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看懂人類如何用圖像傳遞思想、信仰與力量的視覺指南為什麼古埃及人要在墓室牆上刻下動物頭神祇?為什麼一個倒三角形能代表女性? Ω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的約會對象將它紋在他的整個前臂上?美元鈔票金字塔頂部那隻凝視的眼睛背後的完整故事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符號,卻不一定真正讀懂它們的語言。從古代象形文字到現代政治和次文化符號,跨越宗教、歷史、神秘學、藝術與設計領域,本書收錄了超過千種象徵符號,從古文明的圖騰與印記,到當代流行的表情符號與品牌標誌,帶你看見圖像背後的世界觀與文化密碼。本書能帶你進入一個不靠文字就能讀懂世界的入口:✦從金字塔的眼睛到塔羅牌的象徵,解構神祕圖像的源流與演變✦超過 1001 個全球符號 一次掌握,圖文對照,查找方便✦全面涵蓋 宗教儀式、占星圖案、性別與族群象徵、魔法印記、現代標誌等分類不只是知識,更是一部圖像與思想交織的人類文化史。無論您是在尋找新的刺青圖案靈感,或想了解「盧恩符文」背後的神秘特性,都能在這本圖鑑中找到答案。專業推薦一部穿梭古今的視覺文化寶典!從煉金術到表情符號,千種符號故事盡收眼底,引領你洞悉世界深層語彙,是理解萬物符號奧秘的重要參考。────王文仁/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符號圖像的語言,不僅賦予了人們生活中的識別與秩序,更蘊含了美學與設計的品味。────洪福田/版畫插畫家符號是文字出現前,人類最早在地球上留下的印記。理解符號,便是理解人的來歷∞────陳德政/作家歷史上的符號就如同現在人常用的訊息貼圖,只是這符號背後有更多的故事,深藏在許多典籍與歷史古蹟中,透過這本書快來找看看吧!────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一本看懂人類如何用圖像傳遞思想、信仰與力量的視覺指南為什麼古埃及人要在墓室牆上刻下動物頭神祇?為什麼一個倒三角形能代表女性? Ω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的約會對象將它紋在他的整個前臂上?美元鈔票金字塔頂部那隻凝視的眼睛背後的完整故事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符號,卻不一定真正讀懂它們的語言。從古代象形文字到現代政治和次文化符號,跨越宗教、歷史、神秘學、藝術與設計領域,本書收錄了超過千種象徵符號,從古文明的圖騰與印記,到當代流行的表情符號與品牌標誌,帶你看見圖像背後的世界觀與文化密碼。本書能帶你進入一個不靠文字就能讀懂世界的入口:✦從金字塔的眼睛到塔羅牌的象徵,解構神祕圖像的源流與演變✦超過 1001 個全球符號 一次掌握,圖文對照,查找方便✦全面涵蓋 宗教儀式、占星圖案、性別與族群象徵、魔法印記、現代標誌等分類不只是知識,更是一部圖像與思想交織的人類文化史。無論您是在尋找新的刺青圖案靈感,或想了解「盧恩符文」背後的神秘特性,都能在這本圖鑑中找到答案。專業推薦一部穿梭古今的視覺文化寶典!從煉金術到表情符號,千種符號故事盡收眼底,引領你洞悉世界深層語彙,是理解萬物符號奧秘的重要參考。────王文仁/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符號圖像的語言,不僅賦予了人們生活中的識別與秩序,更蘊含了美學與設計的品味。────洪福田/版畫插畫家符號是文字出現前,人類最早在地球上留下的印記。理解符號,便是理解人的來歷∞────陳德政/作家歷史上的符號就如同現在人常用的訊息貼圖,只是這符號背後有更多的故事,深藏在許多典籍與歷史古蹟中,透過這本書快來找看看吧!────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一本看懂人類如何用圖像傳遞思想、信仰與力量的視覺指南為什麼古埃及人要在墓室牆上刻下動物頭神祇?為什麼一個倒三角形能代表女性? Ω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的約會對象將它紋在他的整個前臂上?美元鈔票金字塔頂部那隻凝視的眼睛背後的完整故事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符號,卻不一定真正讀懂它們的語言。從古代象形文字到現代政治和次文化符號,跨越宗教、歷史、神秘學、藝術與設計領域,本書收錄了超過千種象徵符號,從古文明的圖騰與印記,到當代流行的表情符號與品牌標誌,帶你看見圖像背後的世界觀與文化密碼。本書能帶你進入一個不靠文字就能讀懂世界的入口:✦從金字塔的眼睛到塔羅牌的象徵,解構神祕圖像的源流與演變✦超過 1001 個全球符號 一次掌握,圖文對照,查找方便✦全面涵蓋 宗教儀式、占星圖案、性別與族群象徵、魔法印記、現代標誌等分類不只是知識,更是一部圖像與思想交織的人類文化史。無論您是在尋找新的刺青圖案靈感,或想了解「盧恩符文」背後的神秘特性,都能在這本圖鑑中找到答案。專業推薦一部穿梭古今的視覺文化寶典!從煉金術到表情符號,千種符號故事盡收眼底,引領你洞悉世界深層語彙,是理解萬物符號奧秘的重要參考。────王文仁/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符號圖像的語言,不僅賦予了人們生活中的識別與秩序,更蘊含了美學與設計的品味。────洪福田/版畫插畫家符號是文字出現前,人類最早在地球上留下的印記。理解符號,便是理解人的來歷∞────陳德政/作家歷史上的符號就如同現在人常用的訊息貼圖,只是這符號背後有更多的故事,深藏在許多典籍與歷史古蹟中,透過這本書快來找看看吧!────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天災、疾病、戰爭、移民等因素如何影響人口變化?