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些字套用這個原則就鬧笑話? ◎字面意思有時不是字面意思。「止」最初不是停,而是進! ◎「稅」為什麼不是「金」字旁?因為古時候徵的稅不是錢! ◎自古以來,應酬就是要喝酒。酬的部首「酉」就是酒杯的樣子。 作者落合淳思是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權威, 精通甲骨文、金文與歷代字書,曾參與多部古漢字辭典的編纂工作。 他不只研究字形,更關心每一個「字」背後的文化、制度與思想, 因為,漢字的演變不只是書寫工具,更是一段段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部首,是組成一個字最基本的要素。 根據記載,部首迄今共有214種, 其中超過80%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已經出現。 它們不只是分類工具,更代表著當時人們的生活、信仰、世界觀: 例如,「犭」源自犬,但為何獅子與猿猴都有「犭」? 「聞」是門裡有個耳朵,難道古人不是用鼻子聞、而是用耳朵? 你每天寫的字,藏著你不知道的思考(造字)邏輯! ◎從生產活動中造字 .古代王公貴族以牛、羊為祭品,所以「犧牲」二字是牛部; .官府徵收的「稅」不只有錢, 還包含家中囤積的穀物,所以「稅」是禾部; 從祭祀、徵稅到日常生活,古人將所做所見, 一筆一劃記錄下來,變成我們沿用千年的文字。 ◎融入文字裡的建築與自然 古人把眼前所見都融入文字的創造,讀這些字就能看見他們眼中的天地。 例如,「高」指兩層樓的建築,在古代,兩層樓的建築就算高。 許多天氣現象都伴隨著「雨」,雷、雲、霧,包括地「震」。 「行」原本是指十字路口,所以行部的字都跟道路有關, 像是街跟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部首透露著何謂禮儀、情感與生活 .正義的「義」為何是羊部?因為祭祀牛、羊才是正確的禮儀。 .情、悅、怒、憎都跟心有關,古人認為情感來自於心(而不是生物學的腦)。 .酬、醫、醜都有酒(酉),可見從古至今的日常都缺不了酒。 部首不只是造字元素,其實是古代世界的縮影。 臺灣教育部將所有字形彙整為《異體字字典》, 收錄超過10萬字,其中只有214個部首, 哪裡特別?這些部首有何代表性? 中文的「字」不只是意義的符號, 更透露「人」應秉持的生活、信仰與世界觀。 讀字、寫字、用字、理解漢字之美必讀。
◎ 蘭州、襄陽、內江都有牛肉麵,遊客來臺卻必吃臺灣牛肉麵,還有論文研究。 ◎ 小籠包是清朝道光年間江蘇萬華茶樓首創,如今是臺灣美食代名詞。誰的功勞? ◎ 臺灣之光──芒果,身世最像臺灣歷史,部分「血統」來自荷蘭人、日本人。 ◎ 蚵仔煎,其實是鄭成功被荷蘭人打到快斷糧,在軍中研發。 ◎ 歷經荷蘭、明清、日本統治後,到底有沒有道地「臺灣」菜?哪裡吃得到? 作者鞭神老師,臉書「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粉專版主, 發表超過200篇各國美食歷史研究文章。 本書從漢人尚未來臺時代開始探索,這些唾手可得的食材與物產, 如何來到臺灣,又如何為世人熟知。 歷經荷蘭、明清、日治到民國——是什麼形塑了臺灣的味道? 你最熟悉的臺灣菜,跟你想的不一樣。 ◎ 古書裡的臺灣食物,原住民至今還保留 .臺灣最早食品紀錄,三國就有了 三國時代的《臨海水土志》,有臺灣最早的食品紀錄──生醃肉; 《隋書》裡的臺灣,有鹽、有醋,還會釀酒。 目前在阿美、排灣、泰雅部落都買得到生醃肉,怎麼吃最美味? 鞭神老師推薦直接手撕生吃,再搭配原住民的醃小米辣; 另外,類似金華火腿的香氣還能燉成醃篤鮮,搖身成為上海本幫菜。 ◎ 荷蘭人來了,蔬菜水果變多元 .高麗菜,跟高麗無關,荷蘭人引入的 歐洲水手為了預防壞血病,將高麗菜帶上船一起漂洋過海到亞洲; 葡萄牙人帶到印度,荷蘭人帶來臺灣。 臺灣人用高麗菜加乾香菇、蝦米、五花肉,做成鹹飯, 成為透早就出門、日落才回家的農民便捷簡餐。 懷念這種阿嬤時代的古早味嗎?書裡會告訴你哪裡最道地。 .臺灣檨仔(芒果品種之一)的身世很複雜 臺灣自明代即種植芒果,愛文,是農復會從美國佛州引進; 金煌,是佛州品種與日本人從印度引進的懷特種雜交育成。 綠綠小小的「土檨仔」總是土生土長的吧?錯,是荷蘭人從印尼帶來的。 道地的臺灣之光芒果冰,都是用哪種品種製作? ◎ 大清統治兩百年,哪些飲食在臺發光 .土豆不土,明代「落」臺成花生 落花生於萬曆年間由閩、粵傳入臺灣,大清統治時全島都在種, 花生油是當時主要輸出品,花生粉則成為畫龍點睛的最佳調料, 成為臺灣小吃刈包、潤餅、菜粽、豬血糕等不可或缺的配角。 .清初海鮮代表──烏魚和鱔魚 每到冬至,中國沿海的烏魚會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 臺灣烏魚子產值近億元,是日治時代日本人傳授的。 鱔魚料理普及化,則是八田與一的功勞, 原本棲息於溝渠、沼澤的鱔魚,順著嘉南大圳游進嘉南平原, 演變成最有名的鱔魚意麵。經營超過70年的「阿源炒鱔魚」一定要嘗嘗。 ◎ 回歸中華民國,以麵代米 .麵留著自己吃,米出國賺外匯 本土的在來米、日本人培育出的蓬萊米,曾是臺灣人的主食, 國民政府遷臺後推行以麵代米,展開全民麵粉運動,供應學校麵食午餐…… 結果就讓「臺灣牛肉麵」紅到全世界! 臺北早期的牛肉麵有「口味」大街的界線: 清燉的在開封街和漢口街,川味紅燒要到桃源街附近才有。 塔城街牛肉麵?那是1970年代之後的事。 杭州南路上的「大塊牛肉麵」,為何成了作者近年的心頭好? 歷經荷蘭、明清、日本統治後,到底有沒有道地「臺灣」菜? 典型臺菜共有17味,油蔥酥、臺味魂,你愛哪一味? 名人推薦 Podcast歷史頻道《李的歷史故事》主持人/李又宗 飲食評論人/李承宇 《聯合報》「說食依舊」專欄作家/柯永輝 資深美食記者/姚舜 飲食文化工作者/徐仲 愛飯團執行長/許心怡 產地作家/陳志東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陳怡伶 資深飲食編輯、飲食內容顧問與策展人/馮忠恬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臺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 飲食生活作家、電臺主持人/韓良憶 ——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要了解一個民族,只要看他們吃的食物,便能窺其一二。 臺灣有許多日本定食店,小菜都一定會有醃蘿蔔,是源於日本戰國時代「一汁一菜」的傳統。 當時戰亂頻繁、食物缺乏,多數人果腹的方式,就是麥飯、醬湯和一盤醃蘿蔔,後來日本定食逐漸形成「一汁三菜」的形式,醃蘿蔔也被保留下來。 臺灣知名小吃滷肉飯,也是因為早期農家不富裕、很少開葷,即使偶得一塊豬肉,一家子也為了如何均勻分配而煩煞人,最後索性切丁剁碎,熬為滷汁,淋在一家大小的碗上,這才平息了家庭紛爭。 本書是市面上少有對臺灣食物史進行探討的佳作,滋滋有味的背後,蘊含了這一塊土地上的生存智慧,史料出處扎實、雅俗皆能共賞。如果你也熱愛這塊土地,想知道我們到底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本書絕對可以幫助你,在吃每一頓飯之餘,還能「回味」無窮。推薦給每一位愛吃的臺灣人。——Podcast歷史頻道《李的歷史故事》主持人/李又宗 鞭神老師一如既往旁徵博引,從文獻史料、掌故傳說到統計數據;更將臺灣飲食史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從如何挑選烏魚子,到清燙牛肉湯喝門道。 更重要的是,他在書中提出了有別於當前臺灣飲食史主流論述的史觀。 食無定味,飲食史觀亦然。這是本書第二啟發我的地方,僅次於鞭神老師透露他最喜歡的臺北牛肉麵店。——飲食評論人/李承宇 身為鞭神老師《百年飯桌》、《尋食記》的讀者,看到《餐桌上的臺灣史》誕生,頓覺是水到渠成之作。新作展現宏大視野,跳脫了單一食材、菜色的「亂槍式」考古或經驗談,把我帶入了臺灣近兩千年的「舌尖史」進程,雖採史家筆法,卻因主題緊扣身邊常見的食材、食物與腳下土地,讀來讓人興致盎然,飯菜香中引人深思,不忍釋卷。——《聯合報》「說食依舊」專欄作家/柯永輝 食物,其實是最庶民觀點的文化史。 每一個食材來自何方,每一個佐料的發明與遷移,每一個味道的發想組成和流傳,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一次和鞭神老師聊天或讀他的書,總有一種在和活生生的史料對話的豐富感,以為是信手捻來,卻是他以學術研究的方法,多年鑽研史料研究的成果。 餐桌上的臺灣史,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臺灣之所以有今天飲食上的百花齊放,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才是這塊土地上源源不絕創造力的來源。——愛飯團執行長/許心怡 翻開鞭神老師新書目錄,彷彿回到二十幾年前《認識臺灣》的國中歷史課,史前時代、荷蘭明鄭到清朝日治時期,這段軌跡清晰展現眼前。然而,細細閱讀內文後發現,當年那枯燥乏味的課本,在鞭神老師筆下竟變得如此生動有趣。以時間為經,飲食為緯,老師精心梳理每個重大歷史事件,讓人對臺灣飲食有深入理解,更讓學習歷史如品嘗美食般充滿樂趣。看到這本詳盡記錄臺灣飲食文化的書,我不禁感到欣喜,這是一本想了解臺灣和身為臺灣人都該讀的書。——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陳怡伶
