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全集》「第十四卷.228文獻」收錄二二八事件相關文獻,除了藉由資料呈現陳澄波與二二八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外,並擴大蒐集陳澄波罹難後的文獻與相關報導、研究。內容包含訪問紀錄、政府檔案、受難相關、回復名譽、相關報導與研究、並收錄陳澄波、嘉義市政府及政府因應嘉義二二八事件處理簡表。 這些資料提供許多線索,呈現出陳澄波先生和二二八之間的關連性,以及在大時代環境中,臺灣人所面臨的困境和苦難。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二二八事件相關文獻。
文字之外,經年累月、足跡汗水…… 金鼎獎得主林建成 以多元細緻的觀察視角, 在臺灣各地的尋常即景中進行美的巡遊, 蒐集來自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的五感美學, 以文字結合藝術家們的繪畫、雕塑、攝影創作, 將他感受到的臺灣──這片以好滋味與歲月凝鍊而出的芳土──帶到我們面前, 挑動你我的「美感神經」…… 臺灣擁有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多元族群文化的豐富底蘊,自史前迄今,原住民族、荷蘭人、漢族、客家等族群在臺灣土地上分別發展出深具特色的文化面貌,積累疊映出今日活潑紛呈的美感內涵。 作者林建成以多元細緻的觀察視角,以史前至今日的臺灣為觀察向度,在各地的尋常即景中進行美感巡遊;透過環境、歷史、飲食、生活、信仰、藝術六大面向,結合藝術家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創作演繹,呈現存在於你我生活之間的各種美感元素,將他感受到的臺灣──這片以好滋味與歲月凝鍊而出的芳土,帶到我們面前。 本書收錄作者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的珍貴影像資料,同時精選臺灣藝術家以生活美感為題材的繪畫、雕塑等豐富彩色圖版,以文字、攝影及藝術作品等多元方式,帶領讀者深度品味臺灣美感文化的萃取精華,是專為臺灣量身訂製的美感「維基百科」。
本書為目前第一本有關於夏威夷歷史、生活藝術與文化的著作。 素來夏威夷給世人典型的印象來自於威基基的度假文化,細軟潔白的沙灘、美艷誘人的呼啦舞者、豪華酒店、名牌精品,和威基基之外數不清的高爾夫球場。豈知天外有天,波利尼西亞的文化底蘊,與多元民族融合創造的文化大拼盤,才是夏威夷的精神所在。 本書有別於一般旅遊指南,作者遵循社會政治演變發展之軌跡,以波利尼西亞之人文歷史為經緯,著墨於生活藝術與文化內涵,幫助讀者深度認識華人耳熟能詳的「檀香山」。諸君若依照本書按圖索驥,便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不一樣的夏威夷。
繼《西藏非常視窗》、《西藏自在紀行》、《走進喜瑪拉雅》之後於西藏行旅四十年的韓書力,再集結二十二篇短文記錄他在這高天厚土下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蒼穹如洗,大地銀裝,廟宇、梵音、唐卡、喇嘛……無不訴說著雪域的寂寥與安詳,卻也是吸引韓書力長待四十年的文化資產。韓書力1973年走進西藏,踏足聖山,涉水神湖,一邊以毛筆畫下滋養他心靈的藏文化圖飾,創作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一邊以鋼筆揭露這塊神祕的面紗,不僅拜訪藏地創作者的工作室,評析創作內涵,包含唐卡、版畫、油畫等類型,同時探查古蹟的現存樣貌,捕捉流年碎影。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最好還是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識;最好還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道盡了韓書力眼中西藏的美麗與哀愁。任時光在這裡繾綣徘徊,滄桑變幻,潔白的高原永遠是韓書力精神眷戀的原鄉。本書集結其二十二篇千字短文,以各篇的吉光片羽,記錄下韓書力四十年來在這高天厚土下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細數明代玉器之演變、表現與特點的完整介紹以彩色圖文呈現明代玉器的綺麗多變、官民審美與精雅趣味明代工藝美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與當時市場的聯繫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緊密。尤其是到了明代中後期,在蘇州等江南地區,城鎮生活的風尚由淳厚儉樸轉向奢侈靡費。市場需求大規模地增長,工藝品作為重要的消費品也就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而需求的構成又由於社會階層的細分,顯得更為複雜。