以全彩圖表清楚展現全球各種與人口消長有關的議題,更探討其他物種的數量變化及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從人類出現於地球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期間,人口一直在10億內緩步上升,直到工業革命之後突然急速增加,至今已突破80億人,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更將於2086年左右抵達巔峰期逾104億人。與此同時,少子化、高齡化也是現今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的巨大問題,社會正在關注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然而,迄今為止,能夠了解這些人口問題的整體情況,並且能夠依據不同國家、地區、期間進行比較的資料非常有限。本書精選許多與人口變化相關的問題,並以豐富的圖表、照片將其整理成容易吸收了解的資訊。除了點出未來人口的變化預測,也闡述過去人口增長的歷程,例如哪些都市曾經是擁有眾多人口的巨型都市;識字率與全球宗教信仰趨勢;歷史上的重大地震、瘟疫、戰爭或是自殺、交通事故死亡率等對人口的影響等。力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讀者俯瞰全局,並思考不同文化、環境等變因如何影響人口變化。本書特色:★17x23cn大開本細節看得更清楚★一頁一主題,用全彩圖表整合複雜資訊與數據★有許多同時期、國家、地區的比較資料,更易掌握整體方向
天災、疾病、戰爭、移民等因素如何影響人口變化?以全彩圖表清楚展現全球各種與人口消長有關的議題,更探討其他物種的數量變化及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從人類出現於地球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期間,人口一直在10億內緩步上升,直到工業革命之後突然急速增加,至今已突破80億人,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更將於2086年左右抵達巔峰期逾104億人。與此同時,少子化、高齡化也是現今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的巨大問題,社會正在關注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然而,迄今為止,能夠了解這些人口問題的整體情況,並且能夠依據不同國家、地區、期間進行比較的資料非常有限。本書精選許多與人口變化相關的問題,並以豐富的圖表、照片將其整理成容易吸收了解的資訊。除了點出未來人口的變化預測,也闡述過去人口增長的歷程,例如哪些都市曾經是擁有眾多人口的巨型都市;識字率與全球宗教信仰趨勢;歷史上的重大地震、瘟疫、戰爭或是自殺、交通事故死亡率等對人口的影響等。力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讀者俯瞰全局,並思考不同文化、環境等變因如何影響人口變化。本書特色:★17x23cn大開本細節看得更清楚★一頁一主題,用全彩圖表整合複雜資訊與數據★有許多同時期、國家、地區的比較資料,更易掌握整體方向
天災、疾病、戰爭、移民等因素如何影響人口變化?以全彩圖表清楚展現全球各種與人口消長有關的議題,更探討其他物種的數量變化及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從人類出現於地球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期間,人口一直在10億內緩步上升,直到工業革命之後突然急速增加,至今已突破80億人,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更將於2086年左右抵達巔峰期逾104億人。與此同時,少子化、高齡化也是現今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的巨大問題,社會正在關注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然而,迄今為止,能夠了解這些人口問題的整體情況,並且能夠依據不同國家、地區、期間進行比較的資料非常有限。本書精選許多與人口變化相關的問題,並以豐富的圖表、照片將其整理成容易吸收了解的資訊。除了點出未來人口的變化預測,也闡述過去人口增長的歷程,例如哪些都市曾經是擁有眾多人口的巨型都市;識字率與全球宗教信仰趨勢;歷史上的重大地震、瘟疫、戰爭或是自殺、交通事故死亡率等對人口的影響等。力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讀者俯瞰全局,並思考不同文化、環境等變因如何影響人口變化。本書特色:★17x23cn大開本細節看得更清楚★一頁一主題,用全彩圖表整合複雜資訊與數據★有許多同時期、國家、地區的比較資料,更易掌握整體方向
甜點不只療癒人心,為人們帶來幸福,你所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其來有自—— 114幅珍貴畫作、經典海報廣告,還原歷史現場,解密街坊傳說,來一匙世界甜點史,赴一場飄香百年的文化盛宴。人類出於對美味的本能追求,內心始終對溫飽之餘的味蕾體驗懷著更遠大的期待,在歷代廚師與饕客的努力下,今日,甜點已成了許多人生活之必須。但在連「甜點」一詞都還未被命名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料理、如何享用甜點的?它在人們心中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又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凝聚家族情感,甚至捲起一陣陣世代風潮? 這本書帶你從料理口味還不分鹹甜、不講究出餐順序的年代,看「甜點」一步步走出最璀璨味美的成名之路;翻箱倒櫃挖掘古代食譜典籍,一窺當時顛覆想像的健康飲食觀念;爬梳甜點跨越地理疆界、打破社會階層的脈絡肌理,如何成就餐桌上最不可忽略的一抹優雅。