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是小說,是真實的紀實研究;書裡的故事,記錄著一群無名英雄的生平,他們生於1900~1940年的台灣,又或者,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移居台灣,他們都是讓人尊敬的台灣人。台灣,在二戰前被日本殖民,二戰期間,台灣被捲入戰爭,在盟軍的空襲下,這個島嶼飽受摧殘。二戰之後,台灣人均生產總值比菲律賓還要低,同時,這個美麗島還要一直蒙受中共的武力威脅,可是,為什麼還是有些人,從中國,從不同地方,移居到台灣、成家立業,他們為的是什麼?台灣靠著什麼吸引這些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經成為世界的科技島,並以先進的技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依賴,在台灣走向科技發達和生活富饒的道路上,移居或長住在台灣的那些人,他們曾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台灣,很有幸有了這群人。
這本書不是小說,是真實的紀實研究;書裡的故事,記錄著一群無名英雄的生平,他們生於1900~1940年的台灣,又或者,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移居台灣,他們都是讓人尊敬的台灣人。台灣,在二戰前被日本殖民,二戰期間,台灣被捲入戰爭,在盟軍的空襲下,這個島嶼飽受摧殘。二戰之後,台灣人均生產總值比菲律賓還要低,同時,這個美麗島還要一直蒙受中共的武力威脅,可是,為什麼還是有些人,從中國,從不同地方,移居到台灣、成家立業,他們為的是什麼?台灣靠著什麼吸引這些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經成為世界的科技島,並以先進的技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依賴,在台灣走向科技發達和生活富饒的道路上,移居或長住在台灣的那些人,他們曾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台灣,很有幸有了這群人。
這是關於「孫中山與客家」議題,屬於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客家研究領域等深具參考價值的專書,研究方法深具創新性,除了整合孫中山與客家研究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同時也分析中國革命運動與臺灣客家運動的歷史意涵。孫中山既是客家人也是廣府人,夫人宋慶齡同樣具有客家的血統。孫中山在推動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得到許多客家革命志士的協助,且革命起義的地點也有多處是選擇在中國南方的客家地區。孫中山的革命精神間接影響了當代臺灣客家運動。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尊孫中山為「名譽總領隊」,參考孫中山的「和平 • 奮鬥 • 救中國」,將孫中山的遺像戴上口罩,標舉「和平 • 奮鬥 • 救客家」,在臺北「國父紀念館」的廣場集結上萬人抗爭遊行。至今12月28日已被訂定為「全國客家日」。本書出版有其時代意藴,能增強孫中山研究與客家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激發時代青年一起為國家發展而努力。
這是關於「孫中山與客家」議題,屬於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客家研究領域等深具參考價值的專書,研究方法深具創新性,除了整合孫中山與客家研究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同時也分析中國革命運動與臺灣客家運動的歷史意涵。孫中山既是客家人也是廣府人,夫人宋慶齡同樣具有客家的血統。孫中山在推動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得到許多客家革命志士的協助,且革命起義的地點也有多處是選擇在中國南方的客家地區。孫中山的革命精神間接影響了當代臺灣客家運動。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尊孫中山為「名譽總領隊」,參考孫中山的「和平 • 奮鬥 • 救中國」,將孫中山的遺像戴上口罩,標舉「和平 • 奮鬥 • 救客家」,在臺北「國父紀念館」的廣場集結上萬人抗爭遊行。至今12月28日已被訂定為「全國客家日」。本書出版有其時代意藴,能增強孫中山研究與客家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激發時代青年一起為國家發展而努力。
