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類別 ,共計1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

梁廷毓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4/12/18 出版

混血神靈,赫赫神威!懾服漢人的信仰,也牽成了原住民族人的復振之路。二○一○年,北投發生一起拆廟/抗爭事件!事件主角保德宮因土地產權的移轉,新地主訴諸公權力要求廟方遷廟還地,甚至與護廟信眾爆發衝突。最終,經過雙方協調保存廟中歷史文物,以及在二次擲筊得到主祀池府王爺的應允下,才得以移駕神尊,進行拆廟。特別的是,保德宮的主祀神尊池府王爺被稱作「番仔王爺」。不過,王爺信仰本該為漢人民間信仰中的一環,何以這尊王爺被稱作「番仔」?保德宮的所在地,被地方漢人耆老世稱為「番仔厝」,是昔日原住民部落北投社下社的範圍,彼時多為潘姓族人聚居。十九世紀初,據傳族人在貴子坑溪撿到一尊池府王爺,當時族人並不知道該尊神像為何物?帶回部落後卻有人感應「起乩」,因而受到族人供奉崇拜。後來,這尊僅為原住民族人所祭祀、隨著族人遷徙流離的神祇,由於昭昭神威,雄雄赫赫,逐漸擴及漢人信仰,於是乎漢人將神靈冠以「番仔」名號,不但隱喻著「神靈越界」--不同族群靈力信仰的交互流動,也顯現著原漢族群在淡北地帶數百年來的歷史衝撞與遺緒。當地的原住民族群在不斷湧入的移墾漢人與歷代不同的政權,透過奇巧詐騙、暴力脅迫、國家政策的侵墾掠地過程中,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身分,也失去了部落與傳統的生存方式。他們隱身於過去的漢人聚落,被吞沒在今日的大臺北都會區之中。然而,安座於新土地上的「番仔王爺」,依舊護佑著北投地區的原漢人群。祂的存在暗示著,隱形的族人從未於淡北地帶消失,他們透過自己的宇宙觀與文化觀,再次理解、詮釋看似原本該屬於漢人的信仰,並以獨一無二的番仔獅陣與漢人陣頭技藝互動交陪,不但證明了己身的存有,也維繫了潘姓族人的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如今,淡北地帶的原住民族人,以「凱達格蘭」之名作為族群認同的依歸,並指認七星山作為凱達格蘭族人的聖山與祖靈之地。族人藉由祭祀祖靈、復返神聖空間,重新凝聚散落、隱沒於都市叢林的族人,連結已然與過往斷裂的文化觀與宇宙觀,努力復振自己的文化,找回遺落的身分,喚起失去的族名。或許,實質地理空間的部落早已不復存焉,甚至終歸無可復返;然而,透過聖山與祖靈地的重建,以及傳統祖靈信仰的形構與再現,平埔族群「漢化殆盡」的歷史弔辭終將也會成為歷史。一種嶄新的人地關係與「回部落」的想像,正在凱達格蘭族人的打拚下,儼然浮現。★本書由「113年度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出版計畫」補助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

梁廷毓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4/12/18 出版

混血神靈,赫赫神威!懾服漢人的信仰,也牽成了原住民族人的復振之路。二○一○年,北投發生一起拆廟/抗爭事件!事件主角保德宮因土地產權的移轉,新地主訴諸公權力要求廟方遷廟還地,甚至與護廟信眾爆發衝突。最終,經過雙方協調保存廟中歷史文物,以及在二次擲筊得到主祀池府王爺的應允下,才得以移駕神尊,進行拆廟。特別的是,保德宮的主祀神尊池府王爺被稱作「番仔王爺」。不過,王爺信仰本該為漢人民間信仰中的一環,何以這尊王爺被稱作「番仔」?保德宮的所在地,被地方漢人耆老世稱為「番仔厝」,是昔日原住民部落北投社下社的範圍,彼時多為潘姓族人聚居。十九世紀初,據傳族人在貴子坑溪撿到一尊池府王爺,當時族人並不知道該尊神像為何物?帶回部落後卻有人感應「起乩」,因而受到族人供奉崇拜。後來,這尊僅為原住民族人所祭祀、隨著族人遷徙流離的神祇,由於昭昭神威,雄雄赫赫,逐漸擴及漢人信仰,於是乎漢人將神靈冠以「番仔」名號,不但隱喻著「神靈越界」--不同族群靈力信仰的交互流動,也顯現著原漢族群在淡北地帶數百年來的歷史衝撞與遺緒。當地的原住民族群在不斷湧入的移墾漢人與歷代不同的政權,透過奇巧詐騙、暴力脅迫、國家政策的侵墾掠地過程中,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身分,也失去了部落與傳統的生存方式。他們隱身於過去的漢人聚落,被吞沒在今日的大臺北都會區之中。然而,安座於新土地上的「番仔王爺」,依舊護佑著北投地區的原漢人群。祂的存在暗示著,隱形的族人從未於淡北地帶消失,他們透過自己的宇宙觀與文化觀,再次理解、詮釋看似原本該屬於漢人的信仰,並以獨一無二的番仔獅陣與漢人陣頭技藝互動交陪,不但證明了己身的存有,也維繫了潘姓族人的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如今,淡北地帶的原住民族人,以「凱達格蘭」之名作為族群認同的依歸,並指認七星山作為凱達格蘭族人的聖山與祖靈之地。族人藉由祭祀祖靈、復返神聖空間,重新凝聚散落、隱沒於都市叢林的族人,連結已然與過往斷裂的文化觀與宇宙觀,努力復振自己的文化,找回遺落的身分,喚起失去的族名。或許,實質地理空間的部落早已不復存焉,甚至終歸無可復返;然而,透過聖山與祖靈地的重建,以及傳統祖靈信仰的形構與再現,平埔族群「漢化殆盡」的歷史弔辭終將也會成為歷史。一種嶄新的人地關係與「回部落」的想像,正在凱達格蘭族人的打拚下,儼然浮現。★本書由「113年度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出版計畫」補助