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吳宗剛 | 吳一無二 甜點主廚 • 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主理人• Ying C. 陳穎 | 飲食作家、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 Eva Yu 游舒涵 | All Yu can bake 主理人• 賴思瑩 | 亞洲50大最佳甜點主廚 「飲食除了吃進口中的風味,文化脈絡代表著它的靈魂,才能享受有滋有味的樂趣。」——吳宗剛 | 吳一無二 甜點主廚 「閱讀這本書就像品嚐一道道精緻的甜點,每一頁都讓你忍不住想再咬一口,每一口都讓人沉醉於豐富的歷史滋味,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穿梭時光的饗宴!為甜點愛好者和喜愛飲食文化歷史的讀者帶來精神與感官的雙重享受。」——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主理人 「日常的愉悅、宗教與慶典的高潮;藝術與美的展現、外交的利器……甜點裡有人類共通的悲歡,也有歷史的離奇曲折,更隱含不同文明的天人觀。來一匙甜點,一品世界的深邃廣闊。」——Ying C. 陳穎 | 飲食作家、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
甜點不只療癒人心,為人們帶來幸福,你所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其來有自—— 114幅珍貴畫作、經典海報廣告,還原歷史現場,解密街坊傳說,來一匙世界甜點史,赴一場飄香百年的文化盛宴。人類出於對美味的本能追求,內心始終對溫飽之餘的味蕾體驗懷著更遠大的期待,在歷代廚師與饕客的努力下,今日,甜點已成了許多人生活之必須。但在連「甜點」一詞都還未被命名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料理、如何享用甜點的?它在人們心中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又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凝聚家族情感,甚至捲起一陣陣世代風潮? 這本書帶你從料理口味還不分鹹甜、不講究出餐順序的年代,看「甜點」一步步走出最璀璨味美的成名之路;翻箱倒櫃挖掘古代食譜典籍,一窺當時顛覆想像的健康飲食觀念;爬梳甜點跨越地理疆界、打破社會階層的脈絡肌理,如何成就餐桌上最不可忽略的一抹優雅。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吳宗剛 | 吳一無二 甜點主廚 • 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主理人• Ying C. 陳穎 | 飲食作家、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 Eva Yu 游舒涵 | All Yu can bake 主理人• 賴思瑩 | 亞洲50大最佳甜點主廚 「飲食除了吃進口中的風味,文化脈絡代表著它的靈魂,才能享受有滋有味的樂趣。」——吳宗剛 | 吳一無二 甜點主廚 「閱讀這本書就像品嚐一道道精緻的甜點,每一頁都讓你忍不住想再咬一口,每一口都讓人沉醉於豐富的歷史滋味,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穿梭時光的饗宴!為甜點愛好者和喜愛飲食文化歷史的讀者帶來精神與感官的雙重享受。」——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主理人 「日常的愉悅、宗教與慶典的高潮;藝術與美的展現、外交的利器……甜點裡有人類共通的悲歡,也有歷史的離奇曲折,更隱含不同文明的天人觀。來一匙甜點,一品世界的深邃廣闊。」——Ying C. 陳穎 | 飲食作家、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
甜點不只療癒人心,為人們帶來幸福,你所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其來有自—— 114幅珍貴畫作、經典海報廣告,還原歷史現場,解密街坊傳說,來一匙世界甜點史,赴一場飄香百年的文化盛宴。人類出於對美味的本能追求,內心始終對溫飽之餘的味蕾體驗懷著更遠大的期待,在歷代廚師與饕客的努力下,今日,甜點已成了許多人生活之必須。但在連「甜點」一詞都還未被命名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料理、如何享用甜點的?它在人們心中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又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凝聚家族情感,甚至捲起一陣陣世代風潮? 這本書帶你從料理口味還不分鹹甜、不講究出餐順序的年代,看「甜點」一步步走出最璀璨味美的成名之路;翻箱倒櫃挖掘古代食譜典籍,一窺當時顛覆想像的健康飲食觀念;爬梳甜點跨越地理疆界、打破社會階層的脈絡肌理,如何成就餐桌上最不可忽略的一抹優雅。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吳宗剛 | 吳一無二 甜點主廚 • 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主理人• Ying C. 陳穎 | 飲食作家、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 Eva Yu 游舒涵 | All Yu can bake 主理人• 賴思瑩 | 亞洲50大最佳甜點主廚 「飲食除了吃進口中的風味,文化脈絡代表著它的靈魂,才能享受有滋有味的樂趣。」——吳宗剛 | 吳一無二 甜點主廚 「閱讀這本書就像品嚐一道道精緻的甜點,每一頁都讓你忍不住想再咬一口,每一口都讓人沉醉於豐富的歷史滋味,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穿梭時光的饗宴!為甜點愛好者和喜愛飲食文化歷史的讀者帶來精神與感官的雙重享受。」——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主理人 「日常的愉悅、宗教與慶典的高潮;藝術與美的展現、外交的利器……甜點裡有人類共通的悲歡,也有歷史的離奇曲折,更隱含不同文明的天人觀。來一匙甜點,一品世界的深邃廣闊。」——Ying C. 陳穎 | 飲食作家、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主理人
