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球韓流的發源地竟來自一個過往被稱為「隱士之國」的地方精采傳說故事搭配珍貴文物圖片完整探索朝鮮半島的文化根源風靡全球的韓流似乎有擋不住的魔力,但奇妙的是,它的發源地是一個曾以不願接觸外界聞名、被稱為「隱士之國」的地方。這種動態矛盾正是使韓國文化與神話如此迷人的特點之一。所有敘事都迴盪在一個揉雜了儒、道、佛家思想以及更古老傳統的文化中,成為灌溉當代韓流現象的深層源流。神話依然活在今日的韓國社會中,而且持續演進著。本書從朝鮮半島獨有的創世神話為始,透過對《創世歌》、《天地王本解》以及巨人麻姑婆婆等神話文本的考察,解析朝鮮神話的宇宙觀,並從多樣的宗教信仰、動植物與民間傳說,如被認為韓國象徵的老虎、調皮愛捉弄人類的鬼怪……完整呈現朝鮮民族豐富又多彩的精神世界。 ●南韓作品好好玩!我也想知道典故!全球熱播動畫電影《Kpop獵魔女團》當中可愛的老虎與喜鵲,其實來自韓國的民畫〈鵲虎圖〉?回鍋《新楓之谷》,快拿這本書到童話村找找故事角色在哪裡?紅豆娘、沈清、鬼怪們居然都在這!《語意錯誤》提到的世宗大王是誰?原來是韓文的起源?檀君王儉、熊女、田禹治……,《全知讀者視角》背後星的故事,細細說分明(但沒劇透)!朝鮮半島豐沛的神話與民間傳說,正是當今韓流作品的文化根源,無論是影劇、電玩、漫畫,皆能見其蹤影,一起找找你喜愛的作品還有哪些朝鮮文化吧! ●朝鮮民族豐富的精神世界——多元宗教、豐富神怪道教、佛教、基督教……還有薩滿信仰,全部都在同個半島!南韓國旗陰陽八卦各具意義、宗廟祠堂與教堂林立又並存,宗教信仰影響韓國發展綿長,民間也不乏有獨特的神怪傳說,吸取精氣的九尾狐、揮舞棍棒的鬼怪,以及各式各樣的動物寓言,形成了多采的文化樣貌。朝鮮半島動盪的歷史,為這塊土地的人們帶來多元的信仰,本就豐富的民間故事,更增添了一分趣味。隨著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兩國各自走上不同命運,「神話」的意義也被重新詮釋,不只說明了北韓金氏家族為鞏固政權而創造的神話,也包含南韓在文學、影視、音樂等各方面的文化輸出神話: ●隱士之國——北韓!金氏家族的神話與權力從金日成、金正日到金正恩,在極權主義的高牆外,我們只能看見流傳出來的金氏神話,金日成將松果變成手榴彈、金正日發明了漢堡,當金正恩繼承權力,卻一改父輩的領導方針,開始帶領北韓科學化發展!在金氏家族的高壓統治下,北韓漫畫卻有著獨樹一幟的風格,《威翅大將軍》、《頻率A的祕密》、《熱帶雪暴》等作品宣揚著北韓主體思想,但也呈現了北韓當時的外交狀況!●文化輸出的專家,現代南韓的潮流神話「韓流」——在臺灣原是形容亞洲金融風暴中韓幣貶值可能帶給產業的冷暖衝擊,如今卻搖身一變,轉而描述南韓文化產業的豐沛能量如何襲捲世界,戲劇、音樂、文學……無一不見從《冬季戀歌》到《魷魚遊戲》,風格類型多樣、劇情優秀精彩,誰才是你心中的韓劇TOP 1?Kpop將無數男團女團捧上世界的舞臺,當追星成為了一種世界語言,卻似乎也帶來了容貌焦慮的隱憂。連文學也興起韓流!申京淑憑著《請照顧我媽媽》成為第一位奪下曼氏亞洲文學獎的韓國作家,過了五年,韓江成為了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韓國作家和第一位亞洲女性作家,更讓人期待未來韓國文學的發展。從創世神話、當代政治到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輸出大國,經過亙古歷史的演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得以在無數作品中,看見朝鮮半島悠遠綿長卻又多元的文化風景。
「世界史」、「政治」、「宗教」、「科學」、「現代」、「日本」六大主題探索拉丁語至今範圍廣布、歷久彌新的影響遺緒! 近11萬人追蹤,人氣X帳號@latina_sama首作日本出版半年內,銷售7萬7000冊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楊詠翔|譯者謝智翔|《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作者──推薦恆久遠拉丁語是不是一種「死語」?抑或早就已陳舊過時?世界上是否僅剩極少數人還在使用拉丁語?又或者,只有專門領域的學者、專家才需要懂它?哪怕是唯一以拉丁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梵蒂岡,日常會話也普遍使用義大利語,那麼,這種語言是否終究會從地球上逐漸消失?上面這些令人耳熟的問題,反映了大眾對拉丁語常有的迷思與陳見。早在2016年,本書作者拉丁語先生就開始經營推特/X帳號,上網分享拉丁語相關的語言及文化知識,也試著打破一般人對這種語言的陌生與誤解。本書以「世界史」、「政治」、「宗教」、「科學」、「現代」、「日本」六大主題,將拉丁語連同古羅馬藉由語言流傳至今的文化與智慧,分門別類來介紹。與此同時,作者高聲疾呼:拉丁語不僅僅博大精深,還是一種富於趣味、活力及「生存韌性」的語言,絕對不容小覷!這本書談語文、說歷史,也細看拉丁語這塊文化瑰寶如何嵌入今天世界上人文與科學的許多領域中,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知識:▶百香果passion fruit很熱情嗎?不是的。從拉丁語理解「passion」,會發現這是一種植物形象與名稱引申自基督教典故的水果。▶在《哈利波特》小說中,重要角色賽佛勒斯.石內卜的名字裡,藏著得要用拉丁語才能破解的玄機。▶追溯法西斯fascism的拉丁語源,會發現法西斯黨徽中斧頭與束棒的由來,以及從古羅馬至今相關的政治流變。▶暗殺美國知名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殺手,在行刺前大喊一句著名的拉丁語名言:「這就是暴君的下場」──但卻可能扭曲了原意。▶地處遠東的日本國際機場也藏有拉丁語彩蛋!若有機會到東京羽田機場,請睜大眼找找,哪面牆上有拉丁語寫的「來訪之人皆平安。離去之人皆安全。」從重要歷史人物的名言與生平故事、家喻戶曉的企業品牌名稱由來、現代人對古羅馬語言的挪用或誤用……本書有滿滿的逸事趣聞與親民知識,就算沒有太多的拉丁語基礎,讀者一樣看得懂!作者誠摯邀請大家,一同領會數千年積累於此語言中的文化結晶,用一種不同以往的視角來理解世界。 ▍好評佳譽拉丁語看似離東方的我們很遙遠,本書作者拉丁語先生卻以淵博學識和生花妙筆,提醒讀者拉丁語在日常生活中的無所不在。這不僅關乎語言或文字,更觸及了文化與思維的結構。透過本書,我們不僅得以一窺拉丁語及其承載的西方文明內裡,也能體會同為西方「他者」的日本,接受和學習西方時的覺悟與苦心。本書同時也可視為當前「轉譯」潮流的實踐,為那些希望讓學術走出象牙塔、深入大眾閱讀的寫作者提供參考範本。當語言學習在AI浪潮中日漸式微,本書以拉丁語為例,示範了語言絕非僅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跨越時空、傳遞文明與記憶的文化容器。──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有趣」是AI時代學語言最重要的關鍵字,「授業」和「解惑」已經不需要師父領進門,但如何維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才是為師的難題。這本《不死拉丁語》是為日本一般民眾撰寫的拉丁語趣談書,深入淺出且結合時事,讀完之後讓我懷念起當年跟康華倫老師一起學拉丁語的往事,對拉丁語的熱情再次被點燃。推薦這本有趣的著作給所有喜歡語言的朋友。──謝智翔/《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作者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齊聲推薦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作者會帶讀者探訪各大紀念場址與博物館,也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歷史記憶的問題,例如: ❏一九三五年總督府用來舉辦臺灣博覽會的中山堂所在地,到了世紀末諷刺地豎立起對日抗戰紀念碑。國、民兩黨不斷拉鋸、爭論:在二戰時幾乎無人反抗日本的臺灣,這種紀念是否妥適? ❏臺灣不少博物館(如宜蘭設治紀念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會展示原住民文化,可能呈現的是族群和諧的景象,而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歷史不時會被粉飾。在「挪用歷史」與「多元主義敘事」間,是否存在合宜允當的平衡點? ❏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採用立方體、圓形的設計元素有何意涵?建造過程經歷哪些波折?兩黨政治對壘下,最終碑文符合了「誰」的歷史詮釋? ❏全臺各地的眷村故事館、文物館與博物館,都以怎樣的敘事基調講述國民黨軍事與軍眷記憶?保存記憶場址僅是為了「懷舊」?或也難免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多黨民主制只要存在於臺灣一天,那麼在博物館界或更廣泛的各個領域,對歷史的爭論就無一天會消失。本書探討的博物館與紀念文化反映出臺灣數度被殖民、政治經過劇烈變革,以及在冷戰、後冷戰全球政治中地位岌岌可危的複雜歷史。值得思考的是,從這些歷史記憶,能否找到更包容的敘事與理解框架,讓我們定義出多元共融的新時代臺灣認同。 ▍口碑好評 博物館是透過資本堆疊資源,將訊息框限在特定場域中,有計畫向觀眾介紹知識的教育場所,公立博物館則反映以公帑支持的館舍需要呈現的政府立場及文化推廣目的。而臺灣衝突紛呈的國族認同與政治環境,更顯示有不同「鄉愁」的各屆民選政府,希望透過公共資源,說什麼故事和如何說的選擇取向,其敘事的豐富面向與多重性格,甚至在不同場館與不同時期彼此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立場,恐怕有全世界博物館少見的複雜程度。本書縱橫博覽臺灣眾多公私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博物館,精采的多元性本身也反映自由民主價值與體制的珍貴。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雖然我們常說年輕世代已成為天然獨、天然臺,但「認同」與「民族主義」的爭議還沒有結束,特別是關於過去歷史的詮釋、教科書的設計,至今仍常常成為新聞焦點。目前還有不少人依然是以整個中國作為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常認為應該把我們的教學課綱改成(改回)以中國為中心,批評臺灣認同者是在「去中國化」。而博物館就是個最外顯、最直接的歷史詮釋競爭場域,特別是公立的博物館。到底該呈現什麼樣的歷史、該納入哪些展出內容,以怎麼樣的觀點來詮釋,只要認同爭議(特別是大中華思想)沒有落幕的一天,爭議就不會結束。 本書具體呈現了臺灣的博物館史,作者記錄了臺灣各地許多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最重要的各個博物館的展覽品及其文化意涵。作者帶我們見證了臺灣意識的興起以及在地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臺灣多元且豐富的文化、歷史,以及多重的面貌。臺灣的博物館史就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探求、碰撞,以及共同體的形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本書以局外人的獨到視角,深入剖析臺灣的博物館如何在藍綠兩黨政治意識形態下發展,並與中國的博物館形成發人深省的對照:從作為紀念名人與鞏固政權的工具,到今日博物館展示臺灣的考古、文學與歷史,呈現多元文化及人權價值,以逐步建構本土認同。全書視野宏大,論述犀利,是一部不可忽視的博物館學重要著作。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鄧騰克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是美國學界研究中文世界博物館文化與集體公眾記憶的先驅者。此書是他參訪臺灣民主化後設置的諸多歷史博物館與紀念景點的訪察和評述。書中闡明博物館展覽對臺灣主體認同爭論和多元歷史記憶在進入公共領域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一本論理精闢且結構嚴謹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一讀。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齊聲推薦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作者會帶讀者探訪各大紀念場址與博物館,也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歷史記憶的問題,例如: ❏一九三五年總督府用來舉辦臺灣博覽會的中山堂所在地,到了世紀末諷刺地豎立起對日抗戰紀念碑。國、民兩黨不斷拉鋸、爭論:在二戰時幾乎無人反抗日本的臺灣,這種紀念是否妥適? ❏臺灣不少博物館(如宜蘭設治紀念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會展示原住民文化,可能呈現的是族群和諧的景象,而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歷史不時會被粉飾。在「挪用歷史」與「多元主義敘事」間,是否存在合宜允當的平衡點? ❏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採用立方體、圓形的設計元素有何意涵?建造過程經歷哪些波折?兩黨政治對壘下,最終碑文符合了「誰」的歷史詮釋? ❏全臺各地的眷村故事館、文物館與博物館,都以怎樣的敘事基調講述國民黨軍事與軍眷記憶?保存記憶場址僅是為了「懷舊」?或也難免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多黨民主制只要存在於臺灣一天,那麼在博物館界或更廣泛的各個領域,對歷史的爭論就無一天會消失。本書探討的博物館與紀念文化反映出臺灣數度被殖民、政治經過劇烈變革,以及在冷戰、後冷戰全球政治中地位岌岌可危的複雜歷史。值得思考的是,從這些歷史記憶,能否找到更包容的敘事與理解框架,讓我們定義出多元共融的新時代臺灣認同。 ▍口碑好評 博物館是透過資本堆疊資源,將訊息框限在特定場域中,有計畫向觀眾介紹知識的教育場所,公立博物館則反映以公帑支持的館舍需要呈現的政府立場及文化推廣目的。而臺灣衝突紛呈的國族認同與政治環境,更顯示有不同「鄉愁」的各屆民選政府,希望透過公共資源,說什麼故事和如何說的選擇取向,其敘事的豐富面向與多重性格,甚至在不同場館與不同時期彼此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立場,恐怕有全世界博物館少見的複雜程度。本書縱橫博覽臺灣眾多公私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博物館,精采的多元性本身也反映自由民主價值與體制的珍貴。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雖然我們常說年輕世代已成為天然獨、天然臺,但「認同」與「民族主義」的爭議還沒有結束,特別是關於過去歷史的詮釋、教科書的設計,至今仍常常成為新聞焦點。目前還有不少人依然是以整個中國作為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常認為應該把我們的教學課綱改成(改回)以中國為中心,批評臺灣認同者是在「去中國化」。而博物館就是個最外顯、最直接的歷史詮釋競爭場域,特別是公立的博物館。到底該呈現什麼樣的歷史、該納入哪些展出內容,以怎麼樣的觀點來詮釋,只要認同爭議(特別是大中華思想)沒有落幕的一天,爭議就不會結束。 本書具體呈現了臺灣的博物館史,作者記錄了臺灣各地許多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最重要的各個博物館的展覽品及其文化意涵。作者帶我們見證了臺灣意識的興起以及在地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臺灣多元且豐富的文化、歷史,以及多重的面貌。