韓半島的分裂可追溯到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提出的兩種策略:對韓半島實行國際託管、劃分三八線。其對戰後韓半島的戰略,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蘇聯兩國的態度有著密切關係,同時還受到了歐洲及亞洲戰場的局勢變化、美國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觀與軍事戰略、以及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因素影響。美國提出國際託管朝鮮政策,其背景與目為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韓半島的態度,又如何影響美國對朝鮮託管政策的決定?美國政府各部門針對託管的實施方案,有何討論與爭辯?美國為何要劃分三八線?美國何時開始傾向美、蘇分割佔領朝鮮的方案,如何提出此方案呢?美國劃分三八線後,是否放棄國際託管政策?蘇聯為何接受美國劃分三八線的建議?而三八線的劃分,是否為美蘇冷戰的開端?唯有梳理問題的脈絡,方能理解韓半島分裂的起源,二戰期間美中蘇三國關係與對韓的戰略目標。本書深度剖析1941-1945年間的韓半島近代史,想必是探討史實及東北亞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著作。
韓半島的分裂可追溯到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提出的兩種策略:對韓半島實行國際託管、劃分三八線。其對戰後韓半島的戰略,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蘇聯兩國的態度有著密切關係,同時還受到了歐洲及亞洲戰場的局勢變化、美國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觀與軍事戰略、以及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因素影響。美國提出國際託管朝鮮政策,其背景與目為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韓半島的態度,又如何影響美國對朝鮮託管政策的決定?美國政府各部門針對託管的實施方案,有何討論與爭辯?美國為何要劃分三八線?美國何時開始傾向美、蘇分割佔領朝鮮的方案,如何提出此方案呢?美國劃分三八線後,是否放棄國際託管政策?蘇聯為何接受美國劃分三八線的建議?而三八線的劃分,是否為美蘇冷戰的開端?唯有梳理問題的脈絡,方能理解韓半島分裂的起源,二戰期間美中蘇三國關係與對韓的戰略目標。本書深度剖析1941-1945年間的韓半島近代史,想必是探討史實及東北亞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著作。
《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與《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這套客家文集是二十多年來,置身於臺灣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曾建元教授,在精神上回歸父系客家認同的知識旅行筆記。2002年作者甫獲博士,即踏上歷代父祖走過與去來的足跡,前往廣東蕉嶺尋根。2008年,作者在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以羅香林的研究典範對自身父系客家祖先移民臺灣留下的族譜與事蹟考證,寫下他的第一篇客家研究論文。此後一路在臺大客家中心創辦人、1988年臺北「客家還我母語運動」遊行總領隊邱榮舉教授的引領下,持續客家風土人文的踏查,而以感謝家國栽培的心情,以臺灣為中心,展開客家的研究與寫作。客家人是隱身於強勢族群文化中,而又保有鮮明自我個性的民族,既溫柔又堅韌。既寄情於客途,無懼於開拓,而又眷戀家園、惜情惜福。因著這一集體性格,客家人成為促動近代臺灣與中國爆發劇變的革命性社會力量,經歷數百年的奮鬥與演進,客家人早就不是保守的山民,而是新世紀裡四海一家、縱橫天下的世界公民。透過本套客家文集,我們將會看到客家人與親族、國家和世界連結的壯懷與視域。