◎「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些字套用這個原則就鬧笑話? ◎字面意思有時不是字面意思。「止」最初不是停,而是進! ◎「稅」為什麼不是「金」字旁?因為古時候徵的稅不是錢! ◎自古以來,應酬就是要喝酒。酬的部首「酉」就是酒杯的樣子。 作者落合淳思是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權威, 精通甲骨文、金文與歷代字書,曾參與多部古漢字辭典的編纂工作。 他不只研究字形,更關心每一個「字」背後的文化、制度與思想, 因為,漢字的演變不只是書寫工具,更是一段段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部首,是組成一個字最基本的要素。 根據記載,部首迄今共有214種, 其中超過80%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已經出現。 它們不只是分類工具,更代表著當時人們的生活、信仰、世界觀: 例如,「犭」源自犬,但為何獅子與猿猴都有「犭」? 「聞」是門裡有個耳朵,難道古人不是用鼻子聞、而是用耳朵? 你每天寫的字,藏著你不知道的思考(造字)邏輯! ◎從生產活動中造字 .古代王公貴族以牛、羊為祭品,所以「犧牲」二字是牛部; .官府徵收的「稅」不只有錢, 還包含家中囤積的穀物,所以「稅」是禾部; 從祭祀、徵稅到日常生活,古人將所做所見, 一筆一劃記錄下來,變成我們沿用千年的文字。 ◎融入文字裡的建築與自然 古人把眼前所見都融入文字的創造,讀這些字就能看見他們眼中的天地。 例如,「高」指兩層樓的建築,在古代,兩層樓的建築就算高。 許多天氣現象都伴隨著「雨」,雷、雲、霧,包括地「震」。 「行」原本是指十字路口,所以行部的字都跟道路有關, 像是街跟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部首透露著何謂禮儀、情感與生活 .正義的「義」為何是羊部?因為祭祀牛、羊才是正確的禮儀。 .情、悅、怒、憎都跟心有關,古人認為情感來自於心(而不是生物學的腦)。 .酬、醫、醜都有酒(酉),可見從古至今的日常都缺不了酒。 部首不只是造字元素,其實是古代世界的縮影。 臺灣教育部將所有字形彙整為《異體字字典》, 收錄超過10萬字,其中只有214個部首, 哪裡特別?這些部首有何代表性? 中文的「字」不只是意義的符號, 更透露「人」應秉持的生活、信仰與世界觀。 讀字、寫字、用字、理解漢字之美必讀。
◎「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些字套用這個原則就鬧笑話? ◎字面意思有時不是字面意思。「止」最初不是停,而是進! ◎「稅」為什麼不是「金」字旁?因為古時候徵的稅不是錢! ◎自古以來,應酬就是要喝酒。酬的部首「酉」就是酒杯的樣子。 作者落合淳思是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權威, 精通甲骨文、金文與歷代字書,曾參與多部古漢字辭典的編纂工作。 他不只研究字形,更關心每一個「字」背後的文化、制度與思想, 因為,漢字的演變不只是書寫工具,更是一段段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部首,是組成一個字最基本的要素。 根據記載,部首迄今共有214種, 其中超過80%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已經出現。 它們不只是分類工具,更代表著當時人們的生活、信仰、世界觀: 例如,「犭」源自犬,但為何獅子與猿猴都有「犭」? 「聞」是門裡有個耳朵,難道古人不是用鼻子聞、而是用耳朵? 你每天寫的字,藏著你不知道的思考(造字)邏輯! ◎從生產活動中造字 .古代王公貴族以牛、羊為祭品,所以「犧牲」二字是牛部; .官府徵收的「稅」不只有錢, 還包含家中囤積的穀物,所以「稅」是禾部; 從祭祀、徵稅到日常生活,古人將所做所見, 一筆一劃記錄下來,變成我們沿用千年的文字。 ◎融入文字裡的建築與自然 古人把眼前所見都融入文字的創造,讀這些字就能看見他們眼中的天地。 例如,「高」指兩層樓的建築,在古代,兩層樓的建築就算高。 許多天氣現象都伴隨著「雨」,雷、雲、霧,包括地「震」。 「行」原本是指十字路口,所以行部的字都跟道路有關, 像是街跟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部首透露著何謂禮儀、情感與生活 .正義的「義」為何是羊部?因為祭祀牛、羊才是正確的禮儀。 .情、悅、怒、憎都跟心有關,古人認為情感來自於心(而不是生物學的腦)。 .酬、醫、醜都有酒(酉),可見從古至今的日常都缺不了酒。 部首不只是造字元素,其實是古代世界的縮影。 臺灣教育部將所有字形彙整為《異體字字典》, 收錄超過10萬字,其中只有214個部首, 哪裡特別?這些部首有何代表性? 中文的「字」不只是意義的符號, 更透露「人」應秉持的生活、信仰與世界觀。 讀字、寫字、用字、理解漢字之美必讀。
◎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愛煮茶。煩惱是非,在一盞茶面前,都可以視而不見。 ◎有些情緒不能對人明說,他只好把一腔怒火發洩到菠菜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中國最偉大的美食家。 21歲時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進京趕考,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四川,直到66歲離世,回到故鄉的次數屈指可數。 每當思念起家鄉、家人時,美食就是他最好的慰藉與連結。 44歲,他被政敵汙衊而陷入「烏臺詩案」, 差點因一條魚而命喪牢中,從此,蘇東坡便開始一路向南的貶謫之旅。 面對這20多年的南旅生活,他卻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南荒雖九死一生,但我不悔恨。這趟見聞奇絕,此生未有。) 蘇東坡的一生,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流放,也是一次美食與詩意的巡禮。 在文人中,他是最懂吃的;在吃貨中,他是最有才的。 當現實困頓時,蘇東坡用一道好菜,讓人生變得更有滋味。 作者林衛輝是著名美食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 曾任紀錄片《風味人間》、電視劇《珠江人家》擔任飲食顧問。 本書以美食為線索,追溯蘇東坡的思想和情感足跡, 還原這位偉大文學家如何在失意中尋找美味,在逆境中品味人生。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 .在惠州沒有肉吃,只有親手種的白菜,他就想像成乳豬、熊掌, 親自下廚,將平凡食材熬出高級食材的風味。 .畫餅充飢也浪漫——在〈老饕賦〉裡,他幻想料理細緻得有如神仙設宴, 即使現實無物可食,也能從想像中找慰藉。 .遇上河豚,他大膽一試,即便毒性致命,他直呼:「也值一死!」 這不只是美食家的勇氣,更是他對人生風險的豁達態度。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 蘇東坡喜愛吃豬,開發出東坡肉, 他的祕訣是:「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不只是烹飪技巧,也是在說人生: 只要耐心等待、靜候時機,終將轉苦為甘。 ◎絕境之中自有風華 被貶儋州,是蘇東坡人生最低谷,卻也是創意最旺盛之時。 沒有醬料,他坡用山芋做玉糝羹,自誇「人間絕無此味也」; 第一次吃蠔,他興奮的直呼:別告訴其他人這裡有好吃的海鮮! 即便吃燻老鼠、燒蝙蝠,他也能妙筆生花、風趣以對, 真正的風華,不在錦衣玉食,而在心中自有千層滋味。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 更是一場關於人生智慧的味覺旅行, 帶你用味蕾重走蘇東坡的一生, 看他如何把苦難嚼出甘甜,把流離活成盛宴。