7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

梁廷毓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4/04/17 出版

★本書由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塵封的族譜,喚起原客數百年來互動的血色記憶; 無頭魂與魍神,依舊遊蕩在北臺灣的山林,鬼影幢幢。 「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作為國家強力推動的文化政策,透過發掘/發明客家文化與美學符號,企圖重新活絡沿線客庄產業與觀光,藉由夏雪紛飛的桐花詩意印象,讓遊人可在每年的桐花祭體驗浪漫的山林氛圍。   然而,臺三線的前身,不管是清朝時期的土牛溝,抑或是日本時期的隘勇線,代表的卻是由國家或民間以暴力手段劃設下的原/漢分界。既然有了「界」,不同人群的文化觀、宇宙觀、土地倫理,甚至「靈」的力量,就在此發生競逐與衝突。為了捍衛家園、守護獵場,部落族人面對來犯的侵墾者,遵循祖律,以出草獵首論斷是非曲直,執行正義;為了爭得田地、落土安居,漢庄客民以「食番肉」,宣洩開山打林的父兄親人,失去頭顱、橫死山林,所帶來的仇恨與哀傷。這段長達數百年的過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遙遠的歷史。眾多的伯公祠、有應廟、大墓公塚,以及飄盪無依的無頭鬼,見證了屍味與血色,依舊籠罩在臺三線所在的北臺灣淺山地帶,魑魅魍魎,鬼氣森森。 一本塵封的族譜,留下了家族長輩被獵首的記述。梁家先人於十八世紀渡海來到臺灣,深入到今日新竹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在開創新家園的過程中,他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環境?又經歷了甚麼樣的遭遇?為甚麼新版的族譜要將獵首的紀錄刪除?種種的不解與疑問,驅使作者走入北臺灣淺山地帶,訪廟、找墓、問神、尋鬼。透過文獻資料的爬梳與走訪部落與客庄的耆老,採集口述,一部有別於官方所建構出來的——以客家為主體、用浪漫作包裝的——臺三線沿線山林,重新被詮釋出來。 作者筆下的這處山林,包含了客家人、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人,以及諸神與野鬼們為了生存,累世累代的互動與折衝,這些故事存在於民間記憶與口述傳說,視角多元、眾聲喧嘩。然而,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講述北臺灣山林的鄉野傳奇之書,也不是要重新扒開過往人群接觸所造成的傷與痛。當國家元首代表政府與國家,向原住民族道歉之後,唯有重新回到人群交界地帶,透過客庄與部落耆老口中的娓娓道來,不管是客家人念茲在茲的無頭祖公婆,或是泰雅與平埔族人被佔據開發的傳統領域,存在於不同人群的記憶,以及存在於記憶之中,深邃而難以拋下的悲痛與埋怨,才得以被說出、被看見。唯有被說出、被看見,才有機會進行人群間多向的溝通、對話與理解,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解,讓因歷史與時代造成的傷口,得以結痂癒合。

79 特價5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

梁廷毓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4/04/17 出版

★本書由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塵封的族譜,喚起原客數百年來互動的血色記憶; 無頭魂與魍神,依舊遊蕩在北臺灣的山林,鬼影幢幢。 「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作為國家強力推動的文化政策,透過發掘/發明客家文化與美學符號,企圖重新活絡沿線客庄產業與觀光,藉由夏雪紛飛的桐花詩意印象,讓遊人可在每年的桐花祭體驗浪漫的山林氛圍。   然而,臺三線的前身,不管是清朝時期的土牛溝,抑或是日本時期的隘勇線,代表的卻是由國家或民間以暴力手段劃設下的原/漢分界。既然有了「界」,不同人群的文化觀、宇宙觀、土地倫理,甚至「靈」的力量,就在此發生競逐與衝突。為了捍衛家園、守護獵場,部落族人面對來犯的侵墾者,遵循祖律,以出草獵首論斷是非曲直,執行正義;為了爭得田地、落土安居,漢庄客民以「食番肉」,宣洩開山打林的父兄親人,失去頭顱、橫死山林,所帶來的仇恨與哀傷。這段長達數百年的過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遙遠的歷史。眾多的伯公祠、有應廟、大墓公塚,以及飄盪無依的無頭鬼,見證了屍味與血色,依舊籠罩在臺三線所在的北臺灣淺山地帶,魑魅魍魎,鬼氣森森。 一本塵封的族譜,留下了家族長輩被獵首的記述。梁家先人於十八世紀渡海來到臺灣,深入到今日新竹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在開創新家園的過程中,他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環境?又經歷了甚麼樣的遭遇?為甚麼新版的族譜要將獵首的紀錄刪除?種種的不解與疑問,驅使作者走入北臺灣淺山地帶,訪廟、找墓、問神、尋鬼。透過文獻資料的爬梳與走訪部落與客庄的耆老,採集口述,一部有別於官方所建構出來的——以客家為主體、用浪漫作包裝的——臺三線沿線山林,重新被詮釋出來。 作者筆下的這處山林,包含了客家人、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人,以及諸神與野鬼們為了生存,累世累代的互動與折衝,這些故事存在於民間記憶與口述傳說,視角多元、眾聲喧嘩。然而,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講述北臺灣山林的鄉野傳奇之書,也不是要重新扒開過往人群接觸所造成的傷與痛。當國家元首代表政府與國家,向原住民族道歉之後,唯有重新回到人群交界地帶,透過客庄與部落耆老口中的娓娓道來,不管是客家人念茲在茲的無頭祖公婆,或是泰雅與平埔族人被佔據開發的傳統領域,存在於不同人群的記憶,以及存在於記憶之中,深邃而難以拋下的悲痛與埋怨,才得以被說出、被看見。唯有被說出、被看見,才有機會進行人群間多向的溝通、對話與理解,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解,讓因歷史與時代造成的傷口,得以結痂癒合。