*最透澈的日韓關係與文化比較專書! *著作熱賣超過700,000本、網路文章點擊超過100,000,000次! 同感推薦 林侑毅╱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語書籍譯者 野島剛╱資深媒體人與作家 鄭E子╱旅韓作家 《B型女的日韓走跳人生》版主 蘭妮小姐 ◆石鍋拌飯與懷石料理隱含了哪些日韓民族性的根本差異? ◆日本人重視「感謝」,而韓國人在意「道歉」是日韓關係糾結的關鍵? ◆為什麼日本政治家犯錯後只要辭職就沒事?而韓國總統卸任後都鋃鐺入獄? 對台灣人來說,日本是再熟悉不過的鄰國,韓式食物和影劇明星也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日常,但這兩個國家間的愛恨情仇我們始終一知半解,為什麼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會引起韓國人的示威抗議?為什麼韓國一直在外交場合要求日本道歉謝罪?透過本書作者深入淺出的剖析,我們終於了解這些歷史糾葛的前因後果和兩國文化造成的各種差異,也會知道和日本人或韓國人相處時該注意的眉角與禮儀! 在日本人眼中,「韓國人是死纏爛打的民族」,整天要求他們為歷史道歉,而在韓國人眼中,「日本人是一下子就忘記過去的民族」,滿口客套話,即使道歉也毫無誠意,雙方找不到交集,致使兩國關係難以修復的狀態其實是來自日韓不同的文化、生死觀及信仰基礎。 日本人常為了一些瑣事說對不起,但對於很重要的事情或是會對隸屬的集團造成影響的事情卻習慣逃避責任,不想分清是非黑白,主要是因為從鎌倉時代後七百年都是由武家統治,導致日本人不重視正義與道德,而是認為「反正到最後,也只能屈服於強大的勢力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思想深植人心,而「負責任」=「自殺」這種極端的武士道傳統也讓日本人極度害怕失敗與負責任。 反之,從新羅時代開始一千多年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非常重視道德以及名義,並認為後代子孫也繼承了祖先的功德與罪過,因此強烈認為「只要做了壞事,就得償清罪過,將錯誤的過去導正為應有的過去才是真誠的謝罪」,除了要求謝罪之外,還會鉅細靡遺地要求對方「針對什麼事項道歉與反省」這與既往不咎的武士道精神是對立的,也是日本與韓國在提到歷史種種就針鋒相對,無法互相理解的原因之一。 其實就日常生活來看,韓國是不折不扣的親日大國,兩國有類似的語言結構,也共享許多文化,但相較於重視秩序、政權具高度延續性的日本,以「快快文化」著稱的韓國在社會、經濟、政治上的變動可謂相當劇烈——在最近半世紀內就從窮困的國家翻身擠入先進國之列,一九八○年代人均GDP還跟日本差了五倍之多,到二○二二年竟已超越日本,各種潮流更迭的速度快的讓人吃驚,因此對韓國的許多刻板印象更需與時俱進。 作者為生長於京都的在日韓國人第三代,通曉兩國語言,擁有多年在日韓的生活工作經驗與親友,罕見地並非偏頗一方,而是從兩國的人際關係、稱呼、飲食、娛樂、政治、歷史、經濟等面向比對說明其中異同之處。除了自身觀察與經驗,也參考古今中外關於日韓的書籍與文獻之論點,是至今最全面深入介紹日韓民族特性與糾葛的中文專書,對提升國際觀以及認識這兩個重要鄰國的文化與歷史都有莫大幫助。
*最透澈的日韓關係與文化比較專書! *著作熱賣超過700,000本、網路文章點擊超過100,000,000次! 同感推薦 林侑毅╱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語書籍譯者 野島剛╱資深媒體人與作家 鄭E子╱旅韓作家 《B型女的日韓走跳人生》版主 蘭妮小姐 ◆石鍋拌飯與懷石料理隱含了哪些日韓民族性的根本差異? ◆日本人重視「感謝」,而韓國人在意「道歉」是日韓關係糾結的關鍵? ◆為什麼日本政治家犯錯後只要辭職就沒事?而韓國總統卸任後都鋃鐺入獄? 對台灣人來說,日本是再熟悉不過的鄰國,韓式食物和影劇明星也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日常,但這兩個國家間的愛恨情仇我們始終一知半解,為什麼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會引起韓國人的示威抗議?為什麼韓國一直在外交場合要求日本道歉謝罪?透過本書作者深入淺出的剖析,我們終於了解這些歷史糾葛的前因後果和兩國文化造成的各種差異,也會知道和日本人或韓國人相處時該注意的眉角與禮儀! 在日本人眼中,「韓國人是死纏爛打的民族」,整天要求他們為歷史道歉,而在韓國人眼中,「日本人是一下子就忘記過去的民族」,滿口客套話,即使道歉也毫無誠意,雙方找不到交集,致使兩國關係難以修復的狀態其實是來自日韓不同的文化、生死觀及信仰基礎。 日本人常為了一些瑣事說對不起,但對於很重要的事情或是會對隸屬的集團造成影響的事情卻習慣逃避責任,不想分清是非黑白,主要是因為從鎌倉時代後七百年都是由武家統治,導致日本人不重視正義與道德,而是認為「反正到最後,也只能屈服於強大的勢力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思想深植人心,而「負責任」=「自殺」這種極端的武士道傳統也讓日本人極度害怕失敗與負責任。 