臺灣的博物館史就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探求、碰撞,以及共同體的形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本書以局外人的獨到視角,深入剖析臺灣的博物館如何在藍綠兩黨政治意識形態下發展,並與中國的博物館形成發人深省的對照:從作為紀念名人與鞏固政權的工具,到今日博物館展示臺灣的考古、文學與歷史,呈現多元文化及人權價值,以逐步建構本土認同。全書視野宏大,論述犀利,是一部不可忽視的博物館學重要著作。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鄧騰克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是美國學界研究中文世界博物館文化與集體公眾記憶的先驅者。此書是他參訪臺灣民主化後設置的諸多歷史博物館與紀念景點的訪察和評述。書中闡明博物館展覽對臺灣主體認同爭論和多元歷史記憶在進入公共領域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一本論理精闢且結構嚴謹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一讀。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齊聲推薦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作者會帶讀者探訪各大紀念場址與博物館,也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歷史記憶的問題,例如: ❏一九三五年總督府用來舉辦臺灣博覽會的中山堂所在地,到了世紀末諷刺地豎立起對日抗戰紀念碑。國、民兩黨不斷拉鋸、爭論:在二戰時幾乎無人反抗日本的臺灣,這種紀念是否妥適? ❏臺灣不少博物館(如宜蘭設治紀念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會展示原住民文化,可能呈現的是族群和諧的景象,而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歷史不時會被粉飾。在「挪用歷史」與「多元主義敘事」間,是否存在合宜允當的平衡點? ❏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採用立方體、圓形的設計元素有何意涵?建造過程經歷哪些波折?兩黨政治對壘下,最終碑文符合了「誰」的歷史詮釋? ❏全臺各地的眷村故事館、文物館與博物館,都以怎樣的敘事基調講述國民黨軍事與軍眷記憶?保存記憶場址僅是為了「懷舊」?或也難免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多黨民主制只要存在於臺灣一天,那麼在博物館界或更廣泛的各個領域,對歷史的爭論就無一天會消失。本書探討的博物館與紀念文化反映出臺灣數度被殖民、政治經過劇烈變革,以及在冷戰、後冷戰全球政治中地位岌岌可危的複雜歷史。值得思考的是,從這些歷史記憶,能否找到更包容的敘事與理解框架,讓我們定義出多元共融的新時代臺灣認同。 ▍口碑好評 博物館是透過資本堆疊資源,將訊息框限在特定場域中,有計畫向觀眾介紹知識的教育場所,公立博物館則反映以公帑支持的館舍需要呈現的政府立場及文化推廣目的。而臺灣衝突紛呈的國族認同與政治環境,更顯示有不同「鄉愁」的各屆民選政府,希望透過公共資源,說什麼故事和如何說的選擇取向,其敘事的豐富面向與多重性格,甚至在不同場館與不同時期彼此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立場,恐怕有全世界博物館少見的複雜程度。本書縱橫博覽臺灣眾多公私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博物館,精采的多元性本身也反映自由民主價值與體制的珍貴。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雖然我們常說年輕世代已成為天然獨、天然臺,但「認同」與「民族主義」的爭議還沒有結束,特別是關於過去歷史的詮釋、教科書的設計,至今仍常常成為新聞焦點。目前還有不少人依然是以整個中國作為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常認為應該把我們的教學課綱改成(改回)以中國為中心,批評臺灣認同者是在「去中國化」。而博物館就是個最外顯、最直接的歷史詮釋競爭場域,特別是公立的博物館。到底該呈現什麼樣的歷史、該納入哪些展出內容,以怎麼樣的觀點來詮釋,只要認同爭議(特別是大中華思想)沒有落幕的一天,爭議就不會結束。 本書具體呈現了臺灣的博物館史,作者記錄了臺灣各地許多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最重要的各個博物館的展覽品及其文化意涵。作者帶我們見證了臺灣意識的興起以及在地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臺灣多元且豐富的文化、歷史,以及多重的面貌。臺灣的博物館史就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探求、碰撞,以及共同體的形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本書以局外人的獨到視角,深入剖析臺灣的博物館如何在藍綠兩黨政治意識形態下發展,並與中國的博物館形成發人深省的對照:從作為紀念名人與鞏固政權的工具,到今日博物館展示臺灣的考古、文學與歷史,呈現多元文化及人權價值,以逐步建構本土認同。全書視野宏大,論述犀利,是一部不可忽視的博物館學重要著作。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鄧騰克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是美國學界研究中文世界博物館文化與集體公眾記憶的先驅者。此書是他參訪臺灣民主化後設置的諸多歷史博物館與紀念景點的訪察和評述。書中闡明博物館展覽對臺灣主體認同爭論和多元歷史記憶在進入公共領域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一本論理精闢且結構嚴謹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一讀。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生命並非於定點展開,而是沿路鋪陳。」 人類總是在移動,從出生那刻起,甚至於降生前,移動就是我們的本性移動與人類的存在共綿延——透過「移動考古學」,看人口如何潮起潮落一波接一波的漫遊者,又是如何沖刷大地? 阿潑/文字工作者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一步一腳印推薦 長久以來,探討古代、考古與歷史時,焦點總傾向放在固定不動、較為具體的過往元素上──放在「地方場所」上,而非往來、圍繞著這些地點的移動上。某處地方會有東西可觀看、挖掘;我們能「置身於」某個聚落、「走」去某個古蹟。考古學家喜歡界限明確、可以圈圍起來的遺址。然而,若僅僅研究遺址,不去談論人類與物品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怎麼移動,便會不經意使過往籠罩於一片靜止與死寂中,繼而讓往日失去魅力。 本書作者吉姆.李瑞為約克大學考古學者,致力於研究「移動考古學」。他認為,「地方」當然重要,但我們也應理解:是人類無止境地穿梭來去造就了「地方」,而「地方」又讓更多的人進出、移動其間,如此循環,生命的脈動應運而生。在《足跡》這本書中,作者將焦點鎖定於人們移動的路徑與方式,試圖把過往曾有過的動感與活力再次注入,使過去又能「活」過來。本書邀請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周遭靜止不動的道路、古蹟和文物,也探討移動性對於個人、時代和文化有何不同意義。 作者是出色的嚮導,會帶讀者逐一探訪重要的遺跡,例如: 👣遭廢棄的中世紀約克郡村莊遺址,因瘟疫、邊境蘇格蘭人劫掠與地主「圈地」驅逐佃農,村民生活困厄而被迫移動、離開久居的故里──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刻意建為彎繞、迂迴環形的英國石陣與木陣圈──走在其間要依循通道的複雜路徑前進,以此象徵走過生死、重生的歷程,可能與墓葬或朝聖文化有關👣某些遠古先民也可能走上「赴死」的獻祭之路,自願成為社稷與族人獻給超自然力量的犧牲品,沉入沼澤中永眠;丹麥的酸沼鞣屍「圖倫男子」即為一例👣今天我們可能在各種不佳天候中出門,古時是否也有應對壞天氣的移動方式?作者曾在倫敦一座遺址挖掘到骨製冰鞋,古羅馬時代當地曾是沼澤且冬季結冰,這些出土的冰鞋正是當時倫敦人冰上移動的考古鐵證 李瑞以專業考古學者之眼,為讀者詳加分析、細數幾百萬年來人類留下的足跡、軌跡、文物、遺址,以及史前木製軌道、山脊路、低塹路、靈柩路和趕牲道等遺跡。我們會發現,自大地上有人類以來,「遷徙」與「移動」便從未間斷,人群總是行不止息。本書的旅程會揭露「移動」是如何塑造我們,以及我們所在的世界。 ➢國內口碑好評包含我在內,世人對「考古」有一種偏見――錯以為面對的是一個被封存在特定時空之中的靜態物事,遙不可及。就像是看著琥珀裡的蟲子,卻不想,蟲子曾經飛舞躍動。《足跡》這本書如同拆解琥珀,讓讀者觀見蟲子爬行的動態軌跡;尤有甚者,作者李瑞在寫作策略上,是由近身環境談起,將萬千年前的物事,與你我的生活連結在一起。他腦中有個清楚的3D立體座標,縱推時間橫拉空間,帶領我們跟著「在地球生活上的前輩」一起做一趟時空旅行。──阿潑/文字工作者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作者以考古學者的專業視角,橫跨古今,深入挖掘了這句諺語蘊藏的真諦。透過對各地遺址的細緻剖析,不僅展現「移動」如何形塑人類歷史,更試圖捕捉不同時代「移動者」的內在情感——那跨越時空、直抵人性的共鳴。這種感性的觸動,或許是全書在嚴謹學理之外,最令人動容的部分。──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遷徙形塑了這個世界。在二戰後的難民潮前,在地理大發現所開啟的殖民時期前,在蒙古帝國、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遠古征戰前,智人已經花了數萬年從非洲移動到了美洲和澳洲等地。這些過去的移動並非一次性的大規模事件,而是由無數瑣碎日常行為累積而成。事實上,人類從未停止移動。這本以考古研究視角探討人類各種移動行為的著作,探討了一般民眾,甚至許多考古學者本身都忽略的文化流動性。作者以自身經歷描述了他所觀察到的各種移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溫暖且貼近生活體驗的文字,也讓我重溫那些曾經熟悉的考古場景和英國日常。──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跡」有兩層意涵:事物遺痕,或步履印痕,都來自前人的遺留。大多數考古學家往往在定點遺址研究前者,但李瑞別出心裁,專注於後者。 移動,為何迷人?這裡頭涉及了天候或地形、動機或目的、牲口或食物、技術或器物,乃至規則或制度等,包含了豐富的物質與環境資料,以及文化景觀,李瑞發現這般奧妙,經由本書留下了「跡」,指引我們循跡分析,重建前人的世界與心靈,進而知曉歷史原來是如何締造出來的。──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海外好評推薦清晰、詩意、迷人——一趟穿越時代、跨越地景的美麗旅程。從遠古人類的腳印到低塹路,從趕牛道到朝聖路,李瑞探索古往今來的行旅如何將我們塑造成人。——愛莉絲‧羅伯茲(Alice Roberts)/解剖學家、作家暨廣播節目主持人 閱讀本書是一大享受。是與先祖的一場共舞,穿梭在時而親密熟悉,時而大膽探索的場景中。李瑞讓遠古過往活了起來,藉此提醒世人,無論精神面或實質面,我們並非遠古過往的遙遠旁觀者,而是其產物。——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博物學家暨《擁抱流水》(The Flow)作者 李瑞帶領我們進入鮮少有人探索的古代移動領域。我們與人類遠祖和尼安德塔人同行,探索深邃洞穴,放牧牛群,變身朝聖者、海洋旅人和長途步行者……這些文字優美、引人入勝的文章,融合了個人經驗與考古和歷史智慧,催生出一本真正原創的非凡作品,對過往有深刻思考。值得閱讀並獲啟發!——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加州大學人類學榮譽教授暨作家
「生命並非於定點展開,而是沿路鋪陳。」 人類總是在移動,從出生那刻起,甚至於降生前,移動就是我們的本性移動與人類的存在共綿延——透過「移動考古學」,看人口如何潮起潮落一波接一波的漫遊者,又是如何沖刷大地? 阿潑/文字工作者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一步一腳印推薦 長久以來,探討古代、考古與歷史時,焦點總傾向放在固定不動、較為具體的過往元素上──放在「地方場所」上,而非往來、圍繞著這些地點的移動上。某處地方會有東西可觀看、挖掘;我們能「置身於」某個聚落、「走」去某個古蹟。考古學家喜歡界限明確、可以圈圍起來的遺址。然而,若僅僅研究遺址,不去談論人類與物品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怎麼移動,便會不經意使過往籠罩於一片靜止與死寂中,繼而讓往日失去魅力。 本書作者吉姆.李瑞為約克大學考古學者,致力於研究「移動考古學」。他認為,「地方」當然重要,但我們也應理解:是人類無止境地穿梭來去造就了「地方」,而「地方」又讓更多的人進出、移動其間,如此循環,生命的脈動應運而生。在《足跡》這本書中,作者將焦點鎖定於人們移動的路徑與方式,試圖把過往曾有過的動感與活力再次注入,使過去又能「活」過來。本書邀請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周遭靜止不動的道路、古蹟和文物,也探討移動性對於個人、時代和文化有何不同意義。 作者是出色的嚮導,會帶讀者逐一探訪重要的遺跡,例如: 👣遭廢棄的中世紀約克郡村莊遺址,因瘟疫、邊境蘇格蘭人劫掠與地主「圈地」驅逐佃農,村民生活困厄而被迫移動、離開久居的故里──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刻意建為彎繞、迂迴環形的英國石陣與木陣圈──走在其間要依循通道的複雜路徑前進,以此象徵走過生死、重生的歷程,可能與墓葬或朝聖文化有關👣某些遠古先民也可能走上「赴死」的獻祭之路,自願成為社稷與族人獻給超自然力量的犧牲品,沉入沼澤中永眠;丹麥的酸沼鞣屍「圖倫男子」即為一例👣今天我們可能在各種不佳天候中出門,古時是否也有應對壞天氣的移動方式?作者曾在倫敦一座遺址挖掘到骨製冰鞋,古羅馬時代當地曾是沼澤且冬季結冰,這些出土的冰鞋正是當時倫敦人冰上移動的考古鐵證 李瑞以專業考古學者之眼,為讀者詳加分析、細數幾百萬年來人類留下的足跡、軌跡、文物、遺址,以及史前木製軌道、山脊路、低塹路、靈柩路和趕牲道等遺跡。我們會發現,自大地上有人類以來,「遷徙」與「移動」便從未間斷,人群總是行不止息。本書的旅程會揭露「移動」是如何塑造我們,以及我們所在的世界。 ➢國內口碑好評包含我在內,世人對「考古」有一種偏見――錯以為面對的是一個被封存在特定時空之中的靜態物事,遙不可及。就像是看著琥珀裡的蟲子,卻不想,蟲子曾經飛舞躍動。《足跡》這本書如同拆解琥珀,讓讀者觀見蟲子爬行的動態軌跡;尤有甚者,作者李瑞在寫作策略上,是由近身環境談起,將萬千年前的物事,與你我的生活連結在一起。他腦中有個清楚的3D立體座標,縱推時間橫拉空間,帶領我們跟著「在地球生活上的前輩」一起做一趟時空旅行。──阿潑/文字工作者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作者以考古學者的專業視角,橫跨古今,深入挖掘了這句諺語蘊藏的真諦。透過對各地遺址的細緻剖析,不僅展現「移動」如何形塑人類歷史,更試圖捕捉不同時代「移動者」的內在情感——那跨越時空、直抵人性的共鳴。這種感性的觸動,或許是全書在嚴謹學理之外,最令人動容的部分。──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遷徙形塑了這個世界。在二戰後的難民潮前,在地理大發現所開啟的殖民時期前,在蒙古帝國、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遠古征戰前,智人已經花了數萬年從非洲移動到了美洲和澳洲等地。這些過去的移動並非一次性的大規模事件,而是由無數瑣碎日常行為累積而成。事實上,人類從未停止移動。這本以考古研究視角探討人類各種移動行為的著作,探討了一般民眾,甚至許多考古學者本身都忽略的文化流動性。作者以自身經歷描述了他所觀察到的各種移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溫暖且貼近生活體驗的文字,也讓我重溫那些曾經熟悉的考古場景和英國日常。──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跡」有兩層意涵:事物遺痕,或步履印痕,都來自前人的遺留。大多數考古學家往往在定點遺址研究前者,但李瑞別出心裁,專注於後者。 移動,為何迷人?這裡頭涉及了天候或地形、動機或目的、牲口或食物、技術或器物,乃至規則或制度等,包含了豐富的物質與環境資料,以及文化景觀,李瑞發現這般奧妙,經由本書留下了「跡」,指引我們循跡分析,重建前人的世界與心靈,進而知曉歷史原來是如何締造出來的。──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海外好評推薦清晰、詩意、迷人——一趟穿越時代、跨越地景的美麗旅程。從遠古人類的腳印到低塹路,從趕牛道到朝聖路,李瑞探索古往今來的行旅如何將我們塑造成人。——愛莉絲‧羅伯茲(Alice Roberts)/解剖學家、作家暨廣播節目主持人 閱讀本書是一大享受。是與先祖的一場共舞,穿梭在時而親密熟悉,時而大膽探索的場景中。李瑞讓遠古過往活了起來,藉此提醒世人,無論精神面或實質面,我們並非遠古過往的遙遠旁觀者,而是其產物。——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博物學家暨《擁抱流水》(The Flow)作者 李瑞帶領我們進入鮮少有人探索的古代移動領域。我們與人類遠祖和尼安德塔人同行,探索深邃洞穴,放牧牛群,變身朝聖者、海洋旅人和長途步行者……這些文字優美、引人入勝的文章,融合了個人經驗與考古和歷史智慧,催生出一本真正原創的非凡作品,對過往有深刻思考。值得閱讀並獲啟發!——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加州大學人類學榮譽教授暨作家
