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優曇 書系 ,共計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涅槃之雪

梁寒衣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8/04/03 出版

不游泳的小魚     女,喜歡吃魚,但不喜歡游泳,故起名為不游泳的小魚。 一切源於灑脫恣意,並在這份心性下,且行且珍惜…… ★瀟湘金牌作者,庶女文的元祖! ★暢銷作品:一品庶女、女師爺、侯門長媳、棄婦歸來、花開似錦,青青陌上桑作者磅礡代表作「辭世偈」系列三部曲完結篇 作者梁寒衣,一位隱於世卻心懷世界的禪者。 個人獨特的文學造詣,卓然於每本作品中, 拿起她的書,不細看,以為艱澀;慢慢讀入,才知醍醐味,沁人心脾。 初時作品盡顯文學意境,但其實禪意繚繞不止,逐步花開果熟。 尤以「辭世偈」系列作品為最,自《花開最末》開展,從《體露金風》揮灑,乃至最終章《涅槃之雪》更加璀璨光耀。看似完結的純淨一如,卻僅是下一回合的萌芽新翠,每一字、一句,盡納禪者無遠弗屆的慈心絮語。 「同為禪家,我與寒衣雖未即臨死生,許多地方卻也直映了一句禪語:『同生不同死』。同,在她的禪家原點,在她的宗門之見。不同,則在她高峻拈提下對有缘的殷殷叮囑。但無論同與不同,卻都讓我在禪這『獨行道』上有吾道不孤之感。」──林谷芳 古籍經典中禪師的一默一喝,成為千古傳論的公案,悟的盡是自心明了,不好言說。哪怕風雪霏霏,人煙來去,如鬧市,似古道,來也好,去也罷!來來往往,急行或停駐,究竟為的什麼?這不只是禪者的追尋,更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渴問。 無奈心似猿似馬,一時明心或卻忘失,每個轉折處的崛起溺落,皆讓人無所適從。 皚皚雪中,誰在原地等待?誰又奪目耀閃,只盼茫茫世間中,此景永駐…… 亙古枝節茂盛,飛雪似繁,是雪非雪,難為一朝風月,唯見本心。 好一場涅槃之雪! 「三書的差異,僅是由淺及深,更行更遠,更深入宗門修行的要害與關捩。相較於前二書宗門知見、眼目,初、中機式的肇啟與建立;本書更傾向深機、重量級的「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的保任與修證。」──梁寒衣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涅槃之雪:宗門之眼

梁寒衣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8/04/03 出版

不游泳的小魚     女,喜歡吃魚,但不喜歡游泳,故起名為不游泳的小魚。 一切源於灑脫恣意,並在這份心性下,且行且珍惜…… ★瀟湘金牌作者,庶女文的元祖! ★暢銷作品:一品庶女、女師爺、侯門長媳、棄婦歸來、花開似錦,青青陌上桑作者磅礡代表作「辭世偈」系列三部曲完結篇 作者梁寒衣,一位隱於世卻心懷世界的禪者。 個人獨特的文學造詣,卓然於每本作品中, 拿起她的書,不細看,以為艱澀;慢慢讀入,才知醍醐味,沁人心脾。 初時作品盡顯文學意境,但其實禪意繚繞不止,逐步花開果熟。 尤以「辭世偈」系列作品為最,自《花開最末》開展,從《體露金風》揮灑,乃至最終章《涅槃之雪》更加璀璨光耀。看似完結的純淨一如,卻僅是下一回合的萌芽新翠,每一字、一句,盡納禪者無遠弗屆的慈心絮語。 「同為禪家,我與寒衣雖未即臨死生,許多地方卻也直映了一句禪語:『同生不同死』。同,在她的禪家原點,在她的宗門之見。不同,則在她高峻拈提下對有缘的殷殷叮囑。但無論同與不同,卻都讓我在禪這『獨行道』上有吾道不孤之感。」──林谷芳 古籍經典中禪師的一默一喝,成為千古傳論的公案,悟的盡是自心明了,不好言說。哪怕風雪霏霏,人煙來去,如鬧市,似古道,來也好,去也罷!來來往往,急行或停駐,究竟為的什麼?這不只是禪者的追尋,更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渴問。 無奈心似猿似馬,一時明心或卻忘失,每個轉折處的崛起溺落,皆讓人無所適從。 皚皚雪中,誰在原地等待?誰又奪目耀閃,只盼茫茫世間中,此景永駐…… 亙古枝節茂盛,飛雪似繁,是雪非雪,難為一朝風月,唯見本心。 好一場涅槃之雪! 「三書的差異,僅是由淺及深,更行更遠,更深入宗門修行的要害與關捩。相較於前二書宗門知見、眼目,初、中機式的肇啟與建立;本書更傾向深機、重量級的「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的保任與修證。」──梁寒衣