反之,從新羅時代開始一千多年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非常重視道德以及名義,並認為後代子孫也繼承了祖先的功德與罪過,因此強烈認為「只要做了壞事,就得償清罪過,將錯誤的過去導正為應有的過去才是真誠的謝罪」,除了要求謝罪之外,還會鉅細靡遺地要求對方「針對什麼事項道歉與反省」這與既往不咎的武士道精神是對立的,也是日本與韓國在提到歷史種種就針鋒相對,無法互相理解的原因之一。 其實就日常生活來看,韓國是不折不扣的親日大國,兩國有類似的語言結構,也共享許多文化,但相較於重視秩序、政權具高度延續性的日本,以「快快文化」著稱的韓國在社會、經濟、政治上的變動可謂相當劇烈——在最近半世紀內就從窮困的國家翻身擠入先進國之列,一九八○年代人均GDP還跟日本差了五倍之多,到二○二二年竟已超越日本,各種潮流更迭的速度快的讓人吃驚,因此對韓國的許多刻板印象更需與時俱進。 作者為生長於京都的在日韓國人第三代,通曉兩國語言,擁有多年在日韓的生活工作經驗與親友,罕見地並非偏頗一方,而是從兩國的人際關係、稱呼、飲食、娛樂、政治、歷史、經濟等面向比對說明其中異同之處。除了自身觀察與經驗,也參考古今中外關於日韓的書籍與文獻之論點,是至今最全面深入介紹日韓民族特性與糾葛的中文專書,對提升國際觀以及認識這兩個重要鄰國的文化與歷史都有莫大幫助。
聞到稻米香會想起家的味道、一碗熱湯麵暖了多少人的心?談起「吃」總是最膾炙人口的話題,而現今在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中式料理,這些「食物是怎麼來的」呢?五千年傳承的華夏文化,更是「吃」的文化。本書所談的便是中國幾十種經典食材、食物和烹飪之法的「源」與「流」,也就是「食物是怎麼來的」的過程。本書廣納史料並挖掘了許多古代名人與食物的有趣故事。在問到最喜歡哪種頂級美食時,孟子老師豪不猶豫地說『膾炙哉!』(當然是烤肉!);頂級刺客專諸苦練八年廚藝,就為了做一道絕世烤魚接近吳王刺殺他(那道魚該有多銷魂美味);早在宋代江淮地區就掀起吃河豚狂潮,就算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大家還是趨之若鶩;此外,書中還細數了歷朝歷代對肉類的不同偏好、唐宋用餐工具與禮儀、鐵鍋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名人推薦飲食評論人 / 李承宇《尋時記》作者 李迺澔 / (鞭神老師)知名美食評論家 / 胡天蘭愛飯團團長 / 許心怡美食節目主持人 / 焦志方「你吃的每一餐飯,都是一篇人類飲食文化史。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開始種稻;新手上路,難免把飯燒糊了。練了幾千年,清代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從選米、淘米、放水、用火等要點講究煮飯,要『顆粒分明,入口軟糯。』以此書佐餐,讀得愈多,肚子愈餓,吃飯也愈有樂趣。」——李承宇/飲食評論人「大自然災害與戰爭,政治的勸農。釜以煮,甑以蒸,未有蒸煮之先的石板烤飯。『士食魚炙,庶人食菜』,的飲食結構的階級制度在古代已然成形。從麵食的出現,到袁枚《隨園食單》,源遠流長的中國美食之源與流盡在此書。」——《尋時記》作者/李迺澔(鞭神老師)
聞到稻米香會想起家的味道、一碗熱湯麵暖了多少人的心?談起「吃」總是最膾炙人口的話題,而現今在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中式料理,這些「食物是怎麼來的」呢?五千年傳承的華夏文化,更是「吃」的文化。本書所談的便是中國幾十種經典食材、食物和烹飪之法的「源」與「流」,也就是「食物是怎麼來的」的過程。本書廣納史料並挖掘了許多古代名人與食物的有趣故事。在問到最喜歡哪種頂級美食時,孟子老師豪不猶豫地說『膾炙哉!』(當然是烤肉!);頂級刺客專諸苦練八年廚藝,就為了做一道絕世烤魚接近吳王刺殺他(那道魚該有多銷魂美味);早在宋代江淮地區就掀起吃河豚狂潮,就算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大家還是趨之若鶩;此外,書中還細數了歷朝歷代對肉類的不同偏好、唐宋用餐工具與禮儀、鐵鍋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名人推薦飲食評論人 / 李承宇《尋時記》作者 李迺澔 / (鞭神老師)知名美食評論家 / 胡天蘭愛飯團團長 / 許心怡美食節目主持人 / 焦志方「你吃的每一餐飯,都是一篇人類飲食文化史。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開始種稻;新手上路,難免把飯燒糊了。練了幾千年,清代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從選米、淘米、放水、用火等要點講究煮飯,要『顆粒分明,入口軟糯。』以此書佐餐,讀得愈多,肚子愈餓,吃飯也愈有樂趣。」——李承宇/飲食評論人「大自然災害與戰爭,政治的勸農。釜以煮,甑以蒸,未有蒸煮之先的石板烤飯。『士食魚炙,庶人食菜』,的飲食結構的階級制度在古代已然成形。從麵食的出現,到袁枚《隨園食單》,源遠流長的中國美食之源與流盡在此書。」——《尋時記》作者/李迺澔(鞭神老師)
