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的繁華年代,鹽埕的市井人生 追尋跨越半世紀的飄泊,捕捉老街區的日常生活 遇見老店職人與匠師,描繪城市的前世今生 從回憶船員外公在鹽埕的生活,追尋家族移居高雄的起點,進而走訪街道巷弄,聆聽這座城市的前世風貌,書寫那個時代的人與事,以一則又一則的記憶,直視當下面臨的急速變遷。 海港帶來進出繁忙的船隻,也帶來了跨海謀生的澎湖移民、夾藏舶來品回國兜售的船員、貿易不忘順便酗酒的阿拉伯商人、自越南戰地前來休假玩樂的美軍,當然還有蓬勃的造船與拆船業,一同見證港都的過往繁華;而落在鹽埕這片土地,便長成了為風塵僕僕船員刮鬍的理髮小店,充滿各式機具材料的五金行,販售南北貨近四十年的雜貨店,迎接各方旅人的旅社, 隱身商場與市場內的西服老裁縫與繡花鞋職人。 每一個老店的厚實招牌,每一個刻劃皺紋的臉龐,每一雙轉動螺絲起子、剪刀針線的巧手,都織就鹽埕的過去與現在。曾經站在摩登時髦的前線,見證名流商旅來去,而今是安靜佇立的舊巷,留下傳家技藝與勞動身影。當繁華走過,人潮散去,挖掘這些落在歷史縫隙裡的庶民生活,發現最平實動人的細節。 本書特色 •以圖文細膩呈現高雄老街區的人文風貌 •深入採訪港都相關行業及歷史:遠洋漁業、拆船業、五金業 •描繪鹽埕在地老店與職人匠師
媽媽的風土誌、生活的真滋味。 圍爐永不缺席的長年菜、好吃到鵝會飛起來的鵝仔菜、記憶裡的一畝田、蘆筍飼大漢、幫蘑菇蓋房子、梨山那顆愛情的蘋果、愛恨交織的虱目魚、農村裡的豬式會社、燒番麥,燒喔~…… 插畫家、設計者王春子的媽媽,四年級生的秀鑾,帶領我們穿梭她的記憶夢田,憑著過人的記憶力,談到農作物關鍵詞,就會啪啦啪啦,從她口裡流出一段微型農村生活史。從故鄉二水,談到台北萬華,從濁水溪渡過新店溪,認識台灣早期農村的質樸生活。而每一幅插畫,都是夫婿永發,聽著太太秀鑾的童年滋味故事,一筆一畫完成。 書中也和其他媽媽交流,有西部有東部,有農村有漁港,還有海外的香港與北海道,這群素未謀面的媽媽們首次當起筆友交流彼此的生活經驗,不按牌理出牌的媽媽文體,讀了會讓人哈哈大笑,也會熱淚盈眶。書末,秀鑾各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媽媽與插畫家女兒王春子,親情流露,情感摯深,留下一個感動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