這使得當時的工藝製作,除宮廷的禮儀性器物,依然保有某種程式化的傾向外,大量的作品都產生於文人「雅」的趣味與普通民眾「俗」的追求,以及工藝本身傳統的內在發展邏輯間相互衝突與融合的張力之下,顯得生機勃勃。玉器工藝作為明代工藝美術中的一個重要品類,雖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也融入了這一股變革的潮流。明代玉器的生產分為官、民兩個體系。明朝政府機構御用監下設有「玉作」,供給宮廷使用,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是依據古禮複製的禮器,風格比較端莊敦厚,審美趣味相對保守。而民間玉器工藝適應市場的需求,具有濃厚的世俗氣息和時代特點,自由地追求新奇和富麗。本書從明代的社會文化背景談起,分章概述明代玉器的特點、鏤雕工藝、玉禮器、服飾用玉、玉器皿、玉文具、仿古玉器、玉器上的圖案與文字、玉雕動物和玉雕大師陸子岡的玉器,佐以數百張彩色圖片,細膩呈現明代玉器綺麗多變的表現。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是依本首度探討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相比較的思考實錄。長期關懷原住民的林建成,以十餘年的時間,上山下海,深入台灣各個台灣原住民部落,以田野調查工作者的熱誠和文化人類學的背景,探尋原住民生活中蘊含的美感與文化內涵,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與照片,紀錄下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除了對於原住民藝術文化的深刻體認之外,林建成更把視野拉大,將他所長期觀察的原住民藝術文化與西洋藝術並列思考,分別從「神話與宗教之美」、「生活與歷史」、「體質與運動」、「植物與醫藥」、「物質與工藝」、「創作與藝術」等六個面向切入,涵蓋了排灣、魯凱、卑南、雅美、布農、阿美、泰雅、賽夏、鄒、噶瑪蘭、邵、太魯閣等不同原住民族群,以及從希臘古典雕塑到二十世紀的經典大師名作,以四十五個篇章、橫跨東西的跨領域思考方式,提供了讀者一種看待藝術的全新角度。作者在每一個篇章的最後,都闢了一個「對話」的單元,比較原住民文化與西洋藝術的異同——魯凱族的搶婚習俗vs.波隆納〈被掠奪的薩賓人〉、鄒族的戰祭vs.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卑南族的婦女節vs.克林姆的〈女人的三階段〉、布農族的巫醫vs.林布蘭特的〈杜普爾醫生的解剖課〉、排灣族的獸骨勳章vs.歐姬芙的〈牛頭骨與白玫瑰〉、阿美族的舞者vs.馬諦斯的〈舞者〉……等,不論是人類的共通性,或者異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皆引人省思,更體會到原住民文化藝術的特色與豐富內涵。
「玉如君子」、「玉不能言最是詩,人若有情玉亦知」。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玉與人的關係匪淺,有人把玩玉比作煉氣,與儒家的意境暗合,似乎美玉可以與氣質高華的的君子劃上等號,而「玉文化」自古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文化長河裡,代表一種最高潔情操的象徵,也表明所謂的「玉貞而折,不能瓦和」的道理。 幾乎人人都愛玉的溫潤雅潔,然而,玉是那麼好懂的東西嗎?能稱得上「美石」的石頭,其中學問可大了,這本由北京故宮專家張廣文撰寫的《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是從北京故宮藏品中精選出來的玉的標準器,從新石器時代,歷經夏商周
★一本精緻的口袋「藝文」旅遊書,刊載賞玩大台北古蹟、文化的最佳去處★大臺北的歷史軌跡與福爾摩沙交織而成的點滴故事,是旅遊書,也是一本文化誌 《大臺北文化誌》為台北市文化局與台北縣文化局所策劃的一本大臺北「藝文」旅遊口袋書。本書將大臺北近120個散落各處的景點,依其創設年代排列,並區分為5大單元:美麗島(17至19世紀中葉)、殖民實驗場(1895-1949)、大國民(1949-1986)、解嚴臺灣(1987-1999)、新世紀(2000迄今),在索引上使用了分區的方式:北海岸、河左岸、河右岸與山巒盆地。全書不僅有詳盡的文化景點資訊簡介,還有在不同單元主題的援引之下,依著台灣的歷史演進,展現大臺北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發展,是一本小巧中帶著深層文化容顏蛻變的文化誌;同時本書亦可讓居住於島內的我們與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從冊中細細咀嚼大臺北的好風光,既而行動/觀看/參與我們的歷史。