7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體露金風

梁寒衣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6/02/24 出版

作者行文以來,最璀璨  豐厚  繫念  也是最孤寂的一部作品…… 悟道偈,是起點, 辭世偈,是終局。 一般人只道「禪,不立文字」,然實際上,禪宗相關的文字典籍,卻洋洋灑灑、層層疊疊的讓人摸不著頭緒;「禪宗公案」的撲朔迷離,祖師悟道的「開悟偈」,雖讓人朗朗上口,說講自如,但,真正能「悟」者,不知凡幾。誰人奮勇撥出一條蜿蜒小道,為眾「禪和子」們挑燈指路,或許是習禪者殷殷企盼的際遇,然不免被呵斥「多此一舉」! 應當了知本來面目的禪者,需旁人指手劃腳嗎? 但,誰叫禪師「老婆心切」呢? 不多指引後學一條「康莊大道」,怎來的浩浩蕩蕩禪宗「語錄」?怎來的已見自性的「悟道偈」? 只因禪者「心切」!不得不撥雲指月,哪怕小心翼翼,如護眼中珠般捧至你面前,也盼你悄悄望一眼,能懂也罷,不懂也罷,能因一眼而獨留識中,不枉也! 《體露金風》是梁寒衣刻寫禪師辭世偈的系列作品之二,向來行文獨特,用字精煉的梁寒衣,在這本《體露金風》中更顯璀璨;其意深,超越每一字句的著墨,甚可揣想出早已穿透紙張的深切。 喜好文學作品的人,讀來必是一番風月;深研佛學,欲參究禪門一二的人,能慢讀細品定是最好,字字句句皆如「棒喝」般,欲敲碎每個人幻偽的「鐵面」,旨讓你識得你的本面,哪怕「快活烈漢」,不可不讀之,更不能不參之……. 「僅看悟道偈,而不了辭世偈,則無異只是讀了『上半聯』,至於『下半聯』畢竟如何,就只能是虛線的圓弧,僅能『模擬想像』了。」── 梁寒衣

9 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佛教音樂的華化:田青音樂學研究文集(上)