◎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愛煮茶。煩惱是非,在一盞茶面前,都可以視而不見。 ◎有些情緒不能對人明說,他只好把一腔怒火發洩到菠菜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中國最偉大的美食家。 21歲時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進京趕考,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四川,直到66歲離世,回到故鄉的次數屈指可數。 每當思念起家鄉、家人時,美食就是他最好的慰藉與連結。 44歲,他被政敵汙衊而陷入「烏臺詩案」, 差點因一條魚而命喪牢中,從此,蘇東坡便開始一路向南的貶謫之旅。 面對這20多年的南旅生活,他卻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南荒雖九死一生,但我不悔恨。這趟見聞奇絕,此生未有。) 蘇東坡的一生,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流放,也是一次美食與詩意的巡禮。 在文人中,他是最懂吃的;在吃貨中,他是最有才的。 當現實困頓時,蘇東坡用一道好菜,讓人生變得更有滋味。 作者林衛輝是著名美食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 曾任紀錄片《風味人間》、電視劇《珠江人家》擔任飲食顧問。 本書以美食為線索,追溯蘇東坡的思想和情感足跡, 還原這位偉大文學家如何在失意中尋找美味,在逆境中品味人生。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 .在惠州沒有肉吃,只有親手種的白菜,他就想像成乳豬、熊掌, 親自下廚,將平凡食材熬出高級食材的風味。 .畫餅充飢也浪漫——在〈老饕賦〉裡,他幻想料理細緻得有如神仙設宴, 即使現實無物可食,也能從想像中找慰藉。 .遇上河豚,他大膽一試,即便毒性致命,他直呼:「也值一死!」 這不只是美食家的勇氣,更是他對人生風險的豁達態度。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 蘇東坡喜愛吃豬,開發出東坡肉, 他的祕訣是:「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不只是烹飪技巧,也是在說人生: 只要耐心等待、靜候時機,終將轉苦為甘。 ◎絕境之中自有風華 被貶儋州,是蘇東坡人生最低谷,卻也是創意最旺盛之時。 沒有醬料,他坡用山芋做玉糝羹,自誇「人間絕無此味也」; 第一次吃蠔,他興奮的直呼:別告訴其他人這裡有好吃的海鮮! 即便吃燻老鼠、燒蝙蝠,他也能妙筆生花、風趣以對, 真正的風華,不在錦衣玉食,而在心中自有千層滋味。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 更是一場關於人生智慧的味覺旅行, 帶你用味蕾重走蘇東坡的一生, 看他如何把苦難嚼出甘甜,把流離活成盛宴。
◎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愛煮茶。煩惱是非,在一盞茶面前,都可以視而不見。 ◎有些情緒不能對人明說,他只好把一腔怒火發洩到菠菜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中國最偉大的美食家。 21歲時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進京趕考,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四川,直到66歲離世,回到故鄉的次數屈指可數。 每當思念起家鄉、家人時,美食就是他最好的慰藉與連結。 44歲,他被政敵汙衊而陷入「烏臺詩案」, 差點因一條魚而命喪牢中,從此,蘇東坡便開始一路向南的貶謫之旅。 面對這20多年的南旅生活,他卻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南荒雖九死一生,但我不悔恨。這趟見聞奇絕,此生未有。) 蘇東坡的一生,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流放,也是一次美食與詩意的巡禮。 在文人中,他是最懂吃的;在吃貨中,他是最有才的。 當現實困頓時,蘇東坡用一道好菜,讓人生變得更有滋味。 作者林衛輝是著名美食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 曾任紀錄片《風味人間》、電視劇《珠江人家》擔任飲食顧問。 本書以美食為線索,追溯蘇東坡的思想和情感足跡, 還原這位偉大文學家如何在失意中尋找美味,在逆境中品味人生。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 .在惠州沒有肉吃,只有親手種的白菜,他就想像成乳豬、熊掌, 親自下廚,將平凡食材熬出高級食材的風味。 .畫餅充飢也浪漫——在〈老饕賦〉裡,他幻想料理細緻得有如神仙設宴, 即使現實無物可食,也能從想像中找慰藉。 .遇上河豚,他大膽一試,即便毒性致命,他直呼:「也值一死!」 這不只是美食家的勇氣,更是他對人生風險的豁達態度。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 蘇東坡喜愛吃豬,開發出東坡肉, 他的祕訣是:「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不只是烹飪技巧,也是在說人生: 只要耐心等待、靜候時機,終將轉苦為甘。 ◎絕境之中自有風華 被貶儋州,是蘇東坡人生最低谷,卻也是創意最旺盛之時。 沒有醬料,他坡用山芋做玉糝羹,自誇「人間絕無此味也」; 第一次吃蠔,他興奮的直呼:別告訴其他人這裡有好吃的海鮮! 即便吃燻老鼠、燒蝙蝠,他也能妙筆生花、風趣以對, 真正的風華,不在錦衣玉食,而在心中自有千層滋味。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 更是一場關於人生智慧的味覺旅行, 帶你用味蕾重走蘇東坡的一生, 看他如何把苦難嚼出甘甜,把流離活成盛宴。
◎ 蘭州、襄陽、內江都有牛肉麵,遊客來臺卻必吃臺灣牛肉麵,還有論文研究。 ◎ 小籠包是清朝道光年間江蘇萬華茶樓首創,如今是臺灣美食代名詞。誰的功勞? ◎ 臺灣之光──芒果,身世最像臺灣歷史,部分「血統」來自荷蘭人、日本人。 ◎ 蚵仔煎,其實是鄭成功被荷蘭人打到快斷糧,在軍中研發。 ◎ 歷經荷蘭、明清、日本統治後,到底有沒有道地「臺灣」菜?哪裡吃得到? 作者鞭神老師,臉書「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粉專版主, 發表超過200篇各國美食歷史研究文章。 本書從漢人尚未來臺時代開始探索,這些唾手可得的食材與物產, 如何來到臺灣,又如何為世人熟知。 歷經荷蘭、明清、日治到民國——是什麼形塑了臺灣的味道? 你最熟悉的臺灣菜,跟你想的不一樣。 ◎ 古書裡的臺灣食物,原住民至今還保留 .臺灣最早食品紀錄,三國就有了 三國時代的《臨海水土志》,有臺灣最早的食品紀錄──生醃肉; 《隋書》裡的臺灣,有鹽、有醋,還會釀酒。 目前在阿美、排灣、泰雅部落都買得到生醃肉,怎麼吃最美味? 鞭神老師推薦直接手撕生吃,再搭配原住民的醃小米辣; 另外,類似金華火腿的香氣還能燉成醃篤鮮,搖身成為上海本幫菜。 ◎ 荷蘭人來了,蔬菜水果變多元 .高麗菜,跟高麗無關,荷蘭人引入的 歐洲水手為了預防壞血病,將高麗菜帶上船一起漂洋過海到亞洲; 葡萄牙人帶到印度,荷蘭人帶來臺灣。 臺灣人用高麗菜加乾香菇、蝦米、五花肉,做成鹹飯, 成為透早就出門、日落才回家的農民便捷簡餐。 懷念這種阿嬤時代的古早味嗎?書裡會告訴你哪裡最道地。 .臺灣檨仔(芒果品種之一)的身世很複雜 臺灣自明代即種植芒果,愛文,是農復會從美國佛州引進; 金煌,是佛州品種與日本人從印度引進的懷特種雜交育成。 綠綠小小的「土檨仔」總是土生土長的吧?錯,是荷蘭人從印尼帶來的。 道地的臺灣之光芒果冰,都是用哪種品種製作? ◎ 大清統治兩百年,哪些飲食在臺發光 .土豆不土,明代「落」臺成花生 落花生於萬曆年間由閩、粵傳入臺灣,大清統治時全島都在種, 花生油是當時主要輸出品,花生粉則成為畫龍點睛的最佳調料, 成為臺灣小吃刈包、潤餅、菜粽、豬血糕等不可或缺的配角。 .清初海鮮代表──烏魚和鱔魚 每到冬至,中國沿海的烏魚會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 臺灣烏魚子產值近億元,是日治時代日本人傳授的。 鱔魚料理普及化,則是八田與一的功勞, 原本棲息於溝渠、沼澤的鱔魚,順著嘉南大圳游進嘉南平原, 演變成最有名的鱔魚意麵。經營超過70年的「阿源炒鱔魚」一定要嘗嘗。 ◎ 回歸中華民國,以麵代米 .麵留著自己吃,米出國賺外匯 本土的在來米、日本人培育出的蓬萊米,曾是臺灣人的主食, 國民政府遷臺後推行以麵代米,展開全民麵粉運動,供應學校麵食午餐…… 結果就讓「臺灣牛肉麵」紅到全世界! 臺北早期的牛肉麵有「口味」大街的界線: 清燉的在開封街和漢口街,川味紅燒要到桃源街附近才有。 塔城街牛肉麵?那是1970年代之後的事。 杭州南路上的「大塊牛肉麵」,為何成了作者近年的心頭好? 歷經荷蘭、明清、日本統治後,到底有沒有道地「臺灣」菜? 典型臺菜共有17味,油蔥酥、臺味魂,你愛哪一味? 名人推薦 Podcast歷史頻道《李的歷史故事》主持人/李又宗 飲食評論人/李承宇 《聯合報》「說食依舊」專欄作家/柯永輝 資深美食記者/姚舜 飲食文化工作者/徐仲 愛飯團執行長/許心怡 產地作家/陳志東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陳怡伶 資深飲食編輯、飲食內容顧問與策展人/馮忠恬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臺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 飲食生活作家、電臺主持人/韓良憶 ——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要了解一個民族,只要看他們吃的食物,便能窺其一二。 