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清朝的海上實力, 就必須跳出傳統觀點的藩籬, 不再用意識形態決定論來審視此一帝國。 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廣泛視角。作者將清朝描繪成亞洲巨人,在漫長的十八世紀中,靈活地應對各種挑戰,並活躍於無論是陸地或海洋的邊疆。藉由分析海事、水師和海關的制度化,作者提出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清朝並非一個漠視海疆的帝國,而是持續在政治、軍事,甚至概念上關注海洋事務。本書藉由一種從海洋視角審視清史的新取徑,開拓中國以至東亞歷史的討論空間。
從農民工、平台騎手到科技精英,窺見低端與高端的希望、幻滅和掙扎。 中國又是如何大展律法及體制的籠,淘汰過時的舊鳥,監管擴張的新鳥?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科技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