田青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1/10/12 出版

泱泱大唐,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對佛教音樂來講,這也是一個繁榮璀璨的時代。佛教音樂隨佛教傳入中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終於在唐代完成了華化的歷程。佛曲華化最終完成的標誌,便是唐代佛曲的大眾化、通俗化、多樣化。道宣《續高僧傳.雜科聲律篇》中的「論」,是瞭解初唐佛教音樂狀況的極好材料。因其重要,不得不引:「……本實以聲糅文,將使聽者神開,因聲以從迴向。傾世皆捐其旨,鄭衛彌流,以以哀婉為入神,用騰擲為清舉,致使淫音婉孌,嬌哢頗繁。世重同迷,尟宗為得。故聲唄相涉,雅正全乖,縱有刪治,而為時廢。物希貪附,利涉便行,未曉聞者悟迷,且貴一時傾耳。斯並歸宗女眾,僧頗嫌之。而越墜堅貞,殊虧雅素,得惟隨俗,失在戲論。而復雕訛將絕,宗匠者希,昔演三千,今無一契……」不必解釋,道宣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這位唐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初祖道宣,對初唐時佛教音樂的狀況,是非常不滿的。從他的批評來看,「因聲以從迴向」的宗旨似乎並沒有被僧俗所從;「傾世皆捐其旨」的描述,出自道宣之口,亦非誇大之辭。假如道宣所述,確是初唐佛教音樂的實際狀況,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南北朝時飛速發展的佛教音樂,到了唐初就已經衰落不堪了呢?你看:「聲唄相涉,雅正全乖」,「宗匠者希,昔演三千,今無一契」,與千餘年前孔夫子慨嘆「禮崩樂壞」的口氣何其相似。而實際上,從道宣論述所顯示出的另一面恰恰說明唐代佛教音樂的空前繁榮,恰恰說明唐代的佛教音樂正在贏得從未有過的廣大聽眾,正在一個嶄新的高度上,融會中華民族固有的、為各階層人民所喜愛的民間音樂而形成徹底華化的新佛曲。……在佛教音樂通俗化的浪潮中,有一些傑出的佛樂專家,他們或通曉大眾心理,或專注弘法偉業,或精於音樂之道,因此名聲大噪,在當時深得大眾的喜愛。他們的事蹟,反映了唐時佛教音樂大眾化,通俗化的程度。僅舉二例:一如唐淨土宗僧人少康(卒於西元805年),其人七歲出家靈山寺,唐德宗貞元元年初,至洛陽白馬寺讀淨土宗善導大師《西方導化文》,始信淨土教義。後到長安禮拜善導遺像,發願念佛。他回到故鄉浙江之後,不遺餘力地宣傳淨土教義,倡導念佛。他曾別出心裁地誘導兒童念佛,每念一聲「阿彌陀佛」便付一錢,後念者日眾,便念十聲付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這樣一位虔誠的宗教宣傳家,偏偏又頗通藝術,深知民間音樂的妙用。《宋高僧傳》本傳中說:「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譬猶善醫,以餳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入口耳。」看來,少康是一位對民間音樂頗有研究,同時又精於音樂創作的佛教音樂作曲家。他在他的創作中,主動去附會「鄭衛之聲」,主動向民間音樂靠攏。而且,還能融會貫通,「變體而作」,大膽創新,他的音樂,遠遠超出了一般表情音樂的水準,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和不可言傳的神妙之處。另一例,即大名鼎鼎的文淑和尚。