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一書,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授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同步出版一系列北京故宮珍藏文物之中的一冊,全書以大幅彩色圖版與解說對照呈現。「俑」最初稱「芻靈」。孔子曾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最遲在春秋戰國之交,中國已經出現了俑。如今,「秦始皇兵馬俑」的挖掘出土更是震驚了全世界,大大改寫了世人對「陶俑」的認知。古人認為人在死後靈魂仍然存在,靈魂就如同活著的人是一樣的,也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滿足人死後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的一種象徵性東西。俑是用於陪葬的人體的形象,本書刊載的200件「古代陶俑」,正是北京故宮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各時期精品。古代陶俑的價值,除了可以具體勾勒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以及歷代審美標準的變遷之外;對於研究中國歷代的服裝行制、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交流等,都也富有實際的價值與意義。《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陶俑研究專家馮賀軍主編。內容從「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一一闡述介紹,全書編排設計,既精緻又高雅悅目,200件陶俑以精美畫質呈現,是一本提供研究中國古代陶俑的重要專書,更是愛好雕塑及審美人士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書籍。
這是一本適合坐下來喝著咖啡,或者喝著茶,慢慢品味的書。寫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濱海一個好像停滯在歷史中的地中海風格小城鎮聖塔巴巴拉,字裡行間淡淡的滲出一種寧靜的氣息。著者以其豐富的旅遊經歷,深刻體驗觀察,講述一種毫不匆忙、緩慢的生活品味。在我們這個匆忙的時代裡,這實在是太可貴了。 這本《太平洋畔伊甸園聖塔巴巴拉》著者王受之教授,以隨意的寫法,配上生動的照片圖版,引領我們透過建築設計、自然風景、城鎮規畫、市鎮歷史、博物館、舊建築和人文生活,去體會、認識一個經典城鎮的生活與風情。 「聖塔巴巴拉」不僅代表著一座城鎮,也代表著現代人的烏托邦。如果你能夠了解書中所提到的加州小鎮聖塔巴巴拉的恬靜與浪漫,體會到「慢城主義」的居住環境觀點,你就會意識到生活樂趣的所在。聖塔巴巴拉聚集著真正的「生活的富翁」,它所體現的就是現代人給予自己的一種溫暖的人文關懷。 要做「生活的富翁」,就要學會智慧地生活。我們需要一個漫溢著「慢城主義」浪漫氣息的空間環境,讓自己能夠體會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境界。
『古屋真像一位老朋友,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這是前輩畫家席德進長期觀察臺灣古建築所體會出的一句貼切而發人深省的形容,他將人與建築的關係提昇至人與 人的關係。隨著時光流轉,當年與席德進一同尋幽探訪、致力古蹟維護與研究的李乾朝,如今已是台灣古建築領域的著名專家,甚至被譽為臺灣古蹟的守護者,而席 德進這句話卻仍常在他心中低迴。《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即是收錄李乾朝致力於古建築田野調查與研究期間,陸續發表的相關文章。
不同於一般譯自國外書籍的內容,本書以輕鬆的筆調、屬於本國人自己的觀點、實際接觸當地風土人情所拍攝的珍貴圖版,使這個原被白雪掩其光彩的藝術國度,終能展現出她風格獨具的面貌。曾任《藝術家》雜誌駐俄特約撰述的馬小英如此形容自己:「我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者!」「在俄羅斯那些年,面對寒冬迎面而來強勁的風雪,因為年輕,血氣方剛,壓根沒有想到害怕兩字!」正是這種對俄羅斯的浪漫情愫與憧憬,以及一股年輕人的熱情與執著,馬小英為自己的藝術生涯與生命歷程寫就了一段難得的歷練,而這本《俄羅斯聖彼得堡藝術行旅》,正是她要與您分享的這段寶貴經驗。