《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與《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這套客家文集是二十多年來,置身於臺灣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曾建元教授,在精神上回歸父系客家認同的知識旅行筆記。2002年作者甫獲博士,即踏上歷代父祖走過與去來的足跡,前往廣東蕉嶺尋根。2008年,作者在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以羅香林的研究典範對自身父系客家祖先移民臺灣留下的族譜與事蹟考證,寫下他的第一篇客家研究論文。此後一路在臺大客家中心創辦人、1988年臺北「客家還我母語運動」遊行總領隊邱榮舉教授的引領下,持續客家風土人文的踏查,而以感謝家國栽培的心情,以臺灣為中心,展開客家的研究與寫作。客家人是隱身於強勢族群文化中,而又保有鮮明自我個性的民族,既溫柔又堅韌。既寄情於客途,無懼於開拓,而又眷戀家園、惜情惜福。因著這一集體性格,客家人成為促動近代臺灣與中國爆發劇變的革命性社會力量,經歷數百年的奮鬥與演進,客家人早就不是保守的山民,而是新世紀裡四海一家、縱橫天下的世界公民。透過本套客家文集,我們將會看到客家人與親族、國家和世界連結的壯懷與視域。
川島芳子(金壁輝),當年被執行死刑時,真的離世了嗎?這本書將告訴你──川島芳子一直是以方老太太的普通人身分活到了1978年,最後終老於吉林省四平市。1948年3月25日清晨,隨著北平監獄一聲槍響,川島芳子以替身代死,逃出北平監獄,由他人護送,來到長春郊區新立城藏匿,隱居民間三十年,安然辭世。本書根據張鈺等人陪伴川島芳子生活的身邊人口述及考證資料,以深沉的話語,細膩的筆觸,如溪的文字,可信的考證,講述了被稱為方姥的川島芳子的真實形象。書中描述了川島芳子的飲食起居、音容笑貌、梳妝打扮、生活習慣、性格特徵、情趣愛好,以及信仰追求、詩詞才藝、歌舞技能、社會往來等等故事,引人入勝,頗為可讀。與2023年5月間,由李剛、趙剛合著,在翰蘆圖書出版的《川島芳子的謎與迷》所描繪的那位風光恣肆、不可一世的川島芳子,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反差,令人感歎,耐人尋味。風光時的川島芳子撲朔迷離,不可思議;被處決的金壁輝又疑問連連,難以想像;隱居的方姥行蹤神秘,身份成疑…。做為姊妹篇的《川島芳子的謎與迷》與《我的方姥是川島芳子》二本書留下的疑問,日後應當能夠催生出第三本或更多的研究去破解,這就是一個特殊人物的特殊魅力吧!
川島芳子(金壁輝),當年被執行死刑時,真的離世了嗎?這本書將告訴你──川島芳子一直是以方老太太的普通人身分活到了1978年,最後終老於吉林省四平市。1948年3月25日清晨,隨著北平監獄一聲槍響,川島芳子以替身代死,逃出北平監獄,由他人護送,來到長春郊區新立城藏匿,隱居民間三十年,安然辭世。本書根據張鈺等人陪伴川島芳子生活的身邊人口述及考證資料,以深沉的話語,細膩的筆觸,如溪的文字,可信的考證,講述了被稱為方姥的川島芳子的真實形象。書中描述了川島芳子的飲食起居、音容笑貌、梳妝打扮、生活習慣、性格特徵、情趣愛好,以及信仰追求、詩詞才藝、歌舞技能、社會往來等等故事,引人入勝,頗為可讀。與2023年5月間,由李剛、趙剛合著,在翰蘆圖書出版的《川島芳子的謎與迷》所描繪的那位風光恣肆、不可一世的川島芳子,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反差,令人感歎,耐人尋味。風光時的川島芳子撲朔迷離,不可思議;被處決的金壁輝又疑問連連,難以想像;隱居的方姥行蹤神秘,身份成疑…。做為姊妹篇的《川島芳子的謎與迷》與《我的方姥是川島芳子》二本書留下的疑問,日後應當能夠催生出第三本或更多的研究去破解,這就是一個特殊人物的特殊魅力吧!