「生命並非於定點展開,而是沿路鋪陳。」 人類總是在移動,從出生那刻起,甚至於降生前,移動就是我們的本性移動與人類的存在共綿延——透過「移動考古學」,看人口如何潮起潮落一波接一波的漫遊者,又是如何沖刷大地? 阿潑/文字工作者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一步一腳印推薦 長久以來,探討古代、考古與歷史時,焦點總傾向放在固定不動、較為具體的過往元素上──放在「地方場所」上,而非往來、圍繞著這些地點的移動上。某處地方會有東西可觀看、挖掘;我們能「置身於」某個聚落、「走」去某個古蹟。考古學家喜歡界限明確、可以圈圍起來的遺址。然而,若僅僅研究遺址,不去談論人類與物品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怎麼移動,便會不經意使過往籠罩於一片靜止與死寂中,繼而讓往日失去魅力。 本書作者吉姆.李瑞為約克大學考古學者,致力於研究「移動考古學」。他認為,「地方」當然重要,但我們也應理解:是人類無止境地穿梭來去造就了「地方」,而「地方」又讓更多的人進出、移動其間,如此循環,生命的脈動應運而生。在《足跡》這本書中,作者將焦點鎖定於人們移動的路徑與方式,試圖把過往曾有過的動感與活力再次注入,使過去又能「活」過來。本書邀請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周遭靜止不動的道路、古蹟和文物,也探討移動性對於個人、時代和文化有何不同意義。 作者是出色的嚮導,會帶讀者逐一探訪重要的遺跡,例如: 👣遭廢棄的中世紀約克郡村莊遺址,因瘟疫、邊境蘇格蘭人劫掠與地主「圈地」驅逐佃農,村民生活困厄而被迫移動、離開久居的故里──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刻意建為彎繞、迂迴環形的英國石陣與木陣圈──走在其間要依循通道的複雜路徑前進,以此象徵走過生死、重生的歷程,可能與墓葬或朝聖文化有關👣某些遠古先民也可能走上「赴死」的獻祭之路,自願成為社稷與族人獻給超自然力量的犧牲品,沉入沼澤中永眠;丹麥的酸沼鞣屍「圖倫男子」即為一例👣今天我們可能在各種不佳天候中出門,古時是否也有應對壞天氣的移動方式?作者曾在倫敦一座遺址挖掘到骨製冰鞋,古羅馬時代當地曾是沼澤且冬季結冰,這些出土的冰鞋正是當時倫敦人冰上移動的考古鐵證 李瑞以專業考古學者之眼,為讀者詳加分析、細數幾百萬年來人類留下的足跡、軌跡、文物、遺址,以及史前木製軌道、山脊路、低塹路、靈柩路和趕牲道等遺跡。我們會發現,自大地上有人類以來,「遷徙」與「移動」便從未間斷,人群總是行不止息。本書的旅程會揭露「移動」是如何塑造我們,以及我們所在的世界。 ➢國內口碑好評包含我在內,世人對「考古」有一種偏見――錯以為面對的是一個被封存在特定時空之中的靜態物事,遙不可及。就像是看著琥珀裡的蟲子,卻不想,蟲子曾經飛舞躍動。《足跡》這本書如同拆解琥珀,讓讀者觀見蟲子爬行的動態軌跡;尤有甚者,作者李瑞在寫作策略上,是由近身環境談起,將萬千年前的物事,與你我的生活連結在一起。他腦中有個清楚的3D立體座標,縱推時間橫拉空間,帶領我們跟著「在地球生活上的前輩」一起做一趟時空旅行。──阿潑/文字工作者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作者以考古學者的專業視角,橫跨古今,深入挖掘了這句諺語蘊藏的真諦。透過對各地遺址的細緻剖析,不僅展現「移動」如何形塑人類歷史,更試圖捕捉不同時代「移動者」的內在情感——那跨越時空、直抵人性的共鳴。這種感性的觸動,或許是全書在嚴謹學理之外,最令人動容的部分。──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遷徙形塑了這個世界。在二戰後的難民潮前,在地理大發現所開啟的殖民時期前,在蒙古帝國、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遠古征戰前,智人已經花了數萬年從非洲移動到了美洲和澳洲等地。這些過去的移動並非一次性的大規模事件,而是由無數瑣碎日常行為累積而成。事實上,人類從未停止移動。這本以考古研究視角探討人類各種移動行為的著作,探討了一般民眾,甚至許多考古學者本身都忽略的文化流動性。作者以自身經歷描述了他所觀察到的各種移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溫暖且貼近生活體驗的文字,也讓我重溫那些曾經熟悉的考古場景和英國日常。──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跡」有兩層意涵:事物遺痕,或步履印痕,都來自前人的遺留。大多數考古學家往往在定點遺址研究前者,但李瑞別出心裁,專注於後者。 移動,為何迷人?這裡頭涉及了天候或地形、動機或目的、牲口或食物、技術或器物,乃至規則或制度等,包含了豐富的物質與環境資料,以及文化景觀,李瑞發現這般奧妙,經由本書留下了「跡」,指引我們循跡分析,重建前人的世界與心靈,進而知曉歷史原來是如何締造出來的。──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海外好評推薦清晰、詩意、迷人——一趟穿越時代、跨越地景的美麗旅程。從遠古人類的腳印到低塹路,從趕牛道到朝聖路,李瑞探索古往今來的行旅如何將我們塑造成人。——愛莉絲‧羅伯茲(Alice Roberts)/解剖學家、作家暨廣播節目主持人 閱讀本書是一大享受。是與先祖的一場共舞,穿梭在時而親密熟悉,時而大膽探索的場景中。李瑞讓遠古過往活了起來,藉此提醒世人,無論精神面或實質面,我們並非遠古過往的遙遠旁觀者,而是其產物。——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博物學家暨《擁抱流水》(The Flow)作者 李瑞帶領我們進入鮮少有人探索的古代移動領域。我們與人類遠祖和尼安德塔人同行,探索深邃洞穴,放牧牛群,變身朝聖者、海洋旅人和長途步行者……這些文字優美、引人入勝的文章,融合了個人經驗與考古和歷史智慧,催生出一本真正原創的非凡作品,對過往有深刻思考。值得閱讀並獲啟發!——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加州大學人類學榮譽教授暨作家
疾病與藥物寄生於戰爭之中戰爭是靠吃藥壯大的! ┤齊聲推薦├李芳全│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 戰爭和疾病一直困擾著人類。從古至今不乏殺人如麻的戰爭,不時爆發的嚴重疫病也堪稱無情的劊子手。不久前,我們真切且即時目睹了新冠肺炎如何讓全世界靜止,大疫撼動了國家發展與國際情勢。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很多時候,兩者甚至相互糾纏,同時推動著醫藥的發展。為了與死神拔河,許多醫療手段與藥物被發明出來,用於戰爭的前線補給,又或者治療受傷的士兵。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與戰爭促成或遺留下來的疾病及藥物共度。 本書作者白乘滿是南韓慶尚大學高人氣教授兼藥學家,開設課程在選課系統上會於短時間內登記爆滿。《戰爭與藥物》九大章主要談人類重大的醫藥突破,讀者會讀到歷史上的關鍵戰事,以及戰爭與醫藥交互影響的故事:從神風特攻隊臨飛前領到天皇御賜的冰毒茶、IS成員之間流行服用「聖戰藥丸」,再到異想天開的日軍空投鼠疫桿菌試圖屠城......作者暢談醫藥研發介入的人類戰事,以及血腥沙場再碰上疾病攪局的悲慘歷史。書中登場的藥物與疾病包括了嗎啡、芬太尼、阿司匹林及抗生素,以及鼠疫、天花、壞血病、瘧疾、西班牙流感、PTSD等。 本書蒐羅了各式各樣的逸事、戰爭史實、科學界小故事,例如── 💊「敦克爾克大撤退」期間,艦艇遭德軍魚雷攻擊而落海的醫生亨利.拉柏利靠著冷靜漂浮於海面、靜待援軍,最後成功獲救。鑒於此次經驗,戰後拉柏利格外留意抗組織胺藥物鎮靜神經的功效並加以研究,由此催生出史上第一個精神病治療藥物:氯丙嗪。💉俗稱「冰毒」的甲基安非他命造就了德國裝甲部隊進軍法國的破竹之勢。納粹名將艾爾溫.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展現了驚人的戰鬥速度──不光速度驚人,還遊刃有餘輾壓了法國和比利時軍隊。隆美爾的部隊被證實使用了類似藥物,甚至是由隆美爾本人一一分送給士兵。💊越戰期間,科學與技術落後美國的北越向盟友中國求援,希望得到對付瘧疾的有效藥物。研究員屠呦呦參考了東漢時代文獻《肘後備急方》,找到當時西方既有瘧疾藥之外的珍貴藥材:黃花蒿。最後,雖無博士學位的屠呦呦仍榮獲諾貝爾獎肯定。💉年輕士兵為了不上戰場,選擇喝下華法林成分的老鼠藥自殺。然而,「連喝幾天毫髮無損」一事引起醫學界的注意,研究人員因此發現華法林的抗凝血效果,可用在血栓病患身上。自殺未遂事件後短短四年,華法林即用於美國總統艾森豪的手術治療中。 儘管人人期望著沒有戰爭和疾病的世界,但到目前為止,現實從來就非如此,醫學與藥物研發的腳步因而馬不停蹄。古羅馬時代起流傳至今的格言:「汝欲和平,必先備戰」,強調以軍事力量遏止戰爭所做的準備。應對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世世代代許多前人努力抵禦隨時會爆發的疫病,甚至要防範戰爭摻和疾病造成的災難──本書所述的藥物發展與戰爭史,都能視為當代寶貴的教訓。 ▌好評讚譽「一本優秀的書,內容不僅涵蓋醫學和戰爭兩個領域,還有辦法適當結合、解釋、比較古今情形。這本書幫助我們充分理解為什麼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過去並不是這樣的……」 「可以按照打仗中派上用場、導致戰事結束,以及戰爭所遺留之藥物這樣的順序來閱讀……將醫學與戰爭交織在一起,我們能夠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醫藥。」 「當重大戰爭發生時,醫學自然會發展;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通常專家的寫作方式會較為艱澀,但本書的解說方式適合一般大眾輕鬆閱讀,因此對國、高中生來說,也相當理想。」 ──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疾病與藥物寄生於戰爭之中戰爭是靠吃藥壯大的! ┤齊聲推薦├李芳全│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 戰爭和疾病一直困擾著人類。從古至今不乏殺人如麻的戰爭,不時爆發的嚴重疫病也堪稱無情的劊子手。不久前,我們真切且即時目睹了新冠肺炎如何讓全世界靜止,大疫撼動了國家發展與國際情勢。人類的歷史既是戰爭的歷史,也是疾病的歷史。很多時候,兩者甚至相互糾纏,同時推動著醫藥的發展。為了與死神拔河,許多醫療手段與藥物被發明出來,用於戰爭的前線補給,又或者治療受傷的士兵。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與戰爭促成或遺留下來的疾病及藥物共度。 本書作者白乘滿是南韓慶尚大學高人氣教授兼藥學家,開設課程在選課系統上會於短時間內登記爆滿。《戰爭與藥物》九大章主要談人類重大的醫藥突破,讀者會讀到歷史上的關鍵戰事,以及戰爭與醫藥交互影響的故事:從神風特攻隊臨飛前領到天皇御賜的冰毒茶、IS成員之間流行服用「聖戰藥丸」,再到異想天開的日軍空投鼠疫桿菌試圖屠城......作者暢談醫藥研發介入的人類戰事,以及血腥沙場再碰上疾病攪局的悲慘歷史。書中登場的藥物與疾病包括了嗎啡、芬太尼、阿司匹林及抗生素,以及鼠疫、天花、壞血病、瘧疾、西班牙流感、PTSD等。 本書蒐羅了各式各樣的逸事、戰爭史實、科學界小故事,例如── 💊「敦克爾克大撤退」期間,艦艇遭德軍魚雷攻擊而落海的醫生亨利.拉柏利靠著冷靜漂浮於海面、靜待援軍,最後成功獲救。鑒於此次經驗,戰後拉柏利格外留意抗組織胺藥物鎮靜神經的功效並加以研究,由此催生出史上第一個精神病治療藥物:氯丙嗪。💉俗稱「冰毒」的甲基安非他命造就了德國裝甲部隊進軍法國的破竹之勢。納粹名將艾爾溫.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展現了驚人的戰鬥速度──不光速度驚人,還遊刃有餘輾壓了法國和比利時軍隊。隆美爾的部隊被證實使用了類似藥物,甚至是由隆美爾本人一一分送給士兵。💊越戰期間,科學與技術落後美國的北越向盟友中國求援,希望得到對付瘧疾的有效藥物。研究員屠呦呦參考了東漢時代文獻《肘後備急方》,找到當時西方既有瘧疾藥之外的珍貴藥材:黃花蒿。最後,雖無博士學位的屠呦呦仍榮獲諾貝爾獎肯定。💉年輕士兵為了不上戰場,選擇喝下華法林成分的老鼠藥自殺。然而,「連喝幾天毫髮無損」一事引起醫學界的注意,研究人員因此發現華法林的抗凝血效果,可用在血栓病患身上。自殺未遂事件後短短四年,華法林即用於美國總統艾森豪的手術治療中。 儘管人人期望著沒有戰爭和疾病的世界,但到目前為止,現實從來就非如此,醫學與藥物研發的腳步因而馬不停蹄。古羅馬時代起流傳至今的格言:「汝欲和平,必先備戰」,強調以軍事力量遏止戰爭所做的準備。應對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世世代代許多前人努力抵禦隨時會爆發的疫病,甚至要防範戰爭摻和疾病造成的災難──本書所述的藥物發展與戰爭史,都能視為當代寶貴的教訓。 ▌好評讚譽「一本優秀的書,內容不僅涵蓋醫學和戰爭兩個領域,還有辦法適當結合、解釋、比較古今情形。這本書幫助我們充分理解為什麼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過去並不是這樣的……」 「可以按照打仗中派上用場、導致戰事結束,以及戰爭所遺留之藥物這樣的順序來閱讀……將醫學與戰爭交織在一起,我們能夠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醫藥。」 「當重大戰爭發生時,醫學自然會發展;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通常專家的寫作方式會較為艱澀,但本書的解說方式適合一般大眾輕鬆閱讀,因此對國、高中生來說,也相當理想。」 ──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紐約時報》編輯當週精選──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巴黎到月球》作者亞當.高普尼克熱情盛讚── ┤口碑推薦├ 王政中|腳踏車書店老闆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鍾慧諭|公民幫推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局長 ▌騎單車的你置身另一個世界,一個中介區域,在堅實大地和廣闊無垠的天空之間滑翔 單車最早出現在19世紀,曾被用來承載人們賴以維生的貨物,在冰天雪地下代替獸力交通工具,戰時用來運送輜重及士兵, 而隨著運動健身風潮興起,更衍生出室內腳踏車——從生到死,單車陪伴著人類走過許多歲月。 