡,尤其醉心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跟歷史學黏合的地理學。本書收錄了他近年撰寫的文章,並分為四個部分:「議古•論今」、「歷史•地理」、「學者•藏書」及「書序•回憶」,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和輕鬆的筆調分析中國地理、歷史、文化、人物與現代中國的淵源和關係。除此之外,作者又分享了他對不同學人的感思、研究的心得,以及他作為圖書館館長多年的所見所聞。 「悠悠」,既表達了個人心懷的悠然意遠,也呈現了歷史的綿長與地域的廣袤。本書內容題材廣泛,每篇文章都呈現了一代學人的「思」,讓讀者跨越古今中外,進出於文本與生活,遊走於繁華都會與險峻極地之間,以傳統文化審視當下的中國。
細讀體悟燦爛文明 行走徜徉大唐盛世 唐代綿歷近三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其歷史、人物、文化、文學作品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本書以文獻史料為基礎,仔細推敲,析辨疑偽,探尋唐代的真實歷史面貌,並發掘出一些被人忽略了的唐代詩文、人物,以輕鬆淺白的手法分享唐代的文史知識。全書共收錄了52篇文章,分為四編: 窺探大唐─史實的分析與揭示; 翫賞大唐─作品與人物的評析; 守護大唐─文本的辨偽析疑; 推敲大唐─前賢與作者的學術研究。 本書作者是唐代文學研究與古籍整理專家,他整理了多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致力還原一個更逼真、更清晰完整、更立體多維、更具人文關懷的──大唐文明。
Tracing its origins back to 1822 in Whampoa, the Mariners’ Club in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to meet a specific need for an Anglo-Chinese society defined by that most dubious of activities, seafaring. Its creation was anything but straightforward, and in this can be seen the mutable and often tortuous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religious bodies,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transient sailors, the emerging captains of industry, and the growing regulatory reach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club evolved through many embodiments and witnessed the growth of Hong Kong from a collection of mat-sheds on the foreshore, through colony to its current status. Throughout its turbulent past it has been occasionally marginalized but has alway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he key actors in the main commercial activity in Hong Kong: seafarers. This is a hi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institutions of Hong Kong, and the first of its kind. Using the Club’s own records as well as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both from within Hong Kong and from the seafaring world at large,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life of the Missions, the tenancy of the different chaplains, managers, and stewards, the changes in seafaring practices and ship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itself.
This book is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history of San On County — the broader Hong Kong area — centring on the troubled year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It is based on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San On County Gazetteer, which allows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role, attitudes, and personalities of the San On magistrates, who were the heads of the county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to Zhou Xiyao (magistrate 1640–1644) and Li Kecheng (magistrate 1670–1675).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y, and at least some of the other magistrates of this period, were genuinely concerned about the county and its people, and tried as best they could to provide good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 for them.
BY 1945, EVERYWHERE ONE LOOKED IN THE FAR EAST THE BRITISH EMPIRE WAS BEING OPENLY QUESTIONED OR WAS FAILING OUTRIGHT. YET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THE BRITISH HAD BEEN THE PRE-EMINENT IMPERIAL POWER FROM WEIHAIWEI TO NORTH BORNEO. READING COLONIES: PROPERTY AND CONTROL OF THE BRITISH FAR EAST INVESTIGATES HOW THE BRITISH HELD ON FOR SO LONG. RENT CONTROL LEGISL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OF PROPERTY LAW SUCH AS LAND IMPROVEMENT OPPORTUNITIES, ARE NOMINATED AS KEY TOOLS USED TO FRUSTRATE DECOLONIZATION IN MOST EASTERN COLONIES. BRITISH COLONIAL ADMINISTRATIONS TRIED LONG AND HARD TO INHIBIT THE DIALECTICAL DISCORD BETWEEN THEIR COLONIAL HIERARCHISM AND LOCAL FORMS OF NATIONALISM WITH THE PROMPTS AND PLAUDITS OF PROPERTY POLICY. IN CASES WHERE INDIGENOUS LANDLORDISM MASQUERADED AS PATRIOTISM, INDEPENDENCE CAME QUICKLY (CEYLON AND BURMA). WHERE PUBLIC HOUSING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KEY POST-WAR PLANK OF SOCIAL POLICY, FREEDOM FROM BRITISH RULE WAS A MORE GRADUAL AFFAIR (BRITISH MALAYA AND HONG KONG).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BRITISH COLONIAL REGIMES DID NOT OFFER A SHARE OF THEIR INDUSTRIAL MODERNITY TO STAY AT THE APEX OF POLITICAL POWER, BUT READILY ADJUSTED OLD-STYLE LANDLORDISM TO KEEP NATIONALIST USURPERS AT BAY.
