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林語堂、胡適與漢語研究享譽國際的周質平教授,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2014年受邀回母校東吳大學舉辦一系列短期講座,此書集結講座內容與演講後問答,對於繁簡之爭、林語堂的思想與人格、胡適思想與現代中國等等近代中國文學不可不知的多項議題,提出宏觀的專業見解。其中,也特別收錄周質平教授個人不為人知的學思路程。
在研究林語堂、胡適與漢語研究享譽國際的周質平教授,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2014年受邀回母校東吳大學舉辦一系列短期講座,此書集結講座內容與演講後問答,對於繁簡之爭、林語堂的思想與人格、胡適思想與現代中國等等近代中國文學不可不知的多項議題,提出宏觀的專業見解。其中,也特別收錄周質平教授個人不為人知的學思路程。
西段起自南投東埔村、東段起自花蓮玉里卓麓村的八通關越嶺道,直線全長115公里,一路蜿蜒,煙霧繚繞,部分路段或地形險峻,或溪水相隨,沿途景致美麗又深邃,而主要的沿線大多為布農族巒社群及郡社群聚落昔時安身立命之地。隨著時代遷移、政權影響,布農族曾歷經四次大遷徙,昔日居所橫遭湮滅,人跡罕至的八通關古道,亦曾淹沒於荒草;面臨不同階段的遷移歷史,布農族呈現出非常獨特的遷徙文化,神話傳說的影響,更深深地鑿於布農族的每個移動行止。這段流浪的歷程,觸發了住於花蓮馬遠村的作者,撰著論文,展開尋根。作者以最大心力,為遺失或謬誤的地名加以正名,這段正名的過程,作者更找回地名與環境地貌歷史的深密關係,更對於聚落舊屋的生活意義有最豐富而詳盡的詮釋,使得這本著作堪為布農族生活史的最佳紀錄。
西段起自南投東埔村、東段起自花蓮玉里卓麓村的八通關越嶺道,直線全長115公里,一路蜿蜒,煙霧繚繞,部分路段或地形險峻,或溪水相隨,沿途景致美麗又深邃,而主要的沿線大多為布農族巒社群及郡社群聚落昔時安身立命之地。隨著時代遷移、政權影響,布農族曾歷經四次大遷徙,昔日居所橫遭湮滅,人跡罕至的八通關古道,亦曾淹沒於荒草;面臨不同階段的遷移歷史,布農族呈現出非常獨特的遷徙文化,神話傳說的影響,更深深地鑿於布農族的每個移動行止。這段流浪的歷程,觸發了住於花蓮馬遠村的作者,撰著論文,展開尋根。作者以最大心力,為遺失或謬誤的地名加以正名,這段正名的過程,作者更找回地名與環境地貌歷史的深密關係,更對於聚落舊屋的生活意義有最豐富而詳盡的詮釋,使得這本著作堪為布農族生活史的最佳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