與蒸汽引擎、打字機、電報等其他19世紀重大發明不同的是,單車可謂唯一以原始樣貌留存到今日的器械。 本書作者裘迪.羅森是居住在紐約的單車愛好者,約在五歲學會騎單車,從此愛上這種交通工具。 學生時代,他在波士頓擔任腳踏車快遞員,能踩整天的踏板到日落仍捨不得下車。 開始報導生涯後,他造訪了世界上存在單車文化之處,如孟加拉、不丹、英國、中國,以及歐美多座城市, 除了訪問技巧頂尖的特技騎士、以人力車為生計的南亞車夫,另也深入探索各地單車文化的異同,更親自跳上車四處騎行,直接感受當地文化。 在這本說歷史、談交通,也細看單車這種運輸工具如何嵌入各地社會紋理的書中,作者會帶給讀者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 🚲不丹是全球數一數二多山的國家,卻逆勢發展出大受歡迎的全民單車熱,背後與王室號召力不無關聯; 「捕獲野生的騎單車國王」經驗,也成為不丹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鐵達尼號沉沒前,船上健身房內踩健身腳踏車的乘客留下了珍貴歷史紀錄。最後使用健身車的乘客在船體開始沉沒時, 甚至仍踩著踏板運動。安裝於船上的兩部健身車,至今可能還靜靜躺在大西洋深處。 🚲越戰期間美軍陷入苦戰,很大程度是敗給了腳踏車。越共的單車插滿樹葉達到偽裝效果,以數十輛為一隊, 載運物資量與卡車相同,行蹤又隱密、有機動性,即使是美軍轟炸道路和橋梁的攻勢也拿單車沒轍。 🚲天安門事件最初的示威者湧入廣場,很多人是騎單車前來,靜坐者會用單車豎立旗桿、搭帳篷。6月4日清晨軍隊到場鎮壓, 一些單車開始擔任「醫療救護車」、消息傳遞的管道,一些人則騎單車逃命。最後,官方釋出畫面:數十輛遭坦克車輾毀的單車堆積如小山。 《雙輪上的單車史》爬梳歷史但不僅限於歷史,雜糅了單車前世與今生的故事,也嘗試點破陳見迷思, 並理清人類與此種交通工具的愛恨情仇。直至今日,單車仍會激起不少與交通、階級、種族、環境永續相關的文化辯證。 在作者犀利的觀察與筆鋒中,我們能看見人與單車共同譜寫的過去,同時也展望下一個單車盛世的到來。 【各界讚譽】 最初的起心動念非常單純,就是希望閱讀與書本可以相對主動一點,藉由這依舊保留原始樣貌的交通工具「單車」,主動踏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巷口、公園或任何開放的公共場域,更甚是沒有書店的地區。 我相信身而為人是需要彼此交流的,包含現場面對面以及使用交通工具彼此聯絡,而唯一能掌握自我的只有你自己,用自己的雙腳,踩踏繞圈,鏈條驅使著兩顆輪子往前邁進。 探討《雙輪上的單車史》,就是認識人類的一部分發展史,期待歷史更為悠久古老的紙本書,能透過單車前往更遠的以後。 ──王政中/腳踏車書店老闆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以一個單車主題貫穿,從19世紀末登陸月球的單車海報藝術到沉沒海底一萬兩千五百英尺的鐵達尼號健身車,從雙腿間的樂子到攸關弱勢族群的發聲工具,從謀生的駝獸到華麗的單車特技。在每一章節的單車主題文本中,能看到有關近代政治、經濟、社會、藝術文化與各國生活的更迭形色。我享受閱讀這本關於離地0.5公分騰空飛翔的近代交通工具之書,透過單車來看歷史。 巴黎的單車墳場,你知道在哪裡嗎?本書等著你來與我一起挖寶。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 在一個視科技日新月益為理所當然的時代裡,我們總覺得前方有各種新事物在等待,舊的器物也必將隨之淘汰。這樣天真的觀點忽略了許多古老的發明,經過漫長歲月考驗,依舊在今日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書的主角單車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一百多年過去,添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和配件,外形或材質也有了大小不一的演化,但它作為「物」的核心本質或概念,卻始終如一,成為不同世代和區域的人們重要的代步工具。藉由本書作者詳實的資料整理,和兼有論理、敘述和抒情的生花妙筆,不僅還原單車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更證明了那句老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變的科技,正證明著超越時空限制的共通人性。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海外讚譽】 常給人一種悠閒騎行的感覺,充滿隨興的拐彎,讓人領略意想不到的愉悅。但這本書的重要之處在於其嚴謹的報導。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 採用拼組的形式,融合了細緻的歷史研究,以及來自不丹和孟加拉等依賴自行車之地區的在地報導,並也加進了個人記憶……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大開眼界……一部生動的自行車社會史……單車迷和那些熱衷於「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報導文學愛好者,會認為這本書能帶來很大的樂趣。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詼諧的散文、詳盡的研究和羅森富有感染力的熱情,確保了這段優秀的歷史能吸引到單車騎士,非騎士亦然。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就是一部社會史該有的樣子──有趣、精確、驚人、不說教,也不怕順著故事的發展來敘事,大膽放開剎車,任其滑行到所有可能去到的地方。 ──《巴黎到月球》(Paris to the Moon)作者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紐約時報》編輯當週精選──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巴黎到月球》作者亞當.高普尼克熱情盛讚── ┤口碑推薦├ 王政中|腳踏車書店老闆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鍾慧諭|公民幫推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局長 ▌騎單車的你置身另一個世界,一個中介區域,在堅實大地和廣闊無垠的天空之間滑翔 單車最早出現在19世紀,曾被用來承載人們賴以維生的貨物,在冰天雪地下代替獸力交通工具,戰時用來運送輜重及士兵, 而隨著運動健身風潮興起,更衍生出室內腳踏車——從生到死,單車陪伴著人類走過許多歲月。 與蒸汽引擎、打字機、電報等其他19世紀重大發明不同的是,單車可謂唯一以原始樣貌留存到今日的器械。 本書作者裘迪.羅森是居住在紐約的單車愛好者,約在五歲學會騎單車,從此愛上這種交通工具。 學生時代,他在波士頓擔任腳踏車快遞員,能踩整天的踏板到日落仍捨不得下車。 開始報導生涯後,他造訪了世界上存在單車文化之處,如孟加拉、不丹、英國、中國,以及歐美多座城市, 除了訪問技巧頂尖的特技騎士、以人力車為生計的南亞車夫,另也深入探索各地單車文化的異同,更親自跳上車四處騎行,直接感受當地文化。 在這本說歷史、談交通,也細看單車這種運輸工具如何嵌入各地社會紋理的書中,作者會帶給讀者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 🚲不丹是全球數一數二多山的國家,卻逆勢發展出大受歡迎的全民單車熱,背後與王室號召力不無關聯; 「捕獲野生的騎單車國王」經驗,也成為不丹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鐵達尼號沉沒前,船上健身房內踩健身腳踏車的乘客留下了珍貴歷史紀錄。最後使用健身車的乘客在船體開始沉沒時, 甚至仍踩著踏板運動。安裝於船上的兩部健身車,至今可能還靜靜躺在大西洋深處。 🚲越戰期間美軍陷入苦戰,很大程度是敗給了腳踏車。越共的單車插滿樹葉達到偽裝效果,以數十輛為一隊, 載運物資量與卡車相同,行蹤又隱密、有機動性,即使是美軍轟炸道路和橋梁的攻勢也拿單車沒轍。 🚲天安門事件最初的示威者湧入廣場,很多人是騎單車前來,靜坐者會用單車豎立旗桿、搭帳篷。6月4日清晨軍隊到場鎮壓, 一些單車開始擔任「醫療救護車」、消息傳遞的管道,一些人則騎單車逃命。最後,官方釋出畫面:數十輛遭坦克車輾毀的單車堆積如小山。 《雙輪上的單車史》爬梳歷史但不僅限於歷史,雜糅了單車前世與今生的故事,也嘗試點破陳見迷思, 並理清人類與此種交通工具的愛恨情仇。直至今日,單車仍會激起不少與交通、階級、種族、環境永續相關的文化辯證。 在作者犀利的觀察與筆鋒中,我們能看見人與單車共同譜寫的過去,同時也展望下一個單車盛世的到來。 【各界讚譽】 最初的起心動念非常單純,就是希望閱讀與書本可以相對主動一點,藉由這依舊保留原始樣貌的交通工具「單車」,主動踏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巷口、公園或任何開放的公共場域,更甚是沒有書店的地區。 我相信身而為人是需要彼此交流的,包含現場面對面以及使用交通工具彼此聯絡,而唯一能掌握自我的只有你自己,用自己的雙腳,踩踏繞圈,鏈條驅使著兩顆輪子往前邁進。 探討《雙輪上的單車史》,就是認識人類的一部分發展史,期待歷史更為悠久古老的紙本書,能透過單車前往更遠的以後。 ──王政中/腳踏車書店老闆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以一個單車主題貫穿,從19世紀末登陸月球的單車海報藝術到沉沒海底一萬兩千五百英尺的鐵達尼號健身車,從雙腿間的樂子到攸關弱勢族群的發聲工具,從謀生的駝獸到華麗的單車特技。在每一章節的單車主題文本中,能看到有關近代政治、經濟、社會、藝術文化與各國生活的更迭形色。我享受閱讀這本關於離地0.5公分騰空飛翔的近代交通工具之書,透過單車來看歷史。 巴黎的單車墳場,你知道在哪裡嗎?本書等著你來與我一起挖寶。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 在一個視科技日新月益為理所當然的時代裡,我們總覺得前方有各種新事物在等待,舊的器物也必將隨之淘汰。這樣天真的觀點忽略了許多古老的發明,經過漫長歲月考驗,依舊在今日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書的主角單車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一百多年過去,添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和配件,外形或材質也有了大小不一的演化,但它作為「物」的核心本質或概念,卻始終如一,成為不同世代和區域的人們重要的代步工具。藉由本書作者詳實的資料整理,和兼有論理、敘述和抒情的生花妙筆,不僅還原單車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更證明了那句老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變的科技,正證明著超越時空限制的共通人性。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海外讚譽】 常給人一種悠閒騎行的感覺,充滿隨興的拐彎,讓人領略意想不到的愉悅。但這本書的重要之處在於其嚴謹的報導。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 採用拼組的形式,融合了細緻的歷史研究,以及來自不丹和孟加拉等依賴自行車之地區的在地報導,並也加進了個人記憶……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大開眼界……一部生動的自行車社會史……單車迷和那些熱衷於「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報導文學愛好者,會認為這本書能帶來很大的樂趣。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詼諧的散文、詳盡的研究和羅森富有感染力的熱情,確保了這段優秀的歷史能吸引到單車騎士,非騎士亦然。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就是一部社會史該有的樣子──有趣、精確、驚人、不說教,也不怕順著故事的發展來敘事,大膽放開剎車,任其滑行到所有可能去到的地方。 ──《巴黎到月球》(Paris to the Moon)作者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紐約時報》編輯當週精選──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巴黎到月球》作者亞當.高普尼克熱情盛讚── ┤口碑推薦├ 王政中|腳踏車書店老闆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鍾慧諭|公民幫推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局長 ▌騎單車的你置身另一個世界,一個中介區域,在堅實大地和廣闊無垠的天空之間滑翔 單車最早出現在19世紀,曾被用來承載人們賴以維生的貨物,在冰天雪地下代替獸力交通工具,戰時用來運送輜重及士兵, 而隨著運動健身風潮興起,更衍生出室內腳踏車——從生到死,單車陪伴著人類走過許多歲月。 與蒸汽引擎、打字機、電報等其他19世紀重大發明不同的是,單車可謂唯一以原始樣貌留存到今日的器械。 本書作者裘迪.羅森是居住在紐約的單車愛好者,約在五歲學會騎單車,從此愛上這種交通工具。 學生時代,他在波士頓擔任腳踏車快遞員,能踩整天的踏板到日落仍捨不得下車。 開始報導生涯後,他造訪了世界上存在單車文化之處,如孟加拉、不丹、英國、中國,以及歐美多座城市, 除了訪問技巧頂尖的特技騎士、以人力車為生計的南亞車夫,另也深入探索各地單車文化的異同,更親自跳上車四處騎行,直接感受當地文化。 在這本說歷史、談交通,也細看單車這種運輸工具如何嵌入各地社會紋理的書中,作者會帶給讀者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 🚲不丹是全球數一數二多山的國家,卻逆勢發展出大受歡迎的全民單車熱,背後與王室號召力不無關聯; 「捕獲野生的騎單車國王」經驗,也成為不丹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鐵達尼號沉沒前,船上健身房內踩健身腳踏車的乘客留下了珍貴歷史紀錄。最後使用健身車的乘客在船體開始沉沒時, 甚至仍踩著踏板運動。安裝於船上的兩部健身車,至今可能還靜靜躺在大西洋深處。 🚲越戰期間美軍陷入苦戰,很大程度是敗給了腳踏車。越共的單車插滿樹葉達到偽裝效果,以數十輛為一隊, 載運物資量與卡車相同,行蹤又隱密、有機動性,即使是美軍轟炸道路和橋梁的攻勢也拿單車沒轍。 🚲天安門事件最初的示威者湧入廣場,很多人是騎單車前來,靜坐者會用單車豎立旗桿、搭帳篷。6月4日清晨軍隊到場鎮壓, 一些單車開始擔任「醫療救護車」、消息傳遞的管道,一些人則騎單車逃命。最後,官方釋出畫面:數十輛遭坦克車輾毀的單車堆積如小山。 《雙輪上的單車史》爬梳歷史但不僅限於歷史,雜糅了單車前世與今生的故事,也嘗試點破陳見迷思, 並理清人類與此種交通工具的愛恨情仇。直至今日,單車仍會激起不少與交通、階級、種族、環境永續相關的文化辯證。 在作者犀利的觀察與筆鋒中,我們能看見人與單車共同譜寫的過去,同時也展望下一個單車盛世的到來。 【各界讚譽】 最初的起心動念非常單純,就是希望閱讀與書本可以相對主動一點,藉由這依舊保留原始樣貌的交通工具「單車」,主動踏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巷口、公園或任何開放的公共場域,更甚是沒有書店的地區。 我相信身而為人是需要彼此交流的,包含現場面對面以及使用交通工具彼此聯絡,而唯一能掌握自我的只有你自己,用自己的雙腳,踩踏繞圈,鏈條驅使著兩顆輪子往前邁進。 探討《雙輪上的單車史》,就是認識人類的一部分發展史,期待歷史更為悠久古老的紙本書,能透過單車前往更遠的以後。 ──王政中/腳踏車書店老闆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以一個單車主題貫穿,從19世紀末登陸月球的單車海報藝術到沉沒海底一萬兩千五百英尺的鐵達尼號健身車,從雙腿間的樂子到攸關弱勢族群的發聲工具,從謀生的駝獸到華麗的單車特技。