王實味是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因為一篇雜文〈野百合花〉,使他成為延安整風的重點批判對象,有人稱他為共產黨文字獄首位有姓名的犧牲者。本書作者自2008年開始,訪談了十多位與王實味同時在延安、親歷整風的老人;這些受訪者大多是近代歷史的見證者,並且對經歷過的一連串的政治運動都有反思。 本書透過口述筆錄、檔案資料、文本解讀,以及作者新發掘的材料,比較不同的聲音和視點,了解和記錄未能被成功改造思想的王實味的意義。作為珍貴的歷史材料,本書還首次全文附錄王實味1930年發表在「托派雜誌」《展開》上的中篇小說〈三代〉,以及他轉譯並加了按語的〈列寧遺囑〉,以伺讀者。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但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 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年發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亦決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補充各國近年政經各方面的發展外,亦會併入「認識亞洲系列」。 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 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年發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亦決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補充各國近年政經各方面的發展外,亦會併入「認識亞洲系列」。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INTRODUCTION Books about cities can open pathways to discover new places, and familiar places anew. Hong Kong is a much visited place. Over 50 million people stream through its hotels, restaurants and shopping malls each year. That is a lot of first impressions! This book, written by fourteen reflective scholars about living and learning from Hong Kong, builds on the growing interest of using “place” as text while providing a model of deepening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Each chapter is written in a personal and experiential style, exploring Hong Kong through the lenses of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hat shaped individual author's perceptions and encounters. The city is like a text one reads and deciphers, linking one’s sense of other cities with one’s present experiences of this city in this moment of time. In reading the city, readers discover not only what is “out there” in the ever moving surround of Hong Kong’s urban life, but also what is inside oneself as newcomer and as from another city and culture.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皮毛。由於殖民地的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環顧香港的大專院校,似乎找不到一位日本政治的專家,更遑論一些東南亞國家了。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 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 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 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 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帝制時代,造就了現代中國,是中國建立共和政體的里程碑,亦為中國的民主、文化及經濟現代化開闢了新路向。這場具有深刻意義的革命,如何帶領中國走上共和的道路?革命烈士又如何為中國揭開歷史新的篇章?2011年正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亦是進一步認識和評價這場革命的歷史契機。本書文稿源自2011年5月於香港舉辦之「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精選21篇論文,都是見解精深的作品,重新闡述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社會及歷史的重要性。本書作者都是兩岸三地與海外的專家學者,文章深入剖析及討論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各項課題,從革命事跡到政治思想,從革命英烈到海外華僑,從社會文化到軍事建設,重塑辛亥革命的大事細節,為近年研究辛亥革命具份量之重要著作。
柬埔寨王國是中南半島的文明古國。提起柬埔寨,一般人即時想到的,可能就是那氣勢雄偉、雕刻精美的吳哥古蹟。然而,自50年代獨立以來,柬埔寨最牽動各地人情緒的,卻是自1970年來陷入的二十多年國內動亂。從古至今,柬埔寨是如何走進戰火的洗禮,邁進和平發展的新時代?本書自初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故推出第二版,補充了柬埔寨近年的發展,並附有珍貴的歷史及社會民生圖片,冀能讓一般大眾對柬埔寨有更深入的認識。
說到絲綢,馬上就會聯想到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蠶桑絲綢的國家;絲綢是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通過絲綢之路,西傳至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絲綢之路」有兩個關鍵字:「絲綢」和「路」。一百多年來,中外學者對絲綢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專門針對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絲綢和紡織品—即「絲路之綢」的研究卻並不十分豐富。本書專門對絲綢之路的出土紡織品進行總體介紹;作者把中國絲綢的發展、藝術、工藝等通過絲綢之路的變化一一呈現,特別通過漢唐時期不同種類紡織品的技術與風格特點,勾勒東西方紡織科技的交流過程,以及中國紡織科技在這一時期的演變脈絡,讓讀者對「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絲路之綢」的工藝發展,以至彼此間的聯繫有更深入的認識。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年發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亦決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補充各國近年政經各方面的發展外,亦會併入「認識亞洲系列」。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一般香港市民對國際金融行情、各地的匯率走勢、股票市場波動相當熟悉,大概可稱世界之冠。但另一方面,香港人對外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發展,認識卻相當皮毛。 香港人工作忙碌,也會經常往外地旅遊。但似乎旅遊的目的首重消閒減壓,對多瞭解外國的歷史、地理、以至風土人情等卻不願多費神。相比之下,西方人旅遊,相當高比例的遊客會買一本書,認識一下旅遊地各方面的情況。「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便是填補這片空白,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瞭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這套叢書初步計劃有十本,包括日本和東盟的九個成員國。作者方面,日本一書由本港資深研究員李谷城博士執筆,其餘九本,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和其他名家撰稿。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皮毛。由於殖民地的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環顧香港的大專院校,似乎找不到一位日本政治的專家,更遑論一些東南亞國家了。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 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本書針對伊拉克作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伊拉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皮毛。環顧香港的大專院校,似乎找不到一位日本政治的專家,更遑論一些東南亞國家了。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 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 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對孟加拉作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初步的認識。
「天安門事件」距今已超過二十年,是中國當代劃時代的大事,也是對中共政權的一項重大挑戰,對以後中國改革的路向有深遠的影響。學術界及各方政經專家特別藉去年二十周年之際,為「六四」作出了一次總回顧,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剖析「六四事件」對中國政治的意義及影響。 本書共十三章,分為三部分,既前瞻了中國最近之民主及人權發展、政治經濟轉型,也回顧了關於「六四」文化意蘊,以及探討了媒體及教育界如何看待「六四」。本書內容範疇廣闊,深入淺出,是研究「六四」問題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對政商界、研究機構,以及對「中國事務」個別領域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而言,本書絕對值得一讀。本書特色 ★研究及記錄「六四事件」不可多得的著作,絕對值得一讀! ★展現知識分子、新聞工作者的風骨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