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書系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人面桃花:王丹散文集

王丹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5/26 出版

“多少幸福也許就這樣錯過了, 但是錯過了又如何呢? 有時候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在時間的縫隙中, 抓住一點點你抓得住的瞬間。” 現實的荒謬與無奈,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浪潮,拍打著我們已經消磨殆盡的意志。朝霞再美,也宛如稍縱即逝的春花,徒然留在我們稀薄的記憶裡。人生的苦,說要勇敢面對太矯情,說放下太容易。我們,能怎麼辦呢? 我們還能怎麼辦? 我們還有詩,有滿天星斗,有夢,還有山城的細雨濛濛。 從1989年至今,32年來王丹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從那位勇敢而青澀的北大學生,蛻變為成熟而揮灑自如的公共知識分子,始終如一的是他對自由民主的奉獻與對華人政治的關懷。然而,在政治理想之外,更叫他魂牽夢縈的是對文學的熱愛。突如其來的破曉、雪景、山中小鎮的一場雨、浪花譜成的寧靜旋律、一片掉落的葉子、民宿裡的貌似哲學家的貓、一場把你拋進另一個時空的夢,種種生活中難以言說的美好瞬間與回憶,觸動靈魂深處的剎那,才是叫王丹真正牽掛的守護,也是支撐著他面對現實的終極安慰。 本書收錄45篇王丹從2013年以來陸續寫下的心得筆記,內容涵蓋甚廣,包括遊記、影評、書評、樂評、哲學思辨、生活隨筆等各式體裁,從中反映出他對生活、文學、成長、捨、得、記憶與歲月的態度,對於而更多的是他在某個靈感襲來的剎那,那些如夢似幻的細語呢喃。 年過五十的王丹,經歷過當代中國最劇烈的政治抗爭,體驗了流亡海外二十年的滋味,在波士頓念過書,在台灣講過學,少了慷慨的義憤,多了沉澱,少了犀利的政治批判與感時憂國,多了溫潤的對美的想望、對遺憾的接納,與對現實的包容。 曾經,他帶著我們在廣場上衝撞。如今,在他奔放而柔軟的文字中,我們將找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得以馳騁想像、撫摸回憶,安頓傷痕。 ▓摘錄▓ ///放下的美好/// 「放下,並不是拋棄,而是不再提起。如果我們的佔有的欲望就是生命的全部,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旦放棄,就是生命的崩塌。我們必須找到其他的空間:歌聲、閱讀、行走,或者是新的方向。我們應當讓放下成為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帶著突圍的心情走過/// 「沒有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堅強,很多時候我們的臉上都是淚水,只是,淚水總是會乾的,或者被時間的風吹乾,或者自己用手背擦乾,如此而已。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我也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的離去與歸來,很多的關閉與重啟。各種不同的機緣與命運交叉纏綿,像會呼吸的水面一樣輕輕起伏……」 ///窗外的城市/// 「為什麼是在星巴克呢?這是個好問題。那是一種莫名的踏實吧?看過了太多的不同,我們會茫然,這個時候,一些熟悉的東西會給我們某種安全感。就像風箏,總有一條線。或者也許是出於懶惰,因為我們不想換新的口味和環境。我們更喜歡熟悉的空間,音樂,座位,熟悉的感覺。更可能,其實是面對流水一般的生活,我們下意識地要守住一些什麼……」 ///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他們在生活中戴上面具出門去工作和交際,然後在回家以後脫下面具,又回復到另外一種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試圖在荒漠中開拓一片綠洲,他們想像自己找到最神奇的一匹可以駕馭飛翔的白馬,他們會跌坐在黑暗中的沙發上胡思亂想……總之,他們也長大了,但是他們還想保留童年的某些部分。而文學,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在文字的迷宮中,他們找到知音,得到啟迪和感動,並且能夠回到童年的某種精神狀態……」 ///荒謬與反抗──重讀《薛西弗斯的神話》/// 「一個社會反抗者,要想改變社會,必須首先回到自己的內心,先來反抗自己內心的這些『心魔』,戰勝自己內心的這些焦慮。這種自我反抗,可能比對抗外在的暴政更難,但是也比對抗外在的世界更重要。明瞭自己生活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中,並且決定面對這樣的荒謬,承擔這樣的荒謬,在這樣的荒謬中堅持自己的追求。」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人面桃花

