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稍縱即逝的特質讓劇場史學家在拼湊過去的劇場面貌時,比其他藝術遭遇更多的難題。劇場圖像──可能指涉和劇場相關的演出、人物或成規的圖像再現──作為史料是相對晚近的。弔詭的是,歐美劇場史學家往往大力鼓吹不該輕忽圖像,卻旋即殷殷告誡,圖像隱藏諸多詮釋陷阱。據此,本書企圖建立一個系統性考核劇場圖像作為史料的方法,並突破劇場圖像的研究限制,視劇場圖像為多重文化力量角力下的社會文本。其中,隨著媒介性質與功用的演變,圖像的表演性被凸顯,尤其是可大量流通、以演員為主的圖像成為有意識的文化展演。本書先提出一個跨領域的劇場圖像分析架構,再佐以五個涵蓋古今中西劇場的圖像案例,剖析它們如何作為史料證據、社會文本或文化展演文本。
本書以長江下游的城市鎮江為例,深刻剖析中國地方社會在1830年代~1930年代這一百年間,如何與全球三大變革的互動:包含鴉片戰爭的爆發、以上海為中心的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及蒸氣航行技術的引入與應用。這些變革不僅對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對中國地方社會提出重大挑戰,重塑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本書從常民的視角呈現鴉片戰爭的衝擊、中國貿易體系的轉變,與蒸氣航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本書旨在深入研究全球和地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最終如何交融成一段相生相長的歷史變遷過程。
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一連串重要的立法(促轉條例、黨產條例、政治檔案條例等)、司法解釋裁判以及行政作為,將轉型正義推進到新的階段。然而在後促轉會時代,轉型正義發展似乎陷入遲滯以及極大的不確定。單純地將此困局歸因於執政者缺乏政治意志或民眾缺乏覺醒,恐怕低估了轉型正義在台灣發展的真正挑戰。本書集跨領域學者之力,引入廣泛的理論資源,對此進行診斷。作者群主張,台灣轉型正義的發展與台灣集體歷史記憶的形塑,二者相互牽連,牽涉到複雜且尚未被有效議題化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廣泛、深入且開放的社會對話,是突破困局的唯一道路。本書對此困局提出初步診斷,並且指出有待討論的理論議題,期能促進社會對話,朝向真正的社會和解邁進。
這本書的主題是「公共人文學」,分成兩個部分,上編是「公共人文學的探討」,下編為「公共人文學的案例:臺灣文化實踐」。上編有三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公共人文學的意涵。下編有六篇論文,基本上是作為公共人文學的實例而收集在本書,但它們的內容也有助於認識現當代臺灣的文化面貌。這幾十年來,在世界很多地方,人文學科與公眾生活的關係日益受到重視,這個風氣近年也傳入臺灣。這個訴求的基本精神是,人文學不當自守於學院門牆,應該對公共生活有比較直接的參與,反過來說,人文學各種方式的公共參與也能為學術研究帶來良性回饋。希望本書能深化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認識,進而提升臺灣人文學科的文化與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