在每一章節的單車主題文本中,能看到有關近代政治、經濟、社會、藝術文化與各國生活的更迭形色。我享受閱讀這本關於離地0.5公分騰空飛翔的近代交通工具之書,透過單車來看歷史。 巴黎的單車墳場,你知道在哪裡嗎?本書等著你來與我一起挖寶。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 在一個視科技日新月益為理所當然的時代裡,我們總覺得前方有各種新事物在等待,舊的器物也必將隨之淘汰。這樣天真的觀點忽略了許多古老的發明,經過漫長歲月考驗,依舊在今日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書的主角單車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一百多年過去,添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和配件,外形或材質也有了大小不一的演化,但它作為「物」的核心本質或概念,卻始終如一,成為不同世代和區域的人們重要的代步工具。藉由本書作者詳實的資料整理,和兼有論理、敘述和抒情的生花妙筆,不僅還原單車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更證明了那句老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變的科技,正證明著超越時空限制的共通人性。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海外讚譽】 常給人一種悠閒騎行的感覺,充滿隨興的拐彎,讓人領略意想不到的愉悅。但這本書的重要之處在於其嚴謹的報導。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 採用拼組的形式,融合了細緻的歷史研究,以及來自不丹和孟加拉等依賴自行車之地區的在地報導,並也加進了個人記憶……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大開眼界……一部生動的自行車社會史……單車迷和那些熱衷於「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報導文學愛好者,會認為這本書能帶來很大的樂趣。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詼諧的散文、詳盡的研究和羅森富有感染力的熱情,確保了這段優秀的歷史能吸引到單車騎士,非騎士亦然。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就是一部社會史該有的樣子──有趣、精確、驚人、不說教,也不怕順著故事的發展來敘事,大膽放開剎車,任其滑行到所有可能去到的地方。 ──《巴黎到月球》(Paris to the Moon)作者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從雞到企鵝,從藝術到犯罪──世界上最大「細胞級生物工廠」的非典型文化史毛奇(作家)李惠仁(紀錄片導演)李盈瑩(《養雞時代》、《與地共生、給雞唱歌》作者)烏烏醫生(禾馨婦產科烏恩慈醫師)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信誓蛋蛋推薦蛋——可見於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中,是孕育生命的源頭、富含營養的食物,也能用於藝術創作、醫藥研發,甚至是表達抗議。談到「蛋」,一般通常是指鳥類的蛋,更精準來說,即「雞蛋」。不過,所有的有性生殖動物都有卵,其中也包括人類。 本書作者麗茲.史塔克與蛋有著苦樂參半的關係。一方面,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使她不得不預防性切除卵巢,從此失去全身所有的卵子。另一方面,史塔克一家人透過雞蛋這種食材,在廚房中圍繞著蛋料理建立起緊密的情感。因為有這些特殊的生命經驗,史塔克仔細研究了蛋這種並非活體、卻能造就許多動物寶貴生命的源頭,並寫下這本蛋之書。 作者探討了蛋在人類文化中展現的各種樣貌與運用方式,例如: 🥚世界上許多民族創世神話中共通的開天闢地的「宇宙蛋」概念🥚淘金熱時期的舊金山,養雞業不興且雞蛋稀缺,引發拓墾先民爭相冒險出海,搶奪離島的海鳥蛋🥚藝術界以蛋發揮創意,包括用蛋彩作畫、節慶時彩繪蛋殼,甚至也有擲雞蛋的行為藝術🥚法國戴高樂總統週末家庭聚餐會享用一道細膩的法式料理:「蛋凍」🥚科學家替雞蛋接種,以此製備出人類可廣泛流通使用的疫苗,為早期免疫科學帶來劃時代的突破 《蛋的多重宇宙》結合了民俗故事、歷史、醫學、飲食文化、社會風俗,再加上作者本身與蛋交織出的生命故事,以十二個篇章中獨特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廚房中、農舍裡、各種動物身上,乃至於人類女性體內的「蛋」。🐣一口「蛋」當.推薦好評雞蛋易碎,然而其中有一黏滑營養的宇宙,可孕育生命。此種對比使雞蛋格外迷人。過去幾年冬天,都在吵缺蛋。在因為匱乏的心理搶購時,人們知道他們搶購的是何物嗎?建議閱讀此書,了解衝動所指,實為日常理性購物第一步。──毛奇/作家🐣海外好評這本對蛋的頌讚之作既有趣,同時富於哲理,也兼具教育意義,又不拘一格。──《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史塔克活潑的散文及文中的敬畏感帶來了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書單》(Booklist) 大膽破格、逗趣,又含有豐富見聞;簡言之,樂趣十足。──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霧中的曼哈頓》(Manhattan Beach)作者
'從雞到企鵝,從藝術到犯罪──世界上最大「細胞級生物工廠」的非典型文化史毛奇(作家)李惠仁(紀錄片導演)李盈瑩(《養雞時代》、《與地共生、給雞唱歌》作者)烏烏醫生(禾馨婦產科烏恩慈醫師)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信誓蛋蛋推薦蛋——可見於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中,是孕育生命的源頭、富含營養的食物,也能用於藝術創作、醫藥研發,甚至是表達抗議。談到「蛋」,一般通常是指鳥類的蛋,更精準來說,即「雞蛋」。不過,所有的有性生殖動物都有卵,其中也包括人類。 本書作者麗茲.史塔克與蛋有著苦樂參半的關係。一方面,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使她不得不預防性切除卵巢,從此失去全身所有的卵子。另一方面,史塔克一家人透過雞蛋這種食材,在廚房中圍繞著蛋料理建立起緊密的情感。因為有這些特殊的生命經驗,史塔克仔細研究了蛋這種並非活體、卻能造就許多動物寶貴生命的源頭,並寫下這本蛋之書。 作者探討了蛋在人類文化中展現的各種樣貌與運用方式,例如: 🥚世界上許多民族創世神話中共通的開天闢地的「宇宙蛋」概念🥚淘金熱時期的舊金山,養雞業不興且雞蛋稀缺,引發拓墾先民爭相冒險出海,搶奪離島的海鳥蛋🥚藝術界以蛋發揮創意,包括用蛋彩作畫、節慶時彩繪蛋殼,甚至也有擲雞蛋的行為藝術🥚法國戴高樂總統週末家庭聚餐會享用一道細膩的法式料理:「蛋凍」🥚科學家替雞蛋接種,以此製備出人類可廣泛流通使用的疫苗,為早期免疫科學帶來劃時代的突破 《蛋的多重宇宙》結合了民俗故事、歷史、醫學、飲食文化、社會風俗,再加上作者本身與蛋交織出的生命故事,以十二個篇章中獨特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廚房中、農舍裡、各種動物身上,乃至於人類女性體內的「蛋」。🐣一口「蛋」當.推薦好評雞蛋易碎,然而其中有一黏滑營養的宇宙,可孕育生命。此種對比使雞蛋格外迷人。過去幾年冬天,都在吵缺蛋。在因為匱乏的心理搶購時,人們知道他們搶購的是何物嗎?建議閱讀此書,了解衝動所指,實為日常理性購物第一步。──毛奇/作家🐣海外好評這本對蛋的頌讚之作既有趣,同時富於哲理,也兼具教育意義,又不拘一格。──《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史塔克活潑的散文及文中的敬畏感帶來了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書單》(Booklist) 大膽破格、逗趣,又含有豐富見聞;簡言之,樂趣十足。──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霧中的曼哈頓》(Manhattan Beach)作者
'從雞到企鵝,從藝術到犯罪──世界上最大「細胞級生物工廠」的非典型文化史毛奇(作家)李惠仁(紀錄片導演)李盈瑩(《養雞時代》、《與地共生、給雞唱歌》作者)烏烏醫生(禾馨婦產科烏恩慈醫師)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信誓蛋蛋推薦蛋——可見於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中,是孕育生命的源頭、富含營養的食物,也能用於藝術創作、醫藥研發,甚至是表達抗議。談到「蛋」,一般通常是指鳥類的蛋,更精準來說,即「雞蛋」。不過,所有的有性生殖動物都有卵,其中也包括人類。 本書作者麗茲.史塔克與蛋有著苦樂參半的關係。一方面,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使她不得不預防性切除卵巢,從此失去全身所有的卵子。另一方面,史塔克一家人透過雞蛋這種食材,在廚房中圍繞著蛋料理建立起緊密的情感。因為有這些特殊的生命經驗,史塔克仔細研究了蛋這種並非活體、卻能造就許多動物寶貴生命的源頭,並寫下這本蛋之書。 作者探討了蛋在人類文化中展現的各種樣貌與運用方式,例如: 🥚世界上許多民族創世神話中共通的開天闢地的「宇宙蛋」概念🥚淘金熱時期的舊金山,養雞業不興且雞蛋稀缺,引發拓墾先民爭相冒險出海,搶奪離島的海鳥蛋🥚藝術界以蛋發揮創意,包括用蛋彩作畫、節慶時彩繪蛋殼,甚至也有擲雞蛋的行為藝術🥚法國戴高樂總統週末家庭聚餐會享用一道細膩的法式料理:「蛋凍」🥚科學家替雞蛋接種,以此製備出人類可廣泛流通使用的疫苗,為早期免疫科學帶來劃時代的突破 《蛋的多重宇宙》結合了民俗故事、歷史、醫學、飲食文化、社會風俗,再加上作者本身與蛋交織出的生命故事,以十二個篇章中獨特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廚房中、農舍裡、各種動物身上,乃至於人類女性體內的「蛋」。🐣一口「蛋」當.推薦好評雞蛋易碎,然而其中有一黏滑營養的宇宙,可孕育生命。此種對比使雞蛋格外迷人。過去幾年冬天,都在吵缺蛋。在因為匱乏的心理搶購時,人們知道他們搶購的是何物嗎?建議閱讀此書,了解衝動所指,實為日常理性購物第一步。──毛奇/作家🐣海外好評這本對蛋的頌讚之作既有趣,同時富於哲理,也兼具教育意義,又不拘一格。──《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史塔克活潑的散文及文中的敬畏感帶來了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書單》(Booklist) 大膽破格、逗趣,又含有豐富見聞;簡言之,樂趣十足。──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霧中的曼哈頓》(Manhattan Beach)作者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一致推薦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齊聲好評 譯者既要傳達訊息,又不能打破特定限制 既要掌握原文意義,又要呈現精準有效的譯文 翻譯者在許多「近乎不可能」之間挪騰舞動,世界也隨之挪騰舞動 他們如何「翻」天覆地,又是怎麼用文字與話語「傾國傾城」? ┤各界盛情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可心|美國臺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施清真|資深譯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詠翔|譯者 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劉仕傑|前外交官、【臺北民主孵化器】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溝通於一時,功過在千秋」的譯者,在語言與文化轉換的鋼索上步步為營、如履薄冰 人類與歷史的重要轉捩,或許就在大眾習而不察中,默默受這群中間人的決斷所牽動...... 若非檯面下一支又一支筆譯和口譯大軍,外交事務很少能進行得一帆風順。在異文化接觸前緣,要避免衝突, 就得仰賴多語專家譯介想法與意見,搭起溝通的橋樑。歷來全球各地的翻譯工作者努力擴散話語、維護和平, 偶爾也難免闖下大禍。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角色大多不太起眼,甚少受到重視。本書作者暨資深口、筆譯者安娜.艾斯蘭揚, 要帶領讀者一窺往往藏於幕後、低調運行的「譯世界」,也看翻譯工作是如何影響全人類與全世界。 從詭計多端的政治野心家、滿腹理想與英雄主義的領袖人物,又或者一般大眾與「非我族類」溝通的日常需求── 全球各地口、筆譯者會為各色背景的案主效力。這些中間人的話語或文字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了重大的局勢轉捩。 從本書中我們會看到: 🗾針對二戰《波茨坦宣言》要求投降的最後通牒,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本意可能為「不予置評」, 翻譯過程卻使意義流失,甚而扭曲為「默然蔑視」;大戰尾聲的美、日關係或許因而更難有轉圜。 👲清末中國面對西方叩關要求貿易、傳教,由此而生頻繁衝突,民間乃至於清廷難掩排外情緒。 庚子拳亂爆發,為洋行、傳教士工作的華人譯者是中國的叛徒?居中調解者? 還是外國人的救星?又有多少人因翻譯工作而血灑戰場? ㊙希特勒曾不斷拉攏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加入軸心陣營,後者一律以浮誇外交辭令搪塞,不正面回應。 直到戰敗,納粹都沒得到西班牙正式表態入夥。西-德語譯者從未給希特勒希望, 但佛朗哥實際立場為何、說過哪些話?譯者是口譯技巧差,或有意為之,讓西班牙始終與納粹保持一定的距離?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的戰略描述字眼採用「隔離」(quarantine)而非「封鎖」(blockade)古巴海域, 為的是避免踩到二戰慘烈的「列寧格勒圍城戰」歷史痛點,以防激怒俄方。俄文譯法「karantin」是否即危機解除的關鍵? 《鋼索上的譯者》不僅放眼全球五大洲的廣闊範圍,也穿梭於歷史上各個風起雲湧的重要年代。作者更論及人類的科學、宗教、 新聞、探險活動等領域,翻譯如何在其中發揮影響,甚至翻轉局勢。這是一部關於譯者如何改變世界,同時也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 讀者從書中能發現藏身檯面下的關鍵人物,也一窺他們轉換語言、溝通文化的工作技藝。 ●口碑好評 這座豐富的故事寶庫講述了驚人的譯者成就,帶領我們認識一群英雄人物。作者以迷人而清晰的行文, 解釋了語言專家長年來都在努力克服的職業複雜性和難題,也揭示這些人怎樣運用自身技藝、勇氣、 匠心和機敏來維護和平、擴散話語,並促進世界各地人群之間的對話。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 大衛・貝洛斯 以繽紛靈動的文字向艱苦的翻譯、口譯者致敬;縱觀歷史,這群人投入的工作可能潤滑、也可能阻礙了外交與文化之輪的滾動。 從聖人到騙徒、苦工到冒險家、書呆到天才——作者輕快點出各種翻譯者的樣貌,描繪了這種被小看的技藝背後生動的歷史。讓人非常享受。