《太平廣記》卷二百四文宗條引《盧氏雜說》、段安節《樂府雜錄》「文淑子」條的記述,不但讓我們得以瞭解到文淑傾倒俗眾,「聽者填咽寺舍」的巨大藝術魅力,瞭解到他「其聲宛暢,感動里人」,甚至讓宮廷音樂家甘拜下風,「效其音調,以為歌曲」的弘教偉業,也使我們知道,在佛曲通俗化、大眾化的進程中,居然也存在著如此嚴酷的障礙和阻撓:他們之間最優秀的宗教音樂家,不但要受到佛教界內一些人們的鄙夷,甚至還會被專制政權杖背流放。但是,無論哪朝哪代,決定一個藝術家、一部藝術作品、一種藝術流派前途的,歸根結柢,還是民眾的好惡。政權的暴力干涉,常常只能起到與統治者本意相反的作用。文淑在文宗時被流放,然日本僧人圓仁至長安時(開成、會昌之際),他已又高踞蓮臺之上了,足見左右藝術興衰的民眾之力,是何等偉大。除少康、文淑外,上文中引列的那些佛教音樂家們,無不因其通俗化、大眾化的佛教音樂活動而得到大眾的喜愛。《續高僧傳》中,記載京寶法海寺和尚寶嚴,也是一位得到民眾狂熱喜愛的音樂家,「及嚴之登座也,案邑顧望,未及吐言,擲物雲奔,須臾坐沒」。真是出盡了風頭,就連當今最紅的搖滾歌星們,怕也要嫉妒如此狂熱的場面吧!……身為音樂學家,我決定去尋找那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我相信它們活著,我時常感受到它們溫熱的氣息。我確信它們負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蘊含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始終在黃河中流著,在長江中流著,在中國廣袤大地的每一條小溪中流著。音樂,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來無影無形、無痕無跡,才可以深藏在人們的心上,重生於人們的口中。只要時間存在,人類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傳、代代永存。唐有唐的「瑪丹娜」,宋有宋的「鄧麗君」,一代一代流行音樂的沖刷、滲透,再加上一代一代藝術家們創造性的發展、改良、革命,已經使我們很難從現存的世俗傳統音樂中分辨出清晰的年輪,很難從經過漫長歲月雕琢的曲調中尋覓出原始的音符來了。但是,在深山古剎、在荒郊野廟,在全國各地的叢林之中,卻很可能保存著未經「改造」或改變較少的古老音樂。佛教音樂隨佛教傳入中國,經歷了逐漸華化的過程,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彌可珍貴的一部分。探索這一過程,將有助於瞭解中國音樂的演變,也有助於瞭解中國佛教本身的演變。身為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師,田青教授不忍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銷聲匿跡,於是,背起一個破答錄機、一壺水和一個裝著書和乾糧的綠書包,田青教授獨自開始參五臺、謁峨嵋、拜九華、覲普陀、涉敦煌、造訪前藏、後藏、安多、康巴數百所漢、藏寺廟的漫漫朝覲路。十多年過去了,終於得沐佛教音樂法雨般的甘冽清涼。《佛教音樂的華化》是田青教授首度在國內出版的佛教音樂鉅作,隸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期能喚起海內外中國人對佛教音樂的珍惜之情,並為人類歷史留下璀璨的篇章。本書特色1.具有豐富史料性,堪為研究中國音樂史及佛教音樂史的基石。2.具有精采文學性,文字的精練與結構的完整,讓本書呈現史料之外的可讀性。3.具有宗教性,可讓尋找生命另一境界之讀者發現新天地,足可充實自我生活也可拓展生命深度,進一步契入佛法。4.國內首度出版的佛教音樂研究著作,為佛教音樂的傳承留下紀實。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佛教音樂的華化:田青音樂學研究文集(下)