<台灣色>一書的作者李肅錕以其色彩學者的專業背景,透過特定色彩色(紅色、綠色、藍色、桃紅色、白與黑、金與銀)所交織成的經線與緯線,在兼具文化、社會、政治乃至審美教育等多元匯集、時空交會的立體觀察。 我們總喜歡用「風貌」一詞來代表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所予人的印象,而此印象在人類大腦中產生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色彩」。台灣這個西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多次受到外來文化衝擊與內部遷動,產生了多元的文化容顏,其所展現的色彩自是多采多姿。 藝術家出版社新近特別策劃了一本以色彩展現台灣文化面相的書,是由擅長色彩學、水墨與書法研究與創作的李蕭錕所著的《台灣色》。曾任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的李蕭錕以其專業背景,透過特定色彩所交織成的經線與緯線,在兼具文化、社會、政治乃至審美教育等多元視窗中,忠實地呈現台灣人在台灣島上的多元匯集、時空交會的立體觀察。 為了充分展現《台灣色》一書的內涵,編者特別邀請攝影家郭東泰、劉伯樂、林枝旺等人,以及作者李蕭錕本身,提供有關台灣色彩的攝影圖片,以更多元地體現《台灣色》的相貌。 本書分為七個篇章,分別介紹紅色、綠色、褐色、藍色、桃紅色、白與黑、金與銀共九種色彩所展現的台灣文化容顏。每一種色彩各有其本身的意義與附加的文化意義,因此作者為這九種色彩一一下了貼切簡潔的標題:「紅色——無所不在、魅力四射的生命信仰」、「綠色——逢凶化吉、健康靈動的山水原鄉」、「褐色——與自然為友、尊古人為師的本質」、「藍色——生命源起、廉義淨純的空間表徵」、「桃紅色——用愛、用情、用生命的炫爛,釀造台灣自己的春天」、「白與黑——天地乾坤、陰陽始終的兩極世界」、「金與銀——永恆與平淡、尊貴與超逸的聖境遐想」。 這是一本偏重圖文閱讀的圖書,選用從台灣各地不同時序拍出的自然、人文生活景象圖片,來說明色彩的相貌,偏重視覺的呈現。從作者精簡洗練的文字中,您不僅可以認識色彩的基本理論,更能感受台灣色彩的詩意美學與浪漫情愫。附加的英譯目錄與前言,則使本書更具國際性,可做為外國人初步認識台灣的導覽書。豐富精彩的圖片帶出的視覺震撼,不僅為文字下了最佳註腳,更讓人如親歷其境,看見台灣島上的「這裡那裡,此時彼時,你的我的,大事小事」的台灣色相。
15公尺距離面對面,呈現出是50年前後的風景。風景的好壞,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截然不同景緻相對出來的利器,讓上海成就變化多端的風情。上個世紀五O年代和21世紀同時並行著,站在某處看對面,竟然發現了時間的國界。國與國之間,只剩下5公尺距離;國與國之間,卻整整相隔有50年那麼久。在這裡的歲月,看不見匍匐前進的動作,就一下子跳躍起來,讓初次來此的人們失措,再光陰沒有掌握到的城市大路裡面,迷失。
息息相關的自然之美 美是世界的語言,福爾摩莎原來是美麗之島的意思,仍為現代人所嚮往。台灣雖經都市化的洗禮,仍有相當比例的自然地區存在。 當台北市民知道他在台北盆地上,無處不見的七星山竟然是大屯山火山群的盟主時﹔當東石,布袋的漁民知道,有一大片沙洲在外海保護著他們的蚵田時﹔當屏東滿洲的鄉民知道,台灣四千多種植物之中,他們鄉境中就生長了兩千多種時﹔當我們大家都知道有紅樹林才有螃蟹,紅樹林不只是生長在那裡,更重要是它豐富了我們的漁產時,我們就不僅僅是欣賞自然的美麗,也更能體會這整個自然環境之中彼此息息相關,巧妙的生態系了。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們若不去注意,不去了解,這天地自然之間的大美,也絲毫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注意而有所損色,然而損失的是我們自己,彷彿忘了帶眼睛,白白來過這美麗的世間。本書嚐試以火山、高山、河流、珊瑚礁石、沙丘、海岸、熱帶雨林以及沼澤等八個自然景觀為基礎,讓我們了解自然的奧妙與自然之美,當然,這個是台灣的獨特之美。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這一佔地遼闊的熱帶公園區,不僅地理、地形和地質的景觀變化多端而內容豐富,植被生態、動物生態與海洋生態的景觀同樣也是種類繁多而具有特色。根據民國六十八年年底的統計,公園區內的人口二二、一一七人,主要分布於地勢平坦、腹地較廣的道路兩側地區,少數則零星散布於田間和丘陵地區。產業活動以農、漁業為主,集中在平原和沿海地帶;丘陵及山地則見林、牧業。事實上,遠至史前時期,人類就曾經在這裡有過長久的聚落與活動,人類在適應其周遭環境,求取生存的過程中,更留下了豐碩而值得珍惜的古文化資產。 本文擬就墾丁國家公園目前所見的史前文化做一綜合概述。本文包括四節:一、前言;二、公園區的史前文化;三、臺灣:罕見的考古學實驗室;四、結語。所謂「史前時期」,是指人類尚未創造文字而可以記載其歷史的時期。人類文化發展到今天,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是屬於無文字寫史的史前時期;史前時期開始的年代與結束的年代在世界各地並不一致,文化發展的水平與過程也不盡相同。而「文化」,則是指人類在求取生存過程中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適應外界環境而產生的結果,一方面卻也成為適應外界環境的手段;人類與外界環境之間是透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