川島芳子,究竟是怎樣的人她身上有哪些假象與真相?這是想瞭解川島芳子的人都普遍感到疑惑的,甚至有些人追逐考察川島芳子的一生,最終仍然找不到確切、滿意的答案。 本書作者,歷經數年,廣集資料,八方尋訪,慎密求證。1906年,川島芳子在北平清末肅親王善耆府邸出生,人稱十四格格,愛新覺羅.顯玗,漢名金璧輝,六歲過繼給日本浪人川島浪速,取日本名川島芳子,東渡日本,在松本市度過少女時光;她曾自殺未遂,婚姻不幸;回到中國,人生蛻變,參與「皇姑屯事件」、上海「一.二八事變」,擔任偽滿皇宮女官長,充任安國軍司令,開辦東興樓飯莊,以及重回日本,面諫近衛(首相),上書東條(英機),被逮捕查辦。1945年底,被國民政府逮捕,1948年3月25日清晨,以漢奸罪執行了死刑。之後,她又「死去活來」,以「方姥」的身份生活在大陸,直到1978年在吉林省四平市撒手人寰。 本書講述了川島芳子充滿神秘傳奇、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揭開鮮明生動的歷史史實,透過重重迷霧,還原中國名為金壁輝、日本名為川島芳子這個奇女子謎奇與迷離的人生真相。
川島芳子,究竟是怎樣的人她身上有哪些假象與真相?這是想瞭解川島芳子的人都普遍感到疑惑的,甚至有些人追逐考察川島芳子的一生,最終仍然找不到確切、滿意的答案。 本書作者,歷經數年,廣集資料,八方尋訪,慎密求證。1906年,川島芳子在北平清末肅親王善耆府邸出生,人稱十四格格,愛新覺羅.顯玗,漢名金璧輝,六歲過繼給日本浪人川島浪速,取日本名川島芳子,東渡日本,在松本市度過少女時光;她曾自殺未遂,婚姻不幸;回到中國,人生蛻變,參與「皇姑屯事件」、上海「一.二八事變」,擔任偽滿皇宮女官長,充任安國軍司令,開辦東興樓飯莊,以及重回日本,面諫近衛(首相),上書東條(英機),被逮捕查辦。1945年底,被國民政府逮捕,1948年3月25日清晨,以漢奸罪執行了死刑。之後,她又「死去活來」,以「方姥」的身份生活在大陸,直到1978年在吉林省四平市撒手人寰。 本書講述了川島芳子充滿神秘傳奇、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揭開鮮明生動的歷史史實,透過重重迷霧,還原中國名為金壁輝、日本名為川島芳子這個奇女子謎奇與迷離的人生真相。
緬甸自古以來被視為是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捷徑,歷經了民族征戰、英國殖民、及獨立自治的進程,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潛移默化著現今緬甸的政經發展。 西方國家於16世紀開始在中南半島現身,英國、法國、葡萄牙、荷蘭等國嘗試與緬甸建立貿易關係而未果,英緬邊境關係漸趨緊張,『楊達坡條約』致使緬甸宛如被看破手腳的紙老虎,此後的緬甸併入英屬印度,稱為英屬緬甸。 20世紀,緬甸的知識分子將逐漸淬礪的民族意識傳遞到鄉下,民族運動至此拉開序幕,他們要求殖民者實行改革自治。受到中國的反西方帝國主義色彩影響,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者備受激勵,興起一連串反抗革命風潮。 本書從國家認同、族群政治、外交政策、經濟發展、語言教育及軍事政變和國際觀感的歷史角度構析緬甸,探討其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緬甸自古以來被視為是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捷徑,歷經了民族征戰、英國殖民、及獨立自治的進程,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潛移默化著現今緬甸的政經發展。 西方國家於16世紀開始在中南半島現身,英國、法國、葡萄牙、荷蘭等國嘗試與緬甸建立貿易關係而未果,英緬邊境關係漸趨緊張,『楊達坡條約』致使緬甸宛如被看破手腳的紙老虎,此後的緬甸併入英屬印度,稱為英屬緬甸。 20世紀,緬甸的知識分子將逐漸淬礪的民族意識傳遞到鄉下,民族運動至此拉開序幕,他們要求殖民者實行改革自治。受到中國的反西方帝國主義色彩影響,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者備受激勵,興起一連串反抗革命風潮。 本書從國家認同、族群政治、外交政策、經濟發展、語言教育及軍事政變和國際觀感的歷史角度構析緬甸,探討其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我們的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根本,是我們如何看見世界?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被觀看出來的,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觀看方式,而每一個人看出來的世界都不會是一樣的。 今日的全球資訊社會,我們看見的台灣,究竟是什麼?同樣根本的問題,我們又是如何看見台灣?我們不都是透過一些資訊,來形成對台灣的認識嗎?特別是,我們大多是透過各種媒體的資訊傳播來認識台灣。這裡涉及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如何告訴他國人民,台灣是怎樣的社會? 這些提問對我們很重要,我們終究要告訴自己:台灣人是什麼?台灣是什麼?所以,圖像在這些問題中已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現今的我們,主要是透過圖像在溝通,並且是對台灣或者其他社會所留下的認識,它就是在記憶當中的圖像。 圖像,是我們看見台灣的方式;圖像,也是形成我們以及外國人對台灣的認識。本書的工作,主要是揭露這個事實,並且初步整理一些目前全球社會中的台灣圖像。