臺灣有許多日本定食店,小菜都一定會有醃蘿蔔,是源於日本戰國時代「一汁一菜」的傳統。 當時戰亂頻繁、食物缺乏,多數人果腹的方式,就是麥飯、醬湯和一盤醃蘿蔔,後來日本定食逐漸形成「一汁三菜」的形式,醃蘿蔔也被保留下來。 臺灣知名小吃滷肉飯,也是因為早期農家不富裕、很少開葷,即使偶得一塊豬肉,一家子也為了如何均勻分配而煩煞人,最後索性切丁剁碎,熬為滷汁,淋在一家大小的碗上,這才平息了家庭紛爭。 本書是市面上少有對臺灣食物史進行探討的佳作,滋滋有味的背後,蘊含了這一塊土地上的生存智慧,史料出處扎實、雅俗皆能共賞。如果你也熱愛這塊土地,想知道我們到底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本書絕對可以幫助你,在吃每一頓飯之餘,還能「回味」無窮。推薦給每一位愛吃的臺灣人。——Podcast歷史頻道《李的歷史故事》主持人/李又宗 鞭神老師一如既往旁徵博引,從文獻史料、掌故傳說到統計數據;更將臺灣飲食史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從如何挑選烏魚子,到清燙牛肉湯喝門道。 更重要的是,他在書中提出了有別於當前臺灣飲食史主流論述的史觀。 食無定味,飲食史觀亦然。這是本書第二啟發我的地方,僅次於鞭神老師透露他最喜歡的臺北牛肉麵店。——飲食評論人/李承宇 身為鞭神老師《百年飯桌》、《尋食記》的讀者,看到《餐桌上的臺灣史》誕生,頓覺是水到渠成之作。新作展現宏大視野,跳脫了單一食材、菜色的「亂槍式」考古或經驗談,把我帶入了臺灣近兩千年的「舌尖史」進程,雖採史家筆法,卻因主題緊扣身邊常見的食材、食物與腳下土地,讀來讓人興致盎然,飯菜香中引人深思,不忍釋卷。——《聯合報》「說食依舊」專欄作家/柯永輝 食物,其實是最庶民觀點的文化史。 每一個食材來自何方,每一個佐料的發明與遷移,每一個味道的發想組成和流傳,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一次和鞭神老師聊天或讀他的書,總有一種在和活生生的史料對話的豐富感,以為是信手捻來,卻是他以學術研究的方法,多年鑽研史料研究的成果。 餐桌上的臺灣史,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臺灣之所以有今天飲食上的百花齊放,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才是這塊土地上源源不絕創造力的來源。——愛飯團執行長/許心怡 翻開鞭神老師新書目錄,彷彿回到二十幾年前《認識臺灣》的國中歷史課,史前時代、荷蘭明鄭到清朝日治時期,這段軌跡清晰展現眼前。然而,細細閱讀內文後發現,當年那枯燥乏味的課本,在鞭神老師筆下竟變得如此生動有趣。以時間為經,飲食為緯,老師精心梳理每個重大歷史事件,讓人對臺灣飲食有深入理解,更讓學習歷史如品嘗美食般充滿樂趣。看到這本詳盡記錄臺灣飲食文化的書,我不禁感到欣喜,這是一本想了解臺灣和身為臺灣人都該讀的書。——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陳怡伶
◎ 蘭州、襄陽、內江都有牛肉麵,遊客來臺卻必吃臺灣牛肉麵,還有論文研究。 ◎ 小籠包是清朝道光年間江蘇萬華茶樓首創,如今是臺灣美食代名詞。誰的功勞? ◎ 臺灣之光──芒果,身世最像臺灣歷史,部分「血統」來自荷蘭人、日本人。 ◎ 蚵仔煎,其實是鄭成功被荷蘭人打到快斷糧,在軍中研發。 ◎ 歷經荷蘭、明清、日本統治後,到底有沒有道地「臺灣」菜?哪裡吃得到? 作者鞭神老師,臉書「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粉專版主, 發表超過200篇各國美食歷史研究文章。 本書從漢人尚未來臺時代開始探索,這些唾手可得的食材與物產, 如何來到臺灣,又如何為世人熟知。 歷經荷蘭、明清、日治到民國——是什麼形塑了臺灣的味道? 你最熟悉的臺灣菜,跟你想的不一樣。 ◎ 古書裡的臺灣食物,原住民至今還保留 .臺灣最早食品紀錄,三國就有了 三國時代的《臨海水土志》,有臺灣最早的食品紀錄──生醃肉; 《隋書》裡的臺灣,有鹽、有醋,還會釀酒。 目前在阿美、排灣、泰雅部落都買得到生醃肉,怎麼吃最美味? 鞭神老師推薦直接手撕生吃,再搭配原住民的醃小米辣; 另外,類似金華火腿的香氣還能燉成醃篤鮮,搖身成為上海本幫菜。 ◎ 荷蘭人來了,蔬菜水果變多元 .高麗菜,跟高麗無關,荷蘭人引入的 歐洲水手為了預防壞血病,將高麗菜帶上船一起漂洋過海到亞洲; 葡萄牙人帶到印度,荷蘭人帶來臺灣。 臺灣人用高麗菜加乾香菇、蝦米、五花肉,做成鹹飯, 成為透早就出門、日落才回家的農民便捷簡餐。 懷念這種阿嬤時代的古早味嗎?書裡會告訴你哪裡最道地。 .臺灣檨仔(芒果品種之一)的身世很複雜 臺灣自明代即種植芒果,愛文,是農復會從美國佛州引進; 金煌,是佛州品種與日本人從印度引進的懷特種雜交育成。 綠綠小小的「土檨仔」總是土生土長的吧?錯,是荷蘭人從印尼帶來的。 道地的臺灣之光芒果冰,都是用哪種品種製作? ◎ 大清統治兩百年,哪些飲食在臺發光 .土豆不土,明代「落」臺成花生 落花生於萬曆年間由閩、粵傳入臺灣,大清統治時全島都在種, 花生油是當時主要輸出品,花生粉則成為畫龍點睛的最佳調料, 成為臺灣小吃刈包、潤餅、菜粽、豬血糕等不可或缺的配角。 .清初海鮮代表──烏魚和鱔魚 每到冬至,中國沿海的烏魚會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 臺灣烏魚子產值近億元,是日治時代日本人傳授的。 鱔魚料理普及化,則是八田與一的功勞, 原本棲息於溝渠、沼澤的鱔魚,順著嘉南大圳游進嘉南平原, 演變成最有名的鱔魚意麵。經營超過70年的「阿源炒鱔魚」一定要嘗嘗。 ◎ 回歸中華民國,以麵代米 .麵留著自己吃,米出國賺外匯 本土的在來米、日本人培育出的蓬萊米,曾是臺灣人的主食, 國民政府遷臺後推行以麵代米,展開全民麵粉運動,供應學校麵食午餐…… 結果就讓「臺灣牛肉麵」紅到全世界! 臺北早期的牛肉麵有「口味」大街的界線: 清燉的在開封街和漢口街,川味紅燒要到桃源街附近才有。 塔城街牛肉麵?那是1970年代之後的事。 杭州南路上的「大塊牛肉麵」,為何成了作者近年的心頭好? 歷經荷蘭、明清、日本統治後,到底有沒有道地「臺灣」菜? 典型臺菜共有17味,油蔥酥、臺味魂,你愛哪一味? 名人推薦 Podcast歷史頻道《李的歷史故事》主持人/李又宗 飲食評論人/李承宇 《聯合報》「說食依舊」專欄作家/柯永輝 資深美食記者/姚舜 飲食文化工作者/徐仲 愛飯團執行長/許心怡 產地作家/陳志東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陳怡伶 資深飲食編輯、飲食內容顧問與策展人/馮忠恬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臺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 飲食生活作家、電臺主持人/韓良憶 ——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要了解一個民族,只要看他們吃的食物,便能窺其一二。 臺灣有許多日本定食店,小菜都一定會有醃蘿蔔,是源於日本戰國時代「一汁一菜」的傳統。 當時戰亂頻繁、食物缺乏,多數人果腹的方式,就是麥飯、醬湯和一盤醃蘿蔔,後來日本定食逐漸形成「一汁三菜」的形式,醃蘿蔔也被保留下來。 臺灣知名小吃滷肉飯,也是因為早期農家不富裕、很少開葷,即使偶得一塊豬肉,一家子也為了如何均勻分配而煩煞人,最後索性切丁剁碎,熬為滷汁,淋在一家大小的碗上,這才平息了家庭紛爭。 本書是市面上少有對臺灣食物史進行探討的佳作,滋滋有味的背後,蘊含了這一塊土地上的生存智慧,史料出處扎實、雅俗皆能共賞。如果你也熱愛這塊土地,想知道我們到底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本書絕對可以幫助你,在吃每一頓飯之餘,還能「回味」無窮。推薦給每一位愛吃的臺灣人。——Podcast歷史頻道《李的歷史故事》主持人/李又宗 鞭神老師一如既往旁徵博引,從文獻史料、掌故傳說到統計數據;更將臺灣飲食史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從如何挑選烏魚子,到清燙牛肉湯喝門道。 更重要的是,他在書中提出了有別於當前臺灣飲食史主流論述的史觀。 食無定味,飲食史觀亦然。這是本書第二啟發我的地方,僅次於鞭神老師透露他最喜歡的臺北牛肉麵店。——飲食評論人/李承宇 身為鞭神老師《百年飯桌》、《尋食記》的讀者,看到《餐桌上的臺灣史》誕生,頓覺是水到渠成之作。新作展現宏大視野,跳脫了單一食材、菜色的「亂槍式」考古或經驗談,把我帶入了臺灣近兩千年的「舌尖史」進程,雖採史家筆法,卻因主題緊扣身邊常見的食材、食物與腳下土地,讀來讓人興致盎然,飯菜香中引人深思,不忍釋卷。——《聯合報》「說食依舊」專欄作家/柯永輝 食物,其實是最庶民觀點的文化史。 每一個食材來自何方,每一個佐料的發明與遷移,每一個味道的發想組成和流傳,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一次和鞭神老師聊天或讀他的書,總有一種在和活生生的史料對話的豐富感,以為是信手捻來,卻是他以學術研究的方法,多年鑽研史料研究的成果。 餐桌上的臺灣史,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臺灣之所以有今天飲食上的百花齊放,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才是這塊土地上源源不絕創造力的來源。——愛飯團執行長/許心怡 翻開鞭神老師新書目錄,彷彿回到二十幾年前《認識臺灣》的國中歷史課,史前時代、荷蘭明鄭到清朝日治時期,這段軌跡清晰展現眼前。然而,細細閱讀內文後發現,當年那枯燥乏味的課本,在鞭神老師筆下竟變得如此生動有趣。以時間為經,飲食為緯,老師精心梳理每個重大歷史事件,讓人對臺灣飲食有深入理解,更讓學習歷史如品嘗美食般充滿樂趣。看到這本詳盡記錄臺灣飲食文化的書,我不禁感到欣喜,這是一本想了解臺灣和身為臺灣人都該讀的書。——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陳怡伶
