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我要做什麼? 斑馬先生出場時,常頂著一張粉白的臉和一身橫格紋默劇裝加小禮帽,俏皮靈活的肢體語言,生動傳達人生中的荒謬無奈和悲欣交集。 他渾身上下都是戲,他一出場就是聚光燈焦點,他很專業、精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跟他合作過的影視導演、舞台劇、劇劇節目製作人都對他的表現讚譽有加。 周杰倫巡迴演唱會御用班底 斑馬先生是誰?一個畫家、廚師、默劇演員,他如此介紹自己。你或許曾在許多廣告片段、MV、電影電視畫面上對他驚鴻一瞥,似曾相識。自2013年他獲邀加入周杰倫「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成為天王御用班底後,連續六年征戰四方而逐漸為人所知,也讓「默劇」這種表演形式,在台灣開始引人注目,在正式與非正式學堂中,愈來愈多人登門向他求教。 投身在表演藝術中最不需要開口說話的默劇,他長期觀察人生百態,透過默劇教學與自己編寫默劇腳本,逐漸演繹成習慣性的向內觀照,不斷地對自己提問,回溯生命中所有坎坷與徘徊門外的迷茫心境、欲求不得的平凡情愛與匱乏的家庭溫暖,也差一點在短暫留學巴黎期間墜入性愛、大麻與醉生夢死的魔鬼試煉中。 從巴黎到香港,自寫腳本成功登台 但人不會永遠走背運,當機會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嗎?從巴黎回來,他彷彿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在戲劇表演上整個能量大爆發,並寫下那齣知名的默劇腳本《Drop hands》(放手),敘述一個沒有準備好的人突然中了樂透,大喜之後悲傷隨即而至,因豪奢的揮霍與無止境的欲望追求,直到獎金用盡,再也回不到當初的自己,反而是個悲劇。 這齣戲後來應邀到香港演出,反應十分成功,舞台下他看到自己編的戲得到觀眾共鳴,忍不住流下了男兒淚,真真不枉巴黎那趟奇幻的自我探索之旅啟發,當機會來臨時,是否準備好的確很重要。 自覺,獨白,好好準備 「表演對我來說,是上天給我的禮物,所以我需要的是珍惜,而不是放縱、擺爛。」斑馬先生說。 因為疫情有很長一段日子沒有演出,他依舊煙酒不沾、規律生活,他說,這是身為表演者的自覺,「若是平時沒準備好,一旦突然要表演時,我如何上場?」 因此他在這本書寫下人生第一次獨白,要分享的不僅僅是一個默劇演員的成長而已,同時也是對自己前半生的跌跌撞撞,作出真正的覺悟,「好好準備」是每個人這一生都會碰到的抉擇──想到就去做,不要只是想想而已! *斑馬先生O.S.:我的生命故事仍舊持續,我的動力也就會持續著;也許有一天我最大的夢想──「斑馬食堂」會實現! 本書特色 ● 一個默劇演員的內心獨白及自我探索,一次完整傾巢相訴。 ● 左手畫畫、右手拿鍋鏟料理,斑馬先生的斜槓人生奇異經歷。 ● 從馬歇馬叟到卓別林,揭開默劇大師來自生活底層的詼諧反諷精神。 ● 周杰倫地表最強演唱會巡迴世界演出幕後真實苦中作樂花絮。
「在孤寂空曠的荒野中, 親眼看到大自然的因果之道, 無論信與不信,它都在那裡, 無論喜不喜歡輪迴,它從未停過, 不論怕與不怕無常,它分分秒秒在發生……」 「古象雄尋蹤」因緣殊勝 喜馬拉雅雪域高原有個象雄古域,看似消失卻又無所不在,至今仍影響著好幾世代的藏族人生活與信仰。古象雄究竟在何處?本書作者寧艷娟研究藏傳佛教多年,二十年前有緣結識雍仲本教活佛,受其點化,開始了古象雄踏查,多次深入雪域,輾轉雲青康藏、川甘、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地,尋訪雍仲本教重要的法脈傳承、古象雄王朝聖地遺址和象雄的後裔,實事求是,解讀象雄古文明,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 尋訪期間,她與世界級大圓滿導師、《象雄耳傳》掌門人丹增南達仁波切結下深厚緣分,自2010年至2019年五次拜見聆教,因此發心感動,寫下這些特殊的因緣。