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類別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走在臺灣奇蹟之前:臺南歷史名人誌-經濟類【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十一輯】

鄭佩雯  著
凌宇  出版
2022/12/20 出版

二戰後國民政府偏安一隅,致力富國強兵,打造臺灣為反攻大陸跳板,展開一連串經濟政策,加上美援扶持,大量西方商品進口,本土企業家出現,造就臺灣的經濟奇蹟,人民富裕後產生娛樂、運動、文化需求而有各種新興行業與服務設施。這段過程,從臺南經濟類歷史名人事蹟皆可窺見,宛如一部臺灣經貿發展史,而當多數人逐漸遺忘臺灣是如何從戰後百業蕭條走到今日富裕繁榮時,希望透過臺南歷史名人誌系列不斷地挖掘、紀錄前人在複雜坎坷的歷史命運下辛勤耕耘的痕跡。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餘音。舞影。調色盤:臺南歷史名人誌-藝術類【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十一輯】

謝玲玉  著
凌宇  出版
2022/12/20 出版

泛黃的書頁上,隱隱的微光 他們的生命故事,有些像是曾經淋濕了的書頁,模糊了,難以辨識了,甚至,不經意就能給弄碎了。 撰寫本書過程中,筆者因為偶然間聯繫到了名人後代或友人、學生,陷入膠著的訪查出現轉機,不免欣喜若狂。 12位藝術類歷史名人,12個生命故事。欣喜的是,曾經耀眼如歐威,可謂史上有名。然而,追尋名人足跡的過程中,多數時候,難題千絲萬縷。 本書名人多半歷經戰火與生命的磨難,他們為藝術為薪傳,默默奉獻大半生,卻一直到身後才獲得應有的定位與尊崇。他們的餘生洗盡鉛華,有人終生未嫁,後人難尋;有人英年早逝、後代凋零或是選擇回歸平淡的生活,往往新的線索浮現時卻將筆者帶入另一個瓶頸。 不諱言,筆者幾度陷入更深的迷惑與痛苦之中。幾經思索與探詢,這才明白,歲月的淘洗,可能帶來榮光;時間的巨輪,也會輾平足跡。事實上,穿越大時代裡的烽火兒女,經歷朝代更迭或政權移轉,往事對他們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有人,寧可選擇讓記憶沒入塵煙;哪怕必須得隱姓埋名,窮盡心力,只為保一家平安,只為了將最精彩的一幕呈現舞臺。名,只是浮雲。 除此之外,有些既有的歷史研究,就像不盡完整的拼圖一樣,總是少了那麼一片,或錯置了那麼一角,就難以一窺全貌。幸而,在有限的資源與難得的訪談中,筆者得以在前人辛苦的拼圖之外,調整鏡頭,用另一個視角捕捉名人的生命圖象。 耗梳過程中,有些歷史細節,筆者選擇淡化,轉而著墨於更具人情味的生活樣貌。因而,本書所努力呈現的,是他們曾經留下的優雅身影,他們熱愛生命與化悲慟為藝術光芒的堅靭精神,這些,足堪給一代代人,帶來無比的感動與啟示。 投入家鄉文化書寫多年,從未曾像此刻這般,內心深處感到千斤萬擔。本書付梓,有太多的欣慰與感謝,或有未盡之處,還請讀者與先進們包涵。 但願這些書寫,留給讀者更多的是感動與感懷;家屬或故友也能感受到前人的生命史已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碑記。縱使歲月讓記憶褪色,刻痕模糊,但,名人的精神與典範就像泛黃的書頁上,隱隱的微光始終照著……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與奉獻:們與土地的故事-臺南歷史名人誌-宗教類【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十一輯】