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了解滿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生平、為人處事的最詳盡作品。 ◎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要讀曾國藩,漢人書生曾國藩怎麼從滿人手裡拿到兵權? ◎為了打太平軍倉促組建的湘軍為何這麼強?靠幫手,讓理念不合的人也點頭合作。 ◎曾國藩建完水師後就連吃兩場敗仗,他為何還推行「減兵」計畫? ◎《曾國藩家書》,連毛澤東都推崇。更被後世喻為最佳教子書。 曾國藩生於1811年(嘉慶16年),原名子城, 家境不好,進京赴考的錢還得跟親戚借,考了三次才中進士, 天資不聰穎,也沒有顯赫家世,但有救國大志,自己改名「國藩」。 1850年,太平天國在西南崛起,橫掃江南富庶地區, 太平軍在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等大將的統領下, 只差兩百里遠就可以攻抵北京,滿清危在旦夕。 沒想到清朝最後竟靠文人出身的曾國藩操辦的湘軍,打敗太平軍, 讓即將崩潰的政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 作者蔣星德為民國時期歷史學者、曾氏侄兒, 本書以最貼近曾國藩的角度、最詳盡的考據, 書寫他從被鄉里嘲笑的落榜考生到一代名將, 在老天不眷顧、官場沒人脈的際遇下逆襲成功。 ◎高齡才成為官場新人,他卻不急著累積金錢 進京當官,多數人的唯一希望是放外缺,比較可以撈錢, 但曾國藩不想外放,寧願窮守著在北京讀書, 他苦讀官制、財用、鹽政、漕務,軍國大事了然於胸,當權後馬上應用。 ◎出師不利,輸到想死,他如何找出致勝策略? 漢人掌握兵權,是滿清大忌,曾國藩如何將地方團練兵一路帶成湘軍? 他重整毫無紀律、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並向地方仕紳、官員籌軍餉, 咸豐3年(1853年)獲准在衡州練兵,從零開始創建水師。 沒想到首次率水師出戰,就在岳州、靖港連吃兩敗仗,當地百姓頗有不滿, 羞憤之下他投水以死明志負責,幸好被幕僚章壽麟撈起來救活。 但戰敗之恥也讓他得到實戰經驗,理解「兵貴精不貴多」, 規劃出「減兵省食」計畫,湘軍的嚴厲營規從此建立。 後來,他重整軍隊、造船,繼續招募各地兵勇,並在弟弟曾國荃的協助下, 以地雷轟破安慶城,隔年又死守南京城外46天, 等太平軍彈盡糧絕,挖地道、埋炸藥攻破南京,最終滅了太平天國。 ◎官場人緣不佳,他如何辦成大事? 曾國藩曾在長沙設立「審案局」,清查土匪, 依情節輕重,要不立斬,要不處以鞭刑(成立前四個月,便處決104人), 當地人背後稱他是「曾剃頭」,地方官也因功勞被搶而討厭他。 但他發掘塔齊布、羅澤南等名將,重用學生李鴻章、弟弟曾國荃領兵, 還將與他不合的左宗棠推薦給朝廷。 他自述:「成功之道,物色幫手而已。」 ◎不甚聰明,但讀書勤、有耐心終成大業 曾國藩認為學問之道在於有恆,不論再忙,他每天至少看書20頁, 並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收穫與疑惑──這個方法,胡適也推崇。 此外,曾國藩講究寫字,不僅幾十年日記全以楷書寫就, 他在家閒暇時也臨帖百字,收斂自己的浮躁、練忍耐的工夫。 連毛澤東都對《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明確指出:「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後人更把曾國藩的家書,當成是最好的教子書與成功學。 本書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看曾國藩怎樣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李郁琳 作家、高中國文老師/羊咩老師
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了解滿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生平、為人處事的最詳盡作品。 ◎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要讀曾國藩,漢人書生曾國藩怎麼從滿人手裡拿到兵權? ◎為了打太平軍倉促組建的湘軍為何這麼強?靠幫手,讓理念不合的人也點頭合作。 ◎曾國藩建完水師後就連吃兩場敗仗,他為何還推行「減兵」計畫? ◎《曾國藩家書》,連毛澤東都推崇。更被後世喻為最佳教子書。 曾國藩生於1811年(嘉慶16年),原名子城, 家境不好,進京赴考的錢還得跟親戚借,考了三次才中進士, 天資不聰穎,也沒有顯赫家世,但有救國大志,自己改名「國藩」。 1850年,太平天國在西南崛起,橫掃江南富庶地區, 太平軍在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等大將的統領下, 只差兩百里遠就可以攻抵北京,滿清危在旦夕。 沒想到清朝最後竟靠文人出身的曾國藩操辦的湘軍,打敗太平軍, 讓即將崩潰的政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 作者蔣星德為民國時期歷史學者、曾氏侄兒, 本書以最貼近曾國藩的角度、最詳盡的考據, 書寫他從被鄉里嘲笑的落榜考生到一代名將, 在老天不眷顧、官場沒人脈的際遇下逆襲成功。 ◎高齡才成為官場新人,他卻不急著累積金錢 進京當官,多數人的唯一希望是放外缺,比較可以撈錢, 但曾國藩不想外放,寧願窮守著在北京讀書, 他苦讀官制、財用、鹽政、漕務,軍國大事了然於胸,當權後馬上應用。 ◎出師不利,輸到想死,他如何找出致勝策略? 漢人掌握兵權,是滿清大忌,曾國藩如何將地方團練兵一路帶成湘軍? 他重整毫無紀律、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並向地方仕紳、官員籌軍餉, 咸豐3年(1853年)獲准在衡州練兵,從零開始創建水師。 沒想到首次率水師出戰,就在岳州、靖港連吃兩敗仗,當地百姓頗有不滿, 羞憤之下他投水以死明志負責,幸好被幕僚章壽麟撈起來救活。 但戰敗之恥也讓他得到實戰經驗,理解「兵貴精不貴多」, 規劃出「減兵省食」計畫,湘軍的嚴厲營規從此建立。 後來,他重整軍隊、造船,繼續招募各地兵勇,並在弟弟曾國荃的協助下, 以地雷轟破安慶城,隔年又死守南京城外46天, 等太平軍彈盡糧絕,挖地道、埋炸藥攻破南京,最終滅了太平天國。 ◎官場人緣不佳,他如何辦成大事? 曾國藩曾在長沙設立「審案局」,清查土匪, 依情節輕重,要不立斬,要不處以鞭刑(成立前四個月,便處決104人), 當地人背後稱他是「曾剃頭」,地方官也因功勞被搶而討厭他。 但他發掘塔齊布、羅澤南等名將,重用學生李鴻章、弟弟曾國荃領兵, 還將與他不合的左宗棠推薦給朝廷。 他自述:「成功之道,物色幫手而已。」 ◎不甚聰明,但讀書勤、有耐心終成大業 曾國藩認為學問之道在於有恆,不論再忙,他每天至少看書20頁, 並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收穫與疑惑──這個方法,胡適也推崇。 此外,曾國藩講究寫字,不僅幾十年日記全以楷書寫就, 他在家閒暇時也臨帖百字,收斂自己的浮躁、練忍耐的工夫。 連毛澤東都對《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明確指出:「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後人更把曾國藩的家書,當成是最好的教子書與成功學。 本書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看曾國藩怎樣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李郁琳 作家、高中國文老師/羊咩老師