7 特價47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牡丹社事件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游擊文化  出版
2021/05/05 出版

逝者的靈魂可曾找到回鄉的歸途? 還是仍漂泊在陌生的異地?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一八七一年琉球的宮古島貢納船,在完成繳納織布與穀物等的年貢、準備歸返家鄉的途中遭遇海上風暴——據說是名為「臺灣和尚」的秋季颱風,時隔約莫一周的漂流,來到了長滿林投與龍舌蘭、陌生的南方土地。這片衝擊著大浪的海灣,是瑯嶠九棚灣,也就是今天的恆春八瑤灣。   遇難的琉球民在失去三名同伴後,艱辛上岸。先是有二名行商的漢人警告會遭遇獵人頭的大耳族,可是琉球民與該二人發生齟齬,最後沒有接納他們的提醒而繼續前行,於是來到了排灣族的部落——高士佛社。   剛從別處遷徙到這片新開墾地的高士佛社族人們,為這群琉球民提供了水與芋頭,並讓他們在部落中歇息。依照族人的慣例,將部落的飲水提供給外人,就表示彼此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然而,第二天事情卻發生急劇的變化,琉球民因故倉皇地離開落腳的部落。原本欲上山打獵的族人發現後,緊追逃離的琉球民並發生了流血事件。六十六名琉球民中共有五十四名殞命,其餘十二名則受到當地與原住民做交易的客家人的保護而得以倖存下來……。   明治維新甫三年的一八七四年,摸索著如何打造現代國家的明治政府,正經歷著內部與國際危殆的情勢。琉球民於一八七一年在臺灣發生的海難遇害事件,正好成為明治政府紓解國政壓力的藉口,據說是接納了外交顧問李仙得的強烈建議,他們遂以「保護本國人民」與「懲罰蕃族」之名發起了「征臺之役」,並於石門同和高士佛社有同盟關係的牡丹社排灣族人發生戰爭。雖名之為「保護本國人民」,可是當時的琉球其實為同時對中國與薩摩藩有朝貢關係的獨立王國。   石門戰爭爆發後,排灣族頭目阿碌古父子戰死,部落面臨毀滅性的災難。琉球王國也因而失去原本的獨立地位,在一八七九年的「琉球併合」成為日本帝國轄下的「沖繩縣」。原本將臺灣東部視作「化外之地」的清朝政府,也轉趨積極管理,除了興建恆春城,更進一步開設通往原住民部落的道路、處理原住民的招撫政策。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與「征臺之役」這兩起事件,被臺灣與日本的相關學界合稱為「牡丹社事件」。   二○○五年,高士佛社與牡丹社的排灣族人前往沖繩,為一百多年前的牡丹社事件踏上和解的旅途。本書作者即以此一新聞報導為序曲,從日本到臺灣、在海的兩端奔波往返,不但訪談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臺、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琉球、臺灣、清朝與日本,乃至影響整個東亞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背後,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牡丹社事件.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游擊文化  出版
2021/05/05 出版

逝者的靈魂可曾找到回鄉的歸途? 還是仍漂泊在陌生的異地?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一八七一年琉球的宮古島貢納船,在完成繳納織布與穀物等的年貢、準備歸返家鄉的途中遭遇海上風暴——據說是名為「臺灣和尚」的秋季颱風,時隔約莫一周的漂流,來到了長滿林投與龍舌蘭、陌生的南方土地。這片衝擊著大浪的海灣,是瑯嶠九棚灣,也就是今天的恆春八瑤灣。   遇難的琉球民在失去三名同伴後,艱辛上岸。先是有二名行商的漢人警告會遭遇獵人頭的大耳族,可是琉球民與該二人發生齟齬,最後沒有接納他們的提醒而繼續前行,於是來到了排灣族的部落——高士佛社。   剛從別處遷徙到這片新開墾地的高士佛社族人們,為這群琉球民提供了水與芋頭,並讓他們在部落中歇息。依照族人的慣例,將部落的飲水提供給外人,就表示彼此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然而,第二天事情卻發生急劇的變化,琉球民因故倉皇地離開落腳的部落。原本欲上山打獵的族人發現後,緊追逃離的琉球民並發生了流血事件。六十六名琉球民中共有五十四名殞命,其餘十二名則受到當地與原住民做交易的客家人的保護而得以倖存下來……。   明治維新甫三年的一八七四年,摸索著如何打造現代國家的明治政府,正經歷著內部與國際危殆的情勢。琉球民於一八七一年在臺灣發生的海難遇害事件,正好成為明治政府紓解國政壓力的藉口,據說是接納了外交顧問李仙得的強烈建議,他們遂以「保護本國人民」與「懲罰蕃族」之名發起了「征臺之役」,並於石門同和高士佛社有同盟關係的牡丹社排灣族人發生戰爭。雖名之為「保護本國人民」,可是當時的琉球其實為同時對中國與薩摩藩有朝貢關係的獨立王國。   石門戰爭爆發後,排灣族頭目阿碌古父子戰死,部落面臨毀滅性的災難。琉球王國也因而失去原本的獨立地位,在一八七九年的「琉球併合」成為日本帝國轄下的「沖繩縣」。原本將臺灣東部視作「化外之地」的清朝政府,也轉趨積極管理,除了興建恆春城,更進一步開設通往原住民部落的道路、處理原住民的招撫政策。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與「征臺之役」這兩起事件,被臺灣與日本的相關學界合稱為「牡丹社事件」。   二○○五年,高士佛社與牡丹社的排灣族人前往沖繩,為一百多年前的牡丹社事件踏上和解的旅途。本書作者即以此一新聞報導為序曲,從日本到臺灣、在海的兩端奔波往返,不但訪談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臺、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琉球、臺灣、清朝與日本,乃至影響整個東亞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背後,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7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們的搖滾樂