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作者 賈斯頓・多倫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一致推薦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齊聲好評 譯者既要傳達訊息,又不能打破特定限制 既要掌握原文意義,又要呈現精準有效的譯文 翻譯者在許多「近乎不可能」之間挪騰舞動,世界也隨之挪騰舞動 他們如何「翻」天覆地,又是怎麼用文字與話語「傾國傾城」? ┤各界盛情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可心|美國臺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施清真|資深譯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詠翔|譯者 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劉仕傑|前外交官、【臺北民主孵化器】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溝通於一時,功過在千秋」的譯者,在語言與文化轉換的鋼索上步步為營、如履薄冰 人類與歷史的重要轉捩,或許就在大眾習而不察中,默默受這群中間人的決斷所牽動...... 若非檯面下一支又一支筆譯和口譯大軍,外交事務很少能進行得一帆風順。在異文化接觸前緣,要避免衝突, 就得仰賴多語專家譯介想法與意見,搭起溝通的橋樑。歷來全球各地的翻譯工作者努力擴散話語、維護和平, 偶爾也難免闖下大禍。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角色大多不太起眼,甚少受到重視。本書作者暨資深口、筆譯者安娜.艾斯蘭揚, 要帶領讀者一窺往往藏於幕後、低調運行的「譯世界」,也看翻譯工作是如何影響全人類與全世界。 從詭計多端的政治野心家、滿腹理想與英雄主義的領袖人物,又或者一般大眾與「非我族類」溝通的日常需求── 全球各地口、筆譯者會為各色背景的案主效力。這些中間人的話語或文字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了重大的局勢轉捩。 從本書中我們會看到: 🗾針對二戰《波茨坦宣言》要求投降的最後通牒,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本意可能為「不予置評」, 翻譯過程卻使意義流失,甚而扭曲為「默然蔑視」;大戰尾聲的美、日關係或許因而更難有轉圜。 👲清末中國面對西方叩關要求貿易、傳教,由此而生頻繁衝突,民間乃至於清廷難掩排外情緒。 庚子拳亂爆發,為洋行、傳教士工作的華人譯者是中國的叛徒?居中調解者? 還是外國人的救星?又有多少人因翻譯工作而血灑戰場? ㊙希特勒曾不斷拉攏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加入軸心陣營,後者一律以浮誇外交辭令搪塞,不正面回應。 直到戰敗,納粹都沒得到西班牙正式表態入夥。西-德語譯者從未給希特勒希望, 但佛朗哥實際立場為何、說過哪些話?譯者是口譯技巧差,或有意為之,讓西班牙始終與納粹保持一定的距離?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的戰略描述字眼採用「隔離」(quarantine)而非「封鎖」(blockade)古巴海域, 為的是避免踩到二戰慘烈的「列寧格勒圍城戰」歷史痛點,以防激怒俄方。俄文譯法「karantin」是否即危機解除的關鍵? 《鋼索上的譯者》不僅放眼全球五大洲的廣闊範圍,也穿梭於歷史上各個風起雲湧的重要年代。作者更論及人類的科學、宗教、 新聞、探險活動等領域,翻譯如何在其中發揮影響,甚至翻轉局勢。這是一部關於譯者如何改變世界,同時也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 讀者從書中能發現藏身檯面下的關鍵人物,也一窺他們轉換語言、溝通文化的工作技藝。 ●口碑好評 這座豐富的故事寶庫講述了驚人的譯者成就,帶領我們認識一群英雄人物。作者以迷人而清晰的行文, 解釋了語言專家長年來都在努力克服的職業複雜性和難題,也揭示這些人怎樣運用自身技藝、勇氣、 匠心和機敏來維護和平、擴散話語,並促進世界各地人群之間的對話。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 大衛・貝洛斯 以繽紛靈動的文字向艱苦的翻譯、口譯者致敬;縱觀歷史,這群人投入的工作可能潤滑、也可能阻礙了外交與文化之輪的滾動。 從聖人到騙徒、苦工到冒險家、書呆到天才——作者輕快點出各種翻譯者的樣貌,描繪了這種被小看的技藝背後生動的歷史。讓人非常享受。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作者 賈斯頓・多倫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一致推薦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齊聲好評 譯者既要傳達訊息,又不能打破特定限制 既要掌握原文意義,又要呈現精準有效的譯文 翻譯者在許多「近乎不可能」之間挪騰舞動,世界也隨之挪騰舞動 他們如何「翻」天覆地,又是怎麼用文字與話語「傾國傾城」? ┤各界盛情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可心|美國臺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施清真|資深譯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詠翔|譯者 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劉仕傑|前外交官、【臺北民主孵化器】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溝通於一時,功過在千秋」的譯者,在語言與文化轉換的鋼索上步步為營、如履薄冰 人類與歷史的重要轉捩,或許就在大眾習而不察中,默默受這群中間人的決斷所牽動...... 若非檯面下一支又一支筆譯和口譯大軍,外交事務很少能進行得一帆風順。在異文化接觸前緣,要避免衝突, 就得仰賴多語專家譯介想法與意見,搭起溝通的橋樑。歷來全球各地的翻譯工作者努力擴散話語、維護和平, 偶爾也難免闖下大禍。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角色大多不太起眼,甚少受到重視。本書作者暨資深口、筆譯者安娜.艾斯蘭揚, 要帶領讀者一窺往往藏於幕後、低調運行的「譯世界」,也看翻譯工作是如何影響全人類與全世界。 從詭計多端的政治野心家、滿腹理想與英雄主義的領袖人物,又或者一般大眾與「非我族類」溝通的日常需求── 全球各地口、筆譯者會為各色背景的案主效力。這些中間人的話語或文字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了重大的局勢轉捩。 從本書中我們會看到: 🗾針對二戰《波茨坦宣言》要求投降的最後通牒,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本意可能為「不予置評」, 翻譯過程卻使意義流失,甚而扭曲為「默然蔑視」;大戰尾聲的美、日關係或許因而更難有轉圜。 👲清末中國面對西方叩關要求貿易、傳教,由此而生頻繁衝突,民間乃至於清廷難掩排外情緒。 庚子拳亂爆發,為洋行、傳教士工作的華人譯者是中國的叛徒?居中調解者? 還是外國人的救星?又有多少人因翻譯工作而血灑戰場? ㊙希特勒曾不斷拉攏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加入軸心陣營,後者一律以浮誇外交辭令搪塞,不正面回應。 直到戰敗,納粹都沒得到西班牙正式表態入夥。西-德語譯者從未給希特勒希望, 但佛朗哥實際立場為何、說過哪些話?譯者是口譯技巧差,或有意為之,讓西班牙始終與納粹保持一定的距離?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的戰略描述字眼採用「隔離」(quarantine)而非「封鎖」(blockade)古巴海域, 為的是避免踩到二戰慘烈的「列寧格勒圍城戰」歷史痛點,以防激怒俄方。俄文譯法「karantin」是否即危機解除的關鍵? 《鋼索上的譯者》不僅放眼全球五大洲的廣闊範圍,也穿梭於歷史上各個風起雲湧的重要年代。作者更論及人類的科學、宗教、 新聞、探險活動等領域,翻譯如何在其中發揮影響,甚至翻轉局勢。這是一部關於譯者如何改變世界,同時也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 讀者從書中能發現藏身檯面下的關鍵人物,也一窺他們轉換語言、溝通文化的工作技藝。 ●口碑好評 這座豐富的故事寶庫講述了驚人的譯者成就,帶領我們認識一群英雄人物。作者以迷人而清晰的行文, 解釋了語言專家長年來都在努力克服的職業複雜性和難題,也揭示這些人怎樣運用自身技藝、勇氣、 匠心和機敏來維護和平、擴散話語,並促進世界各地人群之間的對話。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作者 大衛・貝洛斯 以繽紛靈動的文字向艱苦的翻譯、口譯者致敬;縱觀歷史,這群人投入的工作可能潤滑、也可能阻礙了外交與文化之輪的滾動。 從聖人到騙徒、苦工到冒險家、書呆到天才——作者輕快點出各種翻譯者的樣貌,描繪了這種被小看的技藝背後生動的歷史。讓人非常享受。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作者 賈斯頓・多倫
「從某方面來說,阿拉伯人愈屈於文明社會,他們就變得愈不『阿拉伯』」 第一本綜覽阿拉伯人崛起、衰落、再興的深度之旅,行過這個奇妙的民族、文明和語言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退休教授鄭慧慈老師專業審定•專文導讀,全書阿拉伯語羅馬拼音精確校正! ★著名阿拉伯語學者、當代旅行文學名家、旅居阿拉伯世界逾30年,提姆•麥金塔―史密斯傾力巨作,精煉愉悅的3000年閱讀之旅! ★以原創又即時的觀點、宏觀的概念貫穿整部歷史,破除「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古蘭經》為生活指引」的刻板印象,任何想要理解中東、乃至世界的人必讀! ★每一個時期的敘事皆輔以當時的阿拉伯詩作,同時援引西方作家的著作交相對照,將阿拉伯的歷史置入整個世界的脈絡中,完整呈現今日阿拉伯情勢的深遠因果! ★各界讚譽推薦――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泰晤士報》、《衛報》、《科克斯書評》、《華爾街日報》、《觀察家報》…… 一千一百多年前,傑出的早期阿拉伯歷史學家馬蘇第,把講述阿拉伯故事這項任務, 比喻成「有人發現一大堆散落的寶石,有各種不同的款式和顏色,然後得想辦法按照秩序將它們串接起來,變成一條珍貴項鍊」。 在這本細節豐富、流暢易讀的敘述裡,作家暨知名學者提姆•麥金塔─史密斯,以他獨具一格的方式接下這項任務。 他將阿拉伯民族與部落在廣袤世界開疆拓土、傳播文化的過程依年代串接起來,並讓我們看到語言之線如何貫穿了阿拉伯的歷史與認同。 從最早期沙漠岩石上的塗鴉,到晚近往往相當血腥的壓制異聲──「割斷舌頭」──他聆聽阿拉伯人的聲音,也聆聽他們口若懸河的沉默。 從西元前九世紀開始,麥金塔─史密斯涵蓋了伊斯蘭出現之前與之後各一千四百年的有紀錄歷史。 在伊斯蘭之前,文學與文化大多是口語的。當第一本阿拉伯文書籍──古蘭經──問世後,它在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快速團結了阿拉伯人。 然而不到三百年,大一統的阿拉伯就成了只能追憶的珍貴往事,在接下來的一千年裡,除了兩次例外, 阿拉伯人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並由土耳其人、波斯人、柏柏人和歐洲人統治。最近的阿拉伯之春和它的混亂餘波再次顯示, 話語──標語和宣傳、喑啞的真相與喧鬧的謊言──依然在形塑阿拉伯世界的進程。 這部豐富多采的著作涵蓋了近3000年的阿拉伯歷史,追溯阿拉伯語言的起源,而不僅是伊斯蘭的興起。 全書以極為出色的文筆道出複雜纏結又深富意義的大量啟示和故事,流傳數世紀的沙漠詩詞與今日的紛擾創傷交結,歷史沿革和人物紛紛躍然紙上,今昔照映。 ◎章節概要 導言 凝聚話語 概論作者認為阿拉伯族群最具代表性的共通點:語言。「在三千年有文字紀錄的阿拉伯歷史裡,所集之言啟發了三波團結的浪潮」:第一波浪潮既古老又緩慢但深入,是一種種族的自我意識;第二波是一個實體擴張的海嘯;最後以漫長的低潮作收,但留下豐富、持久的語言沉積。 第一章 來自荒野的聲音 先從地理上的阿拉伯地區談起,比較阿拉伯半島與歐亞大陸上另外兩塊次大陸在地緣上的異同,再概論阿拉伯半島的地形和氣候對於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的影響。論述阿拉伯半島和中東兩大沃土最早的民族亞述人和聖經中最早對於「阿拉伯人」的描述,以及這些民族懂得駕馭駱駝之後的機動能力。 第二章 民族和部落 論述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半島靠海南部(定居者)與沙漠內陸北部(游牧者)民族之間的互動。「阿拉伯歷史」不應只視為從伊斯蘭教興起之後才開始,甚至不應該只視為「阿拉伯人的歷史」。各地的方言和語言流動,促成阿拉伯語詩歌的興起與發展,將這個地區的各個民族融合為一個文化上的國族。 第三章 風流雲散 以文法的主動與被動為譬喻,描述阿拉伯人在定居和行動時的差異。早期伊斯蘭的口述故事說明新興的伊斯蘭教源自既有、古老的阿拉伯人背景,這個背景除了涵蓋穆罕默德在麥加附近的地域外,也包括南方定居者的環境。這代表阿拉伯半島南方的民族納進阿拉伯民族,原本多元的民族已經被伊斯蘭教統一。 第四章 在偉大的邊緣 公元六世紀,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分野漸漸明朗。部落之間在戰爭前是詩人的語言交戰,戰爭後又由詩人歌頌勝利。言語的力量之大,促成阿拉伯人透過詩詞成為一體:古蘭經中稱穆罕默德為「阿拉伯人」,因為他屬於一個由語言一統的文化。這些詩詞是我們一窺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文化的最佳管道。 第五章 啟示與革命 以先知穆罕默德化解部落糾紛,將黑石(Black Stone)放入克爾白(Ka’bah)的故事說起,說明伊斯蘭教的習俗可追溯至伊斯蘭教以前的歷史。古蘭經是直接從穆罕默德的啟示抄寫下來的,代表的不僅是既有的古老神聖語言,也是一個實體的新經文。 第六章 上帝與凱撒 穆罕默德打破麥加人傳統的宗教、習俗和社會架構,成為阿拉伯人共主,並利用書寫的文本這種「媒體」吸引了阿拉伯各地的酋長。他們前來不一定是「皈依」宗教,而是忠於這個新興的勢力:islam一字是「臣服」之意,一個人有可能是muslim「臣服者」,但不是mu’min「相信者」。 第七章 彎月軍 阿拉伯人一向無法一統,穆罕默德死後紛爭又起。新的阿拉伯取代了舊的阿拉伯,但即使「彎月軍」(作者依十字軍和日後象徵伊斯蘭的彎月自創的字)橫掃,可看出他們要的不是用宗教同化其他民族,而是要抽稅。阿拉伯人和被征服的波斯人通婚,造成波斯人的「東方」語言和風俗滲透進阿拉伯文化。 第八章 大馬士革王國 伍麥亞家族(Umayyad)原為伊斯蘭教前的麥加望族,遷徙至大馬士革後成為新的阿拉伯人共主,將原本不說阿拉伯語的阿拉伯半島南部部落完整納入整個阿拉伯民族的系譜。但伍麥亞家族奪權後,南方以麥加為中心仍然不斷有勢力效忠於已故的阿里,這便是日後什葉教派與遜尼教派分裂的起源。 第九章 巴格達帝國 阿拔斯統治者清除政敵後興建巴格達,將這個首都打造成多元的國際大城,波斯人從祅教改信伊斯蘭教。哈里發推廣科學研究及古蘭經的研究和定型,「書寫的阿拉伯文因此是建構出來的,語言學家在合成這種泛阿拉伯的語言時,更強化了各種多元的部落和民族同屬一個種族的概念」。 第十章 反正統文化,反正統哈里發 以阿拉伯人的觀點來看,土耳其人的面貌幾乎是阿拉伯人的相反,但在哈里發帝國的統治下,本來只是受奴役的土耳其人被擾動、被帶到權力核心,最後更取代阿拉伯人的統治。十世紀以降,帝國各地不時出現地方領袖占地為王又迅速落敗,倖存者在伊比利半島和北非建立了哈里發政權。 第十一章 瓶中精靈 從十字軍東征開始,殘餘的阿拉伯帝國腹背受敵。十三世紀,阿拉伯世界面臨兩大災難,西邊有十字軍攻下埃及重要港口,東邊則是成吉思汗的軍隊進逼波斯。土耳其人抵擋蒙古大軍的攻勢,讓伊斯蘭文明得以在埃及和敘利亞保存,但黑死病又成為十四世紀另一波襲來的惡運。 第十二章 季風大亨 阿拉伯人向外遷徙時,伊斯蘭教也在各地有了不同的面貌。鄂圖曼土耳其人興起,雖然與阿拉伯人同有伊斯蘭教,用同樣的書寫系統,但鄂圖曼人一直是外人、他者,阿拉伯人則往往不再視自己為「阿拉伯人」,而是穆斯林、基督徒或猶太教徒,不再有強大的泛阿拉伯人意識,唯有阿拉伯語讓他們互相連結。 第十三章 認同的再發現 十九世紀,阿拉伯人又卡在兩大不同的強權勢力之間,一邊是正漸漸崩解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另一邊是正要滲透進來的歐洲殖民勢力。此時一統的力量不是伊斯蘭教,而是「國族主義」,核心的概念是「統一的阿拉伯民族國家」。