劉裕倫  著
凌宇  出版
2022/12/20 出版

本書收錄的宗教類臺南歷史名人,涵蓋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他們不分國籍、本國人或外國人,不只在宗教信仰上堅定付出,也為臺灣的醫療、教育、民主自由等,奉獻自己最菁華的歲月,甚至性命。 爬梳相關文獻資料以及走訪他們的足跡過程中,筆者除了感動之外,也對臺灣以及臺南的宗教文化歷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由於,目前獲列宗教類臺南歷史名人者,以基督教長老教會居多,這當中又以醫療宣教影響最為深遠。醫療是19世紀基督教宣教士打破與臺灣人隔閡的重要媒介,1865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士馬雅各在臺南成立醫館,以醫療為主、宣教為輔,將現代化的西式醫療帶來臺灣。 2020年及2021年,全球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2021年5月19日至7月26日國內因爆發本土疫情而進入三級疫情警戒,臺灣在防疫因應上因表現出色,受到國際矚目。此際正值筆耕馬雅各等歷史名人對這塊土地的貢獻,他們的精神彷彿跨越時空,在文章裡鮮活了起來。 本書收錄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截至2021年9月為止,已登錄的19位宗教類臺南市歷史名人,有些耳熟能詳,有些過去甚少被提及,但他們不分國籍,對臺灣的無私奉獻,迄今仍留下影響。 臺灣氣候炎熱,早期生活環境及衛生條件不佳,外國宣教士放棄在母國的舒適生活與發展,來臺必須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還要應對臺灣民眾排外的情緒甚至攻擊,他們在帶領臺灣人認識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同時,也透過醫療及教育,為臺灣帶來改變。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廣闊的海.南方敘事:臺南歷史名人誌-文學類(二)【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十一輯】

左美雲  著
凌宇  出版
2022/12/20 出版

文學大老鍾肇政在一場對高中生演講「臺灣文學」時,說出上述的話。十年磨一劍,任何藝術創作的成就都是天份再加上磨練而來,對寫作者來說,文學更像是一個美夢,要直扺夢土,不停的寫是唯一之道。 這本文學名人誌的撰寫對筆者而言,像是臺灣文學史的補考,出生在戒嚴時代的民國50年代,長江黃河流經中國的省分,熟過濁水溪和曾文溪穿越臺灣的縣市,杜甫、李白才是經典,鹽分地帶文學在臺灣文學史這個概念確立前,根本聞所未聞。 台灣文學命運坎坷,晚近才獲得正名,其中很多是因為歷史的作弄,相互映照的則是同樣曲折的作家故事,其中的曲折往往出現於作家們的生平。本書21位作家,處在非常的時代,歷經政權更替,相較於承平時期,人生當中的煎熬時刻隨時都在發生,像是不能再使用自己嫻熟的語言來寫作,或是擔心因文賈禍,下筆遲疑幾經考慮決定停筆。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

李淵植  著
凌宇  出版
2022/09/28 出版

一九四五離開朝鮮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自「日韓合併」以來對朝鮮的殖民支配,上百萬隨帝國擴張渡過海峽至半島上落地生根的日本人,除了瞬間淪為戰敗國民,還必須面對被遣返回陌生故土的未知命運,不同的人在搭上離開朝鮮的返鄉船時,也有著不一樣的猶疑、難捨、掙扎及抉擇…… ★詳細探討1945年日本人在朝鮮的戰敗及遣返經驗 ★生動描寫曾經合併的日韓兩個民族在面臨光復與敗戰的分離時刻,人們採取的種種行動與恩怨情仇 時至今日,許多臺灣人對「灣生」的故事已不再陌生,甚至在臺日友好的時代氛圍下,殖民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終戰經驗,已經被視為是臺灣史的重要記憶。卻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的同一天,同樣有一群人在朝鮮也面臨跟「灣生」相同的遣返命運。然而,因為韓日兩個民族難解的歷史恩怨,這群人在終戰時經歷的災難與衝突、返鄉後遭受的痛苦,始終被在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本書是一位韓國學者重新挖掘這段兩國社會不願記憶的歷史,所留下的紀錄。 作者李淵植嘗試跳脫「日本人=殖民者」的簡單框架,重新爬梳史料、手記及回憶錄,透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講述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日本人如:朝鮮總督府高官、資本家、軍警、教師到一般市井小民,在帝國解體、殖民解放情勢下的終戰經驗。 日本帝國的落幕,一段敗戰民族的返鄉旅程 企圖早一步逃跑卻失敗的朝鮮總督夫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到朝鮮學生家中當女傭的老師、過去曾拷問過朝鮮民族運動分子必須面對清算的日籍警察、或是家族已在朝鮮紮根想盡辦法不被遣返,卻被過去友好的朝鮮朋友冷落、岐視……隨著美軍遣返政策逐漸抵定,究竟該留下或離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日本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動與遭遇。 然而,當日本人以歸返者(引揚者)身分回到日本後,迎接他們的並非祖國溫暖的懷抱,而是本土人民的歧視,他們被稱為帝國的「私生子」,就連日本政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照護物資及社會支援。在戰後的日本,將近六百萬人、飽受汙名的海外歸返者,以「戰爭受害者」之姿,爭取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政府補償在海外財產的損失。對他們而言,戰爭並未結束! 作者期望透過本書的各種故事,了解從朝鮮歸返的日本人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日本人在朝鮮的殖民經驗對日後韓日兩國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反省與對話。 ◎致讀者 與解放後回到韓半島的人和離開韓半島的人糾纏在一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本書編寫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日本人離開韓半島的故事。總想著哪天可以自由寫出不受圖表和註釋限制的文章,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僅僅能滿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野心這點,也是一種安慰了。我相信歷史所乘載的敘事,也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即便有點冒昧,還是將這本書獻給世界。────李淵植이연식 ──專文解說 林文凱(中央研就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好評推薦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正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韓國語文學分學程客座助理教授)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崔世勳(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按姓名筆順排序)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下山事件 最後的證言