我們的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根本,是我們如何看見世界?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被觀看出來的,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觀看方式,而每一個人看出來的世界都不會是一樣的。 今日的全球資訊社會,我們看見的台灣,究竟是什麼?同樣根本的問題,我們又是如何看見台灣?我們不都是透過一些資訊,來形成對台灣的認識嗎?特別是,我們大多是透過各種媒體的資訊傳播來認識台灣。這裡涉及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如何告訴他國人民,台灣是怎樣的社會? 這些提問對我們很重要,我們終究要告訴自己:台灣人是什麼?台灣是什麼?所以,圖像在這些問題中已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現今的我們,主要是透過圖像在溝通,並且是對台灣或者其他社會所留下的認識,它就是在記憶當中的圖像。 圖像,是我們看見台灣的方式;圖像,也是形成我們以及外國人對台灣的認識。本書的工作,主要是揭露這個事實,並且初步整理一些目前全球社會中的台灣圖像。
內蒙古(漠南蒙古)從滿清以來就受制於中國;外蒙古(漠北蒙古)則是「最老牌的現代衛星國家」,先是帝俄的第一個衛星國、後為蘇聯的衛星國家,現在依然與俄羅斯交好;外蒙的兩邊是蘇聯及其盟邦中國。 外蒙古在1921至1992年被稱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繼蘇聯後的第二個共產國家。1992年後進行民主改革,國名改稱蒙古。蒙古是世界上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人口數為33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主權國家。 蒙古人曾經主宰這個世界,稱霸兩個世紀,建立當時最大的亞歐帝國。但隨著元國的衰敗,蒙古人漸漸淡出歷史舞臺。本書從國家認同、外交、國防、政府型態等面向,探討蒙古建國後的發展及未來展望;亦從自由運動與教育考察等角度,一窺內蒙古在中國的境況。
印度尼西亞,也就是俗稱的印尼,人口有兩億六千萬,排名全世界第四,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印尼被稱為「萬島之國」,總領土有超過一萬七千個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巴布亞、蘇拉威西及爪哇等五大島。印尼在國際上的排名中,在經濟上的表現平平,所得分配的不均現象明顯;值得稱許的是在安全程度上,排名第九,算是非常安全的國家。 印尼的歷史、文化、地理等的異質性根深蒂固。例如西北方有篤信依斯蘭教,五官略似阿拉伯人的馬來族;而座落於印尼國境東南方的巴布亞省,當地居民皮膚棕色,習俗裡沒有服裝衣飾。兩省的種族、飲食、信仰、音樂、舞蹈、方言都完全不同,兩地之間的其他省分,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種族文化。這樣的多樣化差異性,或許就是印尼層出不窮的麻煩和特出魅力的來源。 本書以印尼的獨立、族群、政治、經濟、宗教影響等各種面向,分析印尼從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到如今的發展,探討印尼在國際上的情勢及國內變動趨勢。
印度尼西亞,也就是俗稱的印尼,人口有兩億六千萬,排名全世界第四,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印尼被稱為「萬島之國」,總領土有超過一萬七千個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巴布亞、蘇拉威西及爪哇等五大島。印尼在國際上的排名中,在經濟上的表現平平,所得分配的不均現象明顯;值得稱許的是在安全程度上,排名第九,算是非常安全的國家。 印尼的歷史、文化、地理等的異質性根深蒂固。例如西北方有篤信依斯蘭教,五官略似阿拉伯人的馬來族;而座落於印尼國境東南方的巴布亞省,當地居民皮膚棕色,習俗裡沒有服裝衣飾。兩省的種族、飲食、信仰、音樂、舞蹈、方言都完全不同,兩地之間的其他省分,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種族文化。這樣的多樣化差異性,或許就是印尼層出不窮的麻煩和特出魅力的來源。 本書以印尼的獨立、族群、政治、經濟、宗教影響等各種面向,分析印尼從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到如今的發展,探討印尼在國際上的情勢及國內變動趨勢。
