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近代中國自由車之發展與傳播 (1912-1945年)」,藉由《國史館》、《上海檔案館》、《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等官方檔案資料,以及《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第1-6輯)》、《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晚清及民國報紙:Late Qing and Republican-Era Chinese Newspaper》等報刊及資料庫,使本書能以歷史學的視角,配合收集的眾多史料,加以彙整,進而瞭解自由車的傳入與發展,對學校課程活動、體育運動競賽,以及身體文化的相關影響,以揭櫫近代中國自由車的發展與傳播。
本書以「黑暗中書寫」為名,意味拋開舊有思考後,能夠獲得更多啟發。全書以口述史形式撰寫。口述史和一般訪談研究都屬質性研究,須遵守質性研究的規範,但是口述史比一般訪談更強調口述者而非研究者個人主觀知覺對於歷史事件的詮釋,因此口述者個人所處的時空脈絡與立場是研究焦點所在。口述史也不同於一般自傳,一般自傳所探討的主題,是由傳主自己選定,而口述史則由研究者選定,以理解歷史事件的真實,它不只是口述者的生活紀錄,更是以歷史事件為核心,蒐集個人對歷史事件的回憶和解釋。歐老和我期待透過本書,學術同道能將這些豐厚的口述史料,進一步轉化、應用為課程研究的能量。
本書分三大篇,第一篇─阿美族部落發展史,主要探討阿美族的起源,並詳述南勢阿美族、秀姑巒阿美族、海岸阿美族、馬蘭阿美族、恆春阿美族的部落遷移史以及阿美族的重要發生事件。第二篇─阿美族社會文化史,主要探討阿美族社會制度史以及阿美族豐年祭的年齡組織與部落組織,並敘述豐年祭的發展與影響。第三篇─阿美族語法,主要探討阿美族語法詞類、子句、基本句型、時態以及語法結構分析。
本書分成六部分:第一、家世與求學:敘述我的家庭背景、基礎教育與大學及預官過程。第二、任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時期:從助教到負笈日本取得學位後,返臺任教所從事的體育改革及參與社會體育事務。第三、東京去來:以日本政府的公費負笈東瀛,經碩士及博士學位的取得經驗。第四、意外入閣:任行政院體育委員會600天,歷經對抗與折衝,談判與妥協的考驗。第五、南實踐講座教授的歲月:創設文化與創意學院及日文學系,創辦身體文化學會,企圖以內門宋江文化,開發內門學。第六、尋根:回首來時路,嘗試找出臺灣體育的前途,做為全書的結尾。
本書以「師範人生」為名,其實即是作者個人人生的回憶錄。作者深深體悟「師範」二字之優美,也具有深層的涵義。認為這一生,以接受師範教育為榮,以服務師範教育為樂,因此「師範人生」旨在自勉、自勵,也期待同儕相勵相勉,共同奮鬥,為促進國家教育發展與進步而努力不懈。作者從進入師範學校大門的第一天回憶起,也是一生好的開始。從此,敘述其接受教育的歲月,服務公教的生涯、退而不休的生活、臺北大學校園的故事與創立臺北大學自由、創新、卓越的理想,這些都是一生心血、汗水與雙手打拚的成果,在心中永遠難以忘懷。其次,做為回憶錄,作者也描述他的祖籍、家鄉、童年憶往、學思歷程、家庭生活、以及人生奇遇與驀然回首,作為尾聲,以求全書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