柴田哲孝  著
凌宇  出版
2021/04/28 出版

日本戰後史上最大謎團、國鐵總裁離奇之死 竟然與溫柔的祖父有關?   ▶▶比推理小說更懸疑的世紀謎團 ▶▶真實世界的抽絲剝繭、最後的第一手證言 ▶▶檯面下的日本戰後史 ▶▶美日情報單位的活動實錄 ▶▶不能被遺忘的事件   「你聽過下山事件吧。有人說他是自殺還是什麼的,但其實,是他殺啊……」   然而當時我對「下山事件」幾乎一無所知。那是昭和二十四(一九四九)年夏天,首任國鐵總裁下山定則在三越本店前消失,隔天凌晨,在五反野的鐵軌上發現了他被列車輾斃的遺體一事。有人主張是自殺、有人說是他殺,實際上整起事件成為未解的懸案。我對於下山事件的認知大概就只有這點程度。   「嗯,算是知道。這事件怎麼了嗎?」 我故作平靜,卻也在心中隱隱猜測了壽惠子姑婆接下來要說的話。 「那個事件,該不會、就是哥哥做的吧……」 這句話,是一切的開端。   1949年── 戰後日本百業待興,民主派與共產黨爭鬥,更有美國設置的GHQ在其中操控。政府頒布《定員法》要求大企業裁員28萬5千人,國鐵首當其衝,需裁撤將近10萬名員工。   接下這個燙手山芋的下山定則,就任國鐵首任總裁,卻在宣布第一批裁員名單後,蹊蹺地消失在上班途中,隔天凌晨在鐵道上成為一具殘破遺體。   國鐵總裁離奇死亡,撼動日本社會 他的死,讓戰後日本的經濟體制得以重整。 他的死,成為打壓日本共產黨的力道之一。 然而,他的死究竟是自殺?他殺?無人知曉。   籠罩戰後日本社會的最大黑霧 轉彎的調查方向、被抹殺的證詞、說法不一的驗屍結果、外流的搜查報告,再加上GHQ、CIA、日共、蘇聯、舊日本軍……多方勢力牽扯其中。幕後黑手的操弄,讓這起改變歷史軌跡的案件,成為懸宕超過70年的未解疑案。   社會派推理大師松本清張稱此為「日本的黑霧」, 創造出代表政治、國家權力居中操弄的「黑霧」一詞。 巨匠手塚治虫、浦澤直樹試圖從創作中尋找解答, 《奇子》、《Billy Bat》之中都出現他的身影 案件記者窮盡一生,只為追查真相。   本書作者也是記者, 因為姑婆在祖父忌日酒會上的一席話,才開始埋首調查。   他把握最後機會,從年邁的事件旁觀者、當事者口中取得證言,逐漸揭開祖父的另一面貌、發現自己家族與下山事件的種種關聯,也察覺了祖父工作的公司「亞細亞產業」似乎不那麼單純……   過程中不只揭發家族祕密,更挖掘出GHQ、佳能機關、CIA等情報機構,以及日本政界人士的身影,充滿轉折與謎團,也一步一步逼近隱藏於黑幕後的核心。   得獎紀錄   ★第5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 ★第24回日本冒險小說協會大賞 實錄賞★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