熊一蘋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0/02/05 出版

以歷史之眼、文學之心,重返大時代下年輕世代的生命世界 再現他們一心追求自由、以音樂為抵抗的跌撞顛簸故事 「讀著六十年前的青少年如何爭取玩團和聽歌的機會時,我在心裡浮現了非常強烈的感觸。我以為在臺灣聽搖滾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此時此刻的我依然在這塊土地上聽著搖滾樂,這件事本身就是奇蹟。」 這是一本講述一九五○到一九八○年間,搖滾樂在臺灣如何發展的故事書。在那個橫跨三十年的不自由年代裡,故事的時空場景是由日本、中國、美國等世界大國,以及二戰、韓戰、越戰等國際戰事,交錯搭建而成的。彼時,島嶼上各式異質空間應運而生,諸如中華商場、美軍俱樂部、夜總會、舞廳及西餐廳等,而各種時代產物也先後在島上出現,像是西洋電影、美軍電臺、翻版唱片、長髮禁令及歌曲審查制度等。這些都是搖滾樂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書中的人物以他們的行動串連起故事裡的繽紛元素,包括緊貼收音機聆聽海外電臺放送排行榜歌曲的苦悶外省青少年、見過上海風華而想在戰後臺灣開墾文化沙漠的音樂雜誌創辦人、開闢副刊音樂專欄及電臺音樂節目的時代先行者、用克難樂器登臺獻唱的玩團先驅、突破關卡限制籌辦熱門演唱會的幕後推手、流連中華商場收集翻版唱片的熱門樂迷、在地下場所幻想美國的愛樂青年、以政治敏銳感對搖滾樂先褒後貶的文學家、激昂爭辯何謂「我們的歌」的熱血知青、在大學校園唱出年輕人心聲的民歌手、創作及演唱「歪歌」的音樂人等。這些先後登上歷史舞臺的男男女女,共演了這齣以「搖滾樂」為主題的時代劇。 「搖滾樂在臺灣」的故事,是一個世代追尋渴求自由的故事。臺灣的年輕人透過搖滾樂接觸自由、學習自由,最後在爭取自由時意識到當時的臺灣有多麼不自由。現在很多人會說搖滾的精神是反抗,但其實這個故事似乎要更拙稚一點。「搖滾樂在臺灣」的故事,也充分體現出臺灣人吸收和轉化的能耐。臺灣經歷過太多強勢文化的洗禮,每一種都帶來新的束縛,也成為新的養分。現在我們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前人吸收了各種養分、掙脫各種束縛後,孕育出的臺灣文化。希望本書能將這些感想傳達給大家。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們的搖滾樂

熊一蘋  著
游擊文化  出版
2020/02/05 出版

以歷史之眼、文學之心,重返大時代下年輕世代的生命世界 再現他們一心追求自由、以音樂為抵抗的跌撞顛簸故事 「讀著六十年前的青少年如何爭取玩團和聽歌的機會時,我在心裡浮現了非常強烈的感觸。我以為在臺灣聽搖滾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此時此刻的我依然在這塊土地上聽著搖滾樂,這件事本身就是奇蹟。」 這是一本講述一九五○到一九八○年間,搖滾樂在臺灣如何發展的故事書。在那個橫跨三十年的不自由年代裡,故事的時空場景是由日本、中國、美國等世界大國,以及二戰、韓戰、越戰等國際戰事,交錯搭建而成的。彼時,島嶼上各式異質空間應運而生,諸如中華商場、美軍俱樂部、夜總會、舞廳及西餐廳等,而各種時代產物也先後在島上出現,像是西洋電影、美軍電臺、翻版唱片、長髮禁令及歌曲審查制度等。這些都是搖滾樂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書中的人物以他們的行動串連起故事裡的繽紛元素,包括緊貼收音機聆聽海外電臺放送排行榜歌曲的苦悶外省青少年、見過上海風華而想在戰後臺灣開墾文化沙漠的音樂雜誌創辦人、開闢副刊音樂專欄及電臺音樂節目的時代先行者、用克難樂器登臺獻唱的玩團先驅、突破關卡限制籌辦熱門演唱會的幕後推手、流連中華商場收集翻版唱片的熱門樂迷、在地下場所幻想美國的愛樂青年、以政治敏銳感對搖滾樂先褒後貶的文學家、激昂爭辯何謂「我們的歌」的熱血知青、在大學校園唱出年輕人心聲的民歌手、創作及演唱「歪歌」的音樂人等。這些先後登上歷史舞臺的男男女女,共演了這齣以「搖滾樂」為主題的時代劇。 「搖滾樂在臺灣」的故事,是一個世代追尋渴求自由的故事。臺灣的年輕人透過搖滾樂接觸自由、學習自由,最後在爭取自由時意識到當時的臺灣有多麼不自由。現在很多人會說搖滾的精神是反抗,但其實這個故事似乎要更拙稚一點。「搖滾樂在臺灣」的故事,也充分體現出臺灣人吸收和轉化的能耐。臺灣經歷過太多強勢文化的洗禮,每一種都帶來新的束縛,也成為新的養分。現在我們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前人吸收了各種養分、掙脫各種束縛後,孕育出的臺灣文化。希望本書能將這些感想傳達給大家。