聞到稻米香會想起家的味道、一碗熱湯麵暖了多少人的心?談起「吃」總是最膾炙人口的話題,而現今在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中式料理,這些「食物是怎麼來的」呢?五千年傳承的華夏文化,更是「吃」的文化。本書所談的便是中國幾十種經典食材、食物和烹飪之法的「源」與「流」,也就是「食物是怎麼來的」的過程。本書廣納史料並挖掘了許多古代名人與食物的有趣故事。在問到最喜歡哪種頂級美食時,孟子老師豪不猶豫地說『膾炙哉!』(當然是烤肉!);頂級刺客專諸苦練八年廚藝,就為了做一道絕世烤魚接近吳王刺殺他(那道魚該有多銷魂美味);早在宋代江淮地區就掀起吃河豚狂潮,就算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大家還是趨之若鶩;此外,書中還細數了歷朝歷代對肉類的不同偏好、唐宋用餐工具與禮儀、鐵鍋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名人推薦飲食評論人 / 李承宇《尋時記》作者 李迺澔 / (鞭神老師)知名美食評論家 / 胡天蘭愛飯團團長 / 許心怡美食節目主持人 / 焦志方「你吃的每一餐飯,都是一篇人類飲食文化史。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開始種稻;新手上路,難免把飯燒糊了。練了幾千年,清代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從選米、淘米、放水、用火等要點講究煮飯,要『顆粒分明,入口軟糯。』以此書佐餐,讀得愈多,肚子愈餓,吃飯也愈有樂趣。」——李承宇/飲食評論人「大自然災害與戰爭,政治的勸農。釜以煮,甑以蒸,未有蒸煮之先的石板烤飯。『士食魚炙,庶人食菜』,的飲食結構的階級制度在古代已然成形。從麵食的出現,到袁枚《隨園食單》,源遠流長的中國美食之源與流盡在此書。」——《尋時記》作者/李迺澔(鞭神老師)
專文導讀 陳賜隆/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輔導員 稻荷神的使者狐狸原來是守護稻穗的益獸? 劍豪宮本武藏竟曾被熊救過性命? 爬梳活躍於日本各時代的動物傳說 認識它們的特性、作用及與人類的深遠關係 早在《古事記》的神話中,會預言的因幡白兔和將天照大御神喚出天岩戶的雞等動物身影就已經出現。而無論是當作賞玩的貓、為了取絲製絹而養的蠶、身為神明的使者而至今仍享有特權、在奈良街道漫遊的鹿,甚至是日本特有的河童或天狗等動物,都是與人類一起度過漫長歷史的獨特存在。 本書紀錄了從古至今,在日本神話、文學、生活中出現過的動物之軼聞故事。從豐富的史料與圖片中不僅可認識動物在不同時代的角色與作用,更能從不同觀點理解日本文化與歷史。
最完整的日本節氣日曆+特殊節日、紀念日介紹 認識特別的每一天,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與珍貴 日本除了因配合自然時序的變化而有豐富細膩的節氣習俗,也因各地文化特色、紀念歷史事件或偉人生誕、與日期之諧音等因素而發展出許多特殊的紀念日。並從中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活動與祭祀,這些長久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構成了日本人的作息依據。 本書細數365日的季節特色、傳統風俗、值得紀念的事物由來,也介紹屬於這些日子的自然風光或當令食材,更搭配充滿童趣的應景插圖。不僅能從中理解季節的推移與日本人的生活有多密切的關聯,也能從每日的生活點滴認識道地又多樣的日本文化。 比方說: 1月26日是文化財防火日,是由於1949年奈良法隆寺繪有多尊菩薩的珍貴壁畫被燒毀而制定的日子。寺院及博物館都會在這天舉辦防火演習。但同樣是火,「火燒若草山」(奈良縣)卻是這個季節的風情詩。於一月第四個星期六舉辦,為古都宣告了早春的來臨。 3月3日是女兒節,也稱上巳節。上巳是凶日,容易遇到災難,所以平安時代誕生了用紙張與稻草做成的人偶擦拭身體,將晦氣轉移上去再沖走的習俗,室町時代開始,小女孩玩的娃娃與人偶結合,貴族擺起了女兒節娃娃,祈求家中女孩健康長大。後來人們也將農曆三月盛開的桃花用來裝飾,於是又有了「桃花節」的別稱。 7月20日開始是為期兩週的「土用」,土用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十八天,也就是各個季節交替的時期。但現在日本人通常只過夏季的土用,並從江戶時代衍生出要吃鰻魚養精蓄銳的飲食習俗──據說這是出自當時的蘭學者平賀源內從老祖宗的智慧「在丑日吃『う』開頭的食物能抵抗炎炎夏日」獲得的靈感。 除此之外,還有海之日、文化日、幽靈日又或是紀念江戶川亂步過世的亂步忌、紀念泡麵之父安藤百福的誕辰等貼近日常生活的節日,這些前人累積下來的事蹟與習俗,更讓我們了解每一個看似平淡的日子,都有各自的珍貴意義。
*形容拚死努力的一生懸命是出自關東武士保護土地的「一所懸命」!? *校地廣大的東京大學等市區景點,大半來自江戶時代的武家屋敷! *東京能自江戶時代急速發展,原來是托了好風水的福? 第一本由神道專家的角度介紹的東京歷史 從繩文到現代,連日本人都嘖嘖稱奇的東京各時代風貌與謎團 ★日本亞馬遜讀者五顆星好評! 謝金魚/歷史作家 誠心推薦 遙望五千年前,東京的下町如淺草、向島等地區都還沉沒在海洋之中,到19世紀末美國訪日學者挖掘出大森貝塚,為日本的考古學奠定基礎後,對於繩文時代就居住在此的居民生活樣貌才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在繩文這樣古老的時代,日本民族就已經會尋找不會受到天地異變影響的聖地,在此設置信仰設施膜拜岩石、樹木等自然神明,成為神社的濫觴。 以現今琦玉市的大宮為根據地的武藏國內有關東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冰川神社,祭祀主神為關東最初的王,也是《古事記》中的神明須佐之男命,古代的大和朝廷透過冰川神社的威信宰制東國,明治天皇也將此處定為武藏國總鎮守的「敕祭社」並曾前往舉行御親祭。可知在江戶城建設之前,關東王國也曾繁盛一時,此處也有許多與討伐東國的日本武尊淵源極深的地方。 不過說到關東快速發展的時代,還是德川幕府打造江戶城的時期,相傳江戶是一塊受到富士山能量環抱,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德川幕府更進一步強化風水的設計──將江戶城護城河的構造建為螺旋形狀,讓都市所需的水道、下水道與居民、物資的流通全由上述的螺旋水路解決,更寄望透過螺旋狀水道匯聚富士山的「氣」,並設置鎮守鬼門的神社。直到近代水路才逐漸被環狀鐵路和公路取代。 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自然的崇拜、各種民間信仰、時代歷史和人物傳說的堆疊,都讓東京這個城市的底蘊更為豐厚,本書除了典故介紹,也搭配許多古地圖或照片,讓人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東京這個奠基於歷史且更不斷進化、求新求變的現代都市。