王丹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5/26 出版

“多少幸福也許就這樣錯過了, 但是錯過了又如何呢? 有時候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在時間的縫隙中, 抓住一點點你抓得住的瞬間。” 現實的荒謬與無奈,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浪潮,拍打著我們已經消磨殆盡的意志。朝霞再美,也宛如稍縱即逝的春花,徒然留在我們稀薄的記憶裡。人生的苦,說要勇敢面對太矯情,說放下太容易。我們,能怎麼辦呢? 我們還能怎麼辦? 我們還有詩,有滿天星斗,有夢,還有山城的細雨濛濛。 從1989年至今,32年來王丹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從那位勇敢而青澀的北大學生,蛻變為成熟而揮灑自如的公共知識分子,始終如一的是他對自由民主的奉獻與對華人政治的關懷。然而,在政治理想之外,更叫他魂牽夢縈的是對文學的熱愛。突如其來的破曉、雪景、山中小鎮的一場雨、浪花譜成的寧靜旋律、一片掉落的葉子、民宿裡的貌似哲學家的貓、一場把你拋進另一個時空的夢,種種生活中難以言說的美好瞬間與回憶,觸動靈魂深處的剎那,才是叫王丹真正牽掛的守護,也是支撐著他面對現實的終極安慰。 本書收錄45篇王丹從2013年以來陸續寫下的心得筆記,內容涵蓋甚廣,包括遊記、影評、書評、樂評、哲學思辨、生活隨筆等各式體裁,從中反映出他對生活、文學、成長、捨、得、記憶與歲月的態度,對於而更多的是他在某個靈感襲來的剎那,那些如夢似幻的細語呢喃。 年過五十的王丹,經歷過當代中國最劇烈的政治抗爭,體驗了流亡海外二十年的滋味,在波士頓念過書,在台灣講過學,少了慷慨的義憤,多了沉澱,少了犀利的政治批判與感時憂國,多了溫潤的對美的想望、對遺憾的接納,與對現實的包容。 曾經,他帶著我們在廣場上衝撞。如今,在他奔放而柔軟的文字中,我們將找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得以馳騁想像、撫摸回憶,安頓傷痕。 ▓摘錄▓ ///放下的美好/// 「放下,並不是拋棄,而是不再提起。如果我們的佔有的欲望就是生命的全部,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旦放棄,就是生命的崩塌。我們必須找到其他的空間:歌聲、閱讀、行走,或者是新的方向。我們應當讓放下成為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帶著突圍的心情走過/// 「沒有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堅強,很多時候我們的臉上都是淚水,只是,淚水總是會乾的,或者被時間的風吹乾,或者自己用手背擦乾,如此而已。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我也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的離去與歸來,很多的關閉與重啟。各種不同的機緣與命運交叉纏綿,像會呼吸的水面一樣輕輕起伏……」 ///窗外的城市/// 「為什麼是在星巴克呢?這是個好問題。那是一種莫名的踏實吧?看過了太多的不同,我們會茫然,這個時候,一些熟悉的東西會給我們某種安全感。就像風箏,總有一條線。或者也許是出於懶惰,因為我們不想換新的口味和環境。我們更喜歡熟悉的空間,音樂,座位,熟悉的感覺。更可能,其實是面對流水一般的生活,我們下意識地要守住一些什麼……」 ///童話永遠不會老去/// 「他們在生活中戴上面具出門去工作和交際,然後在回家以後脫下面具,又回復到另外一種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試圖在荒漠中開拓一片綠洲,他們想像自己找到最神奇的一匹可以駕馭飛翔的白馬,他們會跌坐在黑暗中的沙發上胡思亂想……總之,他們也長大了,但是他們還想保留童年的某些部分。而文學,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在文字的迷宮中,他們找到知音,得到啟迪和感動,並且能夠回到童年的某種精神狀態……」 ///荒謬與反抗──重讀《薛西弗斯的神話》/// 「一個社會反抗者,要想改變社會,必須首先回到自己的內心,先來反抗自己內心的這些『心魔』,戰勝自己內心的這些焦慮。這種自我反抗,可能比對抗外在的暴政更難,但是也比對抗外在的世界更重要。明瞭自己生活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中,並且決定面對這樣的荒謬,承擔這樣的荒謬,在這樣的荒謬中堅持自己的追求。」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

八旗文化  出版
2017/03/08 出版

「我恨旅行。而我熱愛衝破我們和他們的邊界線,從東亞各國回望台灣。」――阿潑 新聞科班出身並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作者阿潑, 以記者的廣度和人類學的深度走讀東南亞各國, 讓我們第一次對這些似曾相識的鄰國一窺堂奧。 為何文明與文明、國家與國家之間竟拉扯出如此具毀滅性的仇恨? 從肯認到存疑,乃至迷茫困惑, 身分是一種建構,是一項浮動的、擺盪在不同光譜之間的識別。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西方的文化點滴,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離台灣這麼靠近的國家,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而只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出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家的精神,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台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台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三十八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板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出認同為何困惑的答案。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台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作出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出了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而這些邊界,在當今的社會與人心之中,始終曖昧地作用著。