7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

游擊文化  出版
2019/12/04 出版

故事從島嶼之南的屏東縣滿州鄉開始—— 一個原漢混雜、族群界線曖昧難辨的平地原住民鄉。 五位平埔原住民青年從此踏上一段尋找被奪去的名字的旅程……。 這是一群被時代噤聲的族群,連名字都是統治政權所賜予的。從清領時期的「熟番」、日治時期的「熟蕃」、「平埔族」,到了國民政府時期,連名字最終都失去了,僅在歷史資料中留下簡短的「漢化殆盡」,一筆帶過族群數百年的興衰命運。似乎族群的賡續與亡佚,可以任由國家機器來裁奪,無須來龍去脈的交代,一切宛如不證自明。 然而,過去並不會憑空消失,平埔族群曾在島嶼的山林、平原馳騁,有著屬於他們的愛恨惡慾;現在依舊真實存在,即便不曾大聲說出自己已被污名的名字,但在島嶼的四方一隅,仍試圖唱著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傳頌著自己的名,即便是這麼的靜默無聲。 「沒有名字的人」書寫團隊透過自身的書寫與採訪,希望拼湊出台灣當代平埔族群的真實樣貌。被採訪的對象包括二十位平埔族群的青年,他們的身分跳脫非「原」即「漢」,非「生」即「熟」的二元框架,以混血的姿態——包括族群的、語言的、信仰的、認同的,混雜存在。在面對如此雜揉的身分處境,這群青年或是感到困擾、徬徨,或是特別有想法而不斷思考,進而積極追尋或選擇逃避這樣的身分。可是當他們想大聲說出自己的名,現行的族群政策卻又再次給他們迎頭一擊。 根據現行的《原住民身分法》,原住民身分的取得是國民政府依據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的註記做的認定,而不是以血統、認同、文化等標的來檢驗山地/平地原住民的身分。然而,現在卻以文化存續的程度,限縮了平埔族群回復身分的權利空間……。 族群的邊界與框架是權力者認定的,彷彿當我說是「某某族」時,就必須講甚麼語言、穿著什麼衣服、吃甚麼食物、唱甚麼歌、拜甚麼神,否則就無法承認我的存在。但現實的族群樣貌卻是複雜的、移動的、混血的,唯有正視平埔族群部落鑲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肯認族人真實的生活處境與經驗,進而重新審視族群的定義,才能讓被奪去名字的人,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而不再是沒有名字的人。 各界推薦 「沒有名字的人」的生命故事的內容,也許可以簡化為:如果你是一個意識自己擁有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的青年,你會遭遇什麼?……這些故事是「從前從前」,卻也是「從今以後」的事。必須知道自己的祖先、找回因為他人而被忘卻的語言、家庭的遷移足跡、文化或隱或顯的歸路與線索……我是誰,我在哪裡?主體總是透過敘述而成立,敘述自身是回應「我是誰」、承諾「我可以是誰」,重新錨定自我在記憶與現世的位置,也給了不熟悉台灣當代平埔族群議題讀者的參照與補課。——馬翊航(《幼獅文藝》主編) ……《沒有名字的人》所欲帶給讀者的重要視野:意識到自己的平埔族群身分,不代表就必須否定掉人們原先的其他認同,也不是要大家就開始都「返鄉」做同樣的文化復振工作。對他們來說,追尋自我所欲抵達的終點,並非是要再一次地劃出清楚的族群邊界,也不是要大家安安穩穩地,再把自己塞進到一個分類之中。當文化本來就是不斷處於流動混雜的形成過程,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不會再因為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感到侷限與促狹。——賴奕諭(菲律賓原住民族研究者,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系博士生) 《沒有名字的人》分享了致力於尋根的平埔族群青年在尋找族群認同過程中的困難、挫折與不放棄。這些沉重又帶著勵志的故事,除了提醒著有名字的人要懂得珍惜,更呼籲著整體台灣社會應正視平埔族群的權益,其所面臨的文化流失與沒有名字的掙扎是受到歷史殖民創傷與社會變遷衝擊所導致。如今陸續有平埔族群之族人投入於正名與文化復振,並竭盡所能地走訪調查,試圖勾勒其族群之樣貌,如若平埔族群的歷史能被更多人認識,相信台灣社會能以更正面、更有溫度的態度與觀點看待平埔族群正名……。——Ciwang Teyra(太魯閣族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沒有名字的人》,不僅因為它記錄了每個想找到名字的起心動念,更書寫了找到族群脈絡後,平埔青年們如何面對不同族群互動下的歷史結果、如何回家的心路歷程——找尋台灣的過去與未來,相較於依循手肘上的橫線,這群青年的故事將更為真實。——方克舟(Mata.Taiwan創辦人)