一次大戰以降,阿拉伯民族主義面臨分裂,西方眼中的中東變得混沌不明。 第十四章 希望的年代 二次大戰後,阿拉伯團結的思潮在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之下陷入低潮。1952年的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meters山岳文學書系作品| 「只有那些確切活過的瞬間,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 榮獲英國非虛構寫作最高榮譽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 加拿大人類學者、作家、探險家 韋德‧戴維斯 歷經十年研究,實地走訪喜馬拉雅山區,遍讀六百餘本相關著作、訪談相關人士寫成 以二十世紀初一戰後英國的三次聖母峰史詩征途為主軸 結合知名登山家個人傳記故事 、戰爭史、帝國史、山岳文學、探險文學 深刻重現人類與聖母峰交會的壯闊史詩 「因為山就在那裡。」 在經歷一戰的震撼與摧殘後,以留下此名句的馬洛里為代表的一代登山菁英們, 在英國舉國期盼下飛越半個地球,深入亞洲內陸,費盡心力甚至犧牲生命, 只為攀登上那座從未有人登頂的世界最高峰──聖母峰。 而最終馬洛里在聖母峰頂的消失,更成為了二十世紀登山界的最大謎團──他是否為聖母峰登頂第一人? 加拿大人類學者、探險家韋德.戴維斯歷經十年研究, 實地走訪喜馬拉雅山區,遍讀六百餘本相關著作,訪談相關人士, 記下1921、1922、1924年英國聖母峰三次遠征始末,以及一代登山家們的傲然身影與心靈如何養成。 即使功敗垂成,三場遠征仍創下人類登山史上最偉大的紀錄。 本書想探究的,並非馬洛里是否登頂,而是究竟是什麼讓這群登山家寧可犧牲也要奮力攀進,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她們打造了動畫王國! 迪士尼動畫電影百年榮光幕後的女力傳奇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9年最佳書籍 ┤海內外好評推薦├ V太太|性別評論者 瑪格.李.雪德利(Margot Lee Shetterl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作者 凱特.穆爾(Kate Moore)|《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作者 🎬從《白雪公主》到《海洋奇緣》、從《木偶奇遇記》到《冰雪奇緣》──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迪士尼動畫電影以炫目靈動的聲光作品,為無數觀眾帶來娛樂饗宴。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輝煌成績背後,有一群影響力十足的女性默默撐起這一切。 本書說的是打造迪士尼動畫王國,並形塑、奠定美國動畫及電影發展的女性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們為好幾代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勾勒出基本輪廓, 也為迪士尼作品風格定下了基調,卻經常在歷史中遭到淡忘。本書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藉著寫出她們的故事,要讓這段藏於迪士尼電影銀幕後的「女力傳奇」重見天日。 作者除了訪談相關人士,也挖掘私人手稿、畫稿、老照片、書信紀錄,乃至於公司內部會議逐字稿等珍貴歷史資料, 還原了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自20世紀草創期,一路發展到本世紀的曲折歷程,其中有許多女性非但為這間動畫公司付出了青春歲月、 替出品動畫締造了榮光,更用手中的畫筆畫出迪士尼鮮明且具代表性的風格,在影業獨領風騷。 霍爾特深入爬梳了重要女性員工的貢獻與成就,本書會讓讀者看到── 📽不會畫畫卻進入故事創作部門的桃樂絲.安.布蘭克是迪士尼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幕後功臣。 她藉著文字敏銳度精修故事劇本與幕間旁白,把同事千篇一律的搞笑橋段改造得質感與趣味兼具,更得到票房與影評肯定。 🎞戰後因經濟蕭條而成本受限的《仙履奇緣》,憑藉華特.迪士尼愛將瑪莉.布萊爾採用特殊的用色與視覺風格, 補足了極簡線條的不足,非但擄獲大小觀眾的心,也締造了票房佳績。 📽首位站上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領獎台的迪士尼女性員工:布蘭達.查普曼以《勇敢傳說》打破了 迪士尼女性角色柔弱、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也寫下影業中女性意識的新頁。 🎞《冰雪奇緣》成為迪士尼歷來動畫中首度由女性導演奪得奧斯卡小金人的作品; 珍妮佛.李也是影史上第一位執導電影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女性導演──迪士尼的玻璃天花板出現了更多被女性打破的希望。 迪士尼動畫王國的「關鍵女性」如何滲透進故事創作部門和動畫部門的「男性專屬俱樂部」?又怎麼利用與時代俱進的電影技術, 創造飽滿的大銀幕作品和令人難忘的故事?隨著公司影響力日漸增加,這些女性又是如何努力改變迪士尼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以及將其呈現給年輕觀眾的方式?這些問題的答案,讀者透過本書都能一窺究竟。
她們打造了動畫王國! 迪士尼動畫電影百年榮光幕後的女力傳奇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9年最佳書籍 ┤海內外好評推薦├ V太太|性別評論者 瑪格.李.雪德利(Margot Lee Shetterl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作者 凱特.穆爾(Kate Moore)|《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作者 🎬從《白雪公主》到《海洋奇緣》、從《木偶奇遇記》到《冰雪奇緣》──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迪士尼動畫電影以炫目靈動的聲光作品,為無數觀眾帶來娛樂饗宴。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輝煌成績背後,有一群影響力十足的女性默默撐起這一切。 本書說的是打造迪士尼動畫王國,並形塑、奠定美國動畫及電影發展的女性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們為好幾代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勾勒出基本輪廓, 也為迪士尼作品風格定下了基調,卻經常在歷史中遭到淡忘。本書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藉著寫出她們的故事,要讓這段藏於迪士尼電影銀幕後的「女力傳奇」重見天日。 作者除了訪談相關人士,也挖掘私人手稿、畫稿、老照片、書信紀錄,乃至於公司內部會議逐字稿等珍貴歷史資料, 還原了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自20世紀草創期,一路發展到本世紀的曲折歷程,其中有許多女性非但為這間動畫公司付出了青春歲月、 替出品動畫締造了榮光,更用手中的畫筆畫出迪士尼鮮明且具代表性的風格,在影業獨領風騷。 霍爾特深入爬梳了重要女性員工的貢獻與成就,本書會讓讀者看到── 📽不會畫畫卻進入故事創作部門的桃樂絲.安.布蘭克是迪士尼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幕後功臣。 她藉著文字敏銳度精修故事劇本與幕間旁白,把同事千篇一律的搞笑橋段改造得質感與趣味兼具,更得到票房與影評肯定。 🎞戰後因經濟蕭條而成本受限的《仙履奇緣》,憑藉華特.迪士尼愛將瑪莉.布萊爾採用特殊的用色與視覺風格, 補足了極簡線條的不足,非但擄獲大小觀眾的心,也締造了票房佳績。 📽首位站上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領獎台的迪士尼女性員工:布蘭達.查普曼以《勇敢傳說》打破了 迪士尼女性角色柔弱、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也寫下影業中女性意識的新頁。 🎞《冰雪奇緣》成為迪士尼歷來動畫中首度由女性導演奪得奧斯卡小金人的作品; 珍妮佛.李也是影史上第一位執導電影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女性導演──迪士尼的玻璃天花板出現了更多被女性打破的希望。 迪士尼動畫王國的「關鍵女性」如何滲透進故事創作部門和動畫部門的「男性專屬俱樂部」?又怎麼利用與時代俱進的電影技術, 創造飽滿的大銀幕作品和令人難忘的故事?隨著公司影響力日漸增加,這些女性又是如何努力改變迪士尼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以及將其呈現給年輕觀眾的方式?這些問題的答案,讀者透過本書都能一窺究竟。
她們打造了動畫王國! 迪士尼動畫電影百年榮光幕後的女力傳奇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9年最佳書籍 ┤海內外好評推薦├ V太太|性別評論者 瑪格.李.雪德利(Margot Lee Shetterl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作者 凱特.穆爾(Kate Moore)|《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作者 🎬從《白雪公主》到《海洋奇緣》、從《木偶奇遇記》到《冰雪奇緣》──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迪士尼動畫電影以炫目靈動的聲光作品,為無數觀眾帶來娛樂饗宴。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輝煌成績背後,有一群影響力十足的女性默默撐起這一切。 本書說的是打造迪士尼動畫王國,並形塑、奠定美國動畫及電影發展的女性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們為好幾代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勾勒出基本輪廓, 也為迪士尼作品風格定下了基調,卻經常在歷史中遭到淡忘。本書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藉著寫出她們的故事,要讓這段藏於迪士尼電影銀幕後的「女力傳奇」重見天日。 作者除了訪談相關人士,也挖掘私人手稿、畫稿、老照片、書信紀錄,乃至於公司內部會議逐字稿等珍貴歷史資料, 還原了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自20世紀草創期,一路發展到本世紀的曲折歷程,其中有許多女性非但為這間動畫公司付出了青春歲月、 替出品動畫締造了榮光,更用手中的畫筆畫出迪士尼鮮明且具代表性的風格,在影業獨領風騷。 霍爾特深入爬梳了重要女性員工的貢獻與成就,本書會讓讀者看到── 📽不會畫畫卻進入故事創作部門的桃樂絲.安.布蘭克是迪士尼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幕後功臣。 她藉著文字敏銳度精修故事劇本與幕間旁白,把同事千篇一律的搞笑橋段改造得質感與趣味兼具,更得到票房與影評肯定。 🎞戰後因經濟蕭條而成本受限的《仙履奇緣》,憑藉華特.迪士尼愛將瑪莉.布萊爾採用特殊的用色與視覺風格, 補足了極簡線條的不足,非但擄獲大小觀眾的心,也締造了票房佳績。 📽首位站上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領獎台的迪士尼女性員工:布蘭達.查普曼以《勇敢傳說》打破了 迪士尼女性角色柔弱、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也寫下影業中女性意識的新頁。 🎞《冰雪奇緣》成為迪士尼歷來動畫中首度由女性導演奪得奧斯卡小金人的作品; 珍妮佛.李也是影史上第一位執導電影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女性導演──迪士尼的玻璃天花板出現了更多被女性打破的希望。 迪士尼動畫王國的「關鍵女性」如何滲透進故事創作部門和動畫部門的「男性專屬俱樂部」?又怎麼利用與時代俱進的電影技術, 創造飽滿的大銀幕作品和令人難忘的故事?隨著公司影響力日漸增加,這些女性又是如何努力改變迪士尼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以及將其呈現給年輕觀眾的方式?這些問題的答案,讀者透過本書都能一窺究竟。
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沙皇俄羅斯與蘇聯 奧匈帝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 關於十五世紀海權與探索時代以降,海外殖民與帝國擴張的故事 十三個因舊日殖民傳統而生的西方帝國,以及它們的帝國時代 ▍從文藝復興到今日,五百多年來,各種形式的帝國一直是政治地景上的要角。它們留下來什麼樣的遺產?後殖民時代又有哪些重要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書寫十三個帝國的故事──充滿懸念、殘酷、衝突、英雄主義、壯闊的探索活動,以及各種堅忍壯舉。 這部作品運用大量現代學術資源,從帝國與殖民社會中男、女扮演的不同角色,到生態與食物的變遷, 寫作者挖掘出各種重要主題來一探「帝國」究竟。在編排上,本書超越古老的編年史與地圖集的形式, 內容探討也不僅涉及軍隊及行政組織,而會檢視社會文化各個層面,以了解殖民者如何在遙遠土地與人民身上烙下印記, 到頭來也因殖民活動重塑了自己。書中精確刻畫出一幅「帝國時代」所造就的今日全球文明的驚人圖像。 針對往昔西方帝國主義的經驗,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易懂、好入門的知識導引。 全書探討焦點放在帝國本身,檢視政權擴張與收縮的模式與循環、促使帝國推動者採取行動的意識形態, 以及殖民擴張反彈回本土造成了哪些影響。十三個章節會就不同議題提供導引,也會談及近期研究論爭的重點, 並提供讀者延伸閱讀的進一步探索方向。多數作者採順時編年寫作的方式,雖然也會依據不同帝國的差異而有所調整。 不同章節有各自專注的地緣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議題。幾位作者將重點擺在史學與詮釋論辯;其他幾位則偏好對帝國興衰採敘事性的筆法。 除了已有無數寫作者述及的西班牙、英國、法國等知名且長壽的殖民帝國,本書更要逐一深入檢視── ˙鄂圖曼帝國:彈性統御眾多民族、不忘顧及被統治者權益的韌性政體 ˙西班牙:先於伊比利半島屠戮穆斯林「牛刀小試」,再針對南美原住民重施滅族故技 ˙葡萄牙:歐洲最小、最遠、最窮之國,如何成為以航道建立海外帝國的先鋒? ˙荷蘭:由東印度公司支撐起的商業掛帥帝國 ˙北歐:力抗氣候與地理限制的斯堪地那維亞──瑞典、丹麥、挪威──帝國 ˙大英帝國:四百年間重畫了世界人口模式的全球帝國 ˙法國:非洲霸主──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帝國勢力 ˙沙俄與蘇維埃帝國:經濟基礎薄弱與共產意識形態構築出的帝國 ˙奧匈帝國:尋索「中歐」文化認同而建立起的哈布斯堡帝國 ˙比利時:僅有單一殖民地的帝國,如何在非洲發揮殖民母國影響力? ˙德國:姍姍來遲、歷時短暫的後起帝國勢力,其歷史遺產是否只有所謂「多數徒勞無功的帝國」經驗? ˙義大利:「良善殖民主義」?「義大利好人」帝國如何成為瓜分非洲的最後參與成員 ˙美國:否認帝國主義標籤的二十世紀帝國強權 本書既非對殖民歷史抱著不切實際的懷舊情緒,也不是對帝國心態進行憤怒而極端的苛責。書寫的目的其實並非尋求某種權威性的結論,而是要刺激讀者追問:過去是如何形塑了現在?不可否認,殖民時代的歷史對今日後殖民社會依舊餘波不斷。放眼全球(前)殖民與(前)被殖民國家,無不在努力理解這條曾讓兩者緊密相連的「臍帶」。從社會文化架構的變形、民族認同、意識形態的論述,一直到被視為今日世界標誌的全球化,統統都還籠罩在帝國主義尚未完全散去的陰影下──本書是概覽並理解這些歷史軌跡的必讀作品。 ▍媒體讚譽 值得讀者閒暇時吸收的一部作品,是一本強化思維與理解力且激勵人心的讀物。 --《殖民主義和殖民史》(Journal of Colonialism and Colonial History)學