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了解滿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生平、為人處事的最詳盡作品。 ◎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要讀曾國藩,漢人書生曾國藩怎麼從滿人手裡拿到兵權? ◎為了打太平軍倉促組建的湘軍為何這麼強?靠幫手,讓理念不合的人也點頭合作。 ◎曾國藩建完水師後就連吃兩場敗仗,他為何還推行「減兵」計畫? ◎《曾國藩家書》,連毛澤東都推崇。更被後世喻為最佳教子書。 曾國藩生於1811年(嘉慶16年),原名子城, 家境不好,進京赴考的錢還得跟親戚借,考了三次才中進士, 天資不聰穎,也沒有顯赫家世,但有救國大志,自己改名「國藩」。 1850年,太平天國在西南崛起,橫掃江南富庶地區, 太平軍在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等大將的統領下, 只差兩百里遠就可以攻抵北京,滿清危在旦夕。 沒想到清朝最後竟靠文人出身的曾國藩操辦的湘軍,打敗太平軍, 讓即將崩潰的政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 作者蔣星德為民國時期歷史學者、曾氏侄兒, 本書以最貼近曾國藩的角度、最詳盡的考據, 書寫他從被鄉里嘲笑的落榜考生到一代名將, 在老天不眷顧、官場沒人脈的際遇下逆襲成功。 ◎高齡才成為官場新人,他卻不急著累積金錢 進京當官,多數人的唯一希望是放外缺,比較可以撈錢, 但曾國藩不想外放,寧願窮守著在北京讀書, 他苦讀官制、財用、鹽政、漕務,軍國大事了然於胸,當權後馬上應用。 ◎出師不利,輸到想死,他如何找出致勝策略? 漢人掌握兵權,是滿清大忌,曾國藩如何將地方團練兵一路帶成湘軍? 他重整毫無紀律、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並向地方仕紳、官員籌軍餉, 咸豐3年(1853年)獲准在衡州練兵,從零開始創建水師。 沒想到首次率水師出戰,就在岳州、靖港連吃兩敗仗,當地百姓頗有不滿, 羞憤之下他投水以死明志負責,幸好被幕僚章壽麟撈起來救活。 但戰敗之恥也讓他得到實戰經驗,理解「兵貴精不貴多」, 規劃出「減兵省食」計畫,湘軍的嚴厲營規從此建立。 後來,他重整軍隊、造船,繼續招募各地兵勇,並在弟弟曾國荃的協助下, 以地雷轟破安慶城,隔年又死守南京城外46天, 等太平軍彈盡糧絕,挖地道、埋炸藥攻破南京,最終滅了太平天國。 ◎官場人緣不佳,他如何辦成大事? 曾國藩曾在長沙設立「審案局」,清查土匪, 依情節輕重,要不立斬,要不處以鞭刑(成立前四個月,便處決104人), 當地人背後稱他是「曾剃頭」,地方官也因功勞被搶而討厭他。 但他發掘塔齊布、羅澤南等名將,重用學生李鴻章、弟弟曾國荃領兵, 還將與他不合的左宗棠推薦給朝廷。 他自述:「成功之道,物色幫手而已。」 ◎不甚聰明,但讀書勤、有耐心終成大業 曾國藩認為學問之道在於有恆,不論再忙,他每天至少看書20頁, 並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收穫與疑惑──這個方法,胡適也推崇。 此外,曾國藩講究寫字,不僅幾十年日記全以楷書寫就, 他在家閒暇時也臨帖百字,收斂自己的浮躁、練忍耐的工夫。 連毛澤東都對《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明確指出:「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後人更把曾國藩的家書,當成是最好的教子書與成功學。 本書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看曾國藩怎樣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李郁琳 作家、高中國文老師/羊咩老師
◎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我的人生典範。◎英雄身邊的女人:貂蟬、祝融夫人、蔡文姬、孫尚香,哪位根本不存在?◎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刮骨療傷、桃園結義,這些故事哪個是真的? 歷史上,人才代代有,但三國特別多,為什麼?因為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實在太有名,把歷時不過幾十年的一段區域政權交戰,寫成了全世界大名鼎鼎的英雄爭鋒傳奇。於是,大家把三國演義,當成了三國歷史。了解這段讓你(和歷代英雄豪傑)悠然神往的歷史,你該效法的,是小說人物還是歷史人物? 這本小說的篇幅安排其實很戲劇性:前面花了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接著用71回半的空間,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卻只用了15回半就簡略交代,這麼大的落差下,羅貫中到底瞎掰了什麼?又遺漏了什麼?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到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 作者拂羅,是微博知名作家,擅長以簡潔輕快的文字,敘述有考據的歷史。這一回,她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從資治通鑑、異同雜語、三國志、魏書、魏武軍策令、魏略、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三國志注等十多本正史考證蒐集,補足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江山代有才人出,曹魏特別多:曹操自己文武雙全,除了創業四元老之外,手中還有五良將、四軍師,以及25個兒子,最有名的就是曹丕與曹植,但人才這麼多,為何他就是取不了天下?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抗,史書上也各執一詞,《晉書》說:「亮宵遁,司馬追擊,破之」;《漢晉春秋》說:「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真相究竟如何?為何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說法? ◎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有句話說:20歲佩服諸葛亮,40歲佩服曹操,60歲佩服劉備。為什麼?因為劉備48歲之前輸到四處逃。換成你,會堅持下去,一遍遍的躬身造訪人才嗎?歷史上,他雖然沒有跟關羽、張飛結拜,其人格魅力依舊吸引不少人。難怪羅貫中光是蜀漢這部分就寫了最多回,但遺漏、虛構、移花接木的也不少,以諸葛亮為例,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其實都不關他的事。 ◎東吳猛獸園,江東多才俊:江東盛產什麼?猛虎。猛虎姓啥?姓孫。爸爸孫堅17歲隻身嚇退強盜、小兒子孫權19歲就接管江東、大兒子孫策更讓曹操發出「難與爭鋒也」的嘆息。周瑜、魯肅和孫堅,與其說是君臣,說是家人(或幫派)更貼切。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呂蒙、甘寧、陸遜都被羅貫中寫弱了。 ◎三國演義不只戰爭誇大,有些角色事蹟也是胡謅來的:赤壁之戰中,孔明根本沒上七星臺借東風,只在戰前提供謀略而已。合肥之戰讓孫權得到外號「孫十萬」,真的有十萬兵力嗎?灌水啦。原來,司馬懿和妻子張春華感情不好,期間甚至發生一場血案……。關羽忍痛功力一流,演義中曾被華佗刮骨療傷,不過等等,華佗跑錯時代了吧?還有,曹操和張飛真的是親戚? 提到歷史上東漢與西晉間最重要的三個政權:三國(魏、蜀、吳),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三國演義》的橋段,不過在以劉備為正統的背景下,我們到底能相信《三國演義》嗎?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哪些人值得我們佩服卻被埋沒了? 好評推薦 「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原版書名: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我的人生典範。◎英雄身邊的女人:貂蟬、祝融夫人、蔡文姬、孫尚香,哪位根本不存在?◎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刮骨療傷、桃園結義,這些故事哪個是真的? 歷史上,人才代代有,但三國特別多,為什麼?因為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實在太有名,把歷時不過幾十年的一段區域政權交戰,寫成了全世界大名鼎鼎的英雄爭鋒傳奇。於是,大家把三國演義,當成了三國歷史。了解這段讓你(和歷代英雄豪傑)悠然神往的歷史,你該效法的,是小說人物還是歷史人物? 這本小說的篇幅安排其實很戲劇性:前面花了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接著用71回半的空間,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卻只用了15回半就簡略交代,這麼大的落差下,羅貫中到底瞎掰了什麼?