一般而言,我很早就已宣布:有關達賴喇嘛轉世的制度是否需要延續下去,最終要由西藏人民做出決定。 所謂喇嘛之轉世,乃是為利益眾生乘願而來的,因此,要預先觀察時間、地點、族姓和生母等「五照見」後才會降誕人間,這也是佛教與眾不同的特點。 在何處如何誕生、以及如何認證等,都是乘願轉世之當事者的不共選擇權。同樣地,我的轉世也將摒除政治的干擾,完全遵循宗教原理來進行,這點至關重要。 ~以上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親自署名之序文
一般而言,我很早就已宣布:有關達賴喇嘛轉世的制度是否需要延續下去,最終要由西藏人民做出決定。 所謂喇嘛之轉世,乃是為利益眾生乘願而來的,因此,要預先觀察時間、地點、族姓和生母等「五照見」後才會降誕人間,這也是佛教與眾不同的特點。 在何處如何誕生、以及如何認證等,都是乘願轉世之當事者的不共選擇權。同樣地,我的轉世也將摒除政治的干擾,完全遵循宗教原理來進行,這點至關重要。 ~以上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親自署名之序文
本書主題為「日本研究的轉化與重構」,係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邀請日本、台灣與星國學者專家,針對日本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發展,展開學術性的對話。全書14篇文章共分成三大篇,分別為: 第一篇「國際關係下的日本研究對話」:共收羅5篇文章,針對日本安全保障理論、亞洲安全保障體系、日本安全戰略、台日國家利益互動、AIIB的政治經濟意涵等議題進行探討,主要圍繞於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 第二篇「政治學中的日本研究對話」:共收羅5篇文章,探討日本政治制度變革、日本首相的國會解散權、日本選區劃分的政治過程、日本女性參政的制度制約,以及日本地方行政的跨域治理。此一對話主要是聚焦在日本政治的「權力歸屬」議題。 第三篇「經濟與社會文化下的日本研究對話」:共收羅4篇文章,分析日本教育體系的社福支援、日本研究倫理的現狀課題、全球化下日本企業的新面貌,以及日本對台灣政治菁英民族觀念等議題。 本書希望呈現出日本研究的多元觀點,透過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以學術對話的方式,激發出更嶄新的研究火花,並希望透過本書開啟新的思考方向、發掘出更具研究價值的新議題,並以此高水平學術交流的成果展現,讓台灣的日本研究成為亞太地區日本研究的模範平台。
本書傳主Tahai Ispalalavi,是布農族的耆老,長年奉獻布農族郡社群的文史保留、傳承與發揚,同時也是雕刻工藝家。身為虔誠的基督徒,Tahai Ispalalavi奉獻許多心力在地方事物,擔任過武陵部落的村長與6屆鄉民代表,而對於文化復振的工作,他始終堅守崗位。 對布農族人而言,Tahai Ispalalavi所做的貢獻,宛如大山大樹,形象高聳而堅定,他所發揮的感染力,他所鼓舞的熱情與理想,也開始產生影響力量。本書作者洪宏,即在Tahai Ispalalavi所奠基的文化基礎上,循著Tahai Ispalalavi高大的文化身影,以「達海專案」出發,深入挖掘Tahai Ispalalavi過去30年來所滋養出的文化傳承果實,並從中努力去開發傳承文化工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本書傳主Tahai Ispalalavi,是布農族的耆老,長年奉獻布農族郡社群的文史保留、傳承與發揚,同時也是雕刻工藝家。身為虔誠的基督徒,Tahai Ispalalavi奉獻許多心力在地方事物,擔任過武陵部落的村長與6屆鄉民代表,而對於文化復振的工作,他始終堅守崗位。 對布農族人而言,Tahai Ispalalavi所做的貢獻,宛如大山大樹,形象高聳而堅定,他所發揮的感染力,他所鼓舞的熱情與理想,也開始產生影響力量。本書作者洪宏,即在Tahai Ispalalavi所奠基的文化基礎上,循著Tahai Ispalalavi高大的文化身影,以「達海專案」出發,深入挖掘Tahai Ispalalavi過去30年來所滋養出的文化傳承果實,並從中努力去開發傳承文化工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2018年,馬來西亞舉行第14屆全國選舉。結果揭曉,全球震驚!這個位於亞洲大陸、太平洋與印度洋交會的國家,發生了獨立60年來首次的政黨輪替,高齡92歲的馬哈地,重返政治舞臺,帶領多個反對黨所組成的希望聯盟,成功擊潰國民陣線,取得了執政權,成為當今世界年紀最長的國家領導人。 