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沙皇俄羅斯與蘇聯 奧匈帝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 關於十五世紀海權與探索時代以降,海外殖民與帝國擴張的故事 十三個因舊日殖民傳統而生的西方帝國,以及它們的帝國時代 ▍從文藝復興到今日,五百多年來,各種形式的帝國一直是政治地景上的要角。它們留下來什麼樣的遺產?後殖民時代又有哪些重要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書寫十三個帝國的故事──充滿懸念、殘酷、衝突、英雄主義、壯闊的探索活動,以及各種堅忍壯舉。 這部作品運用大量現代學術資源,從帝國與殖民社會中男、女扮演的不同角色,到生態與食物的變遷, 寫作者挖掘出各種重要主題來一探「帝國」究竟。在編排上,本書超越古老的編年史與地圖集的形式, 內容探討也不僅涉及軍隊及行政組織,而會檢視社會文化各個層面,以了解殖民者如何在遙遠土地與人民身上烙下印記, 到頭來也因殖民活動重塑了自己。書中精確刻畫出一幅「帝國時代」所造就的今日全球文明的驚人圖像。 針對往昔西方帝國主義的經驗,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易懂、好入門的知識導引。 全書探討焦點放在帝國本身,檢視政權擴張與收縮的模式與循環、促使帝國推動者採取行動的意識形態, 以及殖民擴張反彈回本土造成了哪些影響。十三個章節會就不同議題提供導引,也會談及近期研究論爭的重點, 並提供讀者延伸閱讀的進一步探索方向。多數作者採順時編年寫作的方式,雖然也會依據不同帝國的差異而有所調整。 不同章節有各自專注的地緣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議題。幾位作者將重點擺在史學與詮釋論辯;其他幾位則偏好對帝國興衰採敘事性的筆法。 除了已有無數寫作者述及的西班牙、英國、法國等知名且長壽的殖民帝國,本書更要逐一深入檢視── ˙鄂圖曼帝國:彈性統御眾多民族、不忘顧及被統治者權益的韌性政體 ˙西班牙:先於伊比利半島屠戮穆斯林「牛刀小試」,再針對南美原住民重施滅族故技 ˙葡萄牙:歐洲最小、最遠、最窮之國,如何成為以航道建立海外帝國的先鋒? ˙荷蘭:由東印度公司支撐起的商業掛帥帝國 ˙北歐:力抗氣候與地理限制的斯堪地那維亞──瑞典、丹麥、挪威──帝國 ˙大英帝國:四百年間重畫了世界人口模式的全球帝國 ˙法國:非洲霸主──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帝國勢力 ˙沙俄與蘇維埃帝國:經濟基礎薄弱與共產意識形態構築出的帝國 ˙奧匈帝國:尋索「中歐」文化認同而建立起的哈布斯堡帝國 ˙比利時:僅有單一殖民地的帝國,如何在非洲發揮殖民母國影響力? ˙德國:姍姍來遲、歷時短暫的後起帝國勢力,其歷史遺產是否只有所謂「多數徒勞無功的帝國」經驗? ˙義大利:「良善殖民主義」?「義大利好人」帝國如何成為瓜分非洲的最後參與成員 ˙美國:否認帝國主義標籤的二十世紀帝國強權 本書既非對殖民歷史抱著不切實際的懷舊情緒,也不是對帝國心態進行憤怒而極端的苛責。書寫的目的其實並非尋求某種權威性的結論,而是要刺激讀者追問:過去是如何形塑了現在?不可否認,殖民時代的歷史對今日後殖民社會依舊餘波不斷。放眼全球(前)殖民與(前)被殖民國家,無不在努力理解這條曾讓兩者緊密相連的「臍帶」。從社會文化架構的變形、民族認同、意識形態的論述,一直到被視為今日世界標誌的全球化,統統都還籠罩在帝國主義尚未完全散去的陰影下──本書是概覽並理解這些歷史軌跡的必讀作品。 ▍媒體讚譽 值得讀者閒暇時吸收的一部作品,是一本強化思維與理解力且激勵人心的讀物。 --《殖民主義和殖民史》(Journal of Colonialism and Colonial History)學
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沙皇俄羅斯與蘇聯 奧匈帝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 關於十五世紀海權與探索時代以降,海外殖民與帝國擴張的故事 十三個因舊日殖民傳統而生的西方帝國,以及它們的帝國時代 ▍從文藝復興到今日,五百多年來,各種形式的帝國一直是政治地景上的要角。它們留下來什麼樣的遺產?後殖民時代又有哪些重要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書寫十三個帝國的故事──充滿懸念、殘酷、衝突、英雄主義、壯闊的探索活動,以及各種堅忍壯舉。 這部作品運用大量現代學術資源,從帝國與殖民社會中男、女扮演的不同角色,到生態與食物的變遷, 寫作者挖掘出各種重要主題來一探「帝國」究竟。在編排上,本書超越古老的編年史與地圖集的形式, 內容探討也不僅涉及軍隊及行政組織,而會檢視社會文化各個層面,以了解殖民者如何在遙遠土地與人民身上烙下印記, 到頭來也因殖民活動重塑了自己。書中精確刻畫出一幅「帝國時代」所造就的今日全球文明的驚人圖像。 針對往昔西方帝國主義的經驗,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易懂、好入門的知識導引。 全書探討焦點放在帝國本身,檢視政權擴張與收縮的模式與循環、促使帝國推動者採取行動的意識形態, 以及殖民擴張反彈回本土造成了哪些影響。十三個章節會就不同議題提供導引,也會談及近期研究論爭的重點, 並提供讀者延伸閱讀的進一步探索方向。多數作者採順時編年寫作的方式,雖然也會依據不同帝國的差異而有所調整。 不同章節有各自專注的地緣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議題。幾位作者將重點擺在史學與詮釋論辯;其他幾位則偏好對帝國興衰採敘事性的筆法。 除了已有無數寫作者述及的西班牙、英國、法國等知名且長壽的殖民帝國,本書更要逐一深入檢視── ˙鄂圖曼帝國:彈性統御眾多民族、不忘顧及被統治者權益的韌性政體 ˙西班牙:先於伊比利半島屠戮穆斯林「牛刀小試」,再針對南美原住民重施滅族故技 ˙葡萄牙:歐洲最小、最遠、最窮之國,如何成為以航道建立海外帝國的先鋒? ˙荷蘭:由東印度公司支撐起的商業掛帥帝國 ˙北歐:力抗氣候與地理限制的斯堪地那維亞──瑞典、丹麥、挪威──帝國 ˙大英帝國:四百年間重畫了世界人口模式的全球帝國 ˙法國:非洲霸主──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帝國勢力 ˙沙俄與蘇維埃帝國:經濟基礎薄弱與共產意識形態構築出的帝國 ˙奧匈帝國:尋索「中歐」文化認同而建立起的哈布斯堡帝國 ˙比利時:僅有單一殖民地的帝國,如何在非洲發揮殖民母國影響力? ˙德國:姍姍來遲、歷時短暫的後起帝國勢力,其歷史遺產是否只有所謂「多數徒勞無功的帝國」經驗? ˙義大利:「良善殖民主義」?「義大利好人」帝國如何成為瓜分非洲的最後參與成員 ˙美國:否認帝國主義標籤的二十世紀帝國強權 本書既非對殖民歷史抱著不切實際的懷舊情緒,也不是對帝國心態進行憤怒而極端的苛責。書寫的目的其實並非尋求某種權威性的結論,而是要刺激讀者追問:過去是如何形塑了現在?不可否認,殖民時代的歷史對今日後殖民社會依舊餘波不斷。放眼全球(前)殖民與(前)被殖民國家,無不在努力理解這條曾讓兩者緊密相連的「臍帶」。從社會文化架構的變形、民族認同、意識形態的論述,一直到被視為今日世界標誌的全球化,統統都還籠罩在帝國主義尚未完全散去的陰影下──本書是概覽並理解這些歷史軌跡的必讀作品。 ▍媒體讚譽 值得讀者閒暇時吸收的一部作品,是一本強化思維與理解力且激勵人心的讀物。 --《殖民主義和殖民史》(Journal of Colonialism and Colonial History)學
┤「為人母」這般生命大事在歷史中是否留下了什麼印痕?若有,它的軌跡該是什麼樣子?├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學者揉合自傳式書寫與歷史知識耙梳之作 ★《浮華一世情》作者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盛讚:「成書正是時候;一部迷人之作。」 為人母孕育、生養人類下一代這件事,自有人類以來就時刻參與著我們的歷史。然而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與社會變遷, 這至為重要且基本的體驗又歷經怎樣的發展?母性的歷史為何?懷胎、分娩,以及母親與嬰孩相處的歷史又為何? 我們能追蹤母親這個角色於歷史進程中留下的痕跡嗎?若能,又該從何溯源、追蹤起? 歷史學家莎拉.諾特在本書中創造了專屬於她的一種歷史寫作文類,以此打造諾特個人新的歷史詮釋方式。 她將回憶錄和歷史融為一體,並從軼事中汲取靈感。這本書把過去和現在的光景活靈活現地展現於文字中── 既有親密感,論述面向又不失廣度;既有個人書寫的抒情,也不失學者述作的精準。 以歷史作品的角度來說,本書借鑒了十七至二十世紀末英國和北美的情形。 作者針對過去社會中一連串的素材進行研究:從美洲原住民克里族和奧吉布韋族婦女,到阿帕拉契山麓區的佃農; 從南卡羅來納州稻米種植園上的奴隸,到紐約和倫敦東區的廉價公寓居民──上述種種皆是她的研究對象。 調查物件包括日記、信件、法庭記錄、醫療手冊、衣物。當然,同步並行的是,她也探索、記錄了自己產下孩子之後身為一位母親的經歷。 在書中,作者細看「為人母」過程中的各種階段與親職面向── ˙古時節育觀念為何?養子、育兒,多少才算適當?生幾個小孩由什麼因素決定? ˙現代醫學尚未介入的時代,怎麼知道自己懷胎?甚至,要怎麼計算妊娠週數? ˙女子分娩大事,在過去主要由「產婆」經手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情形?古、今產子過程有哪些危險或哪些程序是相同、或相異的? ˙夜半哺乳、看顧小孩、安撫襁褓嬰兒啼哭……這些為人母的辛苦只有深沉的夜幕知道--古往今來,夜中哺育、照料孩子的母親們在方法與的心態上都一模一樣嗎? ˙「親餵」與「聘請乳母」,孰優孰劣?當代大為推崇的親餵母乳,在過去被賦予怎麼樣的價值判斷?以親身養育後代這件事,在歷史上有那些演變進程? 若以回憶錄來看,讀者亦可視本書為一種提出新問題、探究人類喪失了哪些歷史的手段。 這麼做是要將最小甚至最平凡的人類經歷,網羅進歷史殿堂中,賦予其「歷史」地位。 是否有「受孩子打斷」、「嬰兒哭聲」和「無法入眠」的歷史?又,這些可以是歷史嗎? 作者不以宏大的敘事求得解答;反之,她極其仔細地堆疊一套軼事奇聞的框架,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閱讀過程中,彷彿也能共感作者身後所背負著孩子的重量。
┤「為人母」這般生命大事在歷史中是否留下了什麼印痕?若有,它的軌跡該是什麼樣子?├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學者揉合自傳式書寫與歷史知識耙梳之作 ★《浮華一世情》作者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盛讚:「成書正是時候;一部迷人之作。」 為人母孕育、生養人類下一代這件事,自有人類以來就時刻參與著我們的歷史。然而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與社會變遷, 這至為重要且基本的體驗又歷經怎樣的發展?母性的歷史為何?懷胎、分娩,以及母親與嬰孩相處的歷史又為何? 我們能追蹤母親這個角色於歷史進程中留下的痕跡嗎?若能,又該從何溯源、追蹤起? 歷史學家莎拉.諾特在本書中創造了專屬於她的一種歷史寫作文類,以此打造諾特個人新的歷史詮釋方式。 她將回憶錄和歷史融為一體,並從軼事中汲取靈感。這本書把過去和現在的光景活靈活現地展現於文字中── 既有親密感,論述面向又不失廣度;既有個人書寫的抒情,也不失學者述作的精準。 以歷史作品的角度來說,本書借鑒了十七至二十世紀末英國和北美的情形。 作者針對過去社會中一連串的素材進行研究:從美洲原住民克里族和奧吉布韋族婦女,到阿帕拉契山麓區的佃農; 從南卡羅來納州稻米種植園上的奴隸,到紐約和倫敦東區的廉價公寓居民──上述種種皆是她的研究對象。 調查物件包括日記、信件、法庭記錄、醫療手冊、衣物。當然,同步並行的是,她也探索、記錄了自己產下孩子之後身為一位母親的經歷。 在書中,作者細看「為人母」過程中的各種階段與親職面向── ˙古時節育觀念為何?養子、育兒,多少才算適當?生幾個小孩由什麼因素決定? ˙現代醫學尚未介入的時代,怎麼知道自己懷胎?甚至,要怎麼計算妊娠週數? ˙女子分娩大事,在過去主要由「產婆」經手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情形?古、今產子過程有哪些危險或哪些程序是相同、或相異的? ˙夜半哺乳、看顧小孩、安撫襁褓嬰兒啼哭……這些為人母的辛苦只有深沉的夜幕知道--古往今來,夜中哺育、照料孩子的母親們在方法與的心態上都一模一樣嗎? ˙「親餵」與「聘請乳母」,孰優孰劣?當代大為推崇的親餵母乳,在過去被賦予怎麼樣的價值判斷?以親身養育後代這件事,在歷史上有那些演變進程? 若以回憶錄來看,讀者亦可視本書為一種提出新問題、探究人類喪失了哪些歷史的手段。 這麼做是要將最小甚至最平凡的人類經歷,網羅進歷史殿堂中,賦予其「歷史」地位。 是否有「受孩子打斷」、「嬰兒哭聲」和「無法入眠」的歷史?又,這些可以是歷史嗎? 作者不以宏大的敘事求得解答;反之,她極其仔細地堆疊一套軼事奇聞的框架,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閱讀過程中,彷彿也能共感作者身後所背負著孩子的重量。
┤「為人母」這般生命大事在歷史中是否留下了什麼印痕?若有,它的軌跡該是什麼樣子?├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學者揉合自傳式書寫與歷史知識耙梳之作 ★《浮華一世情》作者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盛讚:「成書正是時候;一部迷人之作。」 為人母孕育、生養人類下一代這件事,自有人類以來就時刻參與著我們的歷史。然而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與社會變遷, 這至為重要且基本的體驗又歷經怎樣的發展?母性的歷史為何?懷胎、分娩,以及母親與嬰孩相處的歷史又為何? 我們能追蹤母親這個角色於歷史進程中留下的痕跡嗎?若能,又該從何溯源、追蹤起? 歷史學家莎拉.諾特在本書中創造了專屬於她的一種歷史寫作文類,以此打造諾特個人新的歷史詮釋方式。 她將回憶錄和歷史融為一體,並從軼事中汲取靈感。這本書把過去和現在的光景活靈活現地展現於文字中── 既有親密感,論述面向又不失廣度;既有個人書寫的抒情,也不失學者述作的精準。 以歷史作品的角度來說,本書借鑒了十七至二十世紀末英國和北美的情形。 作者針對過去社會中一連串的素材進行研究:從美洲原住民克里族和奧吉布韋族婦女,到阿帕拉契山麓區的佃農; 從南卡羅來納州稻米種植園上的奴隸,到紐約和倫敦東區的廉價公寓居民──上述種種皆是她的研究對象。 調查物件包括日記、信件、法庭記錄、醫療手冊、衣物。當然,同步並行的是,她也探索、記錄了自己產下孩子之後身為一位母親的經歷。 在書中,作者細看「為人母」過程中的各種階段與親職面向── ˙古時節育觀念為何?養子、育兒,多少才算適當?生幾個小孩由什麼因素決定? ˙現代醫學尚未介入的時代,怎麼知道自己懷胎?甚至,要怎麼計算妊娠週數? ˙女子分娩大事,在過去主要由「產婆」經手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情形?古、今產子過程有哪些危險或哪些程序是相同、或相異的? ˙夜半哺乳、看顧小孩、安撫襁褓嬰兒啼哭……這些為人母的辛苦只有深沉的夜幕知道--古往今來,夜中哺育、照料孩子的母親們在方法與的心態上都一模一樣嗎? ˙「親餵」與「聘請乳母」,孰優孰劣?當代大為推崇的親餵母乳,在過去被賦予怎麼樣的價值判斷?以親身養育後代這件事,在歷史上有那些演變進程? 若以回憶錄來看,讀者亦可視本書為一種提出新問題、探究人類喪失了哪些歷史的手段。 這麼做是要將最小甚至最平凡的人類經歷,網羅進歷史殿堂中,賦予其「歷史」地位。 是否有「受孩子打斷」、「嬰兒哭聲」和「無法入眠」的歷史?又,這些可以是歷史嗎? 作者不以宏大的敘事求得解答;反之,她極其仔細地堆疊一套軼事奇聞的框架,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閱讀過程中,彷彿也能共感作者身後所背負著孩子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