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政治受難者前輩所寫的回憶錄輾轉漂浪於社會空隙,見證白色恐怖歷史 寧人,一位目前仍住在玉里醫院的政治受難者前輩。 他出生一個多月就隨家人輾轉到臺灣左營的海軍基地,長大後曾任軍職、餐飲業,但「以演說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被捕並判刑四年,於服刑期間出現幻聽,經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今思覺失調症),送往玉里養護所(今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刑滿開釋後,又被安置高雄遊民收容所、流浪玉里火車站、住進良仁醫院,最後又回到玉里醫院迄今。 本書也反映了隨著蔣介石政權來到臺灣之部分外省族群的生活景象,以及對早期的玉里養護所、高雄遊民收容所、良仁醫院等的安置與管理有所描述。▁▁▂▂▃▃▅ 本書推薦 ▅▃▃▂▂▁▁「寧前輩的受難人生如果沒有機會被人們真正地看見,那麼,要談對國家不法行為受害人的創傷平復,還離得相當遠。」——徐偉群(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他們的生命故事需要有人來書寫,這些都是戰後臺灣白恐研究的重要拼圖。」——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這部回憶錄的付梓,為戰後臺灣精神醫學及政治史,補足了一小塊拼圖。然而在史料可能永遠蒐藏不齊的狀況下,我們依然得繼續說故事。」——吳易叡(國立成功大學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寧人前輩就像是個指標,他如實反映了我們國家當前的轉型正義的工程進展,及未來的展望模樣。」——彭聲傑(臨床心理師)
讓受難者的身影被看見, 轉型社會必須學習的對話與反省! 一個民主政體如何針對先前威權政體對人權的侵犯行為,從事真相調查、賠償或追究,是成就轉型正義的重要政治工程。 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與政策的規劃,在避免「太多的記憶或太多的遺忘之間」找到平衡點,以達致政治和解、確保惡行「永遠不再」(never again)的目標,更是一個民主轉型社會持續關注的課題。 因為深刻反省「不民主」的過去,將替獨裁政權壓制的過去與民主轉型的未來,提供一個積極的橋樑,使威權遺緒得以轉變為民主的資產,刻畫出民主的前景與未來。 本書包含黨國體制下的法律體系、社會控制、軍事審判、刑罰執行空間的演變、白色恐怖史蹟點、臺灣省工委會、「外省」軍人的白色恐怖、原住民族案件、馬祖的白色恐怖、臺灣獨立運動、民主化運動等主題。
我們的城市可以是什麼樣子? 每一次行動和論述對「我城」的描繪,都是對居住之地的深情回應。 談論臺灣文創與城市經營,為什麼繞不開大稻埕? 1980年代,「我愛迪化街」運動保留了在地的歷史建物,也為日後的文創聚落奠定下空間基礎。 而綜觀大稻埕歷史,更有著女學生、撿茶女工、老闆娘、女給、藝旦、看護婦、產婆……眾多女性行過街市、追求自主生活的身影。 時至今日,在地居民、文創工作者與政策協商下,共同描繪大稻埕的生活樣貌。 ——當我們談論大稻埕,我們可以談論什麼? 臺藝大藝政所教授殷寶寧老師,從都市文化治理角度出發,走過形塑了在地認同的「我愛迪化街」運動,注視大稻埕歷史上女性現身之處,論析文創聚落的政策與論述生產,並重新檢視博物館與在地的互動關係。 我們的城市可以是什麼樣子?每一次行動和論述對「我城」的描繪,都是對居住之地的深情回應。 從最貼近記憶與生活的地方開始,再走一次大稻埕。 本書特色 ★從女性生命經驗及在地人的視角出發,書寫大稻埕的故事 ★兼具學理與政策實務執行的觀察角度,適合關注文化治理的你 ★不只是感性書寫,也不只是學術論述,以人為本,關照在地
臺灣妖怪復興的必經之路! 文化在哪裡,妖怪的傳說就在哪裡。 臺灣妖怪終將復甦! 分為三大主軸:民俗、社會、創作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 臺灣妖怪的時代來臨—— 用妖怪學記憶文化與社會 神鬼怪異的類型分析、 從傳說窺探妖怪們的根源、 與社會時事緊密相連的都市傳說、 性別觀念變遷對妖怪的影響、 反映當代焦慮的新生妖怪、 妖怪透過創作復甦⋯⋯ 在重新認識臺灣妖怪的過程中,期盼能找回臺灣社會失根的文化記憶,讓這些傳說取得新的容身之所。 本書集結各領域人士撰文:瀟湘神、溫宗翰、林和君、蘇碩斌、長安、Pache、NL,還有林美容老師與《三牲獻藝》團隊柯智豪老師的專訪。 ——運用各自專業,一起為「臺灣妖怪學」奠定基礎。 瞭解妖怪、與妖怪對話, 利用妖怪帶給你的東西,創作出嶄新的作品。 ——妖怪們已做好回歸的準備,就等你拉開這場鉅獻的布幕!