馬來西亞位於南海之上,形似「漏斗」,鎮守著通往印度洋的出入口,在東南亞的政治地理位置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個國家的形象,主要是族群與文化的多元,然而在本質上並未走向多元文化的開放道路,因此,馬來西亞一方面以多元文化為傲,但在另一方面又以制度政策來保障單一族群與宗教的優勢地位。 面對國際政治的巨大變化,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的龐大投資,居於全球伊斯蘭金融市場領導地位的馬來西亞,高齡92歲的馬哈地,將如何帶領這個國家蓬勃發展呢?本書即從族群認同、政治、經濟等方面,探討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趨勢。
台灣原住民族雖然僅佔總人口數的2.3%,卻是南島文化的承載者,不僅形塑台灣豐富的多元文化,更是寶貴的世界級文化資產。在邁入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的時代,原住民族文化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至關重要,更需被突顯與發揚,讓國際社會都看見台灣文化豐富的樣貌,也能夠共同分享與守護這獨特而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這是台灣政府與全體人民不能推諉的光榮使命。 原住民族自治的實踐,必須有「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及民間團體的支持,方能順利進行。換言之,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除了「從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推動,還需「由下而上」的人民力量共同支持,方能充分實現。 本書從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出發,進一步在原住民基本法實施十週年後,檢視原住民族自治發展的困境,進而討論相關的因應措施,透過開放空間會議技巧,激盪出新的想像,豐富原住民族自治的可能風貌。
在過去,國家重視經濟發展,開發至上、講求效率;隨著環境保護意識抬頭,永續發展的價值逐漸被重視;當下,國際社會關注的是如何保障原住民族的權利,國家、礦業、及原住民族之間合理的定位該如何協調? 然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空間概念與當代社會文化、法律制度間存在極大的差距,關於土地歸屬的根本問題,現行司法體系並沒有辦法妥當的處理。不僅臺灣面臨這樣的困境,澳洲、加拿大、阿拉斯加原住民、紐西蘭毛利人,各國各地皆有事例,成為我們的借鏡,提供其他可能的規畫面向,期待彼此能建立出協商合作的新模式。
民進黨政府認為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牽涉層面過於複雜,主張分開處理,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然而,就現有的體制,不管總統設置任何委員會,位階上只是總統的諮詢機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世界上總共四十多個真相調查委員會,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真相」。如果沒有必要有調查權。那麼,究竟設在總統府的這個委員會有何作用?如今,小英政府除了要強化協調部會的「原基法推動委員會」,還要在行政院成立小組調查核廢料,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做的網來撈金魚。只能說,無知的背後是傲慢,傲慢的背後是偏見。
民進黨政府認為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牽涉層面過於複雜,主張分開處理,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然而,就現有的體制,不管總統設置任何委員會,位階上只是總統的諮詢機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世界上總共四十多個真相調查委員會,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真相」。如果沒有必要有調查權。那麼,究竟設在總統府的這個委員會有何作用?如今,小英政府除了要強化協調部會的「原基法推動委員會」,還要在行政院成立小組調查核廢料,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做的網來撈金魚。只能說,無知的背後是傲慢,傲慢的背後是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