田青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1/10/12 出版

法事,也叫佛事,從根本上講,一切佛之教化,均為佛事。《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鳩摩羅什注曰:「佛事謂化眾生」。但是一般習慣,則把佛忌、祈禱、超度、追薦等佛教儀式稱為佛事。在中國民間,法事、佛事、法會、做道場等詞,基本上是一個概念。近年來,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中國佛教音樂,吸引了眾研究者的目光。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音樂在中國佛教法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但是,當人們看到在中國佛教法事音樂中存在著大量民間樂曲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佛教為了弘法而使用民間音樂的一面,認為佛教音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娛人」。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事情的另一面,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面:即在部分佛教法事中,或者說在某一法事的大部分音樂中,音的功能主要是「娛神」(更確切地說,是「通神」)。而「娛人」,只不過是第二位的、附屬的功能。我在多年佛教音樂的田野工作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某一法事有樂器伴奏的時候,常常不是按音樂界的慣例,由歌者根據伴奏樂器提供的確定調高來決定自己的音高,而是在領唱單獨開始後,伴奏者臨時根據歌者(維那)的音高,迅速找到相應(有時是相近)的調高來伴奏。這種表面上看似乎違背了音樂規律的現象,在佛教法事中,不但不是個別現象,而且似乎普遍存在,這就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了。我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1989年夏,我到潮州開元寺錄製《潮州佛樂》音樂錄音帶。當時,參加錄製工作的有開元寺退休老方丈、佛樂大師慧原法師,和他的弟子們以及擔任樂隊伴奏的幾個居士。錄製工作一開始,我便發現,無論是慧原法師擔任維那起腔,還是他的弟子傳然尼師擔任維那起腔;也無論演唱、演奏的是「禪和板」,還是「香花板」,擔任樂隊伴奏的幾個居士總是等維那起腔後,才根據維那起腔的音高,笛子摸索著找孔位定調,二胡摸索著找把位定調,就連揚琴,也要先在弦上試敲幾個音後,才找到所需要的調,然後伴奏。雖然這個樂隊,都是老手,他們又經常在一起為信徒做法事,這一過程仍需要大約5至15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樂隊進入後的第一個5至15秒鐘內,樂隊所發出的只是雜訊!因此,我便要求唱誦的出家人按照樂器所提供的調高來起腔。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對所有音樂家來說都是「天經地義」的方式,他們卻很不習慣。慧原法師告訴我,他們一直都是按他們固有的方式演唱、演奏的。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方式是他們獨特的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更沒有深究其中的宗教意義,反而自以為是地認為不是他們的樂隊「水準有問題」,便是歌者和伴奏者缺少合作的經驗。從1989年夏錄完《潮州佛樂》回到北京,到1991年2月,有一天我忽然隱隱意識到,我可能在錄音時犯了一個錯誤。但這還不是「悟」。一直到1995年的春天,我在湖南南嶽錄製《南嶽焰口》的時候,我才徹底了悟這個問題。錄音一開始,我便又遇到了同樣的現象:維那起腔之前,所有的樂器都不定調。待維那起腔之後,唱誦的僧眾接腔的同時,笛子和二胡才試探著進入。與潮州的情況一樣,樂器進入後的第一個5至15秒內,樂師們忙著尋找合適的調高,直到「搭調」為止。這一次,我沒有再自以為是,而是尊重他們的習慣,耐心等待他們找到一致的感覺。這一次的錄音,和在潮州相比,順利得多了。我得到了一個寶貴的教訓,即在田野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此文化載體—本地藝術家的意願、習慣、表達方式,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主觀意念強加給別人。要時時記住:在深廣浩瀚的中國文化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本書特色身為音樂學家,我決定去尋找那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我相信它們活著,我時常感受到它們溫熱的氣息。我確信它們負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蘊含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始終在黃河中流著,在長江中流著,在中國廣袤大地的每一條小溪中流著…。美妙的古琴名曲《廣陵散》,據說是神傳給三國時代的名士嵇康(西元223年-263年)。這位集頹廢派詩人、前衛音樂家、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於一身的天才美學家,生前對這首「聲調絕倫」的《廣陵散》過於珍愛,誓不傳人,以至他捨生取義臨刑前,在崇拜者——三千太學生面前開了一場「告別音樂會」,卻不得不在最後一刻,留下他此生唯一的遺憾:「《廣陵散》於今絕矣!」身為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師,田青教授悲痛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音樂文明,銷聲匿跡,而神鳥迦陵頻伽卻給他一個重要的啟示:不要輕信「《廣陵散》於今絕矣。音樂,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來無影無形、無痕無跡,才可以深藏在人們的心上,重生於人們的口中。只要時間存在,人類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傳、代代永存。唐有唐的「瑪丹娜」,宋有宋的「鄧麗君」,一代一代流行音樂的沖刷、滲透,再加上一代一代藝術家們創造性的發展、改良、革命,已經使我們很難從現存的世俗傳統音樂中分辨出清晰的年輪,很難從經過漫長歲月雕琢的曲調中尋覓出原始的音符來了。但是,在深山古剎、在荒郊野廟,在全國各地的叢林之中,卻很可能保存著未經「改造」或改變較少的古老音樂。背起一個破答錄機、一壺水和一個裝著書和乾糧的綠書包,田青教授獨自開始參五臺、謁峨嵋、拜九華、覲普陀、涉敦煌、造訪前藏、後藏、安多、康巴數百所漢、藏寺廟的漫漫朝覲路。十多年過去了,迦陵頻伽鳥引他找到許多從沒有失去的《廣陵散》,得沐法雨的甘冽清涼。本書是田青教授首度在國內出版的佛教音樂鉅作,隸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期能喚起海內外中國人對佛教音樂的珍惜之情,並為人類歷史留下璀璨的篇章。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