7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

游擊文化  出版
2019/05/01 出版

草根裡成長出來的人 有著草根的韌性 也有著硬挺的背脊 獻給為台灣奮鬥的每一個人 出生於八仙山的李永熾,從小過著彷彿與世隔絕的生活 沒有感受到二戰的總動員,也不知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插秧、除草、游泳、抓蝦、捕蟬,就是他童年的全部 那時他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台大歷史系教授 更沒想過,他會參與社會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 成長於客家小村庄的他,隨著求學,一步步邁向更大的城市 東勢初中、台中一中、台灣大學、東京大學 留日期間,他親眼目睹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深受感動 復為日本蓬勃的學術朝氣所震撼,開始研讀韋伯、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的著作 回國後,他積極透過翻譯與出版,將世界思潮引入台灣 1980年代,隨著台灣民主化運動的展開 他站到第一線,投身社會、政治與文化運動 參與《當代》雜誌的創辦、投入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大教授自治運動、《中國論壇》編委、澄社、台灣教授協會、主編《首都早報》文化版、加入建國黨 一路上,他遭逢了各種抉擇 有著被邊緣化的悲哀,也有著自我邊緣化的自由 本書由傳主長女、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雲撰筆,涵蓋家庭生活史、學思歷程、學界故事、翻譯與文化工作、政治與社會運動等內容,是一部透過個人史,反映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傳記,也是一本融合社會與庶民生活史的書。 【家庭生活史】 本書從傳主父母的身世寫起,那是1910年代的台灣,身為草藥醫的阿嬤,為丈夫納了偏房,生下了兒子,也就是傳主的父親;傳主的母親則是金電車推車員的女兒,幼時被送走當養女,後來不堪養兄荼毒,逃回了原生家庭。傳主的父母親,成年後,透過相親,結為連理。他們在中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搬到八仙山工作,生下了長子李永熾。這個篇章記載了早年送養孩子的情景、1930年代的婚嫁習俗,以及戰爭時期,八仙山加保台宿舍的生活。 接下來循著傳主李永熾成長的軌跡,敘說一個農家的孩子,如何在貧困的環境下,一邊幫忙做農事、劈柴砍柴,一邊想辦法念書。到了研究所時,又如何努力打工,分擔家計,資助弟妹念書。其中有著一個鄉下小孩到台大念書時,因省籍、階級、城鄉差別而遭排擠的感受,也有著跨越這些隔閡而相互扶持的真摯友誼。更有著他在現今「臺一冰店」,與一生的伴侶方瑜,認識、交往、相知相惜到結婚的故事。 最溫馨的片段,莫過於兩人成立家庭後,伴隨著兩個女兒的出生,一家人相處的時光:到興隆路田邊散步、在床邊講故事、到重慶南路逛書店、到紀伊國書店看書、租錄影帶回家觀賞、到光華商場買電腦、看漫畫等等。作者以一種真情又幽默的口吻,呈現出一家人的好感情。 【學思歷程】 就讀台中一中時,圖書館的《自由中國》、《自由人》、《天文台》,啟蒙了他的自由思想。大學時,透過學習日文,閱讀了許多日文書,研究所階段,在大部分同學都以中國史為研究重心時,他選擇當時被忌視的日本研究,以福澤諭吉為對象。 留日期間,他看到了台灣看不到的書,於是努力啃書,原本閱讀的是當時日本盛行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卻遭遇左派教授拒絕讓他上課,只因為他來自台灣,就被視為蔣介石的同路人,這使他對於左派份子在思想與實踐的落差,有了深刻的體驗。 在研究中,他最關心的是,日本如何從獨裁的封建體制走向比較開放的明治體制,民主化或自由化的開放體制,又如何回到軍國法西斯體制?這些過程委實值得現階段的台灣人關心。 他也從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思索何謂真正的民主化,並不是打倒國民黨,台灣就會自動變得民主。而是每個國民都必須從內在發展出對自我負責的概念,追求自身的獨立與自主,為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負責,才能求取國家的獨立與自主。 【學界故事】 四十年的學術生涯,讓他看盡了學界百態。例如在研究所時期,即因省籍關係而無法當上助教、無法借閱到線裝書,甚至在講師時期,也因此無法獲得留職留薪的出國進修機會。也有台大歷史系同事威脅他加入國民黨,否則就要使他無法順利升等。 在他當上台大文學院院務代表時,則遭受許多誤會,許多無法成功升等的人,都以為是他害的,在外面四處說他的不對,甚至正面伸腳踢他,殊不知,在院務會議裡扯他們後腿、投反對票的,很多根本是他們認為一定會支持他的人,但院務會議裡應該保密的事,他也不會說出去,所以到頭來,黑鍋都扣在他這隻烏鴉頭上。 在指導學生方面,也有許多故事,一九八○年代末,永熾已積極參與很多社會與政治運動,台獨的主張也鮮明起來。台灣的學界與政界一向關係緊密,不僅保守勢力處於優勢,「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擔心跟他有牽扯,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部分他認真教出來的學生,就這樣跟他劃清界線,凡是仕途遇到不順,就怪罪是老師的台獨立場害了他們。但也有不怕死的學生,依然找他指導。 【翻譯及出版工作】 身處於資訊封閉的時代,他很想把新知識引進台灣,因此做了許多翻譯與出版的工作,包括水牛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遠景出版社諾貝爾得獎系列,以及牧童出版社,都有他的作品。這些章節裡,記載著他與各家出版社合作的過程,包括他最佩服的兩位出版人:張清吉與沈登恩。 自1970年代起,他與許多家報紙、雜誌往來,參與的專欄寫作包括《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國語日報》史地版等等,後來更參與《當代》雜誌的創辦,並且在上面發表許多論文,一九八○年代末期,也開始在《自由時報》副刊撰寫文章。些章節,記載著身為撰稿人的他如何與報社及雜誌主編,相互討論內容,透過傳遞思想,進行邊緣的文化革命。 【政治與社會運動】 1980年代,他愈來愈投入政治與社會運動,書中記錄了他參與各項運動與組織的經過,包括五二○農運的靜坐抗議、廢除刑法一百條運動,參加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大教授自治運動、《中國論壇》編委、共同創立又退出「澄社」,投入台灣教授協會、為黨外人士站台、主編《首都早報》文化版,參與「現代學術基金會」、應邀擔任電視政論節目與談人,出任彭明敏競選總統幕僚、加入建國黨等等;其中的起伏跌宕,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台灣狂飆年代的氣氛,也能讓人看見許多因共同理念而凝聚的團體,如何分裂、變質與瓦解。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