又遺漏了什麼?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到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 作者拂羅,是微博知名作家,擅長以簡潔輕快的文字,敘述有考據的歷史。這一回,她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從資治通鑑、異同雜語、三國志、魏書、魏武軍策令、魏略、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三國志注等十多本正史考證蒐集,補足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江山代有才人出,曹魏特別多:曹操自己文武雙全,除了創業四元老之外,手中還有五良將、四軍師,以及25個兒子,最有名的就是曹丕與曹植,但人才這麼多,為何他就是取不了天下?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抗,史書上也各執一詞,《晉書》說:「亮宵遁,司馬追擊,破之」;《漢晉春秋》說:「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真相究竟如何?為何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說法? ◎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有句話說:20歲佩服諸葛亮,40歲佩服曹操,60歲佩服劉備。為什麼?因為劉備48歲之前輸到四處逃。換成你,會堅持下去,一遍遍的躬身造訪人才嗎?歷史上,他雖然沒有跟關羽、張飛結拜,其人格魅力依舊吸引不少人。難怪羅貫中光是蜀漢這部分就寫了最多回,但遺漏、虛構、移花接木的也不少,以諸葛亮為例,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其實都不關他的事。 ◎東吳猛獸園,江東多才俊:江東盛產什麼?猛虎。猛虎姓啥?姓孫。爸爸孫堅17歲隻身嚇退強盜、小兒子孫權19歲就接管江東、大兒子孫策更讓曹操發出「難與爭鋒也」的嘆息。周瑜、魯肅和孫堅,與其說是君臣,說是家人(或幫派)更貼切。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呂蒙、甘寧、陸遜都被羅貫中寫弱了。 ◎三國演義不只戰爭誇大,有些角色事蹟也是胡謅來的:赤壁之戰中,孔明根本沒上七星臺借東風,只在戰前提供謀略而已。合肥之戰讓孫權得到外號「孫十萬」,真的有十萬兵力嗎?灌水啦。原來,司馬懿和妻子張春華感情不好,期間甚至發生一場血案……。關羽忍痛功力一流,演義中曾被華佗刮骨療傷,不過等等,華佗跑錯時代了吧?還有,曹操和張飛真的是親戚? 提到歷史上東漢與西晉間最重要的三個政權:三國(魏、蜀、吳),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三國演義》的橋段,不過在以劉備為正統的背景下,我們到底能相信《三國演義》嗎?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哪些人值得我們佩服卻被埋沒了? 好評推薦 「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原版書名: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我的人生典範。◎英雄身邊的女人:貂蟬、祝融夫人、蔡文姬、孫尚香,哪位根本不存在?◎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刮骨療傷、桃園結義,這些故事哪個是真的? 歷史上,人才代代有,但三國特別多,為什麼?因為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實在太有名,把歷時不過幾十年的一段區域政權交戰,寫成了全世界大名鼎鼎的英雄爭鋒傳奇。於是,大家把三國演義,當成了三國歷史。了解這段讓你(和歷代英雄豪傑)悠然神往的歷史,你該效法的,是小說人物還是歷史人物? 這本小說的篇幅安排其實很戲劇性:前面花了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接著用71回半的空間,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卻只用了15回半就簡略交代,這麼大的落差下,羅貫中到底瞎掰了什麼?又遺漏了什麼?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到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 作者拂羅,是微博知名作家,擅長以簡潔輕快的文字,敘述有考據的歷史。這一回,她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從資治通鑑、異同雜語、三國志、魏書、魏武軍策令、魏略、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三國志注等十多本正史考證蒐集,補足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江山代有才人出,曹魏特別多:曹操自己文武雙全,除了創業四元老之外,手中還有五良將、四軍師,以及25個兒子,最有名的就是曹丕與曹植,但人才這麼多,為何他就是取不了天下?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抗,史書上也各執一詞,《晉書》說:「亮宵遁,司馬追擊,破之」;《漢晉春秋》說:「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真相究竟如何?為何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說法? ◎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有句話說:20歲佩服諸葛亮,40歲佩服曹操,60歲佩服劉備。為什麼?因為劉備48歲之前輸到四處逃。換成你,會堅持下去,一遍遍的躬身造訪人才嗎?歷史上,他雖然沒有跟關羽、張飛結拜,其人格魅力依舊吸引不少人。難怪羅貫中光是蜀漢這部分就寫了最多回,但遺漏、虛構、移花接木的也不少,以諸葛亮為例,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其實都不關他的事。 ◎東吳猛獸園,江東多才俊:江東盛產什麼?猛虎。猛虎姓啥?姓孫。爸爸孫堅17歲隻身嚇退強盜、小兒子孫權19歲就接管江東、大兒子孫策更讓曹操發出「難與爭鋒也」的嘆息。周瑜、魯肅和孫堅,與其說是君臣,說是家人(或幫派)更貼切。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呂蒙、甘寧、陸遜都被羅貫中寫弱了。 ◎三國演義不只戰爭誇大,有些角色事蹟也是胡謅來的:赤壁之戰中,孔明根本沒上七星臺借東風,只在戰前提供謀略而已。合肥之戰讓孫權得到外號「孫十萬」,真的有十萬兵力嗎?灌水啦。原來,司馬懿和妻子張春華感情不好,期間甚至發生一場血案……。關羽忍痛功力一流,演義中曾被華佗刮骨療傷,不過等等,華佗跑錯時代了吧?還有,曹操和張飛真的是親戚? 提到歷史上東漢與西晉間最重要的三個政權:三國(魏、蜀、吳),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三國演義》的橋段,不過在以劉備為正統的背景下,我們到底能相信《三國演義》嗎?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哪些人值得我們佩服卻被埋沒了? 好評推薦 「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原版書名: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目前已知最早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 原畫長約528公分、高約24.8公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北宋時代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市集)和自然風光(農村)。 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六十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 車20輛、轎8頂、樹木一百七十多棵。 既然叫〈清明上河圖〉,多年來我們都以為: 清明,是指清明節;上河,則是汴河的尊稱。 但本書作者、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博士金匠卻指出, 若是你帶著這個認知觀看全畫,會出現不少矛盾。 例如,清明時節天氣應該還很冷,畫中的人卻光著上身、趴在地上睡覺; 還有,北宋規定清明時節不能動火,可是畫中有不少生火的爐灶……。