向快速遺忘的世界說,我們在這裡! 條通、酒店、角頭、無家者、遶境、引路童子、溪洲部落、移工、新住民、台語電影、老房子、水圳、艋舺、大稻埕、台北城…… 從河開始,為這城市加點洋蔥,是我們改變了台北,還是台北改變了我和你? 台北城市散步2015~2017年策劃了250條導覽路線,共計1500場、25000人次參與。跳脫主流框架,用開拓的視野,看到台北不同樣貌! 本書包含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從淡水河與新店溪開始,再提到三大聚落(艋舺、大稻埕、台北城內)。 △現在:盤點各種文化資產,讓文化資展不應該是負擔,而是深化台北品牌形象的關鍵;認真面對台北的表與裡、白天與夜晚,從人物到社會議題,都是現代台北的一部分。 △未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性格,當我們盤點台北的過去與現在,透過各種主題和社會議題、用不同視野看台北,讓一般人都能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未來想像,而非只是哪個政治人物的規劃;如此,才能匯聚成一座偉大城市的未來想像。 本書特色 ★本書由付費導覽團隊將他們議題化的台北導覽所涉及的主題,由他們自己、各領域專家與導覽人來撰寫。 ★以成功的收費議題化城市導覽,延伸出去思考台北的歷史、人物、文化、建物、藝術、故事、議題、產業等等,從了解台北進而讓台北發光發熱。 ★每個主題中間都穿插「在這城市中的人」,包含溪洲部落、引路童子、酒家、皮鞋老店老闆、體制內的老師、果菜批發市場店商,以及同志。 ★包含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一座偉大城市的展望。
在憑藉一支手機就能知天下事的時代, 我們卻無力去改變現狀, 彷彿習慣了絕望,只能在絕望中自得其樂…… 殘酷,來自日常生活的易碎與不穩定, 後311日本,流行文化中潛藏的社會真實,洞見表象背後的真相, ──台灣的日本觀察,缺的就是這一塊! 殘酷不只是天災── 泡沫經濟後,富裕社會的幻夢卻不敵發達資本主義中殘酷的生存競爭。 迷戀青春,卻無法給予新世代更好的生活條件。 殘酷日本,集體療癒之必要! 人生不是以殘酷終結,而是以希望作為下一個階段的開端。 殘酷日本,進擊的隱喻! 圍牆內的人,面對威脅時,是被動的自我防衛,還是積極向外拓展? 災難讓日常生活的安全感備受挑戰,但也可以是「走出去」的契機。 →反戰一輩子的宮崎駿,最後一部《風起》其實在歌詠軍國主義? →圖書館戰爭,進擊的巨人,該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衛? →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以及角田光代的泡沫女性們,反映日本社會中的哪種現實? →單身寄生蟲、援助交際、禁室培育、無差別殺人、繭居族、御宅族(宮崎勤事件)、個別駭人聽聞的變態凶案(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青春的迷戀,就業困難,貧富差距大,明天沒希望;泡沫經濟後的鬱悶,在災難過後,會不會產生想要復原的動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