游擊文化  出版
2019/05/01 出版

草根裡成長出來的人 有著草根的韌性 也有著硬挺的背脊 獻給為台灣奮鬥的每一個人 出生於八仙山的李永熾,從小過著彷彿與世隔絕的生活 沒有感受到二戰的總動員,也不知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插秧、除草、游泳、抓蝦、捕蟬,就是他童年的全部 那時他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台大歷史系教授 更沒想過,他會參與社會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 成長於客家小村庄的他,隨著求學,一步步邁向更大的城市 東勢初中、台中一中、台灣大學、東京大學 留日期間,他親眼目睹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深受感動 復為日本蓬勃的學術朝氣所震撼,開始研讀韋伯、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的著作 回國後,他積極透過翻譯與出版,將世界思潮引入台灣 1980年代,隨著台灣民主化運動的展開 他站到第一線,投身社會、政治與文化運動 參與《當代》雜誌的創辦、投入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大教授自治運動、《中國論壇》編委、澄社、台灣教授協會、主編《首都早報》文化版、加入建國黨 一路上,他遭逢了各種抉擇 有著被邊緣化的悲哀,也有著自我邊緣化的自由 本書由傳主長女、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雲撰筆,涵蓋家庭生活史、學思歷程、學界故事、翻譯與文化工作、政治與社會運動等內容,是一部透過個人史,反映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傳記,也是一本融合社會與庶民生活史的書。 【家庭生活史】 本書從傳主父母的身世寫起,那是1910年代的台灣,身為草藥醫的阿嬤,為丈夫納了偏房,生下了兒子,也就是傳主的父親;傳主的母親則是金電車推車員的女兒,幼時被送走當養女,後來不堪養兄荼毒,逃回了原生家庭。傳主的父母親,成年後,透過相親,結為連理。他們在中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搬到八仙山工作,生下了長子李永熾。這個篇章記載了早年送養孩子的情景、1930年代的婚嫁習俗,以及戰爭時期,八仙山加保台宿舍的生活。 接下來循著傳主李永熾成長的軌跡,敘說一個農家的孩子,如何在貧困的環境下,一邊幫忙做農事、劈柴砍柴,一邊想辦法念書。到了研究所時,又如何努力打工,分擔家計,資助弟妹念書。其中有著一個鄉下小孩到台大念書時,因省籍、階級、城鄉差別而遭排擠的感受,也有著跨越這些隔閡而相互扶持的真摯友誼。更有著他在現今「臺一冰店」,與一生的伴侶方瑜,認識、交往、相知相惜到結婚的故事。 最溫馨的片段,莫過於兩人成立家庭後,伴隨著兩個女兒的出生,一家人相處的時光:到興隆路田邊散步、在床邊講故事、到重慶南路逛書店、到紀伊國書店看書、租錄影帶回家觀賞、到光華商場買電腦、看漫畫等等。作者以一種真情又幽默的口吻,呈現出一家人的好感情。 【學思歷程】 就讀台中一中時,圖書館的《自由中國》、《自由人》、《天文台》,啟蒙了他的自由思想。大學時,透過學習日文,閱讀了許多日文書,研究所階段,在大部分同學都以中國史為研究重心時,他選擇當時被忌視的日本研究,以福澤諭吉為對象。 留日期間,他看到了台灣看不到的書,於是努力啃書,原本閱讀的是當時日本盛行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卻遭遇左派教授拒絕讓他上課,只因為他來自台灣,就被視為蔣介石的同路人,這使他對於左派份子在思想與實踐的落差,有了深刻的體驗。 在研究中,他最關心的是,日本如何從獨裁的封建體制走向比較開放的明治體制,民主化或自由化的開放體制,又如何回到軍國法西斯體制?這些過程委實值得現階段的台灣人關心。 他也從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思索何謂真正的民主化,並不是打倒國民黨,台灣就會自動變得民主。而是每個國民都必須從內在發展出對自我負責的概念,追求自身的獨立與自主,為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負責,才能求取國家的獨立與自主。 【學界故事】 四十年的學術生涯,讓他看盡了學界百態。例如在研究所時期,即因省籍關係而無法當上助教、無法借閱到線裝書,甚至在講師時期,也因此無法獲得留職留薪的出國進修機會。也有台大歷史系同事威脅他加入國民黨,否則就要使他無法順利升等。 在他當上台大文學院院務代表時,則遭受許多誤會,許多無法成功升等的人,都以為是他害的,在外面四處說他的不對,甚至正面伸腳踢他,殊不知,在院務會議裡扯他們後腿、投反對票的,很多根本是他們認為一定會支持他的人,但院務會議裡應該保密的事,他也不會說出去,所以到頭來,黑鍋都扣在他這隻烏鴉頭上。 在指導學生方面,也有許多故事,一九八○年代末,永熾已積極參與很多社會與政治運動,台獨的主張也鮮明起來。台灣的學界與政界一向關係緊密,不僅保守勢力處於優勢,「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擔心跟他有牽扯,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部分他認真教出來的學生,就這樣跟他劃清界線,凡是仕途遇到不順,就怪罪是老師的台獨立場害了他們。但也有不怕死的學生,依然找他指導。 【翻譯及出版工作】 身處於資訊封閉的時代,他很想把新知識引進台灣,因此做了許多翻譯與出版的工作,包括水牛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遠景出版社諾貝爾得獎系列,以及牧童出版社,都有他的作品。這些章節裡,記載著他與各家出版社合作的過程,包括他最佩服的兩位出版人:張清吉與沈登恩。 自1970年代起,他與許多家報紙、雜誌往來,參與的專欄寫作包括《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國語日報》史地版等等,後來更參與《當代》雜誌的創辦,並且在上面發表許多論文,一九八○年代末期,也開始在《自由時報》副刊撰寫文章。些章節,記載著身為撰稿人的他如何與報社及雜誌主編,相互討論內容,透過傳遞思想,進行邊緣的文化革命。 【政治與社會運動】 1980年代,他愈來愈投入政治與社會運動,書中記錄了他參與各項運動與組織的經過,包括五二○農運的靜坐抗議、廢除刑法一百條運動,參加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大教授自治運動、《中國論壇》編委、共同創立又退出「澄社」,投入台灣教授協會、為黨外人士站台、主編《首都早報》文化版,參與「現代學術基金會」、應邀擔任電視政論節目與談人,出任彭明敏競選總統幕僚、加入建國黨等等;其中的起伏跌宕,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台灣狂飆年代的氣氛,也能讓人看見許多因共同理念而凝聚的團體,如何分裂、變質與瓦解。