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作者花了兩個多月白描圖像、臨摹全卷, 一寸一寸放大細節後,結合史料文獻,解析原作,發現史官沒寫的歷史真相。 ‧宋朝可能弱但一定很有錢,圖上28艘船證明,當時的冶鐵比工業革命發達。 〈清明上河圖〉共有船隻28艘,每艘船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點, 代表固定船舷板的鐵釘,反映出北宋高度發展冶鐵業。 有學者估算,宋神宗朝代的鐵產量比工業革命的產量高出5倍。 ‧西域胡人明明被擋在北宋疆域之外,畫中的駱駝哪裡來? 宋朝雖然鼓勵對外貿易,但被西夏、遼封鎖,西域胡人被擋在疆域之外。 所以有駝隊,不代表有胡商,而是顯示北宋遠離沙漠,卻飼養駱駝運載貨物。 ‧政府一直喊錢荒,但畫中馬車串滿銅錢? 神宗時期,保守派大臣不斷上奏,說人民沒錢可用,社會出現「錢荒」。 但我們能在畫中清楚看到掛滿銅錢的串車,串車旁還有人捧著幾串銅錢, 或許當時社會中的錢荒,沒有保守派說得那麼嚴重。 ‧宋神宗想壯大國防的理想,藏在畫的最末端。 宋太祖建國後,為了避免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重演, 他頒布「更戍法」,軍隊不斷輪調,連小國西夏都打不過。 神宗為了改變現狀,頒布「將兵法」,安排主將操練軍隊,提升兵力。 在畫的最末端出現的禁軍隊伍,就是將官在皇帝欽點下,鍛鍊人民成精兵。 到底〈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是清明節,還是在歌頌當時社會的清明政治, 又或單指汴梁城東最南端的清明坊(這裡是汴河流出汴梁的位置); 上河呢?究竟是汴河的尊稱,或是漕船在汴河中「逆水而上」的畫面? 畫中出現的和尚、道士、說書人、牙人、雜役等大小人物, 甚至一景一物都有寓意。這不只是一幅巨作,更充滿符號意義, 本書展現的破譯成果、讓你一路充滿驚喜。 本書特色 白描圖像、臨摹全卷,一寸一寸放大細節,發現史官沒寫的歷史真相, 本書展現的破譯成果、讓你一路充滿驚喜。 名人推薦 YouTuber/Cheap 臺師大助理教授/李純瑀(魚小姐)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目前已知最早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 原畫長約528公分、高約24.8公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北宋時代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市集)和自然風光(農村)。 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六十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 車20輛、轎8頂、樹木一百七十多棵。 既然叫〈清明上河圖〉,多年來我們都以為: 清明,是指清明節;上河,則是汴河的尊稱。 但本書作者、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博士金匠卻指出, 若是你帶著這個認知觀看全畫,會出現不少矛盾。 例如,清明時節天氣應該還很冷,畫中的人卻光著上身、趴在地上睡覺; 還有,北宋規定清明時節不能動火,可是畫中有不少生火的爐灶……。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作者花了兩個多月白描圖像、臨摹全卷, 一寸一寸放大細節後,結合史料文獻,解析原作,發現史官沒寫的歷史真相。 ‧宋朝可能弱但一定很有錢,圖上28艘船證明,當時的冶鐵比工業革命發達。 〈清明上河圖〉共有船隻28艘,每艘船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點, 代表固定船舷板的鐵釘,反映出北宋高度發展冶鐵業。 有學者估算,宋神宗朝代的鐵產量比工業革命的產量高出5倍。 ‧西域胡人明明被擋在北宋疆域之外,畫中的駱駝哪裡來? 宋朝雖然鼓勵對外貿易,但被西夏、遼封鎖,西域胡人被擋在疆域之外。 所以有駝隊,不代表有胡商,而是顯示北宋遠離沙漠,卻飼養駱駝運載貨物。 ‧政府一直喊錢荒,但畫中馬車串滿銅錢? 神宗時期,保守派大臣不斷上奏,說人民沒錢可用,社會出現「錢荒」。 但我們能在畫中清楚看到掛滿銅錢的串車,串車旁還有人捧著幾串銅錢, 或許當時社會中的錢荒,沒有保守派說得那麼嚴重。 ‧宋神宗想壯大國防的理想,藏在畫的最末端。 宋太祖建國後,為了避免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重演, 他頒布「更戍法」,軍隊不斷輪調,連小國西夏都打不過。 神宗為了改變現狀,頒布「將兵法」,安排主將操練軍隊,提升兵力。 在畫的最末端出現的禁軍隊伍,就是將官在皇帝欽點下,鍛鍊人民成精兵。 到底〈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是清明節,還是在歌頌當時社會的清明政治, 又或單指汴梁城東最南端的清明坊(這裡是汴河流出汴梁的位置); 上河呢?究竟是汴河的尊稱,或是漕船在汴河中「逆水而上」的畫面? 畫中出現的和尚、道士、說書人、牙人、雜役等大小人物, 甚至一景一物都有寓意。這不只是一幅巨作,更充滿符號意義, 本書展現的破譯成果、讓你一路充滿驚喜。 本書特色 白描圖像、臨摹全卷,一寸一寸放大細節,發現史官沒寫的歷史真相, 本書展現的破譯成果、讓你一路充滿驚喜。 名人推薦 YouTuber/Cheap 臺師大助理教授/李純瑀(魚小姐)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目前已知最早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 原畫長約528公分、高約24.8公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北宋時代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市集)和自然風光(農村)。 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六十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 車20輛、轎8頂、樹木一百七十多棵。 既然叫〈清明上河圖〉,多年來我們都以為: 清明,是指清明節;上河,則是汴河的尊稱。 但本書作者、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博士金匠卻指出, 若是你帶著這個認知觀看全畫,會出現不少矛盾。 例如,清明時節天氣應該還很冷,畫中的人卻光著上身、趴在地上睡覺; 還有,北宋規定清明時節不能動火,可是畫中有不少生火的爐灶……。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作者花了兩個多月白描圖像、臨摹全卷, 一寸一寸放大細節後,結合史料文獻,解析原作,發現史官沒寫的歷史真相。 ‧宋朝可能弱但一定很有錢,圖上28艘船證明,當時的冶鐵比工業革命發達。 〈清明上河圖〉共有船隻28艘,每艘船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點, 代表固定船舷板的鐵釘,反映出北宋高度發展冶鐵業。 有學者估算,宋神宗朝代的鐵產量比工業革命的產量高出5倍。 ‧西域胡人明明被擋在北宋疆域之外,畫中的駱駝哪裡來? 宋朝雖然鼓勵對外貿易,但被西夏、遼封鎖,西域胡人被擋在疆域之外。 所以有駝隊,不代表有胡商,而是顯示北宋遠離沙漠,卻飼養駱駝運載貨物。 ‧政府一直喊錢荒,但畫中馬車串滿銅錢? 神宗時期,保守派大臣不斷上奏,說人民沒錢可用,社會出現「錢荒」。 但我們能在畫中清楚看到掛滿銅錢的串車,串車旁還有人捧著幾串銅錢, 或許當時社會中的錢荒,沒有保守派說得那麼嚴重。 ‧宋神宗想壯大國防的理想,藏在畫的最末端。 宋太祖建國後,為了避免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重演, 他頒布「更戍法」,軍隊不斷輪調,連小國西夏都打不過。 神宗為了改變現狀,頒布「將兵法」,安排主將操練軍隊,提升兵力。 在畫的最末端出現的禁軍隊伍,就是將官在皇帝欽點下,鍛鍊人民成精兵。 到底〈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是清明節,還是在歌頌當時社會的清明政治, 又或單指汴梁城東最南端的清明坊(這裡是汴河流出汴梁的位置); 上河呢?究竟是汴河的尊稱,或是漕船在汴河中「逆水而上」的畫面? 畫中出現的和尚、道士、說書人、牙人、雜役等大小人物, 甚至一景一物都有寓意。這不只是一幅巨作,更充滿符號意義, 本書展現的破譯成果、讓你一路充滿驚喜。 本書特色 白描圖像、臨摹全卷,一寸一寸放大細節,發現史官沒寫的歷史真相, 本書展現的破譯成果、讓你一路充滿驚喜。 名人推薦 YouTuber/Cheap 臺師大助理教授/李純瑀(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