此書不僅可以帶著讀者包攬天堂一般的美麗地域風光,還可以聽聞人生導師其身心的非同一般的宇宙觀、人生觀,看到地球的億萬年地殼的變化,及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 「上師證道」直指心性 「對於想踏上證悟之旅的人,他就是修道的盡頭。」作者以此描述97歲高齡的仁波切,一生遠離財富、名位和我慢等陷阱,將內蘊精純的心靈體驗和諸多法教,濃縮成「直指心性」法語,如冬日暖陽,予人和煦、明瞭、自在、自信。 「在孤寂空曠的荒野中,親眼看到大自然的因果之道,無論信與不信,它都在那裡,無論喜不喜歡輪迴,它從未停過,不論怕與不怕無常,它分分秒秒在發生……」唯有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發掘,在古象雄的塵埃中尋找答案。 仁慈的上師也在書中實例解答,《象雄耳傳》如何透過口耳祕傳達成證道?在感受觸動藏母文化的根源時,也照見了心性的純明,明白古人堅守的理由。 「古象雄後裔」聖者足跡 如今「象雄」不再是一個地理名稱,而是一個輝煌時代留給藏族的文化資產,愈來愈多信眾穿戴傳統服飾,驕傲自稱為「象雄人」,唱跳古老的民謠和歌舞,在千年風沙礪磨下,一個個散落在高原上的古堡殘垣和古象雄村落,都令人心生難以言喻的感動。 「密林深處,一定有象雄修行者搭建的茅棚……一定還能找到某個大師修法的山洞及腳印……」當我們朝大山默默呼喚善緣,恨不得馬上進入每一條高山深谷探個究竟時,突然發現那些友善的村民,眼神中都隱藏著一顆不曾熄滅的火種,瞬間明白,他們才是象雄的守護者,支持每一位行者通過艱苦的閉關修法考驗,相信有一天,自己祖先的雍仲本教,會重新回到蒼茫大地!因為他們是象雄人的後裔。 本書特色 ● 地圖上消失的象雄古文明遺址再次浮現!作者二十年來為了追索雍仲本教發源地「象雄」,多次深入雪域探訪,本書更親歷其疆界中心--如今人跡罕至、不易履及的阿里,找到西藏文化的根與魄。 ●《象雄耳傳》上師親揭,源自古象雄的雍仲本教如何口耳祕傳延續法脈數千年不滅、薪火相傳之祕密。 ● 喜馬拉雅雪域高原追尋象雄後裔足跡,見證各地行者荒山野嶺中閉關苦修密法背後之神奇力量。 專文推薦 讓我們跟著這本《古象雄文明的往事今生》進行一次精神之遊吧,途中不僅可以聞聽成就者的修行經驗和感受,還可以看到沿途美麗的風光。──李西新甲旦真活佛 作者二十多年不斷參訪本教大成就者、修行聖地、古象雄遺址及象雄人的村莊,如實記錄下象雄文明的往事今生,不僅可以讓讀者耳目一新,還為有興趣研究西藏文化的人,提供珍貴的歷史資料。這本《古象雄文明的往事今生》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丹巴雍仲旺傑/曼日寺格西
每個人都渴望追憶, 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 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 韜光往事以回憶書寫回憶,用生命療癒生命 * 不是小說卻比小說精彩,不是傳記卻比傳記更真實 * 因特殊的家世背景,得以窺見近代中國最黑暗、最神祕的文革往事,他以青春之血拭去痛苦淚光,寫出一個生命態度噹噹作響的巨變年代,長逾百年劃時空之史詩! 回憶殺──十七歲的獠牙 最初,我們都來自昨日。一千年前是昨日、一星期前是昨日、一秒鐘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 大陸中生代(八九一代)詩人、小說家、畫家、古琴家楊典繼《琴殉》之後,磅礡再現史詩般的回憶殺;一本關於他自己和一些民國往事,一本漫談文革、文明和新舊文化直面對決的動盪歲月,書一翻開,映入眼簾的文字是有畫面的,突然泉湧而出的情景,那麼的似曾相識,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他說他的重慶,卻勾起你的愁懷,想起人生某段歲月中曾經折騰你、啃蝕你的心情點滴,你以為過去了其實並沒有過去。 打開十七歲的任意門 《十七歲的獠牙》帶著回憶而來,讓人思緒掉入任意門,你會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是十七歲?