7 特價40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二)

游擊文化  出版
2019/02/14 出版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共收錄11篇論文,為2016年「破浪前行: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會後修訂之論文集結。本書包含有「儀式與靈力」、「民俗再現」、「節日文化」、「民俗思維」等主題論文,另收錄專題演講論文:〈番界之神 ──跨祖籍與跨族群的臺灣媽祖信仰〉及「圓桌論壇:當前社會如何面對燒香、燃金、放鞭炮?」之觀察筆記。 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之辦理,乃為提供臺灣民俗研究領域青年發表論文、相互切磋之平臺,由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豐饒文化社等單位合力籌措規劃,期許藉此累積臺灣民俗學發展之能量。 本書付梓,期能給予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共構未來之想像,也提供社會大眾得以認識臺灣民俗學,亦希冀藉此長期穩定辦理青年會議,從各類型研究題材與關懷中,日漸形塑累積深入嚴謹且充實豐富的學科路徑及方法,讓臺灣民俗文化價值觀,健全地在當代社會中被理解、互動與交流,乃至於促成臺灣民俗學體制化得能健全發展。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二)

游擊文化  出版
2019/02/14 出版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共收錄11篇論文,為2016年「破浪前行: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會後修訂之論文集結。本書包含有「儀式與靈力」、「民俗再現」、「節日文化」、「民俗思維」等主題論文,另收錄專題演講論文:〈番界之神 ──跨祖籍與跨族群的臺灣媽祖信仰〉及「圓桌論壇:當前社會如何面對燒香、燃金、放鞭炮?」之觀察筆記。 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之辦理,乃為提供臺灣民俗研究領域青年發表論文、相互切磋之平臺,由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豐饒文化社等單位合力籌措規劃,期許藉此累積臺灣民俗學發展之能量。 本書付梓,期能給予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共構未來之想像,也提供社會大眾得以認識臺灣民俗學,亦希冀藉此長期穩定辦理青年會議,從各類型研究題材與關懷中,日漸形塑累積深入嚴謹且充實豐富的學科路徑及方法,讓臺灣民俗文化價值觀,健全地在當代社會中被理解、互動與交流,乃至於促成臺灣民俗學體制化得能健全發展。

7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論集

《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論集》為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辦理2屆「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部分會議論文之集結,蒐錄有李喬專題演講記錄1篇、會議論文15篇,並有3場主題型圓桌論壇之記錄。 本論集以「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為核心主題,探討當前臺灣社會面對全球化發展時,作為地方知識基礎、人文思想啟蒙、在地認同感凝聚的地方文史工作,如何在這股強勢社會趨向當中產生回應、重新定位,乃至於組織化,重新運用這股力量,發揮在地生活社群的影響力,建構新世紀的發展面向。 從主題屬性中可以發現,1990年代以降的區域研究與地方學概念,再至具備主題型發展面向的客家學、文化資產學、民俗學等,都有明顯累積許多對話基礎,是以本論集所彙整內容,亦呈顯出客家學、臺中學與全球在地化等三大主題,期許提供臺灣社會各界面對地方文史工作時的參考。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學術論集

《客家‧臺中學‧全球在地化:地方文史發展論集》為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辦理2屆「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部分會議論文之集結,蒐錄有李喬專題演講記錄1篇、會議論文15篇,並有3場主題型圓桌論壇之記錄。 本論集以「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為核心主題,探討當前臺灣社會面對全球化發展時,作為地方知識基礎、人文思想啟蒙、在地認同感凝聚的地方文史工作,如何在這股強勢社會趨向當中產生回應、重新定位,乃至於組織化,重新運用這股力量,發揮在地生活社群的影響力,建構新世紀的發展面向。 從主題屬性中可以發現,1990年代以降的區域研究與地方學概念,再至具備主題型發展面向的客家學、文化資產學、民俗學等,都有明顯累積許多對話基礎,是以本論集所彙整內容,亦呈顯出客家學、臺中學與全球在地化等三大主題,期許提供臺灣社會各界面對地方文史工作時的參考。

7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