7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憂鬱的邊界

八旗文化  出版
2017/03/08 出版

「我恨旅行。而我熱愛衝破我們和他們的邊界線,從東亞各國回望台灣。」――阿潑 新聞科班出身並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作者阿潑, 以記者的廣度和人類學的深度走讀東南亞各國, 讓我們第一次對這些似曾相識的鄰國一窺堂奧。 為何文明與文明、國家與國家之間竟拉扯出如此具毀滅性的仇恨? 從肯認到存疑,乃至迷茫困惑, 身分是一種建構,是一項浮動的、擺盪在不同光譜之間的識別。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西方的文化點滴,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離台灣這麼靠近的國家,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而只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出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家的精神,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台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台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三十八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板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出認同為何困惑的答案。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台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作出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出了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而這些邊界,在當今的社會與人心之中,始終曖昧地作用著。

特價2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八旗文化  出版
2015/09/02 出版

為何這個創造出音樂、文學、和科學奇蹟的民族, 卻在每個世紀都發動侵略戰爭?   理性與瘋狂,殘暴且浪漫——   理性、精準、一絲不苟、條理分明——這是多數世人對德國的印象。   這個民族孕育了無數譜寫出動人旋律的音樂家、開創思想新局的哲學家,也是十八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藝術的起源地。但是,這個國家卻也是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侵略鄰國、意圖滅絕猶太人的民族。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音樂總是喚起我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戰爭,另一則是田園般的寧靜。」這句話正是德意志民族靈魂的寫照——浪漫與殘暴並存。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為何如此分裂? 為何德國人在高度理性的同時,卻又在戰時集體陷入泯滅人性的瘋狂?   本書作者埃米爾∙路德維希為德裔猶太人,年輕時遷居瑞士,他曾在一九三六年於美國巡迴演說時警告世人,德國將再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才剛於一九三三年的德國大選中獲選執政。路德維希早年曾因大力抨擊日益壯大的納粹黨而遭鎖定,並遭納粹以專著《埃米爾•路德維希事件》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納粹黨坐大後,路德維希擔心遭到不測,於一九四○年遷居美國,並在美國疾呼正視德國問題的重要性。   精闢剖析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矛盾——   在本書中,德裔的埃米爾∙路德維希以其親身且直接的體驗,從德國歷史起源和文化底蘊切入,精闢剖析包含日耳曼人和普魯士人的「德國人」獨特民族性格,分析當時德國人的傲慢與自負從何而來,以及他們對階級、地位、組織、服從的病態著迷,徹底解析這個民族的靈魂為何如此衝突,如此矛盾。   本書原於一九四三年於紐約出版,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高峰,路德維希在書中已預言德國必將戰敗,他建議盟軍應及早認識德國人的民族獨特性格,並從中擬訂「教育」戰後德國人的方式,避免日後世界戰事重演。全書觀點獨特,分析精闢直接,是一部從內部角度徹底瞭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時代之作。

79 特價2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鐵血與音符

八旗文化  出版
2015/09/02 出版

為何這個創造出音樂、文學、和科學奇蹟的民族, 卻在每個世紀都發動侵略戰爭?   理性與瘋狂,殘暴且浪漫——   理性、精準、一絲不苟、條理分明——這是多數世人對德國的印象。   這個民族孕育了無數譜寫出動人旋律的音樂家、開創思想新局的哲學家,也是十八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藝術的起源地。但是,這個國家卻也是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侵略鄰國、意圖滅絕猶太人的民族。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音樂總是喚起我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戰爭,另一則是田園般的寧靜。」這句話正是德意志民族靈魂的寫照——浪漫與殘暴並存。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為何如此分裂? 為何德國人在高度理性的同時,卻又在戰時集體陷入泯滅人性的瘋狂?   本書作者埃米爾∙路德維希為德裔猶太人,年輕時遷居瑞士,他曾在一九三六年於美國巡迴演說時警告世人,德國將再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才剛於一九三三年的德國大選中獲選執政。路德維希早年曾因大力抨擊日益壯大的納粹黨而遭鎖定,並遭納粹以專著《埃米爾•路德維希事件》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納粹黨坐大後,路德維希擔心遭到不測,於一九四○年遷居美國,並在美國疾呼正視德國問題的重要性。   精闢剖析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矛盾——   在本書中,德裔的埃米爾∙路德維希以其親身且直接的體驗,從德國歷史起源和文化底蘊切入,精闢剖析包含日耳曼人和普魯士人的「德國人」獨特民族性格,分析當時德國人的傲慢與自負從何而來,以及他們對階級、地位、組織、服從的病態著迷,徹底解析這個民族的靈魂為何如此衝突,如此矛盾。   本書原於一九四三年於紐約出版,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高峰,路德維希在書中已預言德國必將戰敗,他建議盟軍應及早認識德國人的民族獨特性格,並從中擬訂「教育」戰後德國人的方式,避免日後世界戰事重演。全書觀點獨特,分析精闢直接,是一部從內部角度徹底瞭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時代之作。

特價18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