專家鼎力推薦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蔡淑媖/中華民國兒童學學會秘書長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者 陳玉金/兒童文學工作者 許匡匡/自由插畫家 這是一本關於世界上各種國旗的書,你可能在下面這些地方看過這些國旗:飄揚在宮殿的屋頂上、在重要的政府機關外排成長長的一列、國慶日時掛在路上、飄在帆船的桅杆頂端、畫在足球迷的臉上或是插在高級乳酪的小竹籤上…… 但是為什麼國旗看起來像這樣?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 在奧運會上選手們高舉著國旗榮耀出場,世足賽時大家也會爭相高舉著支持球隊的國旗,國旗就像一張名片,在國際賽事上踴躍地展現自己。同時,國旗也作為國家精神的象徵,當一個新國家誕生,就有一道旗幟伴隨著飛揚而起,像是我們象徵青天白日與戰士鮮血的中華民國國旗、法國革命以後飛揚的三色國旗代表了自由、平等、博愛、印度國旗上的紡錘圖案是印度國父甘地對國家經濟獨立的期許。 認識國旗是探索世界的最佳途徑 從顏色、形狀和圖案可以找到這些國家的關鍵元素:十字與新月可能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有關,有些國家會把代表動物或植物放在國旗上,像是獅子、老鷹還有太陽都是意喻極佳的代表標誌,更有些國家看到國旗就能了解該國的特色,例如加拿大的楓葉、墨西哥的老鷹跟仙人掌、不丹的雷龍……等等。 還有一些特色有趣的國旗讓你嘖嘖稱奇,你知道只有尼泊爾的國旗不是四邊形?或者莫三比克國旗上有一本書、一把鋤頭和一把AK47?波蘭、摩納哥和印尼的國旗幾乎一模一樣,都使用水平的紅白雙色旗? 透過探索國旗的設計,我們可以了解各國的歷史和文化特色。也可以趕在下一場奧運會或世足賽到來之前,趕緊來認識各國的國旗吧! 各方好評推薦 「從認識各色國旗,進而連結全世界。」──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者 「每面飄揚的旗幟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小小符號與簡單色塊構成不平凡的旗幟。讀了《國旗》揭開這些色彩與圖樣的秘密,對於形形色色的排列組合不再眼花撩亂!」──許匡匡,自由插畫家 「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即使是紛亂的旗幟也看起來漂亮。這本書可能會深深打動了解旗幟學的人,但即使是對地理沒有興趣的人也會覺得非常有趣,甚至感動。」――《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如果你是喜歡標誌或符號學的讀者,你會在這本國旗之書找到非凡的驚喜。穿著枕頭制服的插畫小人(書中研究旗幟的人)將指引你了解旗幟的顏色和各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雅各布的迷人見解與弗雷森的插畫相得益彰、優雅搭配,弗雷森的插畫讓人回憶起經典的《丁丁歷險記》。――《出版者周報》(Publishers Weekly) 「誰會知道旗幟的研究會這麼有趣?這本迷人的書幾乎回答了年輕讀者對世界旗幟可能有的任何問題。許多國旗符號反映了各國經歷過的政治鬥爭或表現出希望和信仰。本書也用了開放式問題來引導閱讀,並收錄了許多世界各地國旗的有趣故事。」――《書單》( Booklist)
日本有像「佐藤」這種超過200萬人口的大姓、也有僅只一戶的珍奇姓氏, 目前已知超過10萬種姓氏,其由來隱藏著祖先留下的豐富訊息,例如: *文豪夏目漱石和原子小金剛之父手塚治蟲,竟同樣出自天皇賜姓的信濃源氏! *在NHK晨間劇【阿淺來了】大受歡迎的實業家五代友厚,姓氏來自鹿兒島的地名,而非某人的第五代祖先! 理解姓氏的起源發展,更可從全新的角度認識日本史! 日本人的姓氏源流雖可追溯到古代,但根據平安時代的記載,當時也僅有千餘種姓氏,報得出名號的幾乎都是名門豪族,要到室町時代姓氏才逐漸普及至農民階層,而到1875年明治政府規定所有人必須使用姓氏至今,已知有超過10萬種姓氏。姓氏的起源包括受賞賜而來、以宅邸或支配地為家號、出身藤原氏一族,或源自地名、地形、職業、動植物、方位等等。 因地形而來的姓氏最多,多數含有「山」、「川」、「谷」、「池」、「田」和「畑」等字,若住在半山腰開墾梯田的人家,通常會叫山中或山內;住山腳的居民就會叫山下、山本,中國地方很多姓「山根」也是因住在山腳下的關係;住在山稜線突出的部分者叫「山崎」,若那裡正好有座神社,就叫「宮崎」;是寺廟而不是神社的,叫「寺崎」。而寺廟和神社容易成為村內特定場所的指標,也成了許多姓氏取用時的依據。例如流經寺院附近的河川叫「寺川」或「宮川」,院方持有的田地叫「寺田」或「宮田」,神社裡種植獻給神明的稻田又叫「神田」。 有時候特定的字出現在姓氏的前或後也有不同含意,例如「藤」字,若像「伊藤」、「加藤」這種藤字在後的,多是藤原氏的後裔,他們除了以「~藤」命名來彰顯自己是日本第一世家的後裔,也會把派駐所在地的稱呼融入姓氏來區分彼此,如「伊藤」是派到伊勢、「加藤」是派到加賀,但日本第一大姓的「佐藤」,其「佐」倒是由服務於左衛門府這職業而來;若像「藤井」這種藤字在前的,則多是來自藤樹這種植物,是由地形而來。 日本人也會在姓氏上討吉利,例如生長在水邊的蘆(日語:芦,ashi)葦,發音和不善的「悪(ashi)」相同,在關西常以「yoshi」(好的)來取代其發音,順便把漢字改成「吉原」;他們也會把「福」和「富」用在姓裡,如「福田」、「富田」和「福山」、「富山」等,表達了期望那塊田地或山丘能為生活帶來幸福與財富的意思,甚至還有人直接取「福富」、「福壽」這種直白的姓氏呢! 作者為研究日本姓氏超過30年的著名專家,多次參與NHK姓氏介紹節目【日本人のおなまえっ!】,他以豐富文獻及實體訪查成果為基礎,詳細解說姓氏源起、發展的時代脈絡及在日本各地的分布特性,讀之必讓人驚嘆日本姓氏,原來如此!