繼續看下去,他說,「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 而禁忌,也意謂著打破禁錮,挑戰既有文化或傳統權威,因為十七歲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包袱、無謂正義,更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過去」。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渴望追憶,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因此張開十七歲的獠牙,正是百無禁忌穿透時空,即使挖開後發現所有血淋淋的肉瘤不忍卒睹,亦是了無懸念除之而後快! 他說,人之所以要回憶,並非是為了記起自己呱呱墜地的樣子,而是拚死拚活泅過母親子宮成功著岸,究竟是所為何來?因此書中雖以相當篇幅敘述家族故事,抽絲剝繭找到曾祖楊襄甫曾參與早期興中會反清革命,又在危難關頭救過國父孫中山兩次。但,在那什麼荒謬事都可能發生的時代,這只是千千萬萬性命交關故事的縮影,他把家族各人經歷當祭品,意欲釣出人性卑微的光輝才是終途。 正如許多評家說過,楊典的文字是有魔力的,一念既起,不管是一個地方、一間店子或是一個人,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寫故鄉重慶,「是我誕生後看到的第二個子宮,鐵一樣的子宮」,細說重慶的夏天暴熱滾燙,苦蟬凌空尖叫,人民仍喝著江津白乾吃火鍋,渾身曬得脫皮也只當換了一件衣服。而後說:「我小時候最愛的不是祖國,而是冰糕。因為我血熱。」不緊不慢又斬釘截鐵,讓人不禁莞爾。 紅色武俠世界的荒謬劇 他以看似戲謔又犀利的生動描述,帶領讀者回溯自己出生前後,這世界發生過的大小事,少年的他,目睹(或聽聞)被打成「黑五類」的父祖及外公外婆上下兩三代一大家子,人生最精華的大好時光盡付東流,生命如風中蘆葦一折就斷,他毫不掩飾心中的憤怒,形容那個年代:「是一部荒誕不經,殺人不見血的『紅色武俠世界』。」因為「神」還沒有死,到處又都是神仙的故事,「要不然院子裡為何有那麼多的『牛鬼蛇神』?」 跟著楊典的眼睛去看他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事情,說「我」這根浮木到底從何而來,欲往何處漂去,浮生萬象必有深刻體會,他透露自己有一個亦師亦友的神祕導師,在閱讀路上,「夜晚不再孤獨,冬天不再惦記缺少爐火」,每當難受時刻想到遠方那位智者,就感到心安。對讀者來說,他正是這樣一位神祕導師啊! 【本書特色】 ●楊典生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橫掃中土期間,因為父親是小提琴家(音樂家馬思聰譽為天才學生、中國當代最早的先鋒實驗音樂作曲家),母親是小說家、外公為民國少將軍醫等文藝世家背景,使他一出生即被掛上「黑五類家庭」後代的鮮明身分;帶著一種和人間、時代天生的矛盾衝突,書中他回顧自己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並因女兒誕生而對生命的連結有了重新感悟:「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終於譜成對家族意義重大的生命書寫,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同時也是一本療癒生命之書。 ●以第一人稱視角揭露若干文革往事,不僅跳脫以往類型文學常見的悲情批判,而且寫的都是他所認識的身邊至親好友,即使文革已過四十多年,在他筆下仍活靈活現宛如昨日,文字辛辣一如重慶火鍋,描繪當時一窮二白如何苦中作樂的庶民生活、人生境況、親情友誼和對家國的夢影殘想,有笑有淚,讓人感慨萬千,而留日時期的小帝國札記、讀書偶得、音樂家軼聞等,也都是來自對過去之饕餮;楊典以獨特的寫作風格旁徵博引東西方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皆似珠玉落盤擲地有聲,總能讓人讀來既驚又喜,嘆這世界雖有無數糟糕的東西,但只要有一丁點美好亦是不枉此生! 得獎紀錄 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