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如何奠定貞觀政權? 武則天何時開始步入權力中心? 「三省制」如何影響隋唐政局? 唐太宗如何奠定貞觀政權?武則天何時開始步入權力中心?「三省制」如何影響隋唐政局?隋唐史研究專家羅永生,以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等政治人物和中央三省制、樞密院、門下省等政治制度為主題,深入剖析隋唐帝國的權力核心! 本書特色 以「政權」和「政治制度」作為切入點,透過詳實的考證與精到的分析,重新探究隋唐歷史。
十九世紀的中國,正當西方勢力劇烈衝擊,內憂外患,紛至脊來,其影響及於今日者,尚且十分重大。幸有恭親王奕訢及軍機大臣文祥主持於內,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一班中興將帥致命於外,同心匡濟,揭力搘拄,卒能內靖大難,外拒強敵,弼成同治光緒之間的小康局面。這一些重要人物的文治武功,拯救中華民族的國運於至危垂絕之時,他們的功勳,必將在歷史上永著聲光。 本書透過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光緒帝、慈禧、袁世凱、盛宣懷等22位歷史名人,藉他們的行事施為,來顯示晚清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之肇生。
十九世紀的中國,正當西方勢力劇烈衝擊,內憂外患,紛至脊來,其影響及於今日者,尚且十分重大。幸有恭親王奕訢及軍機大臣文祥主持於內,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一班中興將帥致命於外,同心匡濟,揭力搘拄,卒能內靖大難,外拒強敵,弼成同治光緒之間的小康局面。這一些重要人物的文治武功,拯救中華民族的國運於至危垂絕之時,他們的功勳,必將在歷史上永著聲光。 本書透過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光緒帝、慈禧、袁世凱、盛宣懷等22位歷史名人,藉他們的行事施為,來顯示晚清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之肇生。 本書特色 重新校勘本
他是才華卓具的五四運動戰將 更是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想籠絡的第一文膽 但最後為何風骨盡失,淪為大家口中 以文化藝術換取政治恩遇的「文化弄臣」? 作為大時代轉型下的中國知識份子典型 他究竟是與時俱近的文化巨人,還是圓滑世故的文學恃從? 本書以郭沫若1936-1978年間的史實為線索,採用文化研究、歷史考據、文本解讀和史傳手法相結合的敍事方式,重建郭沫若在士與仕雙重自我建構過程,考究在政治文化和文人文化夾縫中,一個典型中國文人的複雜生存狀態,展現時代文化如何影響與塑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選擇,一個人又是如何輾轉掙扎地去迎合時代的主流文化。 本書特色 五四運動的文學戰將 毛澤東欽點的第一文膽 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讓他失去了兩名愛子 和周恩來的多年友誼和見風轉舵的靈敏政治嗅覺保他在文革中全身而退 士與仕之間的矛盾拉扯 作為大時代轉型下的中國知識份子典型 他究竟是與時俱近的文化巨人,還是圓滑世故的文學恃從?
十九世紀的上海正是融匯多元中西文化表演的大舞台 各種語言的報刊、廣播、電影和唱片流行其中 ◎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裡集中了全國最早、最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最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裡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最繁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並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並駕齊驅,躋身於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本書特色 1.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2.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十九世紀的上海正是融匯多元中西文化表演的大舞台 各種語言的報刊、廣播、電影和唱片流行其中 ◎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裡集中了全國最早、最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最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裡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最繁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並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並駕齊驅,躋身於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本書特色 1.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2.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全書透過家族人物的人生際遇、動盪年代的奇特故事及同學們艱難的戍邊生涯,記錄了中國社會幾十年間的變遷、回歸與和解。書中揭示了無奈歷史命運下的人性幽暗和光明,在時代的轉型中,撫慰了隱隱作痛的歷史傷痕。本書特色1. 本書作者周孜仁在文革期間曾參加「重慶八一五派」並主編《815戰報》。其所撰時局述評〈大局已定,八一五必勝〉曾引起毛澤東「關注」,被坊間斥為「全國五大毒草」之一。2. 見證時代荒謬的書寫,透過作者身邊人物的人生際遇和動盪年代的奇特故事,記錄了中國近幾十年間的變遷、回歸與和解。
大約是九月份的下半月,反右派鬥爭輪到我頭上來了。出了幾張罵我的大字報,開了幾回鬥爭會。其實我是早就料到了的,使我意外的只是來得比我料想的要遲些。在我前面報社已經反出二十多個右派分子,其中有好些是報社的領導,從編委到副總編輯都有,這也是我原先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我能夠以一種平靜到近乎麻木的的心態面對這一大的衝擊。再說,反右派鬥爭之前,我這個早已被開除團籍、控制使用的人,已經被同事們視為異類,羞與往來,我也從不主動與人打交道,免得自討沒趣。這樣,反右給我帶來的變化,相對說來比別人還要小一點吧。當然,反成右派分子之後,我是更不與人往來了。就說吃飯吧,我也不願跟別人同坐一桌,每餐取了飯菜,總是坐到最靠角落的一張桌子上,匆匆吃完就走。那成了我固定的餐桌。忽然有一天,有一個人也坐到那張桌子上來吃飯了。我不認識他,他也是一來就埋頭吃飯,吃完就走,不說一句話。新湖南報社的人,我大體上都能認得出來。那時,湖南農民報社跟我們同在一棟大樓裡辦公,同一個食堂吃飯,我想他大約是農民報的,看神色,是也被劃為右派分子了。我們就這樣同桌(沒有另外的人)吃了幾個月飯,沒有交談過一句話。他就是劉鳳翔。1985年獲平反,是湖南日報社宣布「改正」的右派分子中的最末一個。然而他的人已在1970年4月4日「一打三反」中,飲彈刑場。1957,丁酉年,一場對中國知識份子產生重大影響的「反右運動」正式展開了。反右運動以糾出「右派」為目的,然而運動牽連日廣,被「錯劃」者不在少數。作者朱正身為新湖南報社的一員,也成了反右運動的親歷者,以見證人的身分,藉由親身經歷、友人事蹟和相關歷史論述的探討,重新還原反右運動的歷史現場,驚人的呈現出近一甲子之前,中國知識份子所面對的厄運。本書特色本書由1957年全中國新聞界第一大案「新湖南報社反右派鬥爭」親歷者朱正撰寫,透過自述、懷人與評書,見證反右運動始末。
整個社會遲遲未曾公開面對的禁忌色彩,加上人們對中國現狀的持續不滿,造就了一則則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傳說。揭開誇飾和想像,故事底下藏著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我們都在追問。Truth vs. Myth故事未必是歷史──事實上,好故事往往不是好歷史。道德評判不能代替事實考證,政治正確不能代替事實準確。關於文革的種種書寫與回憶,哪些是故事?哪些是歷史?本書作者群包括葉維麗、李紅雲、范世濤、余汝信、顧土、遲澤厚、尹曙生、蔣平安、宋彬彬,破除故事與浪漫的傳說,重新透過考證和第一手見證,合力為那癲狂的時代,找一個真相。本書特色以扎實的考證和一手見聞,還原文革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