匯集歷史、文化、地理的第一本北極史 尋覓最偉大的航道,穿越最神祕的冰封世界 120張珍貴地圖與素描圖片,帶你進入北極的探險世界 【冰層融化之際,最偉大的神祕航道終於現身】 從15世紀開始,在海權擴張的政治與經濟需求之下,尋找北極航道成為無數航海家和探險家生命中最偉大的目標與挑戰。穿過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西北航道」與「東北航道」兩條北極航道,被認為是連結歐美與東亞的最快速路徑,但因為幾乎終年冰鎖於氣候險峻的厚厚海冰之間,而成為一條「傳說中的航道」。20世紀之前所有的北極探險家均以失敗告終,甚至葬身冰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845年由富蘭克林率領的「幽冥號」與「驚恐號」的探險隊失蹤事件。2014年,消失了近170年的這兩艘船終於在加拿大海域現身,加上由於地球暖化,北極海面的冰層急速消失,兩條北極航線陸續成功通航,甚至科學家預言2050年北極航道將可商業通航,於是這一切種種重新燃起了一場關於資源、運輸貿易、戰略位置的北極海權之爭。 【資源掠奪的極北戰場】 北極,這個冰封之地長久以來引人好奇,卻又如此難以接近。從希臘時代的傳說到10世紀維京人的殖民,北極事實上卻從未與世隔絕,也並非杳無人煙,甚至蘊含了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但在歷史上,不管是資源爭奪戰或是環境議題關注,北極卻總是成為人類良心與正義對抗的前線。在一次次取道北極「偉大航道」的搜尋,背後其實充滿了各種經濟與政治上的野心,透露出人類的貪婪、野心與衝突。 本書透過地形景觀、地圖、探險家的日誌和歷史照片,詳述這些尋找北極航道的過程之中,背後的歷史脈絡,以及探險活動的諸多無心卻影響深遠的成就。循著主要北極旅程的路線,包括馬丁.弗羅比舍、亨利.哈德遜和約翰.富蘭克林等偉大探險家的遠征,作者也深入探討這些侵入行動對北方眾多的原住民族群造成的影響,揭開這些受到歐美探險活動影響下的現代極地世界面貌。在氣候變遷對這個神祕地區的居民和生態造成嚴重威脅之際,本書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索人類與北極的關係。 「《冰層裡的航線》述說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有些令人敬佩……有些激起憐憫與同情……哈特菲爾德參考了歷史文物、圖像、地圖、書籍等豐富的遺產,多數來自大英圖書館的館藏,包含一些確實很棒的內容。」──瓊.萊特,《地學雜誌》 「在此之前,從未有一本書把這冰凍地帶的歷史、文化和地理層面全都統整起來。」──《北極書評》 「繪畫、素描、照片和地圖用文字無法做到的方式,將這段歷史賦予生命。單憑這個理由,就讓本書成為每一位北極愛好者的必備讀物。」──《阿拉斯加新聞快報》
古有大文豪蘇軾情懷抒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而今則有說書人邀您入座,瓜子一盤,茶一盞,道盡古今春秋。 許多人聽到歷史,就想到學生時代背誦的許多朝代、人名,還有當年一看見歷史書就昏昏欲睡的時光。但其實學歷史不用這麼痛苦,因為歷史源自於古人的生活點滴,聊將相王侯的八卦、找諸子百家的碴,從探知古人的八卦也可以學歷史。 你以為只有現代人喜歡講八卦嗎?其實古人留下來的各種八卦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從戲曲、電影、連續劇、小說到各種典故、成語,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不知不覺中歷史早已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需要稍加喚起記憶,你會發現,其實歷史比你想像地更熟悉,甚至讓你欲罷不能! 【瘋傳千年的皇帝八卦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 乾隆皇帝下江南只是在吃喝玩樂嗎?冤枉呀!其實乾隆是出門洽公。 大家都想做皇帝,坐擁三千妃子、每餐山珍海味,前呼後擁好不快活,卻沒想到一日三餐就快令皇帝破產了。什麼?你還跟我說滿漢全席不是皇帝吃的!到底皇帝在過些什麼生活? 【穿越到古代當美女可不容易】 古代對於髮妝服飾非常講究,如果不小心穿越變成女人的話,你就要多花點心思了解一下當時的流行時尚了!沒有因應場合而配搭合適的裙、衫、帔、髮型、妝容,那可是會被古人笑話! 【國文不及格?現在你可以來考考國文老師】 「時運不濟,命運多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其實是一句用錯的典故,沒想到唐代詩人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閣序》竟然一錯就是千年。 公子在古代也可以指女性?「雕蟲小技」其實是很艱澀難懂的古文?這些恐怕國文老師沒有過告訴你。 【不服來戰,將軍來單挑吧!】 章回小說中,武將對決總是一來一往相殺得好不痛快,但打仗怎麼可能看兩位將軍打完架就決定勝敗了呢? 在作戰時面對鋪天蓋地射來的箭雨,能不能像傳說中的舞刀擋開呢? 來看看真實的古代戰場到底是怎麼樣。 本書集結了你熟悉但又不清楚歷史故事,最趣味也富含反思意義的歷史知識。不僅看古裝劇能長知識,平常說話用語中也包藏了很多學問,不管是在這些通俗或者經典的故事之下,都蘊含著中華文化最深層的文化價值觀! 看劇可以長知識,聊天也能談學問。 年度一定要收藏的話題之書,讓你看劇聊天也能說出所以然,絕對生動趣味的歷史小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